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xiàn mù,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 ,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⑪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⑫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⑬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⑭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⑮“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⑯“关你什么事!”
⑰“我是你爹!”
⑱“起来!”
⑲父亲没动。
⑳“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㉑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㉒“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㉓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㉔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àn mù
(2)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3)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母亲购买旧车﹣ ﹣ ﹣父子骑车看病
(4)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细读第㉔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至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了,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白晃晃的太阳下,小吴单薄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凄然地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
主要事件 |
开端 |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
发展 |
|
高潮 |
|
结局 |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
(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 → →认同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②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4)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1]。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看到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话,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的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都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挤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事》,有删改)
【注释】[1]盈然:漫溢的样子
(1)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段,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段的内容。
片段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段二:
片段三: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3)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里感受?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4)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5)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A.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的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第一场戏
周星驰
①记忆中总有一些让我们心动落泪的东西,在岁月的荡涤中,它们都变成晶莹璀璨的琥珀。
②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7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被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我们几个都特别乖巧懂事,这让母亲很宽慰。尤其是我,由于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宠爱。
③那时我们三个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不管多么困难,每个星期,母亲都要称点肉或买尾鱼给我们加餐。每当吃这些丰盛的“大餐”,菜一上桌,我就把菜端到自己的身边,专挑好的吃。姐姐妹妹却懂事得很,从不和我争。但是我的饭量很小,吃了两块就吃不下去了。然后,我就开始胡闹,总还要拣两块,放到嘴里嚼两下,再吐到碟子里。我嚼过了的,姐姐妹妹哪还肯吃啊!这让母亲非常烦心。
④为了不浪费,母亲只好自己吃。为这事母亲没少批评我,但是一点作用都没有。好在我别的方面表现都很好,日子久了,母亲就由着我了﹣﹣小孩子嘛,哪有不顽皮的呢?
⑤可是有一次,母亲真的生气了,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那一次,母亲两个月没发工资了,好不容易从娘家弄来了一点钱,买了几只鸡腿,烧得金黄喷香。菜刚上桌,我就小猴似的爬上桌,用手抓起一只鸡腿就啃,还一边冲着姐姐妹妹做鬼脸,一不小心,手一滑,鸡腿掉地上了,沾满了尘土,落在了一堆鸡屎旁边。
⑥母亲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买这几只鸡腿容易吗?再想想我平时的顽皮表现,母亲决定这次要好好教训我,她取过一根桑树条,狠狠地抽了我十几下:“让你顽皮,让你不知珍惜!”直到姐姐妹妹扑过来把我护在身体下面,母亲才放下桑树条,接着我们三个抱头痛哭。
⑦哭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吃饭。母亲把鸡腿捡了起来,用开水冲洗一下,舍不得扔就自己吃了,那天晚上,母亲抚着我身上的伤痕问:“还疼吗?”“不疼了。”“下次还调皮吗?”黑暗中,我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并嘻嘻地笑着:“睡吧,妈,明天我还要上课呢。”
⑧2001年,我和母亲做客凤凰卫视时,说起了这件往事。
⑨“是的,那时他可真顽皮啊!全不知道,这饭菜来得多不容易,一点也不珍惜。”母亲笑容慈祥。
⑩“不,妈妈,我懂得珍惜,”我接过话茬,声音开始哽咽,“您想想,要不是我把鸡腿弄到地上,您会舍得吃吗?那几年里,有什么好吃的,您全给了我们姐弟,您成天就吃咸菜啊!于是我们才想出这办法,我把几块肉嚼得不像样后,我们就有借口不吃了,只有这样,您才会吃啊!”
⑪听着这话,母亲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其实,我早该想到,你样样乖巧懂事,怎么偏偏吃饭这么顽皮呢?”母亲哽咽着掏出手绢擦眼睛。
⑫我挂着两行泪水,满面微笑,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我们母子抱在了一起。无数的观众也在这一刻,流下泪来。
⑬虽然我演戏无数,精品众多,但是我要说,我最好的戏,是在7岁那年,演绎的是一份血浓于水、骨肉连心的挚爱亲情,唯一的观众,是我的母亲。
(选自《人民文摘》)
(1)请对第①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记忆中总有一些让我们心动落泪的东西,在岁月的荡涤中,它们都变成晶莹璀璨的琥珀。
(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不,妈妈,我懂得珍惜,”我接过话茬,声音开始哽咽。
②母亲哽咽着掏出手绢擦眼睛。
(3)第⑧段中“这件往事”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4)文章哪些地方用了伏笔,暗示这是一场“戏”?请简要回答。
(5)“观看”了作者演绎的第一场戏,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百合花开
宓月
①小时候,跟父亲去山谷,一朵白色的花吸引了我。
②在草丛里,它独自开着。它几乎和我一样高,花朵像喇叭一样大,却一点也不张扬,白色的花瓣微卷着,露出嫩黄的蕊。擎起它的根茎好像不胜重力地自然弯曲,让它看上去那么高贵,却又那么地孤寂。
③我被这朵花迷住了,久久不肯挪步。
④父亲说,这是野百合。因为我喜欢,父亲决定把它带回家。我本以为,他只是掐了花就走。没想到,父亲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先清除了周围的一大片杂草,很快,一株亭亭玉立的野百合出现在我面前。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它纯洁的白,让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了。可它又是那么无助而脆弱。我担心它那瘦长的根茎,风一吹就会被折断。父亲用随身携带的一把小锄头从四周开始挖土,他掏得很深。我全神贯注地守在一旁,扶着花朵。很快,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球茎,完整地悬空出来。
⑤父亲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托着球茎,把花朵搁在肩膀上。我欢天喜地地跟在父亲身后。那朵百合花在父亲的肩头一颤一颤的,正冲我笑嘞。
⑥父亲把它种在屋旁的菜地里,用一根小木棒将它固定好。经过一番腾挪,野百合似乎也累了,有些萎靡不振。我疑惑地问父亲,它还能活么?父亲笑笑,说你明早来看它。第二天一起床,我就跑到菜地里。只过了一夜,野百合似乎适应了新环境,精神抖擞地立起来。硕大的花瓣上,还有几颗露珠在晨光中闪烁。我的整个暑假,因为它,多了许多憧憬和幻想。每天,我像探望老朋友,看它在风中摇曳,看蜜蜂在它的花蕊里沾满嫩黄嫩黄的花粉……
⑦九月天气逐渐转凉,野百合也在一阵阵的凉风中逐渐枯萎、凋零。看着凋落的花瓣,生命的短暂、美的易逝,让我第一次感到了忧伤。父亲说,我们可以把球茎分瓣,来年会变成几棵,父亲将百合花的球茎挖出来,分成七八瓣,在菜地的一角重新栽下去。
⑧八岁那个冬天,我每天都要去看看,但是,野百合的嫩芽迟迟没有冒出来,我便等得失去了耐心。美丽的雪花,春节的喜庆,使我几乎忘了野百合的事。春天来了。太阳的温暖改变了这个世界。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屋旁的菜地里齐刷刷地站着一溜茁壮的青苗,七八棵的样子,像一支小队伍。我即刻兴奋地跑去告诉父亲,我的百合花长出来了!
⑨父亲让我知道了一朵花是怎么长成的,也教会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是他给予我的欢乐太多,让我二十年都不愿走出他给我的幸福时光。可他又是多么的残酷,二十年前就丢下我独自远去。让我经常在这一刻谈笑风生,下一刻便愁云密布。
⑩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太过匆促、短暂。仿佛流星在心中留下的刹那光芒,要我们用尽一生去寻找、捡拾。我常常会突然忘却自己身在何处,满心满眼都是父亲的影子,伸出手却总也触摸不到他。那倏然间的惊悚,似一个无底的深渊,无论我怎么努力,世界的一角已无可挽回地沦陷……直到今天,每当看到百合花,我都会伤感和怅惘,我知道它们中永远不可能有陪伴我成长的那朵野百合。就像我把爱无限地放大,最爱我的父亲也不会再回来。可我仍固执地相信,还有许多野百合在某个荒野一年年寂寞地盛开。它是我孤寂中的念想,迷茫时的希望,是当我的人生沉入谷底时,亮着的最后一束光芒……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01期,略有删改)
(1)依据提示天空,完善文本线索。
(2)“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3)请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屋旁的菜地里齐刷刷地站着一溜茁壮的青苗,七八棵的样子,像一支小队伍。
(4)在“我”成长路上,百合花给了“我”什么启示?
(5)你生命中肯定有一朵促你成长的“野百合”。请你“寻找、检验”一种让你感动的事,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不超过8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根拐杖
朱成玉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呆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④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令我终身难忘的一幕。
⑤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⑦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⑧“谢谢,那你怎么办?”
⑨“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父亲笑着说。
⑩瘦小的父亲渐渐高大起来,早上明明刚和他比过个头来的,可是现在觉得父亲比我矮了不少。
⑪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他站在那里却像一棵参天大树。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⑫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⑬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⑭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1)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的含义和作用。
①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②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第⑤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5)有人认为应该把本文的题目改为“一根善的拐杖”,和原文比,你觉得哪个好?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六床病人
①她无力地躺着,脸和身体都明显有了变化。忘了这是第几次认真地注视她,仿佛多年前,她在小小的摇篮旁注视着我。
②她的眼皮有些松他了,眼睛被拉扯成三角形,外眼角向下耷着。脸上布着淡淡的褐斑,并不密集。身体很瘦弱,然而腹部略有突起。
③之前的60年,她有着各种身份:丫头、梅梅、老师、妈妈、老张、老伴、外婆。此刻,她只有一个称呼:六床病人。
④医生细致地询问病情,对每次询问,她都一脸茫然。是身体里的秘密机关已经衰败到她无法察觉的地步,还是她从来都没关注过它们?
⑤医生转身问我:“她从前做过什么手术?”
⑥“从前,从前……”我反复念叨着。从前,我们在哪里?
⑦家乡的小砖房,一年四季潮湿漏雨。没有自来水,到街道唯一的自来水打水处提一分钱一桶的水。她长年不吃早饭,只为省一点钱给孩子们买点儿营养品,尽管他们仍然瘦弱多病。她经常在半夜三更惊醒,抱着发烧的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全县唯一的医院,然后整夜地陪着孩子打点滴。那是一个男主人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家,一个有两个幼小孩子的家。家的外面,有一个毕业班的孩子们在注视着她。
⑧她天性乐观,在房前屋后开垦几块空地,种了多样新鲜蔬菜。生长蓬勃的各色蔬菜,给了我们许多乐趣和希望。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我们总能吃上鲜嫩的白菜、生脆的小黄瓜和柔软的茄子。她在县城唯一的书店里给我们买《科普大全》、《儿童文学》、《365夜故事》.夜幕降临,孩子们在她悦耳的故事里入睡。每到星期六,学生们聚集在简陋的屋檐下,听她讲解着一道道难题。她是那么美丽,衣衫整洁而别致,皮肤白皙,眉眼如画。
⑨有时候,她也暴跳如雷,我的任性和一味沉迷于绘画常引发她的怒火。还有,因为我参加同学生日会的晚归,她拿衣架抽我的大腿,大声地吼叫:“你知道我养你们容易吗?我一个人!”
⑩“想起来了吗?”医生问。
⑪我茫然。印象里,她总是健康快乐的,像是钢铁不能摧垮,怎么会生病、甚至做手术?
⑫“两次生孩子都是剖宫产手术。”突然,她小声地说。
⑬医生顿了片刻,点点头,无语。
⑭点滴打上了,每天四瓶。医生拿来表格,各种空格,密密麻麻。人的一生,五分钟就在一张表格上填充。身体的秘密,也在各种细致的检查后一点点显露:脑部梗塞、肾囊肿、心肌缺血、贫血。
⑮我认真注视着她。这个与我有着非同寻常关系的女人,曾经也是曼妙的女子。几十年的岁月仿佛形成一个断层,中间有多少悲欢离合啊,依稀记得的却只有她的美丽和美好。那些断层中间的日子,或者就是我们成长的故事。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1)第三段罗列母亲一系列身份和称呼有什么含义?
(2)关于这篇文章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第二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衰老瘦弱,病情严重的样子,为下文医生诊治做铺垫
B面对医生询问,母亲“一脸茫然”,说明他从未在意过自己的身体,对病情毫无察觉
C结尾段“断层”的含义是:直到母亲病倒,子女才意识到完全忘记了对她的关心爱护。
D文中写母亲的伟大,也表达了作为子女惯于接受母爱却疏于照顾她的内疚心情。
(3)本文叙事采用了插叙的方法,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插叙的作用
(4)文中的母亲有哪些美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或触动?
阅读《三角梅》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三角梅
刘成章
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 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在栽种后的四年里,三角梅的生长经历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
生长阶段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第四年 |
生长状态 |
①______ |
②______ |
③______ |
由毫无生机到开始抽枝,生长,开花 |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华怒放的生长经历。
B.第①自然段交待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看到小院中的花。
C.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因为看到三角梅终于长出旁逸斜出的枝杈,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4)文章第⑨自然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
(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① ;
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③ 。
(4)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
① ;
② 。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天涯海角,招之即来
张佳玮
①我外婆说,我舅舅小时候性子很倔。跟我外公吵完架,就气哼哼地出门,在门口还会吼一声:"我这就去美国!再也不回来了!"
②外婆说,每到这时,她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打两个鸡蛋,坠在碗里的面粉上,加水,拌,加点盐,加点糖。直到面、鸡蛋、盐、糖勾兑了感情,像鸡蛋那样能流、能坠、能在碗里滑了,就撒一把葱。倒在油锅里,转一圈,起火。看着葱都沉没到面里头了,将面粉碗绕着圈把调好的面粉浆倒进锅里,铺满锅底。一会儿,等一面煎微黄、有面香了,她就翻个面儿。两面都煎黄略黑、泛甜焦香时,她把饼起锅,再倒一点儿白糖。糖落在热饼上,会变成甜味的云。这时候,我舅舅准靠在门边儿站着,右手食指挠嘴角。我外婆说:"吃吧。"我舅舅就溜进来,捧着一碗面饼,拿双筷子,吃去了。
③我爸说,我以前在房间里看书时,就像进了螺丝壳,总是听不见叫喊我吃饭的声音。每当这时,他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往锅里倒油,叉着腰等油热起来,打下一个鸡蛋,叉着腰等,看着蛋白边儿被油煎得黑黄卷了,翻个面儿,往锅里点酱油、一小点糖和水,听着荷包蛋在酱油里的咕嘟咕嘟声。 等酱油和 糖的 香味把我抓 到厨房门口时,他关火,把荷包蛋连酱汁一起装碗,扣在我的白米饭上。指指:吃。
④我妈说,我爸以前痴迷于麻将。中午出门,说好下午回来吃饭,可是到天黑都不见人。我妈说,每到这时,她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把刚抓的花生,倒进凉油锅,起火。拿铲子翻着炒,花生们怕烫了,开始叫疼,我妈很有同情心,就把火关了,就着油继续炒它们。等花生发出一片嘘嘘声,我妈就把它们请出来,顺手把黄酒从瓶里倒出来,黄酒和花生的香魂半空搅着。这时候,我爸准就开始敲门了。
⑤我以前,不开心时就去买香肠、鸡蛋、青豆、青椒、毛豆和胡萝卜。在锅里下一遍油,把青椒倒下去,炒出一点味道,捞走;把五个鸡蛋打进青椒油里,看着它们起泡;再下一遍油,把冷饭倒下去,拿铲子切了米饭,让鸡蛋卷裹着;再下一遍油,把切好的香肠和胡萝卜,外加青豆和青椒倒下去。我妈这时就在远方开个窗提示我:别下那么多油!鸡蛋要分块儿!我不理她,继续炒。等鸡蛋炒得泛黄香,眼看要焦黑时,停火起锅。把炒饭盛一大盆,花一小时吃完,一边抹嘴边的油,一边烧水煮茶。喝一口热普洱,打一个饱满的油香十足的隔后,不好的心情就飘走了。
⑥我妈说,每当她想我回家,就去菜场买一只壮硕油头肥厚的鸡,洗干净,放水里煮。放下锅盖慢火焖,把鸡肉里的油都熬出来,浓黄的油浮成一片一片。又拿一个锅,加点儿水,把一块块的五花肉搁进去,煮得五花肉见灰白了,加了水,下酱油、糖和黄酒,放下锅盖慢火炯,让肉慢慢炯红。她自己一旁继续扫地、逗狗、收拾沙发垫去。
⑦她说,这时候,我在外地,或者其他天涯海角的街上,不管走着还是坐着抑或站着,准会忽然一皱眉,一耸鼻子,抬头仰望许久,然后对身旁的某人说:"我觉得,我妈好像在炖鸡汤和红烧肉。"
(《意林》2018第11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题目"天涯海角,招之即来"的含义有哪些?
(2)试品析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字"抓"在文段中的表达效果。
(3)请你说说文章为什么要按照"外婆说""爸爸说""妈妈说"到"我"的顺序写作?
(4)全文在选择事例上有哪些共同点,试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云南的歌会》节选,完成各题。
①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②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作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用简洁的语言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每空不超过6个字)
昆明乡下能听到美妙歌声→进城路上 →戴胜鸟反复鸣叫→云雀 →环境造就女孩歌声本色美。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3)云南的歌会与歌星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自己的特色。请认真阅读选文第②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金满斗会”的特点。
(4)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我们铜仁有哪些民俗呢?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所知道的一种民俗。(不少于30字)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一粒新西兰糖果
①如今的航空公司,飞机上服务的往往都是漂亮的空中小姐。你走进法兰西航空公司、阿联酋航空公司的机舱,哇,一个比一个漂亮。有些航空公司却不然,反其道而用之,服务的都是手脚麻利的大嫂、大婶。这回我们从奥克兰乘新西兰航班飞香港,飞机上服务的全都是空中“胖大叔”“胖大伯”。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往那儿一站,整条过道差不多堵死。但“胖大叔”“胖大伯”服务好得不得了,满面笑容,随时过来问你要这要那。还过来捏捏被角,“先生,你脚上盖的够不够?”用完了早餐,飞机已快到香港上空,空中“胖大伯”又拿出小藤筐,准备给乘客发“餐后糖果”了。
②此时,天已经发亮,太平洋的天边云际,正投过来一线霞光。于是我看清与我坐在一排,等着接糖果的,是四位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三个孩子跟我一样,是黑眼睛黑头发的,一个孩子是蓝眼睛黄头发的。胖大伯突然停了下来,玩了个把戏:“在拿糖果之前,我想请小朋友替我帮忙……”
③胖大伯有什么点子啊?
④“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替我把筐里的糖果,发给每位乘客。”这显然是在培养孩子。事情虽小,但很有意思。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对准了座位上的四位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我自然是希望三个中国小孩能站出来。但是,三个“黑眼睛”什么反应也没有。他们父母头都没抬,有一位甚至将书盖在眼睛上,似乎在补回昨晚的睡眠。看来,孩子是要成为买卖房地产的大亨,吞吐千万资本的富豪大商的,他们愿意一个星期上五次钢琴、礼仪、跆拳道的兴趣班,却怎么也不会热心做给别人献糖果的小把戏!
⑤“Let me try(让我试试)﹣﹣”那个黄头发的小孩站了出来!马上,机舱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小男孩接过胖大伯的藤筐,快乐地小跳着,小雀儿一样满机舱给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送糖果。
⑥情不自禁,我心中涌出难言的滋味,突然想到另一件事。有一次,我们返回深圳,到广州转汽车要上一道天桥,有一段长长的斜坡。当时,人来人往,背背包的、拖箱子的、提行李的,都鱼贯上坡。我突然问妻子,这么多人,你能分出,哪些是香港人,哪些是大陆人吗?同样的黄皮肤、同样的黑眼睛、操着几乎同样的粤语……她摇摇头。
⑦“可以分出来﹣﹣”我说。你看那大人提着行李大包小包,让小孩轻松走在前头的,必是大陆人。而那大人若无其事,轻松说笑,让孩子提着拖着行李上坡的,是香港人。一问,还真八九不离十。
⑧“Hello﹣﹣”这时,我听到耳边一个稚气的声音,是那个黄头发的孩子站在我身边,向我伸过来一个藤筐。我随手从中拿了一枚。
⑨我吃了这一粒甜蜜的糖果,却把舒展开的这张糖纸带了回来,放在客厅的橱柜里,让所有来我家的孩子都能听到这个故事。
(选自《悦读馆》,作者陈秉安,有删改)
(1)请从第①段写出新西兰航空公司做法和服务不一样的地方。
(2)请从内容和结构解说结尾段的作用。
(3)请从文中选写两例,说明运用对比在表达上的好处。
(4)请就第四段划线句子说说你读后看法。
看来,三个孩子是要成为买卖房地产的大亨,吞吐千万资本的富豪大商的,他们可能愿意一个星期上五次钢琴、礼仪、跆拳道的兴趣班,却怎么也不会热心做给别人献糖果的小把戏!
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
刘真
亦师亦父的严教授去了,他到我梦里来过,渊博严格,目光清激,一如从前。
十七年前,我到美国留学。面临的现实与理想中的美国梦大相径庭,我像只迷失的土拨鼠一样惆怅。
所幸,与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在异乡不期而遇,让那段时光变得温暖、生动、有滋有味。
留学之初,由于学业繁重,疲于应付,选课时就想偷懒,挑一门“中国文学”,窃以为中文到底是母语,拿个“A”应该不难。
授课老师是位清癯的华人长者,银灰短发,清澈的目光透着世事洞明的智慧。
他开门见山:“我是严光裕,诸位选这门课无非两种,或是有情怀,或是想轻松拿学分。”到底是老江湖,一句话就说到我心里去了。
“这门课要想拿‘A’,无他,热情而已!”这简单的开场白,直到今天仍犹弦在耳。
严教授常在课堂上突然提问,题目刁钻,要求严格。我在他门下如履薄冰,不敢稍有懈怠。
后来我才知道,他原是江南水乡诗礼传家的公子。我见过他年少时的照片,一个翩翩美少年,长衫芒鞋,目光清澈。他志学之年随家人移居他乡,后远渡重洋,教书育人,著文立说,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
同窗们公认严教授有三绝:一绝,学识渊博,经史子集、汉唐名家,莎士比亚、左拉歌德,杂书小说、野叟村言,他都广泛涉猎,授课时旁征博引,精彩纷呈;二绝,英文功力深厚,书写精巧优雅,口语流利地道;三绝,板书漂亮,规整遒劲,堪比书上的印刷体。
可在我心中,严教授还有第四绝﹣﹣他亲手烙的葱油饼,且位居四绝榜首。
严教授的葱油饼丝丝缕缕、层层叠叠,威香、鲜香、齿颊留香,令人一见亲切、再见倾心,留待以后的如寄浮生里慢慢回味。
初次去严教授家吃葱油饼,缘于一节电影欣赏课。
中国文学课照例有电影欣赏,记得那次观看的电影,讲述的是几个少年离开家乡去城市游历,在流离中成长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我隐约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感交集,突然,我最先被严教授问到电影观感。“他们是要回去的,我也必定要回去的,他们迷惘的青春无处安放,我………”离乡的孤独、学业的忧烦、前途的不确定竞让我一时语塞。我颓然坐下,下课后,我想说点什么,严教授摆摆手:“晚上去家里吃饭吧。”
满桌的菜肴,蓋不住葱油饼的香气。微黄的外皮泛着油光,薄得透明,可以看见里面镶嵌的老绿的葱花。
“我最拿手的就是葱油饼,”严教授说,“当年离开江南后,一家人失了生计,我父亲就靠一间葱油饼铺子,养活三代人。我十多岁时一放学就到店里帮忙,是家传的手艺,”或许是因为记起那段艰难却快乐的时光,他的脸上浮现出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葱油饼也是我最心爱的美食,”我深有共鸣,“小时候物资匮乏,难得吃一顿母亲烙的葱油饼,嘴巴能香好几天。”
“那就常来吧。”他清澈的目光满是溫暖。
从此,严教授的葱油饼香味深深印在我的唇齿间、心坎上。慢慢地,我觉得日子并不难熬,反而每一天都生出些欢喜来。
相聚的日子总是仓促,来年夏天,我接到另一所大学的入学通知,必须很快去报到。
“这样快?”严教授很意外。
“是学生签证的问题,”我像做错事一样,嗫嚅着,“不得不转学,没想到这么紧迫。”
临行前,严教授把结业成绩递到我手中,一个亮丽的“A”:“你有文学天分,又刻苦,虽不从事这行,也別轻易放弃对中国文学的热爱。人在海外,这就是你和祖国血脉相连的脐带。”他清澈的日光中装满了殷切的叮嘱。
到纽约后,学习、毕业、找工作、女儿出生,人生大事接踵而至,很长一段时间,和严教授只能电邮往来。
直到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纽约去看严教授,他的头发已经全白,目光依旧清激。见到我们,他喜悦得像个孩子,他问我的近况,问孩子可好。殷切地叮嘱千万不要放松孩子的中文教育,我告诉他,女儿在家里全用中文对话,且认识几千个汉字,他显得很欣慰。
他一定要亲自下厨烙葱油饼。和面时,妻子凑过去请教,说尝试过许多次,烙出来的葱油饼总差点味,不知诀窍何在。他颇自得地笑起来,耐心向她传授烙饼的窍门,怎样制作油面,怎样三翻六转,指画口授,不厌其详。眼前场景,让我恍惚又回到中国文学课堂上,那清癯而渊博的长者,对他的学生真诚地说:“无他,热情而已!”
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对葱油饼如是,对学问如是,对门人弟子如是,对祖国故里亦如是。
2013年,从祖国北京传来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翌日,它就变成严教授的电邮签名档。耄耋之年的他阅尽沧桑,却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其中一定有些什么深深触动他的灵魂。
来年,那个上午,狂风裹挟着冷冷的雨珠子敲打窗棂,乱人心魄。忽然接到师母来电,说严教授于七天前仙逝,遵奉遗嘱,未惊动亲友,骨灰撒入太平洋,一切妥帖,不必挂念。
放下电话,我呆坐半晌,悲从中来,泪湿衣襟。
往事像电影一般,舒缓而沉重地从心底浮现,那个目光清澈的翩翩少年,从唐诗里的江南走来,走进锦瑟青春,走进经史子集,走进美国的校园,走进莎翁的宇宙,走进白发如雪,走进深不可测的太平洋。
前尘种种,清晰如昨,好像从未离开过。
我如此想他。
(选自《光明日报》原作有删改)
(1)文中写到葱油饼具体做法的时间和事件是
A.十七年前,电影欣赏课后去严教授家
B.七年前,我和妻子从组约去看严教授
C.十六年前,我因为转学与严教授告别
D.2013年,我从北京去纽约看望严教授
(2)严教授课堂上提问刁钻,这与他的热情并非格格不入。请对此简要分析。
(3)严教授清澈的目光有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中,文章未直接表现的一项是
A.世事洞明的智慧
B.仁厚慈爱的温暖
C.郑重殷切的叮嘱
D.阅尽沧桑的回味
(4)葱油饼再美味,毕竟是家常食品,在“我”心中却“位居四绝榜首”;一部刻印粗拙的《山海经》,在鲁迅笔下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同样,《社戏》中那夜的豆和戏好得“实在再没有”了………一定有某种原因让这饼、这书、这豆、这戏变得如此特别。
请先提炼其共同原因,再以本文和《阿长与<山海经>》为例阐述。
阅读《烘焙心情》,完成下列各题。
烘焙心情
尤今(新加坡)
①隔壁住了一户爱尔兰籍的夫妻,一住13年。两年前移居澳洲,临走之际,我“敝帚自珍”地在家做了几道菜,为他们践行。
②酒酣耳热之际,夫妻俩忽然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这番远去,最怀念你家两样东西,我们担心,少了它们,可能短期内睡不着觉。”
③受宠若惊,忙问是啥。
④双眸笑意闪烁的珍妮慢条斯理地说道:“约翰很习惯在你电脑打印机发岀的那种富有节奏的声音里入睡;我呢,常常在蛋糕飘出的香味里进入梦乡。”顿了顿,又说,“不过,有时,也挺懊恼的,夜半被那诱人的香味侵袭,醒来之后,只闻其香,不见其形,怔怔仲仲,数多少绵羊去你家把蛋糕衔过来哪!”
⑤听懂了话中之话,哈哈大笑之余。从善如流。次日,立刻将家中24针的打印机换成作无声的激计机;但是,夜半烘焙蛋糕的老习惯却改不掉,老实说,也不想改。
⑥说是烘蛋糕,其实,烘焙的是心情。
⑦有时,心情发霉,百事无心。坐立难安之际,索性撇下多如矮蚁的琐事,一头钻进厨房,专心致志地烘蛋糕。烘出一个好蛋糕,绝杯利昏功拉抽等于二那般的直截了当。把各种配料准确无误地称好备妥,像攀爬高峰那般的小心,像校对文稿那样的细心,像教导孩子那般的耐心,翻搅、调弄、拌和,最后,满怀爱心地送进烘炉。个性全无的面糊,白着一张令人生厌的面孔,静静地等待热气的蹂躪。随看面糊的膨胀,那种让人口舌生津的香气,像泛滥的洪水,在夜半无人私语时,放肆地流满了天和地。这时,背上的重压、心里的焦躁,全都像被扎了一针的气球,慢慢地消了。烘好后,橘子蛋糕澄亮如金,香兰蛋糕翠绿似玉,香蕉蜀翩触口满月,乳蛋糕貌似丝绸。凌晨时分,坐在桌边大快朵頤的我,好似州个苦尽甘来、事业有成的富翁,大口大口地吃着时,觉得这样实实在在的人生真是快乐,刚才究竟为了什么事烦恼,竟不复记忆了。
⑧许多时候,心情发亮,我便抱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烘焙各式蛋糕,分送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她们脸上的笑意,是我心情永远的釉彩。
⑨吃过蛋糕后,有人戏谑地劝我改行,哇,想到日后我家门口或将有人排起长龙抢购每天新鲜出炉而“限量供应”的蛋糕,顿觉前景灿烂,兀自微笑。
注:焙(城)用微火烘(药材、烟叶、茶叶等)
(1)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话中之话”指的是什么?
(2)指出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有时,心情发霉,百事无心。
②许多时候,心情发亮,我便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烘焙各式蛋糕,分送亲戚、朋友、邻居、同事。
(3)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全文,谈谈“说是烘蛋糕,其实,烘焙的是心情。”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 年第3期,有删改)
(1)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 →
(2)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5)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