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内容主旨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官亦鸣

①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②曾听一位哲人说,天边新出的一抹云,是天堂新进的灵魂,抬头看那天边的云,不,那分明是逝去不久的母亲。那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云层中,清晰地变幻着一个胖胖的身影,依旧是那样一如既往地来去匆匆,依旧是那样地摇晃着身躯﹣﹣那是岁月无情,给你留下的永恒。

③母亲那个一年中最冷的清晨离我们而去的。远处隐隐地响着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已是充满了年的气味了。而我们最最亲爱的母亲却悄然闭上她那永远是偷着暖暖春意的双眼,胖乎乎的脸上依旧是那副似睡非睡,憨态可掬的神情。她是睡去了吗?可四周悲怆的哀乐声和透骨的恸哭声却庄重地提醒着我们,母亲是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懵懂中,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怎就不等我们回来,她是知道她的子孙们是要回来陪她过年并庆贺她老人家八十七岁华诞的。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亲手做一锅红烧肉炖白菜豆腐粉条,看着里屋外间团团围坐在整整三张大圆桌旁的她的儿女们及儿女们的儿女们,她怎么就忍心去了呢?她怎么说走就走了,仅仅差十一天啊!

④一位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人在离世的瞬间,体重减少21克,这就是说,人的灵魂重21克。这就是说,人的灵魂重21g,守着母亲的灵枢,我觉得母亲的灵魂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从里到外的重,重得喘不过气来。是啊,母亲的双肩所能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望着似睡非睡的母亲的脸,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扶摇直上九天,飘忽在天边云端。

⑤母亲是农家女,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她深深地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半个多世纪的辛劳操作,如今她是功德圆满,藏满斗盈。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会见她相生相伴了七十余年的爱人﹣﹣我们的父亲。去把她一生的喜忧恨爱之情,十七年的别夫相思之意,美美地相倾相诉。看那云层后面的影子,竟是大步连天,急不可待地了。是的,那云层深处,一如七十年前坐花轿上路般的轻松,快乐。

⑥美国一位超心理研究者曾说:“灵魂可呈现为实体的,栩栩如生的,有时可投下一片阴影或是遮住一盏灯。”我相信,母亲的灵魂是栩栩如生的。看那天边的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分明是半透明的,甚至真的投下了一片阴影。

⑦此时,我想,那天边的云层里的母亲的心里,是喜悦。那轻轻舞动着的身影,便是证明。因为她看见了孙子们个个鲜活如出水芙蓉,楼房前停放着私家小车,她可以告诉父亲,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再也不用了;看着我们个个衣着时尚,皮鞋锃亮,天天像过大年一样,她可以告诉父亲,再也不用再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洗装补。直忙到大年三十才能个个穿上新衣新鞋。此时的母亲,肯定笑得比那时更暖,更轻松。

⑧这样想着,看着,突然发现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变成了一抹淡淡的玫瑰红,并向大地投下了一片暖暖的光。噢,我明白了,母亲是知道灵魂有时候能遮住一盏灯的。此时的她,为唯恐遮住了那一片暖暖的阳光。她知道她的子孙们分散在五湖四海是多么地需要阳光,于是她匆匆地走了。

⑨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幻化成一片玫瑰红,暖暖地……

(1)结合第④段文字,解释划线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母亲的灵魂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

②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

(2)文中母亲的平凡和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4)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结合全文内容,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两句话。

母亲是幸福家庭的支柱,操劳一生,最后化成一抹云彩; 母亲是儿女心灵的港湾,倾尽爱护,最后变成一丝似有似无的风,悠然而逝  母亲是父亲持家的臂膀,竭尽全力,最后幻为一团亦真亦幻的逸然而离 

来源:2016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凌鼎年

①娄城三老翰墨展上,少长成集,群贤毕至。

②开幕式上,应众人之求,三老联袂挥毫献艺。赵老不假思索泼墨画出水上水下几许荷叶,更有荷花含苞待放,煞是喜人;钱老成竹在胸,只寥寥几笔,三两游鱼跃然纸上,一条条栩栩如生;孙老略一凝神,一株岸边杨柳迎风摇曳,婀娜多姿。

③孙老画罢,回头对赵老、钱老的高足说:“来,添一笔,助助兴。”

④不知是不敢在“班门”前弄斧,还是中国文人固有的君子之风,几位门生都互相谦让着,谁也不肯轻易落墨。这时,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毛遂自荐说:“我来献丑了。”不待应允,他从从容容拿起斗笔,饱蘸浓墨,跃跃欲试。

⑤三老都不认识这位不速之客,但对他的勇敢精神倒颇嘉许。市美协头头想阻止,三老见之,摇摇手,何必扫年轻人的兴呢?且拭目以待吧。

⑥或许是因为在众目睽睽之下,或许是因为画面上已有荷有鱼有树,不好落笔,这位年轻人手执斗笔迟迟落笔不下。场上的气氛一时如凝固住一般。突然,那饱蘸的浓墨滴了一滴下来,无情地落在画面上。“呀!”年轻人一声惊呼脱口而出。这轻轻的一声如冷水滴入沸油锅。

⑦坏了坏了!一幅好好的画眼看就要毁了。真是大煞风录!好几个人用愠怒的眼神瞅着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后生。

⑧不料年轻人反倒镇定了,他审视误墨片刻,不慌不忙地在误墨上略作加工,好啊,那误墨竞化作一只半空振翅的翠鸟,简直补得天衣无缝,堪称大手笔。

⑨画罢,年轻人轻轻地说:“惭愧,惭愧!贻笑大方。”

赞叹声啧啧四起。三老也对年轻人刮目相看,谓之“后生可畏”

⑪翌日,市报上赫然登出这位年轻人的照片,有篇报道对他大加赞扬,似乎他是翰墨展主角。

⑫市美协头头很欣喜也很自责,欣喜的是发现了这样一位新秀,自责的是对这位新秀一无所知。他决定登门去拜访这位新秀,不巧,唯有一位耄耋老人在家。老人不言不语,进屋捧出一大叠满纸涂鸦的毛边纸、宣纸来。市美协头头翻着翻着,疑是自己眼睛出了毛病﹣﹣他简直不敢相信,所有的这一叠纸,几乎都画着翠鸟﹣﹣从误墨中化出的翠鸟。

选自《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有改动)

(1)请根据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补充完整这篇小小说的故事情节。

翰墨展开幕式上,三老联袂挥毫献艺﹣﹣  

后生误墨“污毁画卷”,众人愠怒﹣﹣  ;市美协头头登门拜访,揭开误墨谜底。

(2)文中的无名后生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3)赏析下面语句,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呀!”年轻人一声惊呼脱口而出。这轻轻的一声如冷水滴入沸油锅。(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加点句子的妙处。)

②好几个人用愠怒的眼神瞅着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后生……赞叹声啧啧四起。三老也对年轻人刮目相看,谓之“后生可畏”。(请从小说写作手法的角度,说说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用意。)

(4)文中的年轻后生因为“误墨化翠鸟”而一举成名,这与现实生活中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等一夜成名很相似。你如何看待这一社会现象?

来源:2016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体温

何建明

①在我童年、少年,甚至是青年时代,觉得父亲是世界上最让我恨的人。

②第一次恨我父亲,是我童年的第一个记忆: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年份。我刚刚懂事,却被饥饿折磨得整天哭闹。有一次因为食堂的大师傅偷偷给了我一块山芋吃,当干部的父亲见后狠狠地将我摔在地上,说我是“贪吃囝”。那时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这样绝情。

③第二次记恨父亲是因为我家宅前有棵长着特别甜的果子的枣树。每年枣熟的时候,总有人前来摘走一颗颗又甜又脆的红枣。我为此怒火常起。有一天,邻居的一位比我小一岁的男孩子在偷袭枣树时被我抓到了,于是为了夺回枣果,我与他大打出手。不料被父亲发现,他竟不但不训斥“偷枣”人,反而操起一根很粗的竹竿将我的腿肚子打得铁青,我无法理解他的逻辑,于是瞪着一双永远记仇的目光,在心底恨透了父亲。

④第三次记恨父亲时我已经二十多岁了,记得是第一次探亲假,本来多年不见的家人很是兴奋和开心。哪知父亲见过后,晚上嗡声嗡气地瞪着眼睛冲我说:“人家比你读书少的人提干了,你为啥没有?”这、这……我气极了!本来我对几个专门靠拍首长马屁的老乡提升就很想不通,父亲这么一说简直更像针扎在我心尖尖儿上。

⑤我恨起了父亲,并发誓要做个有头有脸的人。后来我也终因工作出色在部队里当上了干部,但与父亲的“账”一直没有算清。因为以后每次我回老家探亲时,父亲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与他年轻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父亲变了性格?还是真的老了?我一直没有细细去想,就在这忙碌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⑥突然在前年年末的一日,姐姐和妹妹相继打电话来,说父亲肺部长了一个肿块,而且是恶性的。一向“恨意”未消的我,那一刻心猛地颤抖起来:怎么可能呢?当我火速赶到上海的医院时,父亲见我后眼睛红了一下,即刻转为笑呵呵的,扬起他那明显瘦弱的臂膀对我说:“你看我不是还很有劲嘛!哪有啥病!”我尴尬地朝他笑笑,转过头去时,不禁泪水纵横……父亲啊,你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日子吗?因为几分钟前医生刚刚告诉我,说我父亲最多还有半年时间……太残酷了!无法接受的残酷……可更残酷的是我们必须掩着眼泪去假笑。父亲和我每天都是如此!

⑦陪床的那十天,是我成人后的三十多年里第一次全天候地与父亲在一起,白天除了输液就是输液,于是父子之间有了从未有过的漫长的交谈……

⑧为了分散病痛对父亲折磨,我时不时地提起以往对他的“记仇”。父亲听后常笑得合不上嘴,说:你光记我对你不好的事,我就没有过对你好的时候?还真没什么?我有意逗他。没良心!父亲含笑冲我说,然后仰天躺在床头长叹起来,情绪仿佛一下拉回了他久远的记忆之中﹣﹣

⑨……你小时候几乎天天尿床。记得你当兵前还尿湿过床吗?

⑩我点点头。脸红了。父亲问:你小时候因为这受过我不少打呢,这你没有记过我仇?我笑着摇头说:这事我理亏。父亲在病榻上侧过头,问:还记得你尿床后我为你做啥了吗?我忙点头:知道,每回你把我拉到被窝里,用你的体温暖和我……父亲笑叹:算你还记得!当然记得!我忙说,爸,还有一次我印象特深。那年你成“走资派”后,我正好放寒假,我们俩分在一个班次里摇船到上海运污水。半途上,跟上海人打架,我们的船被人家撞破后漏水,结果舱里全湿了,晚上没地方睡,最后是你上岸到地头抱了一捆稻草,让我光着身子贴着你睡的……

⑪唉,那个时候也难为你了。才十五六岁,要干一个壮劳动力的活。父亲扭过头,闭上双目,似乎在责备自己因“走资派”而害了儿子。

⑫其实现在想起来也没什么,我记得那一夜自己睡得特别香,因为父亲的体温真暖和……

⑬去年国庆前夕,父亲的病情急剧恶化,开始是每小时吸一次氧,后来根本就不能离氧气了。他一边艰难地大口大口地吸着氧,一边则要忍受着全身如毒蛇咬嚼的疼痛。

⑭来,靠在我背上吧!看着父亲这也不是那也不行的痛苦样,我拭着泪水,突然想出了一招。我低着头、将身子蜷曲成45度,让父亲靠上来。过了一会儿,我轻轻地问父亲:这样行吗?

⑮父亲没有回话……一旁的妈悄声告诉我:他睡着了。

⑯真是奇迹!多少天又叫又喊的父亲竟然会靠在儿子的背上酣睡了!我顿时泪水如注……

⑰十分钟、二十分钟、一小时……先是我的双脚麻了,再是我的腰麻了,后来是全身麻了。但我感到幸福,因为这是我惟一能给父亲做的一点点事了。那一刻,我再次感受到了父亲那熟悉的体温,同时我又深感神圣﹣﹣我意识在我们爷儿俩背对背贴着的时候,是我们何氏家族两代人的生命在进行最后的承传……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文中所写青少年时“我”记恨父亲的三件事,表现了父亲期望“我”成为具有什么品质的人?(3分)

(2)文中三次写到父亲的体温,这样写有用意何在?(4分)

(3)以下是摘自文段中的两句话,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4分)

①这、这……我气极了!本来我对几个专门靠拍首长马屁的老乡提升就很想不通,父亲这么一说简直更像针扎在我心尖尖儿上。

②因为以后每次我回老家探亲时,父亲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与他年轻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4)你是否赞同文中父亲教育儿子的做法?请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4分)

来源:2016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1)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2)她用平板电脑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

    (3)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4)担心这是老年痴呆症前兆,我带她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5)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6)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作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7)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8)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9)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只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10)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11)看着母亲的背影,顿觉她像极了巩俐在《归来》里扮演的那位失忆妇人。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12)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13)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14)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

    (15)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16)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17)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

    (18)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

    (19)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竟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20)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21)“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选自《家人》2015第11期有删改)

(1)第(9)段“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一句中,“霉味”一词有何含义?(3分)

(2)请赏析第(18)段中“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这个句子的妙处。(3分)

(3)第(2)段中写妈妈的表现有什么作用?(4分)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15)段中“面对生命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这句话的理解。(4分)

(5)作者为什么用“被放逐的皇后”作为标题?(4分)

来源:2016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的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当时的冰心已接近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依然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今天我们纪念五四,80年前那场运动中的呐喊、呼号、血泪都已变成一种文字留在典籍中,每当我们这些后人翻阅的时候,历史都是平静地看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觉得80年前的事已经距今太久了。

    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

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向后代延续?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在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的心中还是太少。

    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是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拖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肚子里却是空空的。这样想着就有些担心了,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

    于是,“渴望年老”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发苍苍或身份证上改成60岁,而是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便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

    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

(1)结合后全文,说说你对“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含义的理解。(4分)

(2)请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文中的四个小故事。(4分)

  

  

  

  

(3)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4分)

①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②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是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拖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肚子里却是空空的。

(4)作者在文末说“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通过这篇文章相信你也明白了其中的深意,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自己写一个人生规划。(3分)

来源:2016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记叙文阅读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朱成玉

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③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④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⑤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对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⑥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

⑦“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⑧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⑨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

⑩我只好乖乖地就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

⑪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

⑫“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

⑬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

⑭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选自《当代青年》)

(1)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本文的情节。

    发现“破烂”→  →被“教诲”→  →获“奖励”→坚定“梦想”

(2)结合语境,体会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不可回收:  

(3)简要概括老人为什么要“惩罚”和“奖励”我。

(4)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的理解。

(5)那个“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点笑酒作乐的孤寡老人”,最后在我的眼里成为了“可敬的老人”,是什么促使了作者内心发生这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谈谈。

来源:2016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老王(节选)

杨绛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有关老王的两件事情。

(2)搞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说说你对“那是﹣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荇的愧作”这句话的理解。

(5)2016年5月,百W岁老人杨绛与世长辞,她留下的是对对老实厚道、有良心的老王的“愧怍”。生活中,如果你身边也有“老王”这祥的人,你会怎样做?

来源:2016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②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儿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儿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③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④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chóu_____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⑥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集到,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kān_____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⑦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⑧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选自《老舍散文》,有删改)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chóu  

②拥挤不kān  

(2)文章第⑦段写道:“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阅读全文,说出“我”从母亲身上受到了哪些感化。

(3)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4)文中多次写母亲的“泪”。从下面三句话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A.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B.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C.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我选  句,蕴含的情感:  

(5)文章结尾一段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来源:2019年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记叙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未接来电

水竹

①清晨,起床去卫生间,下了床却习惯性去拿手机,先看下时间6:20,然后就瞄到有个未接来电,上面显示“老王”,我脑子里立即血往上涌,心里咯噔一下,一边回拨电话,一边胡乱地想着,是不是我爸脑梗又犯了?未接来电是二十分钟之前,可千万别有什么事呀!

②这么害怕的原因是前段时间我爸来我家小住,可能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冷,有天中午他突然觉得左侧的手脚发麻,说话也说不清楚,我赶紧把他送去了医院。

③医生说这是一过性的脑梗,有的自己能恢复过来,像我爸这种持续二十分钟就自己好了,有的恢复不过来,就比较麻烦……

④记不清我爸这是第几次因为类似的情况住院,说真的,每次都把我吓个半死。医生说告诉我不要过于紧张,现在老年人这种情况多,也没有很好的根治办法,只说清淡饮食,适度运动,这次发现血糖也有点高,让尽量少吃米面。

⑤住院一周后出院休养了段时间,我爸说在城里住得憋得慌,感觉像坐牢,坚持回老家了。

⑥在电话拨通等待的期间,我非常懊恼睡前没有检查手机,可能是白天开会把手机设成静音忘记调回来。我不停地祈祷老爸赶紧接电话,每滴一声,一分一秒都是无比漫长和煎熬,心想别晕过去了,不然老年手机的声音响起来震耳欲聋的,他也不可能听不到啊。越想越怕,眼泪都急出来了,电话还是没人接。

⑦紧接着又打了一遍,很快就接通了,听到我爸熟悉的声音,心里顿时轻松了一些,我哽咽着问:“爸,你没事吧?!”

⑧爸说:“怎么了,没啥大事呀,不是医生说不让喝米粥嘛,你给买的豆浆机收到了,但我按照说明书使用,为啥响了一会儿停了,然后再响一会儿又停了,是不是寄的路上被摔坏了!?”

⑨我听到彻底松了口气说:“没事儿,停下来的时候是在加热,反复几次,等嘀嘀的声音响了以后就完全熟了,也打好了,倒出来冷一下就可以喝了。”

⑩他说:“那我挂了,我得赶紧盯着去。”

⑪“不用盯。”我说。

⑫“不看着哪能行?”他坚持道。

⑬我说:“好,那你看着吧。”

⑭挂了电话,我打了个冷战,才发现身上寒意彻骨,寒冬清晨,我只穿了件单层的睡衣,站着那么久也没觉得冷,也忘记原本起来是要去卫生间的。

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有余悸。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个深夜或者是清晨,特别害怕听到手机铃响,最害怕的是我爸打来的,生怕他哪儿不舒服,我没有在身边,不能及时送去医院而发生不测。

⑯思来想去,我总结了一下这么焦虑害怕的原因,是平时对父亲的关心太少了。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陪在他左右,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随时掌握情况,或许我就不会胡思乱想;也或者是平时父亲打电话来时我能多点耐心,不要问有事没事敷衍应付,他可能会多打几次电话过来,也不至于他不到万不得已才会偶尔一个电话过来,就把我吓破了胆。

⑰你是否也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如果你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父母的电话,那也恰恰说明你对父母关心度不够。因为所有的恐慌和胡猜乱想,都是因为茫然和未知。凡事用心了,努力了,就会知己知彼,自然胸有成竹,也能泰然处之。做事如此,孝心亦是啊!

(《亳州晚报》2018年12月3日,有删改)

(1)请期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⑮段画线句子。

       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有余悸。

(4)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一下②~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5)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难以割舍,选文和材料一、材料二中作者在表达对父母的情感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请简要分析。

【材料一】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选自朱自清《背影》

【材料二】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来源:2019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日出

刘白羽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在《哈尔次山游记》中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象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俄罗斯原野上的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先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象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我们由马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空,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的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像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这就把我的心灵一下吸引住,一下照得通红。那是1958年8月24日,我从莫斯科搭机东飞塔什干。在机场上,黑夜沉沉,满天繁星。三点四十分钟起飞,飞到空中,向下俯视,只见在黑天鹅绒一般的夜幕之下,莫斯科大片灯火,像亿万细小的钻石熠熠放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色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觉得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把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东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般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1)你觉得第一段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简要说出理由。

(2)文章的三,四两段,同第二段中的哪句话有紧密联系?

(3)当读者急于想看到日出景象之时,作者偏偏不写日出,却去写日落。这是为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刘白羽的《日出》写得“一波三折”。请你简要分析这一行文特点。

(5)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句的理解。

(6)以下四个诗句中,哪一项相关诗歌与文章的内容毫无关系?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D.不可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来源:201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风吹白鸽拨琴弦》完成下列各题。

风吹白鸽拨琴弦

黄舒灿

①在伦敦的鸽子广场,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异乡风情。

②这天,云淡风轻,我在熙熙攘攘的广场上慢慢逛,细细看,转眼间,一位老人映入眼帘。

③我驻足,观察着他:他穿着米黄色风衣,带着一顶黑帽子,鼻梁上,深色镜柜下镶着一双深邃的蓝色眼睛。他坐在藤木长椅上,手拿着原木色吉他,独特的气质,合适的穿着,在蔚蓝天空的映村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他布满皱纹的手,开始缓缓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绵延流出。我的目光停留在他的指尖,他的手法变化多端,节奏轻快,手指转换让我目不暇接。突然,他双眼微闭,身体有节奏地晃动。这不用琴谱的曲子,却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我心里不由得暗自赞叹。

⑤在他正前方的琴袋里,装满了铜币。这些铜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如此和谐。一面终了,我缓缓走上前,俯身弯腰,几枚铜币轻轻落下,声音清脆,这是我对他琴声的致谢。我望着他,笑了笑,本想夸管他的琴技高超,却觉得此刻无言胜有言,他也回报一个慈祥的笑容。

⑥我正准备转身而去时,又一曲响起。开始反复快奏回旋,似流水潺潺,清澈明丽。忽而节奏轻快,伴着拍打琴身,如二重要般奇妙。一会儿琴风又突转,像悲伤的颂歌,叙述着忧愁。最后,高亢激昂,让人赞叹。他好像在变着世间最高超的魔术,浮动的手影,颤动的琴弦,如此契合。

⑦这寻常的一幕,原来可以这么美好。我感到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共鸣与应和。

⑧我不打算再去繁华的商店,便走向他对面的环石精,背靠着花坛,静静地坐着,远远地望着。无关风月,无关忧愁,我也微闭双眼,陶醉在这无限的美好中,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⑨“小姑娘,你也在听他弹吉他吗?”一位东方中年女士同问我,“对的“,我微笑回答。“其实你别以为他是卖艺的。我移居到剑桥五年了,常常在广场看到他。后来听人说他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而且现在生活也很富足,但是他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来这里弹吉他,本来只是为了传播快乐,后来竟有人把他当作卖艺的,给他钱。开始时他有些手足无措,但慢慢地,他认为这是别人对他音乐的肯定,心里也获得了坦然和更多的快乐,便欣然接受了。这么多年了,他积攒的铜币全部捐给了红十字会,用来救助那些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他多么希望没有战争啊。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我可以肯定,他从来没有弹过相同的曲子。”听后,我对老人又多了几分敬佩。长年累月,不弹相同的曲子,这得有多高的造诣?

⑩我朝他的方向望去,此时,不知他又在弹奏一首什么曲子。 我忽然地发现,在他身旁,有一群白鸽,这些白鸽扇动着翅膀,似一片白色的海洋。那情形,似乎是在为老人伴舞,相互配合得那么默契,好似多年的挚友。

⑪我呆若木鸡地驻足在这位老艺术家的面前,心潮涌动。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的白鸽飞舞,也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人物合一的震撼场面。

⑫突然,最后的曲子结束了,清风拂过,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碎成一地的金光斑,所有的白鸽都朝着蓝天的同一方向起……

⑬我朝他的方向,再次深深鞠了一个90度的躬。

(选自《黄舒灿作品集》,有删改)

(1)文章以”风吹白鸽拨琴弦”为题有什么好处?

(2)文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选文第⑥段老人的琴风是怎样变化的?

(4)试分析第⑫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5)从修辞手法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好像在变着世间最高超的魔术

来源:2019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铁匠

①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在库车,麦芒初黄,铁匠们便打好一把把镰刀,等待赶集的农民来买。铁匠们知道,这些东西打早了没用。打晚了,就卖不出去,只有挂在墙上等待明年。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吐尔洪•吐迪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父亲去世后,他又把手艺传给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又接着往下一辈传。

③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儿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儿。不然学个半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声誉。但吐迪•艾则孜知道,有些很微妙的东西,是无法准确地传给下一代的。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尽管手把手地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觉传给另一双手。

④一把镰刀面对的是广阔的田野,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把镰刀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一只用镰刀的手不一样。打镰刀的人,也靠一双手,给千万只不一样的手打制如意家什。铁匠的每一把镰刀,都针对他想到的某一个人。从一块废铁烧红,落下第一锤,到打成成品,铁匠心中首先成形的是用这把镰刀的那个人。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那个人逐渐清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这时候铁匠手中的镰刀还是一弯扁铁,但已经有了雏形,像一个幼芽刚从土里长出来。铁匠知道它会长成怎样的一把大弯镰,铁匠的锤从那一刻起,变得干脆有力。

⑤不论什么情况,打镰刀的人都会将这把镰刀打好,挂在墙上等着。不管这个人来与不来,铁匠活儿不会放坏。它们在铁匠铺黑黑的墙壁上,挂到明年,挂到后年,有的一挂多年。

       有一回,吐迪的太爷给一个左撇子打过一把歪把儿大弯镰。那人交了两块钱定金,便一去不回。直到大爷临终前,终于等到了这个人。铁匠每年都取下那把镰刀敲打几下,每次都能看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这个地方少打了两锤,那个地方敲偏了。手工活儿就是这样,永远都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随着人的手艺进步和对使用者的认识理解不同,一把镰刀可以永远地敲打下去。那些锤点,落在多少年前的锤点上。叮叮当当的锤声,在一条窄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追赶着前一声,后一声仿佛前一声的回音,一声比一声响亮、幽远……

•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形的镰刀。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⑦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 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艺,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

(作者:刘亮程 有改动)

(1)结合全文说出第③段中“微妙的东西”具体指什么?

(2)读了第⑤段,你从铁匠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3)请品析文中第⑥段画线语句的妙处。

(4)联系题目谈一谈如何看待传统手工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2019年内蒙古包头市(巴彦淖尔)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

优人一等的心

朱成玉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彼时彼境,古人何以能写出如此走心的句子?因为他们有一颗优人一等的心。

⑤今时今境,优人一等的心,是什么样子?

⑥我家门前有一个剧院,常常会有一些“二人转”的演出。那欢快的曲调儿常常在傍晚时分响起,整个上半夜的时光就都跟着颠跟着颤了。那里的门票分三个等级,最低也要三十元一张。但这丝毫没有阻碍来看“二人转”的人们,剧院里常常是人满为患。

⑦邻居张大爷是个“二人转”迷,一辈子就好这一口儿,可是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根本没有闲钱让他去剧院里过瘾。这位爷自有他的高招,傍晚时分背着自家的藤椅,往剧院门口的大喇叭旁一放,美美地躺进去,翘起腿,眯缝着眼,摇着扇子,在暖暖的风里摇头晃脑地听起来,有时还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脸上的皱纹也开成了花,那叫一个美啊!

⑧剧院的人精明得很,并没有驱逐他,因为他那无比享受的样子,也算是给剧院做了免费的活广告。两下成全,相安无事,乐得其所。

⑨时间长了,张大爷便成了剧院的门前一景。那轻轻摇着的扇子,定是在他的心间扇出了最惬意的风。

⑩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⑪剧作家沙叶新曾经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少十斤”,不细心的人不明就里,仔细看,原来是他将自己的名字劈成两半。沙叶新自己开玩笑说:“将‘沙叶新’砍去一半,也不过‘少十斤’,可见沙叶新无足轻重,一共才二十斤。”谁不想在世人心里“千斤”“万斤”?他却主动瘦身。

⑫胃癌手术后,有记者采访他,他照例幽默不断:“因为癌症,我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我也是‘无畏(胃)’的,你想听什么,随便问吧。。”

⑬这是一颗多么豁达而轻松的灵魂。把自己看得很轻,人才会松快。

⑭沙叶新是出了名的“犟脾气”,向来都是不媚时、不曲迎、不阿世。在任何环境下,他都能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赶时髦、不回避危险。有人评价沙叶新,说他是“不为权力写作的老戏骨”,他也确实是个秉承文人风骨的人,不做权力的吹鼓手,坚持自我思考、独立书写,绝不出卖灵魂。

⑮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⑯妻子喜欢捡垃圾,每次一家人出去吃饭回来,她那挺贵重的皮包里便都装着捡来的矿泉水瓶子,我觉得丢人。更让我不能理解和讨厌的是,孩子竟然也学她捡垃圾,楼下谁家丢的衣物也都捡回来。妻子把破烂的缝补了,脏的洗了。导致阳台上总是堆得满满的,像个垃圾场。我觉得妻子带坏了孩子,让孩子小家子气,短了贵族气质,为此不止一次地和她争吵。后来我才知道,妻子每次卖了旧物都会带孩子去看一个没钱读书的孩子,这是妻子和女儿一起在帮助的孤儿。我无比惭愧,妻子这样是带坏孩子吗?她这样,只会让孩子的心,一点一点更靠近阳光。

⑰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⑱毕淑敏说,优人一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⑲优人一等的心,不是你有多富贵,不是你有多霸气,而是照比那些庸常,多了一份优雅;照比那些喧躁,多了一份从容;照比那些冷漠,多了一份慈悲。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1)本文中,作者认为“优人一等的心”就是  的心、  的心、  的心。

(2)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在下面方框中填写恰当的内容。

(3)结合上下文,按要求答题。

①优人一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②我也是“无畏(胃)”的,你想听什么,随便问吧。(赏析句子)

(4)有读者提出“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显得重复啰嗦,建议删

去两处。你认为该不该删?请简述理由。

(5)本文开头三段引用的三处诗文,都出自初中教材。请从中任选一处,结合你所了解的作者事例,简要谈谈为什么说这位作者“有一颗优人一等的心”?

来源:2018年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少年的月夜

①“五一”小长假,妈妈带乐乐到农村看望奶奶。对六岁的乐乐来说,邻居家九岁的阿保就像他的闰土哥。闰土的故事还是赖在妈妈怀里听来的,乐乐每天都会觍着脸哼唧:“妈妈抱抱,妈妈拍拍,妈妈摸摸,妈妈讲故事……”贱兮兮的童声让爸爸直呼肉麻,乐乐已经知道撒娇是会被别人笑话的,但他乐意,谁管得着。

②阿保穿着件白背心,趿拉着一双满是黑泥的拖鞋,头发很长很乱,都直立着。最初,他用审视的、提防的眼神看着乐乐。这年月,即使农村的孩子,也都在学校学会了普通话,他弄懂了乐乐的语言后,开始跟乐乐一起玩积木。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断腿的奥特、缺了顶棚的托马斯,还有变了形的小火车轨道。乐乐瞪着畾亮的小眼睛喊道:“我以为你是穷孩子呢!”妈妈赶紧制止他并不安地看着阿保,但阿保没有说话。

③乐乐瞅个空子,央求阿保带他去追后院的鸡鸭,阿保灵敏得像个猴子,老母鸡看见他都吓得发着抖蹲下来。院中的老杨树上,住着一只松鼠,阿保爬到树杈上去抓,乐乐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这时他看到树下有个猪圈,那头耳朵遮着眼皮的花猪不时瞥他们一眼,还看到墙角一个露天的粪池被雨淋得快满了,他真担心阿保哥会不小心掉到粪池里。最后松鼠逃到树梢去了,阿保从树上下来,带乐乐去二楼淘他的玩具箱。

④楼梯是用铁焊的,看上去很陡,但是站到二楼阳台上就能够到树上的橘子。阿保的奶奶喊他吃饭,一碗很黑的肉,是昨天没吃完的,奶奶也不舍得吃,一顿赶着一顿给阿保留着。乐乐说:“我妈妈说吃剩饭对身体不好,容易得癌症。”妈妈过来喊乐乐回家吃饭,用湿纸巾给他擦去满手的灰尘,顺便问阿保的成绩好不好。阿保奶奶抱怨道:“阿保脑子笨,我和他爷爷又不能辅导,他回回都考不好。”阿保似乎没听到奶奶的话,他只是看着乐乐手上来回滑过的湿纸巾,半天回过神。

⑤夜晚,孩子们消停下来,老年人不允许过早开灯,他们只好坐在门前的水泥台阶上聊有趣的事。阿保告诉乐乐,上学要步行三里路,路两边都是稻田,一汪一汪的水里面有很多青蛙。他随身带一个打火机,有时候会偷偷点燃路边的野草,有时还会挖田里的泥巴捏小人,沟里的水不深,但是掉下去可很难上来,沟的尽头是用来浇地的水井。这些让乐乐听得入了迷,抬头望见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照着小院对面那片亮洼洼的莱畦。乐乐说:“农村的月亮可真干净,跟刚洗完的脸一样!”阿保问:“城里没有月亮吗?”乐乐说:“城里的月亮容易和路灯弄混。”阿保就想:那得多大的路灯啊!要是每一盏路灯都跟月亮一样大,那该多神奇呢!对了,妈妈爸爸肯定每天都能看到那么大的月亮。

⑥明天小长假就结束了,这是最后的月夜。乐乐像跟妈妈撒娇一样倚着阿保的肩膀,明天的分别让他有些伤感。这时奶奶出来吓唬他:“你爸妈说明天把你放这里,让你每天和阿保哥哥一起上学。”乐乐一脸恼怒:“我才不要当留守儿童!”说完他回头问阿保:“哥哥你是留守儿童吗?你妈妈呢?”阿保又沉默了一会儿,告诉乐乐,妈妈和爸爸都去上海给他挣钱去了,爸妈很爱他,所以要挣很多钱将来好送他出国读书,爸妈还答应他下次回来给他买个平板电脑。“可是妈妈说,平板电脑对眼睛不好!”乐乐一本正经地说。

⑦阿保抬头望向天空,不知什么时候,丝丝缕缕的几片薄云遮住了月亮,月夜似乎暗了下来。而乐乐却感到耳边蛐蛐儿的鸣唱越来越响,青蛙也跟着伴奏。台阶上的两个孩子都不肯回屋,他们望着天空,各自想着心里的月亮。

(选自金羊网,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闰土的故事还是赖在妈妈怀里听来的,乐乐每天都会舰着脸哼唧:“妈妈抱抱,妈妈拍拍,妈妈摸摸,妈妈讲故事……”贱兮兮的童声让爸爸直呼肉麻,乐乐已经知道撒娇是会被别人笑话的,但他乐意,谁管得着。

(3)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断腿的奥特曼、缺了顶棚的托马斯,还有变了形的小火车轨道”?

(4)说说文中第⑦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5)细读全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让这些留守孩子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材料二】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绪、交往等等一系列问题。

读过选文和链接材料,面对阿保的父母,你想说些什么?

来源:2018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提示:认真阅读注解,特别要注意其中的年代及与年代有关的历史背景。)

阿累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儿分敬意叫“先生”的。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着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放下,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了。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寒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1936年10月

(选自《鲁迅回忆录》,有删改)

【注解】①阿累(1909﹣1987),原名朱一苇,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曾因参加工人罢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②《毁灭》的作者是法捷耶夫,翻译者是鲁迅,并且是自费印刷出版。《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同反革命匪帮进行战斗的故事。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时候,这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真好比“雪中送炭”。③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冈山人,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④《铁流》的作者是绥拉菲摩维奇,翻译者是曹靖华。它和《毁灭》两部小说都是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面”,你认为“一面”是什么意思?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二部分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请你写出第一部分最后一个句子。

(2)文章写鲁迅的外貌浓墨重彩,给人“一面”胜似数面之感。请你从“我”观察的角度入手,说说对这些外貌描写的材料,“我”作了怎样的安排。

(3)“‘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结合文章的背景,请你说说作者在这段话中包含了哪几层意思。(提示:可以从这三个层面考虑,为什么说“结结巴巴”?为什么说“一定是”?又为什么说“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4)在《一面》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说鲁迅是朋友,父亲,师傅?请你对这三个称呼各作简要分析。

来源: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内容主旨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