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对象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科学家警告人类或进入冰河时代
(1)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年来,全球变暖是人为所致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但新的温度数据发布后,这一观点面对难以回避的挑战:在过去的15年,地球并没有变暖。
  (2)这些数据显示,人类可能正步入一个“小型冰河时代”。英国气象局和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分析了3万多个测量站提供的温度资料,于上周公布了这个研究结果。数据证实,世界温度的上升趋势在1997年就停止了。
  (3)与此同时,权威气候科学家于1月28日对《星期日邮报》说,整个20世纪,太阳能量的输出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现在正步入最小值阶段,将严重威胁地球的正常温度,使夏天变冷,冬季更冷,还会缩短利于庄家生长的季节周期。
  (4)太阳能量的输出经历11年周期,太阳黑子数量达到最高点。人类正处在科学家所谓的峰值周期“24”,也就是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这也是上周太阳风暴造成北极光出现在比以前更远的南方位置的原因。但太阳黑字数不到20世纪峰值周期的一半。
  (5)美国宇航局和亚利桑那大学的专家分析了太阳表面以下12万英里的磁场的测量结果,最后发现,第25个太阳活动周的高峰将于2022年出现,到时候太阳活动会变得很弱。
  (6)上周英国气象局公布的官方文件显示,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和接下来几十年出现的活动周期都会变弱,其几率高达92%,甚至比1790到1830年的“道尔顿极小期”还要弱。在这个以气象学家约翰-道尔顿命名的太阳活动周期,欧洲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下降了2摄氏度。
  (7)但新的太阳能量衰落期还可能使太阳活动类似于1645到1715年间的“蒙德极小期”。这个以天文学家爱德华-蒙德命名的太阳活动周期是“小冰河期”最古老的部分,那时泰晤士河出现冰冻,荷兰运河也全面结冰。
  (8)英国气象局在官方文件中称,就目前形势来看,这一结果微不足道,因为太阳对气候的影响远不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英国气象局专家彼得-斯托德表示:“2100年前,太阳能量的输出很可能持续减少。这会使全球温度下降0.08摄氏度。我们的研究表明,数百年来没有出现的太阳活动减弱的状况不足以取代温室气体对地球气候产生的主导影响。
  (9)一些太阳能量专家对这些发现表达了不同看法。丹麦国家太空研究所太阳与气候研究中心负责人亨里克-史文斯马克说:“世界温度在未来5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会越来越低。我们还要进行长期工作才能说服气候科学家相信太阳的重要性。接下来,太阳将用它自己的方式证实这一点,根本无需温室气体的帮助。”他指出,英国气象局依赖从前的计算机模型,得出太阳活动极小期并不重要的结论。
(摘自《新浪网》之“科学探索”)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新的温度数据发布后,这一观点面对难以回避的挑战。
②太阳能量输出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现在正步入最小值阶段,将严重威胁地球的正常温度
文章认为影响全球气候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简析。
认真阅读文章第六段,说说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从科学家对人类关注全球气变化的警告中,我们能在现实生活中为此能做些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你的生活体验,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不少于两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随风舞动的高楼
①城市中的高楼看似十分坚固,然而实际上越是高大的建筑就越受到高空强风冲击问题的困扰。不过根据最近的科学生活网报道,在麻省理工大学,有一个名叫“WhoWhatWhenAIR”的建筑设计小组,他们采用最新设计的一种建筑结构模型,                          
②如果您在近期有机会拜访麻省理工大学,你就会看到这座建立在麻省工程研究中心草坪上的相当引人注目的迷你建筑。这不仅因为它的样子看起来有些奇怪,还因为这座总重超过300公斤,高度超过10米的建筑,居然会像稻草一样子随风飘动,不过虽然看起来有些摇摇欲坠的样子,但是别担心,它可绝对不会真的倒下来。
③如果你能仔细的观察这座建筑就会发现,除了传统的钢架结构,建筑中还有许多上下连通的管子,而这就是这项发明的关键。
④事实上传统的高大型建筑主要是以结构的强度来保证稳固的,但是相对风力以及地质运动这些强大的自然力来说,仅仅依靠钢筋水泥的强劲“骨骼”是不够的,这个小组的设计理念就是为建筑增加“肌肉”,这些管子就是抗风建筑的肌肉部分。
⑤研究人员将这种管子称作“空气促进器”,它实际上是一种能够随着压力而膨胀、收缩的空气弹簧。这些连接在钢架结构之间的气体弹簧,当强风吹击建筑的时候,就会被伸长,换句话说,这种装置能够微细的改变建筑物的整体长度。从而让建筑物在8英尺左右的范围内扭曲或者微微的变形,建筑倾斜的角度越大,空气弹簧的拉伸力就越大,而风力却因为不能保证水平作用在建筑的垂直面,而不能发挥全部的冲击力。
⑥这样建筑就不用直接的对抗强风的冲击力,而是能用较小的结构强度对抗更大的风力。相对的建筑耗费的结构成本也能在更加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大大降低。
⑦由于设计上的创新,这项建筑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建筑设计大奖,不过要想让这种建筑投入实际的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项比赛的总评审之一的Ochsendorf说,“人体对于加速度的变化是相当敏感的,就目前的研究来说,我们还没办法让居住在这种大厦中的人完全感受不到这种扭曲的变化”,但是他也补充说,“不过对于一些高大的非居住用的地标性建筑,这项发明还是相当有用的。”
下面哪句话更适合填在第①段的空格处?请简述理由。
A.会在未来有效地解决高大建筑的抗风抗震问题。
B.可能会在未来有效地解决高大建筑的抗风抗震问题。
“迷你建筑”之所以相当引人注目,其原因是什么呢?请概括回答。(限15字以内)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
在“建筑中还有许多上下连通的管子”中“管子”实际上是指什么呢?它在建筑物中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迷你建筑”在未来实际运用上将会有怎样的走向?请依据文中信息,合理推断,概括作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①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这种追求几乎达到了宗教般的狂热。为此,一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可是谁也不曾想到,人们却为此不断付出巨大的代价。
②1990年,美国的《洁净空气法规》强制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等化学制品,从而减少一氧化碳和苯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但是,现在发现,大多数常用的充氧剂如甲基、叔丁基、乙醚,已从地下贮油箱中渗入地下水,并已污染了地下饮水源,使这一地区可能在几年内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区。科学家认为,水中即使有十亿分之几十的甲基、叔丁基、乙醚,也会对人的健康有严重影响,甚至可能会致癌。一些曾坚决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团体还认为,加油站的空气中这种充氧气体含量过高,会使人呼吸困难、头痛和眩晕,不仅加油站的人,就连路上的行人也会受到影响。
③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证实,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和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虽说甲基、叔丁基、乙醚,见光可分解,但阳光很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它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而它渗入到更深水层的可能性则是不可避免的了。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关闭受污染的水井,断绝受污染的水源,设法从受污染区外部调水,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资金数量是巨大的。还有一个办法是通过改进贮油箱来减少含有有害物质的汽油的泄漏,但这仍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水源污染问题。
④目前,美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制定一个从水源中清除这种有害物质的计划,他们试图把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被称作PM1的细菌注入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据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较大剂量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科学家们同时坦率地说,这项受污染的土壤和水的试样中已经获得成功的实验,在清洁地下水的具体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看来,这种“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情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是值得注意的。
本文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主要介绍什么问题?
文中第③节第一句“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在结构上起怎样的作用?其中的“这些”指代什么内容?
甲基、叔丁基、乙醚泄漏会造成地下饮水源污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②节中划线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如果一种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软体动物)被一艘货物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岛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殖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罪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为害一方。
“生物入侵者”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划线句子“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体会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②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你认为选文的说明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如果一种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软体动物)被一艘货物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岛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殖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罪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为害一方。
“生物入侵者”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划线句子“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体会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②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你认为选文的说明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轼的孤独与美丽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希望通过出仕而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伟大报负,但因为他们的自我张扬的个性释放违背了官场权力的运行规则,触犯了政治家的权力,而受到政治权贵的挤压和摧残。苏轼为保持自己下为国为民、上忠君事主的真挚之心,更由于自己毫不掩饰的真率性情,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得罪了变法派和保守派。他出色的才能本来就惹得周围的许多人嫉妒,而他无所收敛的个性正好为这些嫉妒他的人提供了整治他的天然的理由。
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了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虽然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这次文字狱纯属政治迫害。由于副相缺乏一定的常识,在神宗前告了一状,经过五个月的长期审讯最终结案,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一呆就是五年。
这便是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次沉重的政治打击对于早期从政生涯比较顺达的苏轼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使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苏轼也由此进入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反思时期。
这次反思的结果是苏轼对自己以前某些人生态度的根本否定,他不再飞扬张狂而选择谦恭淡泊,不再锋芒毕露而选择韬光养晦,不再炫耀而选择蓄势。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苏轼决不是在消极退缩,不是厌恶自己,而是太爱惜自己。像陶渊明、李白一样,他们不愿让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的心灵,不愿让肮脏的道德和权利交易毁坏了自己的名声,他在纯洁着这个世界的不洁,透明着这个世界的不明。
苏轼的转变,使我们可以看见那个压抑时代里文人的无奈;苏轼的痛苦,使我们可以清晰看见文化产生的艰苦与辛酸;苏轼的遭遇,使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古代文人体态羸弱却死守自己思想阵地决不妥协的执拗。苏轼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传统惯性的悲剧,从这位老人孤独蹒跚前行的身影中,我们看出中国文人太多的无奈和感伤,太多的孤独与落寞。
因为,政治,是没有自由的,快乐的时候不能笑,不快乐的时候不能不笑;悲戚的时候不能哭,不悲戚的时候不能不哭。要想在充满奴性的官场上游刃有余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个性,放弃自己的真率性情,放弃自己的自然人格。
苏轼想通这个道理时是在一个夏夜,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苏轼的心智。他艰难地转过身来,不经意间,山峰之间凸显瑰丽文字,流水之中荡漾华彩文章。中国文坛,即将迎来两篇力能扛鼎的诗赋。而千年前苏轼的那一次转身,不经意间,已成就千年的美丽。
我们应该明白,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实际上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由的生命状态。追求灵魂的自由和超脱,是他们至死不变的理念。做官从政,只是他们选择的实现理想的道路,而不是最终目标。
经过反思后的苏轼把中国传统士大夫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佛道的避世思想彻底融合起来,让人们在权力与利益的夹缝中寻到一缕温情与心灵的宁静,一种对信念和价值的坚持,这便是苏轼式的哲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乌台诗案”而导致苏轼被贬黄州对苏轼来说反而是一种幸运,使他经过反思后摆脱了思想的桎梏,获得了一次人性的解脱。
他的太多优美的诗词篇章被一代又一代人传诵着,他的从不掩饰的真率性情一次又一次随意地释放着。他在美丽中孤独,在孤独中更加美丽。
我们说,大宋王朝少了苏轼这样一位官员并不可怕,而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
他用坦然无畏的心灵拥抱生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勾当之上。在我们的注视中,一颗曾经锋芒毕现、激情四射的心渐渐回归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这便是苏轼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是一种看透人生后善处人生的成熟,如山间一轮明月,月圆无声,月亏无言,但把圆润柔和的清辉洒满人间。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文学和文化遗产,以他的亲身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人格的精神的标准,为我们确立了一种健全的文化人的人格模式。苏轼的生命终结了,但他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文化史上将像明月一样光芒长存,久久地影响一代又一代文人。
苏轼的孤独和美丽都将永久地留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从全文看,题目“苏轼的孤独与美丽”中的“孤独”和“美丽”分别指什么?
文中说“乌台诗案”对苏轼“几乎是致命的”,又说“是一种幸运”,二者矛盾吗?为什么?
为什么说“中国文坛少了苏轼将会变得黯然失色”?结合全文谈一谈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蜡烛的前世今生  (10分)

停电的夜晚越来越少,精关的工艺蜡烛却渐渐流行起来。光线和阴影在摇曳地做着游戏,令人遐思。蜡烛带给我们的别样温存,也许是任何照明方式都难以取代的。
①蜡烛的发展
原始人的主要照明工具是纤维浸透油脂的火把,逐渐的,油脂包裹纤维的蜡烛在很多国家被独立发明出来。显然,蜡烛比火把和油灯更加便携轻巧,而且烛芯可以使它完全直立燃烧。
人类早期制作蜡烛的原料是动物脂肪,5000年前的埃及人把芦苇插在牛羊的脂肪中点燃,这可以算是蜡烛的雏形。后来蜜蜂腹部蜡腺分泌出的蜂蜡、提炼自鲸鱼油脂的鲸蜡、从棕榈树叶和月桂果等植物中提取的蜡油,很快取代了牛羊脂蜡。不过那时民间照明用的多是油灯,只有贵族和皇室才能使得起蜡烛,因为脂蜡是可以食用的,大多还非常有营养,人们可以用它来充饥。
蜡烛真正放下身价是在19世纪。化学家从煤焦油中分离出石蜡,商人们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石蜡蜡烛,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细长白蜡。此后,曾经的“照明贵族”也就变得不那么稀罕了。作为照明方式,蜡烛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代。可惜好景不长,随后而来的电灯让这种亦真亦幻的光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蜡炬成灰泪始干”,越烧越短的蜡灶究竟去哪了?燃烧时蜡由固态熔化成液态,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熄灭后又逐渐凝固。在这个从物理到化学再到物理变化的过程中,烛芯起着关键作用。
燃烧的烛芯使周围的蜡升温熔化后发生“毛细现象”,蜡液沿着烛芯上升,作为燃料被消耗掉以后,露出更多的烛芯,继续供给燃烧。
“何当共剪西窗烛”看似浪漫,实际是件很麻烦的事。最早用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无法充分燃烧,如果没有及时把炭化的末端剪掉,蜡烛就可能熄灭。直到1820年,一个法国人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辫状烛芯。与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相比,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燃烧时能自然松开,末端完全烧掉,省去了剪烛花的麻烦。
               
被电灯取代的蜡烛,逐渐成了停电时的备用品,但是更多时候它们被用在特殊场合。在蜡烛发明伊始,它就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色彩。基督教徒很早就把蜡烛视为宗教神物。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中,也都有为逝者长燃蜡烛的习俗,点燃的蜡烛象征着不灭的灵魂。
生日宴会上,先许个愿,再一口气吹熄蜡烛,据说能够让你梦想成真。这个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月亮女神生日时,人们在祭坛上供奉蜂蜜蛋糕,插上点燃的蜡烛,比喻月亮撒向人间的轻柔光芒。这个传统后来被用在希腊孩子们的庆生会上,逐渐在许多国家流行开来,沿用至今。
“洞房花烛夜”时,又粗又长的红烛被称为“喜烛”。喜烛从头烧到底,是对新人白头偕老的祝福。
如今,流行的工艺蜡有着各种色彩、形状和香味,它们是在蜡的基础上添加了颜料、精油等辅料。工艺蜡烛优雅的外形被摇曳的烛光衬托着,慢慢挥发出诱人的香味,营造出温馨而浪漫的氛围。现在,帮人减肥或戒烟的各种保健蜡也被发明出来了。看来,蜡烛的传说仍然被书写着,也许会一直延续下去。
根据文意,在文中②③处的横线上拟写小标题。(4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填空。(2分)
蜡烛的发展历程:

第②部分在介绍烛芯的发展变化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根据文意和表格内容提示,填写下面空格。(2分)

使用环境
作   用
①宗教、习俗
被视为神物;点燃的蜡烛象征灵魂不灭

 

 
④日常生活中
营造浪漫气氛;具有保健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钓鱼岛》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①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台湾北部近海的观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延伸入东海后的突出部分,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钓鱼诸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和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总面积约6.344平方公里。钓鱼诸岛周围的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
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年可捕量达15万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海的一个渔场。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是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这个海峡港湾中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③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钓鱼诸岛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它位于台湾和冲绳之间,处于东海南部的中心地带,是外海进入中国的跳板。对于中日双方来说,钓鱼岛都是战略要地,无论是中国东出还是日本南下,钓鱼诸岛都是一个咽喉要道。它可以成为保卫我国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也可能被日本利用,阻碍我国统一,对我国东部沿海和台湾地区造成威胁。
④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在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钓鱼岛?(4分)
第②段划线句子里的“自古以来”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请写出下面的链接材料补充和印证了原文哪些内容。(3分)
【材料一】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海底石油储量巨大。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储量约在737亿桶至1574亿桶之间。有人曾经预言,钓鱼岛附近水域的石油资源储备量相当于“第二个中东”。
【材料二】1785年,日本出版了著名学者林小平所著的《三国通览图说》一书,共有五张地图,这些地图制作精细,与现代制图法一样以颜色划分区域。日本部分用淡
绿色,而中国部分是用粉红色来表示的。以色区分,国与国之间的分界自然一目了然。就在这图上,也标明了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的位置,其颜色与中国福建、浙江相同,都是粉红色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海光》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海上过夜的人们,常有机会欣赏绚丽的海光。海光,是海洋生物发出光亮的自然现象。有趣的是,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从细菌到鱼类,从小虾到乌贼,都有这种发光的代表。
②细菌小得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们的面貌,可是它却出人意外地利用呼吸氧气的机会,借助这一生理反应,放散出蓝绿色的光彩。科学家把发光细菌收集在一个瓶子里,挂到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的光学大厅里,把整个大厅照得通亮!这一奇特的“细菌灯”使参加博览会的人们目瞪口呆。
③比较高级的发光生物,采用细胞外发光。它们有特殊的发光器官,能够产生发光物质。发光时,将这些东西排泄到海水里,把海水“染成”浅蓝色的“发光水”。小虾中的磷虾,身上有十来个发光器,可以受它自己的指挥,随意发光,可向不同的方向照射。试想,一尾磷虾点十盏灯,几百几千尾磷虾的灯火齐明,那不正如银河里的繁星在闪耀着异彩吗!
④海洋生物发光,有的是它们呼吸时产生能量释放的现象,如细菌;有的是为了防御敌害、保护自己,如小磷虾、糠虾等,个子小,体力弱,没抵敌武器,只好突然发光把敌人照得“眼花缭乱”,自己抓住良机逃之夭夭。
⑤有的生物发光,是为了给自己照明,寻找食物,同时也引诱喜欢光亮的生物游拢过来,捕而食之。比如,生活在海底的安康鱼,头大似钟,口大如斗。头顶上有一根由背鳍的鳍条演化而成的“钓竿”,伸到头部前面来。“钓竿”末端是发光器,能发出诱惑力很强的光芒。附近的鱼儿经不起这种引诱,满以为是“一盘美餐”,便不顾一切地冲上前来,只见安康将“钓竿”往嘴边一抽,倒霉的鱼儿便身不由己地被卷吸进去。
⑥还有一些生物把发光作为引诱异性的信号。如发光多毛类动物中的裂虫等,在性成熟时,每逢风和气暖,月儿当空,雌的先破门而出,从海底缓缓升上水面,一路施放火球。雄的早就睁大眼睛窥视着上面水层,一见火球升起,知道是伴侣在召唤,便争先恐后冲上去,举行“灯光婚礼”。
⑦海洋生物发出的光,热量消耗少,发光效率高。日光灯、霓虹灯、高压水银灯、电视机的荧光屏、手表上的荧光字码盘等等,都是受到海洋生物发光的启示研制出来的。
选文②③两段介绍海洋生物发光的哪两种方式? (4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④⑤⑥三个自然段,简要概括海洋生物发光的原因。(4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从海洋生物发光获得启示。其实大自然给人们的启示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例。(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巨大西貒
毕役
①一位荷兰科学家在巴西境内亚马逊河东南地区的一处盆地发现了一个体型很大的西貒新科,并将其命名为巨大西貒。
②西貒属于中小型偶蹄目动物,生活在美洲大陆。粗看上去,西貒的外形和习性与猪非常相似,但也有许多地方与猪不同,因此,西貒的祖先可能与猪同属一个家族,以后在长期的生物进化历史中,逐渐与猪分了家,成为偶蹄目中单独的一类。它的体型比猪略小,吻粗糙而坚韧,鬃毛通常呈褐色、灰色或黑色,后肢仅具3趾,尾巴退化。它的上犬齿形成獠牙,但却向下突出而不像野猪那样向上翘起。虽同为杂食性动物,但西貒比猪更适应植物性食物,胃的构造比猪更复杂,适合消化粗糙的食物,肾则可以分解植物中所含有的酸。
③面对敌害时,西貒经常利用“团结对敌”、“以臭驱敌”两套特殊的本领来转危为安。它们的背腺会分泌出一种具有恶臭味的液体,把丛林中潮湿的空气弄得臭气冲天,使敌害被迫躲开;有时,它们还会纠集数十、数百只同类,用粗大的獠牙向凶猛的美洲虎、美洲狮等展开集体攻击,令这些威风凛凛的猛兽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④西貒类原有3个物种。其中领西貒又称颈锁貒、麝貒,体型较小,颈部有白环。它是最常见的一种西貒,分布于从美国西南部到中南美洲的广大地区。白唇西貒分布于从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一带, 体型较大,呈大群活动,战斗力强。草原西貒栖息在巴拉圭、玻利维亚及阿根廷北部一带,它的尾较长,脚细小,可以在多刺植物间行走。它鼻子的结构也适合在炎热、干旱及多尘的环境中生活。由于最早发现的是它的化石,因此人们当时以为这种动物早已灭绝。直到1975年才发现了仍然存活的草原西貒种群,现存只有大约3000只。
⑤巨大西貒被发现后,通过基因分析证实它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新物种。通过测量巨大西貒的身体和骨架,发现它比其他几种西貒的体型都要大,体长可达1.2米,而且具有更长的腿。它身体外表皮毛上的花纹也比较独特。DNA分析结果显示,巨大西貒同领西貒的亲缘关系最近,但两者又有所不同。它们彼此分道扬镳的时间大致是在亚马逊河最重要的支流马德拉河从一条小河变成一条大河的时候。
⑥事实上,当地丛林中的居民——图皮印第安人对巨大西貒是很熟悉的,他们称其为“成双入对的大野猪”。而巨大西貒在科学上的发现则比较偶然。当时,这位荷兰科学家正在野外行走,忽然觉得身后有动物在活动,于是回过头来寻找,结果发现了3只巨大西貒。很快,它们便像幽灵一样消失了,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这个新物种的行为方式也不同于其他西貒,它们的群体较小,通常只是成双入对或以拥有1一2个幼仔的小家庭出现。再者,它们主要以果实为食,很少有掘地挖根的行为。此外,巨大西貒也没有产生气味的臭腺。科学家解释说,这可能是另一种适应来自大型猫科动物捕食压力的进化方式。
⑦巨大西貒的生活区局限在干燥的森林地带,栖息地范围较小,野外数量十分稀少。因此科学家认为,巨大西貒的数量会很少,对它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他们还建议马上将这个新发现的动物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濒危物种的红色名单中。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12A)
用简洁的话概括第②自然段的内容。
西貒有哪些天敌?它们是如何对付这些天敌的?
领西貒、白唇西貒和草原西貒各有什么特点?
巨大西貒与其它西貒有什么区别?
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虽同为杂食性动物,但野猪比西貒更适应植物性食物,胃的构造比西貒更复杂,适合消化粗糙的食物,肾则可以分解植物中所含有的酸。                       (    )
(2) 面对敌害时,巨大西貒经常利用“团结对敌”、“以臭驱敌”两套特殊的本领来转危为安。                                                                (    )
(3)科学家们建议把巨大西貒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濒危物种的红色名单中,是因为巨大西貒的生活区局限在干燥的森林地带,栖息地范围较小,野外数量十分稀少。                                                                  (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的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偶尔也显露食肉的本能,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节选自课文《国宝——大熊猫》)
用自己的话概括“熊猫”学名错误的造成原因。
选文第一段为什么要记叙关于大熊猫名称的“错案”?
选文第二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中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宣 纸
①今年以来,已陆续有40多名书画家从全国各地而来,入驻黄公望村。据说,原因之一是为了一种纸——元术纸,用起来“有历史感,而且不比宣纸差”。其实,对学生而言,富阳的宣纸更有名。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因而得名。
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用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
④宣纸有润墨性。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涸”的效果。普通纸发涸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而宣纸发涸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无论是重写还是轻描,都能显示清晰的层次,书画家们在画山水的时候,这种“墨分五色”的层次感凸现得尤为明显。几笔相交,均留笔痕;笔痕交叉处,浓淡有致,能充分展示画的意境,产生出作品的立体效果。浓墨乌而鲜艳,淡墨淡而不灰,书法家们在宣纸上笔走龙蛇,无论是作一气呵成的草书,还是一丝不苟的篆楷,都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宣纸的耐久性也是由自身的原材料特性所决定的。原因是原材料经过反复的石灰浸渍、蒸煮和长时期的日光雨露漂白后,化学反应趋于稳定,造纸用的青檀皮等原材料中容易产生质变和虫蛀的木质已被消除。青檀皮的坚韧纤维使得纸张坚固而耐久。现保存完好的历代书画艺术珍品、古籍、文献、印谱,历千年而不腐,就是宣纸“纸寿千年”最好的佐证。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
⑥宣纸的耐久性还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 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
本文围绕宣纸,具体说明了哪些内容?请分点简要概括。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宣纸,但多次提到一般纸、普通纸、新闻纸,有什么作用?
下列判断都是错误的。请指出其错误所在,并简述理由。
① 书画家们在画山水的时候,能有“墨分五色”的层次感,这是因为他们用墨浓淡有致。
② 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5分)
“高速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王瑞文
  ①你知道全球最长的、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在哪里吗?
  ②告诉你,在我们中国。2009年12月26日,武汉到广州的客运专线正式通车运营。这条铁路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
  ③高速铁路是用高新科技支撑的新型铁路运输系统。在普通铁路线上,即便是特快列车,平均时速也只有60-90千米,而高速铁路线上的列车平均时速在200-300千米。最高可达400多千米。“和谐号”正式运行时速曾达到394.2千米。所以。现在从武汉到广州整个行程1100千米,坐高速列车不到3个小时就走完,真是“千里粤汉半日还”啊,而原来这段旅程至少需要十多个小时。
  ④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高速铁路运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汽车运行会排放大量废气,而且消耗宝贵的石油资源(有统计认为,石油资源还可以用200年左右),因此,火车替代汽车运输成为必然。为此,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世界上十分流行,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法、德、日、西、韩、美等国。
  ⑤你可能又要问,高速铁路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⑥当然,高速铁路不是谁都能发展起来的,它涉及到牵引、制动、空气动力学、路轨铺设和自动化管理等许多方面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难度相当大。我国也是在技术全面提高后。才追赶上了其他国家。
  ⑦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高压电缆(又称接触网)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如“和谐号”就采用了“动力分散式”装置,即将多个小功率电动机分散安装在第一、四、五、八节车厢内,这些车厢既载客又有牵引动力,故称动车组,而无动力的车厢则称为拖车。“武汉——广州”动车组就是由四动四拖组成。每节动车上装有4台550千瓦的牵引电动机,整个列车的牵引功率为8800千瓦,定员601人。车头则须设计为类似飞机一样的流线型(俗称“子弹头”),以减少行进中空气的阻力。
  ⑧速度快了,行车安全也变得更为重要。为此,路轨的设计上必须尽量降低PQ值(力学名词),以防列车行进在弯道时,由于强大的一质性作用,造成脱轨事故。其次,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借以监测列车的制动效果、转向架的稳定性、列车的行进速度、位置、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第三,尽量消除铁路与公路的平面交叉,防止汽车等误入铁路与火车相撞;在必须交叉的道口,则安装先进的报警装置。
  ⑨乘坐过高速列车的人会发现,乘坐时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是因为高速列车在舒适度上也有特殊的设计。如法国的一种新型列车精心设计了悬浮减震设备和低噪音空间设备。各个车厢宽敞、明亮,头等舱还有一个小“沙龙”,内有电话和现代音像设备。车门颜色也各不相同,一看便知该车厢属于何等级。美国的X2000型列车,每个座位都装有立体声耳机、计算机连线、瑞典梨木制作的餐盘和观看沿途田园风光的大型观景窗,车内还有会议室、传真机和娱乐设施等。乘这样的火车出行,真可以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了。
  ⑩高速铁路的崛起,是交通运输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其意义完全可以与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客机的问世媲美。
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高速铁路”的?(3分)
第③段除了“列数字”外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
第⑧段中两个划线的同语“尽量”可否去掉?为什么?(3分)
为什么说“‘高速铁路时代’已经到来”?(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分)
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千里粤汉半日还”所化用的诗句及其作者。(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身边的辐射
①最近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体的影响:

照射剂量
(单位:毫西弗)
对人体的影响
小于100
对人体没有危害
100~500
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600~1000
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2000~4500
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2至6周内死亡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
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四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
①梨、苹果、香蕉、土豆等果蔬汁很容易变色。变色后不仅难看,味道也受到影响。怎么办?加点柠檬汁。
②果蔬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多酚化合物。去皮之后,这些化合物就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醌(kūn)化合物。这种醌化合物很容易互相连接,成为“褐色素”,从而使这些食物变色。而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它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这样,抗坏血酸牺牲了自我,保护了脆弱的多酚,保持了果蔬“新鲜”的颜色。
③在食品工业中,人们根据柠檬汁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直接添加抗坏血酸。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很多酒添加了抗坏血酸,以保持其外观和风味。
④抗坏血酸的作用不仅于此。人们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油脂氧化会释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⑤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氧抗坏血酸。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坏血酸,改善面团性能,增加面团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胶蛋白,其中有许多巯(qiú)基——就是带着一个氢原子的硫原子,脱氧抗坏血酸会掠夺其氢原子。当我们揉面时,巯基中的氢原子就会被脱氧抗坏血酸夺走,剩下的硫原子就会两两相连,形成所谓的二硫键。当大量的二硫键形成,面团中的谷胶蛋白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增强其筋道。
⑥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添加剂都是为了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等等,本身并不具有营养意义。但是抗坏血酸并不属于这个“大多数”。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它通常被叫做“抗坏血酸”。而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维生素C不稳定,空气、光照、加热、与金属容器接触,都会使它失去活性或者分解。但是,正是它的这种不稳定,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内,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加到食品中,它舍己为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食品中的其它成分。
——选自《食品与生活》(有删改)
题目“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有营养?请具体说明。
请仔细阅读第④自然段,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抗坏血酸添加到加入亚硝酸盐的熟肉制品中的作用机是:能               ;能抑制亚硝酸盐与肉中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
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
本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人们一般认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有害的,往外谈“剂”色变。读了本文,你对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