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文中指出的原因有哪些?请至少列出三条理由。
第三段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环境的问题。 |
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 |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糟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
文中提到了哪些解决“白色污染”的办法?你赞成哪一种?简述理由。
根据你的知识和经验,大胆想象,请再为治理“白色污染”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请你为消除“白色污染”拟一条公益广告。
阅读梁劲舟的《丹佛国际机场》一文,完成小题。
①世界上哪个机场最大?是美国芝加哥的奥梅尔、德国的法兰克福,还是英国伦敦的希思罗?都不是!如今,坐头把椅子的是新建成的美国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的国际机场。
②它究竟有多大?吓你一跳:137.27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边长12公里的正方形(约359个天安门广场般大小),能容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而纽约市最繁华的曼哈顿区面积还不足80平方公里,丹佛机场之大,可想而知。除中央票务大楼(旅客在此办理购票、登机及托运领取行李手续)外,丹佛机场还有A、B、C三座候机登机综合楼(大堂)。各幢楼之间有地铁到中央大楼,只需5分钟,地铁列车能保证把旅客迅速送到10多个登机闸口、行李认领处、出入境口岸等任何一个地方。
③高峰期间,丹佛机场能够接受三架飞机在几条平行的跑道上同时着陆。跑道的间距不少于1.3公里,所有起降飞机跑道和滑行道均互不交叉。
④丹佛国际机场大,但是它绝不是“憨大”,无处不在的高新技术使它成为当今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机场。通过800台摄像机,控制中心对机场上所有飞机、车辆和旅客的动态了如指掌;气象多普勒雷达和其他精密仪器能有效地测出机场周围的一切变风及微气旋的变化和发展,并及时反馈到控制中心。为了避免电磁场对信息传输的干扰,所有设施都不用电线而用光纤相连接,光缆总长度达8500公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最大限度地保证飞行安全。
⑤机场中央大楼气势恢弘,明亮宽敞。大厅正中挂着丹佛市长韦勃的大幅灯箱彩照,整座大楼的墙壁与地面均装嵌着产自落矶山深处的红色花岗石,一副皇者的高雅气派。屋顶上那一顶顶白色大帐篷状的饰物,乍看上去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但离开机场从稍远的地方望过去,则令人不禁拍手叫绝:那不是落矶山脉一座座皑皑雪峰在艳阳天下熠熠生辉吗?
⑥人们也许会问,丹佛有必要建造这么一个硕大无比的国际机场吗?
⑦打开地图,一眼就能看出,丹佛正处在美国东西两岸的连接点,同时,它也是欧洲大陆到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心。由于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能与美国东西两岸、西太平洋沿岸、欧洲、非洲及拉丁关洲在同一个工作日内进行通讯联络。此外,丹佛又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向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进行一次性中转及一次性反射卫星转播的大城市。把终端设在丹佛,可以大大降低数据、电话和电视传输成本。
通读全文,说说丹佛国际机场具有哪些特点。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丹佛又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向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进行一次性中转及一次性反射卫星转播的大城市。”句中划线词“唯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高峰的《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一文,完成小题。
①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③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④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⑤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第①段中“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章(片段),然后完成下面题目。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能够表明作者爱桥的原因的句子是 。
标出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层: 。
②层: 。
③层: 。
第二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有 、 、 。
选文第二段加点的两个“往往”能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④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将这段文字分层。
① ② ③ ④
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本段说明的内容是:
本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大地震
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其中多数地震我们不能感知,但超强度的大地震则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2005年10月8日,发生在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的大地震导致超过7万人丧生。
地震学家都想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有人希望通过动物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有人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有人希望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美国科学家曾建议建立一个由800个地球定位系统(GPS)站和200个应变计组成的监测网,以便更好地监测地壳的变化,但直到现在,准确预报地震仍是一个梦想。
1993年,美国科学家认为,他们终于逮到了一条有关地震的“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人们虚惊一场。1995年,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在利用小地震预测大地震方面似乎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可是,接下来他关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将发生地震的预测却没有成功。于是,人们对他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我国科学家尹祥础用21年时间创建了中国独特的“加卸载响应比”地震预测理论。他认为,临近地震的时候,地震区域的地质结构非常脆弱,就像一头负载已经达到极限的骆驼一样,这时候哪怕在骆驼的身上再加一根稻草,就可能把骆驼压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他于2004年3月曾预测“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区未来l到2年内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2005年10月发生在南亚次大陆的大地震印证了他的预言。即使如此,尹祥础还是认为地震预测是一项科学难题,一旦发布的地震预测结果不准确,就可能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
从理论上说,地震预测应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能够明确地指出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规模、震级等。照这一要求看,迄今为止地震预测技术仍未成熟。
地震学家认为,地震预测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很难验证研究者的思路、方法及观测结果。其二,地球具有“不可入性”,仅仅用来自地球表面的观测资料来推断地下的物理过程是十分团难的。其三,如果承认地震是地壳内的一种临界现象,那么它具有不稳定性,对初始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这就可能导致对地震发生时刻的预测的不确定。
看来,人类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虽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人类可以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
文中介绍的预测地震的方法主要有哪些?请概括并列出。
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一说“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一句中的“大约”为什么不能删去。
地震预测非常困难,但那么多的地震学家仍然孜孜不倦地努力着。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到海底安居
①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及陆地表面的拥挤,人类向海洋空间和海底发展是必然趋势。一般而言,海洋开发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资源、能源开发(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海底矿物、海浪发电、水产养殖等)、海洋空间利用(包括建海上机场、海上城市、海洋公园等)、海底利用(包括建海底电缆、海底基地等)。
②科学家们预测,未来的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随着对海底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将自由地出入海洋,甚至到海洋旅游、疗养和海底考古。到那里,海底、海面和陆地将有机地连通在一起,人们可以方便地自由往来。
③然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类能不能在海底居住,并且像在陆地上那样建起一座座海底城市。其实,在这方面,人类已经有过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④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名叫库司桃的法国人,组织了一项名为“大陆架”的海底生活实验活动。他们把一个直径 5米的圆球形水下“房屋”,送到距离海平面100米深的海底,6名实验人员在水下房屋内进行了21天的观察工作。这项实验当时惊动了世界,它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人类首次在海底生活了21天,二是征服了100米深的海底。
⑤继法国人之后,美国夏威夷海洋学院进行了水下实验室的实验。他们设计和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下房屋——两个长21米、直径2.7米的浮筒,重达700多吨。其中一个为实验舱,另一个是生活舱。这项实验由5名潜水员参加,在距离海平面159米的深处进行。5名潜水员在海底生活了5天,然后跟水下实验室一起返回海面。这项实验的成功,表明人类能够在100米以下的海底生活,也说明人类有能力占领整个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并向深层海底进军。
⑥供人居住的水下房屋,除了要坚固耐用以外,还要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比如,人生活在水里,呼吸供给是个大问题。在水下房屋里,一般的压缩空气是不能供人呼吸的,必须采用经过配制的氮氧混合气体。
⑦此外还有食品供应问题。一个潜水员每天需要3500卡的热量,因此,食品应该是高蛋白的。但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肉、蛋类食品,是不能带到水下房屋里储存的,否则会污染空气。
⑧另外,在水下房屋里绝对不能使用明火加工食品。短时间内,潜水员可以吃一些罐头食品,时间长了,就得另想办法。淡水的供应也很重要。在海底房屋里生活,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是分开的,饮用水质量要高,其他生活用水量要大。
⑨海底房屋的取暖、照明包括仪器设备和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电。如何保证供电?目前,主要通过从岸上拉电缆供电、水面发电船供电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海底房屋应备有蓄电池。专家们认为,未来的海底城市,采取海浪发电是最理想的。
⑩在海底居住,有时要远离海底房屋去进行水下作业,因此,只凭体力游来游去是不现实的,如果在水下搬运工具和器材,就更需要运输工具。最理想的运输工具是“水下摩托”,这种运输工具的外形很像鱼雷,有一个流线型的前罩和外壳,推进器是尾部的螺旋桨,前段还装有水声定位仪、探照灯以及摄影器材等。
⑾为了防止在水下迷路,还要随身携带信号接收机。可是电磁波不能在水里传播,尤其无线电短波在水里会被吸收掉。为此,人们发明了一种“语言修正器”,它利用水能很好地传播声波的特点,采用水下超声波来传递信号,这样就能够在水下自由通话联络了。
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写出来。
文章开头列举的3个数据中,如果需要去掉1个,你觉得去掉哪一个比较合适?为什么?
第④⑤段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请指出第⑤段中划线的“当时”一词的言外之意。
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一切困难、实现美好愿望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根据本文内容,请说说科学技术在人类开发利用海洋中的重要作用。(写出3条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大脑、智商与基因
林森
人类进化到现在的特征和相貌其实不仅仅是因为自身所拥有一些特殊的基因,同时也取决于人类丢失或自我删除了一些可能无用或制约自身发展的基因,而这些基因与大脑的容量和智商都有关系。
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但是两者的形状却有较大不同。其中,人类产生意识和决定行为的大脑与黑猩猩的大脑有显著的差异。人的大脑重量约为1300~1500克,而黑猩猩的大脑重量只有约500克,人脑容量大约是黑猩猩大脑容量的3倍。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吉尔?贝吉拉诺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比较了人和黑猩猩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遗传密码,发现了人与灵长类动物在大脑以及其他方面形状差异的奥秘。
研究人员在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中发现了510个基因片段,但是这些基因在人类中却不存在。而新发现的这些基因基本上都是调控基因,它们的功能是开启或闭合邻近的大量基因。然后,研究人员对这些人类缺失的基因进行分析,确定了它们是群集在一些特殊的基因周围。这些缺失的基因有什么功能呢?首先,研究人员确定了这些在人类身上缺失的基因可参与类固醇激素的信号调节;其次,还有一些缺失的基因可参与大脑的发育。
在这510个黑猩猩拥有但人类缺失的基因中,研究人员发现有一个基因是控制大脑发育的,就像一个闸门或开关,它如果存在,则位于一个抑癌基因GADD45G的旁边。但是,正是由于人类的这种基因缺失,才使得大脑的发育可以不受太多控制,所以大脑发育得更大,大脑的容量也增多,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神经元,使人类的智能和意识有了飞跃的发展。
过去的研究也表明,人类所拥有的一些特殊基因促进了大脑的快速发育,从而使得大脑容积变大,人变得更为聪明。
200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分子生物工程和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戴维?豪斯勒宣称,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数百万年前,人类祖先基因组中一个基因的进化速度比基因组其他部分快约70倍。这部分基因可能在人类大脑容积快速增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者说这个基因是使人类大脑体积快速增加的重要原因。这个基因就是HAR1。HAR1基因在妊娠后约7~19个星期形成,这一时期正是人类胚胎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
豪斯勒的研究小组在观察了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49处最大的差异后发现,HAR1基因在一段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HAR1基因直到3亿年前才出现在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祖先身上,无脊椎动物和鱼类都没有这一基因。
研究人员同时发现,黑猩猩和鸡在这个基因上只有两处核苷酸(DNA的基本成分)有差异,但黑猩猩和人在这一基因上有差异的核苷酸却多达18处。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差异应该在人类约500万年的进化历程中出现。正是这一基因的快速进化引发大脑皮质进化,使人类大脑发展出更复杂的功能,比如语言和对信息的处理。
人类祖先离开树林生活和开始直立行走时所面对的压力造成了这种速度惊人的基因进化。所以,如果要追寻人类大脑进化快的生物学原因,那么,某种基因如HAR1基因的快速发展和表达也是人大脑容量变得更多的重要原因。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11期)
本文题目“大脑、智商与其因”,读罢全文,你发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文章开头就提示了本文所要说明的主要内容,试简要概括。
“人的大脑重量约为1300~1500克,而黑猩猩的大脑重量只有约500克,人脑容量大约是黑猩猩大脑容量的3倍”这句话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部分基因可能在人类大脑容积快速增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者说这个基因是使人类大脑体积快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中的“可能”能否删除?为什么?
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别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与黑猩猩两者的形状有较大不同其原因是人类的大脑与黑猩猩的大脑有显著的差异。( )
(2)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吉尔?贝吉拉诺等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缺失的基因能参与类固醇激素的信号调节和大脑的发育。( )
(3)研究人员发现黑猩猩和鸡在HAR1基因上只有两处DNA基本成分有差异,而黑猩猩和人在这一基因上有差异的DNA基本成多达18处。( )
阅读《说绍兴》,回答下面问题
说绍兴
绍兴这座城市,仿佛是名家笔下的一幅水墨画。斑驳的青瓦白墙有些岁月了,但墙头的树枝爆出了可爱的新绿;旧石桥与乌篷船分明很有沧桑感,但老店里的茶是新茶,陈年的“女儿红”更令人心醉。
我去过绍兴三五次了,却总是看不够。我觉得绍兴有两大看点,一是名人古迹,悠悠历史勾起游客诸多游兴;二是湖光山色与小桥古镇,让人在心旷神怡中浮想联翩。
绍兴最出名的古迹是“兰亭”。书法是中国人的创造,古往今来好书法者不计其数,但只有王羲之才配得上“书圣”的桂冠。右军祠、流觞亭、鹅池都是讲王羲之挥毫的。王羲之当年与40多位文朋书友在流觞曲水处吟酒赋诗,何等意气风发,于是便有了千古流传的《兰亭集序》。绍兴第二处古迹是“沈园”。这座江南小园虽比不上姑苏园林丰姿精雅,但也古意盎然,有几分苏式园林的韵味。宋代大诗人陆游因母亲不喜妻子唐婉,被迫分手,恩爱伉俪各自飞,偶尔在沈园一见,陆放翁触景生情中写下《钗头凤》,唐婉和词后而忧郁病逝。今日沈园成了有情人的伤心地。绍兴第三古迹是“青藤书屋”。徐文长是“文学畸人”,才华高绝,聪颖过人,长于书画。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居然宁愿在徐文长门下当走狗,可见徐文长艺术魅力四射,可惜他身世很凄苦。我在“青藤书屋”里泡一杯茶,可以看到一个景致清幽的小竹园,多少物是人非,令人嗟叹不已。
绍兴名人古迹还有很多,大禹陵景区、王阳明墓、蔡元培故里、鲁迅故居与“三味书屋”,都很有看头。参观完了,去“咸亨酒店”喝酒剥茴香豆,享受一下绍兴人的生活乐趣。
①东湖仿佛是精致的天然盆景。②东湖还有稷寿楼、霞川桥可赏玩。③湖中有陶公洞、仙桃洞、揽越亭、碧容亭、静趣亭、白玉长堤。④我那年游东湖是初夏,乘乌篷船入湖,只见湖清如镜,峭壁投影,待小舟入洞,顿时阴凉无比,不由悄声耳语,引得回音震荡,众人大喊妙哉!⑤绍兴的湖光山色最美的是东湖。山有吼山,其形如狗,故又名狗山。其山以石取胜,有石亭、石碑、石柱、石栏、石洞、石桥、石阶、石墙、石坊……待到桃花盛开时,艳红一片,好景致也。
绍兴下属有诸暨、嵊州、上虞、新昌,四处皆妙不可言。诸暨乃西施故里,以五泄最为有名;嵊州有百丈飞瀑;上虞有曹娥孝女庙;最吸引人的新昌大佛寺,香火袅袅不绝,其佛建于南北朝,比乐山大佛还早了200多年。穿岩十九峰峰峰斗奇,可近玩亦可远观也。
题文章分别从——和———两个方面介绍古城绍兴。
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东湖仿佛是精致的天然盆景。( )
(2)其佛建于南北朝,比乐山大佛还早了200多年。( )
画线部分的五句话排列顺序混乱,请重新排列(填序号)
文章既是写绍兴,又为何在结尾介绍其他古镇?
阅读说明文《“弓”中为何多道弯》,完成下面题目。
“弓”中为何多道弯
戴吾三
①弓为人们所熟悉,它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今天拉弓射箭转化为有益的竞争项目。与“弓”有关的常用字不少,如强、弱、张、弛等。
②“弓”是象形字,古人用弓,平时松下弦,战时张紧弦,故甲骨文中“弓”对应两个字形。注意不管“弓”的哪一字形,中间都有道弯,这是为什么?
③弓起源很早,考古发现,在距今三万年前的山西朔县峙峪文化遣址中有石镞,这表明当时先民已经使用弓。早期的弓为竹或木制,容易腐朽难保存下来。虽然没有实物,但可以想象,最初的弓和现在小孩子的玩具没什么两样。将一根竹片或者树枝弯过来,用一段绳子系紧,拉住两端,便成一张弓。这种弓,大致是个半圆形,再确切点说,是段圆弧形。
④现代的“弓”字是个象形字。在商代甲骨文,已有“弓”字。为什么“弓”字多曲折,而不是一段圆弧形呢?前者比起后者,在中间多了一道弯,非常有讲究,可以说,它是古代制弓技术的一大进步,是一个有标志性的进步。
⑤弓的中间为什么要弯一下?由现代力学知识知道,一根直的竹材可以想象是由许多薄竹片一层层粘在一起的。当竹子弯成弧形,外层竹片受拉力,内层竹片受压力。如果拉弓的劲越大,竹材弯的越厉害,当力达到不能承受的时候,就会出现裂纹甚至折断。为了让竹材承受较大的弯力,而外层不致裂开,于是古人想到,将竹材向相反的方向预先弯一下,使外层先受些压力,内层先受些拉力。等到使用弓的时候,外层受拉,内层受压,便可从内部先抵消一些力,而使弓承受的力增大,这样,“弓”的样子就形成了。先向反方向弯一下,用现代的工程术语叫做“加预应力”。先弯一下会产生预应力,这种方法在古代最先应用于制弓。早期的记载不详,宋代时著名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做了有关的记述,该文总结得很精辟,说:“(弓)揉其材令仰”。“揉”的意思是“弯曲”,“令仰”就是“向相反方向弯一下”的意思。这样制作的弓,力量就大了。出土所见战国时代的弓,中部正是向内弯的,说明当时制弓工匠已懂得预应力的应用。
⑥由于中国古代的弓早已不是圆弧形,故诗人比喻天上的残月,很少用“弓”。
⑦而日本语中,“弓张月”一词是“弦月”的意思,弦月以“弓”命名,似可意味着古代日本的弓,就没有那一道“弯”。希腊爱基那岛庙(约公元前480年)庙顶上有一艺术雕像———战士在射箭,此也可说明古希腊时期尚未发明有预应力之弓。
用一句话说说“弓中间加道弯”的原因。(筛选文章信息)
结合文章第⑤段,解释什么是“预应力”。(提炼关键信息)
有人认为第③段加线句“虽然没有实物,但可以想象”这句话有些多余,不如去掉,你的观点和理由呢?(揣摩遣词造句)
第⑤段推理的过程非常严密:先从物理学的角度进行 ,再引古籍《梦溪笔谈》为证,最后以 为证,令人信服。(分析推理过程)
文章引用《梦溪笔谈》起什么作用?(赏析文章美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20 分)
以柔克刚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智慧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减到最小程度。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 9 级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
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这次汶川 4 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的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 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历史上,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 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充分说明了斗拱对抗震的贡献。
此外,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榫卯技术,成为抗震的又一个关键。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 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 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 200 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 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已有了相当的了解,抗震经验已积累到了很高的水平,既令人惊奇,更令人自豪。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是如何“以柔克刚”的。
文章举应县木塔这个例子的作用是什么?(3 分)
读下面两个句子,回答句子后括号内的问题。
①“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划线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 分)
② “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 9 级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句中“基本上”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 分) ”
右图为古代劳动人民创造,适于山区道路的以榫卯连接的路石,请你用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其构成的方式和特点。(4 分)【小提示】榫卯(sǔnmǎo),榫头和卯眼。榫头插入卯眼,可以使器物部件牢固连接。
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能抵御 9 级地震的冲击力。 |
B.我国木结构技术采用的柔性框架体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 |
C.中国古代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其原理就是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 |
D.山西应县木塔建在地震带上,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是世界上 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它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 构学研究的深入。 |
阅读《小品建筑》,完成答题。
小品建筑
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以及龟、鹤等兽像。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态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有删改)
①[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第②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 个宇)
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4分)
【链接材料】
北京紫禁城内的宁寿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准备退位后当太上皇时居住和使用的。这是一组有相当规模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建筑的布置很注意显示皇家气魄。主建筑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与皇极殿相接。宁寿宫建筑群的入口是面向南的皇极门,皇极门气宇轩昂。皇极门的南面,立着一座很长的影壁,影壁上有九条用琉璃烧制的巨龙,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③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④玉,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⑤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⑥玉,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只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朵微小的浪花。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之花,只要是根植于民族的土壤,能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特质的都可以名之曰文化,且大有发掘光大之必要。
(选文有删改)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玉”文化的内涵。
(1)第①段“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分析第4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链接】菊花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菊花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倍受历代诗人的亲睐。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宋·梅尧臣《残菊》)
请你说说诗中菊花象征了哪些精神品质?并推断“菊文化”形成的原因。
阅读下面《为何出现金融危机》,完成小题。(共15分)
①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②当今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他危机有相似之处。
③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他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④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今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⑤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他途径,刺激经济增长。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⑥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他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7%。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⑦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选自2010年9月“百度 百科名片”)
选文第③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指出选文第⑤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语所指的具体内容。
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
新的金融危机将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根据第⑦段文意,分点概括回答。
应该怎样科学合理地应对金融危机?请根据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中国政府的财政政策由稳健变为积极,投资4万亿进行基础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以及民生工程,同时试点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为地方发展融资。
材料二:中国政府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养老医疗制度改革,刺激国内消费。
阅读下面一篇科技作品,完成小题。
运动提高孩子智力
①家长及教育者认为,锻炼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除了能防止肥胖,并无益处,因为运动会分散孩子注意力,于智力无补。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表明,此观点是错误的。
②花一定时间参加运动,能让孩子上课时精神更集中。新近一项研究显示,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与身体的健康程度有关。还有研究显示,短期的动作练习也能让孩子注意力更加集中。2006年,马修·马哈尔让243名学生每天在学校活动10-20分钟,测评他们的专注度,训练5周后发现,学生们在听课时保持专注的时间比以前平均增加了8%.最不专心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增加了20%。
③尽管科学家们还不清楚,锻炼为什么会对大脑有好处,但动物实验表明,体育活动也许能刺激一些脑区的神经元生长,而这些脑区对记忆和执行功能极为重要。上世纪70年代的一项研究显示,把大鼠放在装满玩具、可攀爬物体等各种东西的较大鼠笼里,这些物体对大鼠的体力和脑力都有刺激,所以这些大鼠的大脑皮层会发育得比较厚,而大脑皮层掌管着高级推理和决策能力。身体活动和智力刺激两种因素都有助于提高大鼠的认知能力.但究竟是哪个因素,还是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了这种变化,就不得而知了。
④神经科学家亨利埃特·范普拉克和同事研究发现,在锻炼后,大鼠脑中一些有助于构建与学习、记忆相关的大脑结构的关键蛋白含量有所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就属于上述蛋白,前者能刺激血管生长,后者则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的延伸。
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活动可以刺激脑部海马区的齿状回部分。海马区是大脑中分管记忆的“总机”,把各种想法串在一起使之扎根于心灵。2008年,上海体育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娄淑杰和同事,在研究中训练5周大的幼鼠在转轮里跑动(健康大鼠一天能轻松跑上好几千米。一周之后,与没有跑步的大鼠相比,跑步大鼠齿状回脑细胞中的VEGF、BDNF等促进神经生长的因子要多一些。有证据表明,人类在有氧运动后神经生长因子也会增多。
⑥但是,强度过大的锻炼对智力的刺激作用也许还比不上强度适中的体育活动。2008年,日本流行病学家熊谷秋三与同事研究了12名3年来每周长跑或打网球16小时以上的男性与14名很少运动的男性。对比后发现,前一组男性大脑中的BDNF浓度相对较低。
⑦可见,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多锻炼身体;教育者若想要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就应当保证学生足量的体育课和体活课。
(摘自《环球科学》2011年3月号,有删改)
适量的运动除了可以防止肥胖,使孩子上课注意力更集中,集中时间更长,还有哪些益处,请依据原文分条概括。
第⑤段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在文中的作用是 。
下列对文章分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师生和家长形成关于运动的正确认识,如:孩子们适度的运动,不仅能防止肥胖,还可以提高智力。 |
B.这篇文章援用了一些实验事例,虽增强了可信度,但例子过多,如③④⑤段中都用有关老鼠作实验的例子,重复赘余,使文章不够简洁。 |
C.这篇文章中援用了一些科学术语,如第④段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使文章阐述的内容更科学、更准确。 |
D.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严密,运用词语十分讲究分寸,如第③段中的“也许”“极为”即属于此。 |
阅读反映科技生活的文章,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丰富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
下面材料体现出的共通的科学精神是什么?请你仔细探究简要作答。
材料一:2008年,日本流行病学家熊谷秋三与同事研究了12名3年来每周长跑或打网球16小时以上的男性与14名很少运动的男性,对比后发现,前一组男性大脑中的BDNF浓度相对较低。
材料二:随着克隆的深入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的问题。(谈家桢《奇妙的克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