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对象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三峡博物馆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 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 23225平方米 ,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 9米 、高 6米 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  
                                                               
                                                              
选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型“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      )  

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象征着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
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内涵。

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格。 
“壮丽三峡”:                           
“远古巴渝”:                           
请从选文中任选两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有关部门准备打一则广告,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介绍三峡博物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三峡博物馆的这则广告撰写广告词。要求:内容与选文相符;语言具有吸引力;30字以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周定舫
①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②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
文段第①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起到什么作用?
第②段中的“闪闪发光”一词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注: “工笔”和“泼墨”均属中国画的一种画法。“工笔”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泼墨”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或绢上,画出物体形象,像把墨汁泼上去一样。
根据文段下的注,说说文中加点的“工笔长卷”和“泼墨山水”两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文中画线的句子,从表达方式看,属于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看,属于        。其表达效果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改造火星》,完成小题。
①我们能把火星变成地球吗?能将火星凛冽寒冷、空气稀薄的地表转化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吗?如果能,我们应该怎样做?
②有证据表明,火星形成初期,大量的二氧化碳曾经使火星的气候变得温和,有一段时间曾有河流流入汪洋大海。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在冻结的泥土和极地冰盖中还可能存在着水。
③爹美国宇航局的行星科学家克里斯·麦凯表示,将火星地球化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火星自身完成。
④麦凯说:“人类所做的工作只是将火星的气候变暖,然后撒下孕育生命的种子。”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已经知道让行星变暖的方法,那就是向大气层中添加一些温室气体。全氟化碳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可以用火星的泥土和空气中的成分合成获得,然后将它释放到大气中。这会使整个行星变暖,接着它们就会释放出冷冻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会促使温度升高,从而将大气压力增加到能让液态水流动的程度。
⑤与此同时,威斯康星大学的植物学家詹姆斯·格雷厄姆说,通过这种方法,人类就可以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首先在火星的南极地区会生长出细菌和地衣类植物,之后会出现苔藓类植物,一千年或更长时间后会长出红杉树,再经过几千年的时间,长成的森林会逐渐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⑥当前,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尚待商榷。美国一个由白宫指定的讨论组最近建议首先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尝试一下,而现在,我们还无法估算出,要将一颗死气沉沉的行星变成地球一样的绿色星球到底需要多少费用。                 (选自《科学之友》,有删改)
阅读全文回答:人类改造火星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目的:                                                                             
方法:                                                                                 
第②段中,“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一句中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来,人类加快了探测火星的步伐,然而对改造火星计划的可行性,还存在着争议。你认为改造火星的计划是否可行? 请依据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苏州网狮园的引静桥是中国园林里最短最小的拱形桥,颇像苏州出产的精雕细刻的工艺品。这座桥全长只有两米多,游人只需三四步即可跨过。它造型优美,侧立而为柔婉的弧形,小小的,曲曲的,妩媚可爱。桥面两侧,均有石栏,石栏两端,刻作依次递减而连接的三个半圆形,以示桥栏两端美丽而明确的终止。桥面正中,则刻以圆花形浅浮雕纹饰,避免了平板单调。
①根据上面的文字提供的信息,用三个词语概括引静桥的特点。
                                                                             
②从侧面看,引静桥“为柔婉的弧形,小小的,曲曲的”。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妩媚可爱”的形态描摹出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小题。
海中变色龙
丁剑玲
①说起变色龙,谁都知道那是描述蜥蜴(爬行动物,体长约30厘米,能改变皮肤颜色)。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海里也有变色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章鱼。
②章鱼挺着个圈圈的大肚子,长在头上的8条腕足在水中随波摇曳,翩翩起舞,远远看去,像一朵花在海里翻动,非常美丽。章鱼其实不是鱼,它属于软体动物。
③章鱼和蜥蜴一样,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细胞,红橙黄绿,样样齐备。它可以利用细胞的伸缩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
④章鱼遇上敌人,会先施展“变色林”,一会儿变成白色,一会儿变成红色,几种颜色不停地变换,以此来吓唬敌人。如果这招不行,它才会动用自己肚子里的墨囊,急剧收缩身体,喷出墨汁状的“烟雾弹”,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漆黑,趁进攻的鱼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之机,逃之夭夭。
⑤当章鱼见到猎物的时候,全身会变成令人恐怖的鲜红色;它用腕足抓住猎物,送到嘴边。章鱼的唾液腺能分泌出高效麻醉液,很快将猎物麻醉,然后就可以慢慢享用美餐了。有些海洋公园利用章鱼给游客表演。只见它忽而萎缩成一团,忽而伸展开来,8条腕足不断摆动,摆出各种姿势,同时还不停地变换体色,让人们欣赏它那绝妙的变色术。
⑥章鱼非常警觉,即便在洞中或礁石下栖息时,也会留两条腕足在外面轻轻摇动。一旦有什么情况,章鱼会立刻警觉起来,或躲避得更深,或用腕足牢牢缠住对方,把它缠死或毒死。
⑦雌章鱼可以称得上是海洋动物中的慈母,一产卵后,便不吃不喝,精心孵化小宝宝。在此期间,它不准其他任何动物靠近,即使章鱼爸爸不小心进入,也会被毫不留情地咬死。平时,章鱼妈妈会用腕足轻轻翻动孵粒,并从肚子里的“口袋”中喷出水来逐个给孵粒冲洗,使它们获得充足的氧气,并保持清洁。当小宝宝出世后,章鱼妈妈一般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
⑧章鱼中的“巨人”大王章鱼,其腕足可长达约18米,是异常凶猛且好战的动物,在海中称王称霸。它不仅四处追逐鱼虾,而且经常自相残杀,甚至时常偷袭渔船,或将船拦腰斩断,或用大大的腕足冲上渔船抓住人,吞入口中,然后迅速消失。因而.渔民们称它为“海底恶魔”。
为什么把章鱼称为“海中变色龙”?
                                                                             
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③段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
                                                                                                                                                     
哪句话最能体现雌章鱼“慈母”的特点?
                                                                                                                                                     
“章鱼中的‘巨人’大王章鱼,其腕足可长达约18米,是异常凶猛且好战的动物,在海中称王称霸”中的“约”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① 褐色举腹蚁和金合欢树具有共生的关系。褐色举腹蚁以金合欢树为家,平时就居住在空心的刺里;而金合欢树则仰仗着褐色举腹蚁作为其“保护神”,并通过树叶基部的蜜腺分泌蜜汁来“犒劳”举腹蚁。但是,如果长颈鹿长期不来吃金合欢树的叶子,金合欢树也就不用“处心积虑”地保护自己了,树上的空心刺就会减少和退化,当然,蜜汁的供应也就逐渐萎缩了。这样,缺少了蜜汁滋养的褐色举腹蚁就只好自行饲养一种能分泌蜜汁的介壳虫。其实,褐色举腹蚁平时也饲养这种介壳虫,只是数量不多,当金合欢树不再分泌足够的蜜汁后,褐色举腹蚁才开始大批地饲养介壳虫。不过,这种介壳虫是靠吸食金合欢树的汁液为生的,而且还传播一些疾病,对金合欢树的生长非常不利。也就是说,如果长期没有长颈鹿吃金合欢树的叶子,这些金合欢树反而会日渐枯萎、死亡,而那些不时地就有长颈鹿啃吃的金合欢树却长势良好。
② 大自然是如此的奇妙,在金合欢树的周围形成的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一环扣一环,一个环节的消失,就能够导致出乎意料的灾难性后果。
第①段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阅读全文,你对文章第②段有怎样的理解?请作简要分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①美国猎奇新闻网站报道,生活在亚马逊丛林中的鸟类——烟灰悲雀的幼鸟并不依赖成鸟保护,而有自己的生存策略——伪装成颜色鲜亮的有毒毛虫。
②幼鸟们一出生就长满了鲜亮的橘色长绒毛,毛的顶端为白色,它们甚至会像毛虫一样蠕动,从而有效地伪装自己。颜色越鲜亮的毛虫毒性越强,掠食者将幼鸟误认为有毒毛虫就不会攻击它们。
③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学家古斯塔表示,烟灰悲雀为了保证幼鸟的安全不断改良它们的行为:成鸟每小时给幼鸟喂食一次,这样能减少它们暴露的概率;幼鸟并不会向成鸟乞食,它们无法辨认飞到窝边的是父母还是掠食者。生物学家相信,这些策略能提高幼鸟在出生20天内的存活率,出生20天后它们便能独自生存。
④直到2012年被科学家发现,烟灰悲雀的神奇伪装行为才为人所知。与伪装成周遭环境不同,这种鸟类伪装成其他动物的行为被称作警戒拟态。许多其他物种例如蝴蝶也会使用警戒拟态伪装自己。
第③自然段 “成鸟每小时给幼鸟喂食一次” 中加点字“只”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第④自然段画线句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
你有感觉到视力模糊吗?总隐约听到手机铃声?无论上厕所还是进卧室,手机都24小时不离身?手机没带就好像失去了方向感?……如果你发觉自己有这些“症状”,恭喜你!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手机在今天已经亲密得俨然我们的一个身体器官,在家也好出门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手机已经全面占领我们的生活。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在“手机依赖症”已经严重泛滥的今天,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容易。
患上手机依赖症,给人带来诸多苦楚,轻则患上知识焦虑,看不完的文字图像令人烦扰;重则遭受身体精神双重折磨,眼疲劳,手臂肌肉酸痛,形成“触屏手”。五光十色的手机屏扰乱了正常生活作息,导致机主难以深度睡眠,第二天精神萎靡,生物钟全盘紊乱,长期下来免疫力下降疾病滋生。更主要还是对精神方面的影响。如果说电子通讯能起到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作用,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隔着屏幕恐怕不太好抒发。长此以往,人类的人际交流能力也可能慢慢退化,让位于所谓的“人机交流能力”。
从客观上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手机智能化给大众带来更多选择,也让大众不知不觉“囚禁”其中。以前手机只能通话、发短信,现在手机的娱乐、休闲,甚至办公功能大大丰富。无论身处何地、任何时刻,手机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都能让人投入其中,停不下来。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如淘宝客服、微店、APP运营商等。工作被“绑在”手机上,久而久之也难以摆脱。另外,现在不少单位利用手机便捷、通用的特点,建立各种各样的Q群、微信群,不少工作都在手机上讨论,人际关系也在各类群的“打情骂俏”上活络起来,因此,用不用手机有些时候已经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
而从主观上看,一方面,用手机填满空白时间,给人提供一种“不虚度光阴”的假象。以前发呆、走神、等候或冥想、深思的时间,现在逐渐被刷屏的快感代替。另一方面,手机也是一种“人际焦虑”的转移。试想下,一群人聚会,如果没有手机,又没法很好融入话题,呆愣着多尴尬;而在陌生人环绕的空间,为了避免和陌生人对话,或者避免自己被关注,埋头玩手机“体面”地躲避他人,自得其乐。主客观因素作用下,“低头族”数量的剧增也不足为奇了。
去年,大意为“与人网上聊天不如现实中一起吃饭”的文章,一度在社交网刷屏,引起了不少人共鸣。文章讲的是,美国一男子对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感到厌烦,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先后与几百位朋友面对面交谈,当真实、立体的个体隔桌对话,眼神交流,言语气场共融,都是网络上文字或语音交流达不到的效果,他得出结论: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有人说,放下手机是治疗手机依赖症的最好方式。但调查显示,手机依赖症偏爱性格孤僻、缺乏自信的群体,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不乐与人交流是此症状的重灾区。对于有的人来说,手机跟毒品没什么两样,不是想放就能放得下,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机主自身的决心和毅力。
(根据网易手机专栏文章改编http://mobile.163.com/15/0117/10/AG5EPS6B0011179O.html)
下列对“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手机手机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对人的吸引力极大。
B.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
C.使用手机能给人带来刷屏的快感,转移“人际焦虑”。
D.玩手机可以帮助性格孤僻、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找到自信。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一连串的问题,列举了“手机依赖症”的具体表现,既引出说明对象,又形象地展示其危害。
B.本文采用逻辑顺序,围绕"手机依赖症"展开说明,先分析其危害和成因,再探讨解决方法,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用不用手机其实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所以要治疗“手机依赖症”,必须从客观原因入手解决问题。
D.文中提及美国一男子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的事例,与“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作比较,说明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你身边有位朋友苦于摆脱不了“手机依赖症”,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说帮助他的办法。(至少说出两个)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用文本阅读
基因灭蚊的尝试
① 夏天来了,蚊子也来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蚊子远比高温更可怕。蚊子是多种病毒的传播媒介,蚊子在吸血的过程中,会给人类传染上许多疾病,除了登革热,还有疟疾、黄热病、裂谷热、基孔肯雅热、西尼罗河热、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显示,尽管医疗卫生事业现在普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全球每年仍有数百万人因为罪魁祸首蚊子的叮咬而不幸患病死亡。例如,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非洲儿童死于疟疾。人与蚊,这两种生物之间的斗争其实已经进行了几千年。
②为了驱蚊,人类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招数。传统的招数有熏艾、燃香、挂蚊帐等,现代的有灭蚊灯、电蚊香,甚至还有人想出激光灭蚊炮等。然而这些都治标不治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在想,能不能通过改变蚊子基因的方式一劳永逸?
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毛罗·马莱里的带领下,培育出一种生命力强的转基因蚊子。这种转基因蚊子中携带一种可以阻断疟疾传播的SM1蛋白质。为了将它和野生蚊子区分开,科学家们还植入了一种令蚊子眼睛变红或变绿的基因。这些经过基因改造的蚊子被饲以未感染疟原虫的血液时并无明显优势,不过在饲以含有疟原虫的血液后,比普通蚊子更能适应环境。这就意味着,跟普通的蚊子相比,转基因蚊子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都更强,死亡率更低。简单地说,这意味着可以将它们大量放到疟疾肆虐的地区,与野生自然蚊子交配、繁殖。经过几代后,这种对疟疾的抗感染能力可以广泛扩散到蚊子种群中去,从而令更少的蚊子携带疟疾病毒,以达到减少疟疾传播的目的。
④另一种办法是给蚊子进行基因绝育。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昆虫学家弗拉米尼亚·卡特鲁奇亚在她带的研究生贾尼斯·泰来易的帮助下,寻找给雄蚊绝育但不会令其身体受损的方法。泰来易给1万个蚊子的晶胚注射一种特殊RNA片段,它能关闭正常精子形成所需的基因zpg。经过数月的辛勤工作,他们培育出大约100只无精蚊子,而且研究显示,雌蚊根本无法区分这种雄蚊和有生育能力的雄蚊。卡特鲁奇亚解释说,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从理论上说,骗住了雌蚊,就等于减少了蚊子的数量。但她坦承,这种方法还处于原理验证阶段,她们用来培育无精雄蚊的方法,还远不能繁殖出在数量上可与有生育力的野外雄蚊相抗衡的无精雄蚊。
⑤第三种办法则是英国牛津昆虫技术公司(Oxitec)推出的“以蚊灭蚊”计划,即向野外释放用转基因培育出的有精但不育的雄蚊。这种雄蚊的后代体内的一种酶会积累到有毒的浓度,导致幼虫大量死亡。牛津昆虫技术公司的科学主管洛加·奥菲指出,他们的这种转基因蚊子不会对生态系统形成长期的改变,因为它们的寿命很短——只能成活一代,而且没有后代。
⑥如今,巴拿马、墨西哥、马来西亚、开曼群岛等蚊子肆虐的地方已经开始进行转基因蚊子的野外放生实验。很多科学家对此持支持态度——因为喷洒化学杀虫剂,会对所有生物都带来影响,可能会让整个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和昆虫学教授安德鲁·里德教授就认为,培育变异蚊子控制蚊子数量,可能是控制登革热最安全的现实方法;如果无差别地喷洒杀虫剂,那么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选自《光明日报》改编)
下列各项对基因灭蚊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改变蚊子的基因是能治标治本的驱蚊灭蚊新技术,但也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B.转基因蚊子比普通蚊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携带的SM1蛋白质可以阻断疾病传播。
C.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对蚊子进行基因绝育,用无精雄蚊与雌蚊交配,从而减少蚊子的数量。
D.科学家对转基因蚊子的野外放生都表示支持,因为相比喷洒化学杀虫剂,对生态系统更有利。

列各项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类与蚊子的斗争持续了几千年,传统的招数都治标不治本,于是科学家想到改变蚊子基因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
B.科学家目前已经找到三种比较可行的改变蚊子基因的方法,并且在实验和实际运用中取得一定的突破。
C.经过转基因培育的有精不育的蚊子,体内的酶会积累到有毒的浓度,导致蚊子的幼虫大量死亡,收到灭蚊的奇效。
D.安德鲁·里德教授认为:培育变异蚊子控制蚊子数量,可能是控制登革热最安全的现实方法,比化学灭蚊对生态系统影响更小。

2014年6月开始,广东省多地爆发“登革热”疫情,请你结合文中内容,简要概述科学驱蚊、灭蚊的方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指纹:早于四大发明的伟大发明
①唐代法律规定,国家、民间的契约要加盖指纹——“按指为契”。1000多年后,这种 “按指为契”的方式传到西方,引起了英国、德国科技工作者的惊叹。当时,其他国家都缺少认定人的身份的手段,没想到中国的指纹技术能如此简单、准确地区别人与人的不同。因此,有人说,这是比四大发明更早的伟大发现。
②提到指纹,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其在破案中的神奇功效。殊不知,利用指纹破案并非现代技术。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早在2500年前的战国,古人就已经开始利用犯罪现场遗留下来的指纹进行破案。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秦简,即著名的“云梦竹简”。其中就记录了一起疑犯挖洞入户盗窃的案件,官府根据现场遗留的指纹、掌纹等证据找到了罪犯。元朝人姚燧在其所著《牧庵集》中,记载了一个用卖身契上的指纹比对来破案的故事
③就像世上没有两枚完全一样的树叶,指纹也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据研究,两不同的人具有相同指纹的概率仅为几百亿分之一。正是指纹具有的独一性和排他性,使其被公认为“证据之首”。
④古人还把指纹应用在其他方面。以秦汉时代盛行的封泥制为例,当时的人为了保密, 在送出书写在竹筒木牍上的文书时,除用绳捆缚,还要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印章,或者以指为印,以防有人偷拆。而到汉唐时,指纹已广泛用于田宅契、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物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此后,按手印成了中国人缔结契约的传统。
⑤尽管中国古人很早就通过肉眼观察到了指纹的人际差异,但指纹的独一性得到科学验证和世人公认却经历了一番曲折。1858年,在英国驻印度殖民地民政机构任职的威廉.赫谢尔,偶然发现来孟加拉的中国商人用涂着墨汁的大拇指在合同上按手印,于是开始进行指纹的                  。1877年,他在《手之纹线》一文中提出“指纹是不会重复的”观点,可他向官方提出的指纹识别建议却被看成“精神错乱的产物”。直到1897年6月,孟加拉警察总监、英国人亨利发明的指纹分析法才被印度的英殖民政府正式采用,之后,英国本土、德国、美国、法国乃至全世界都开始使用此法。
⑥有意思的是,走出国门的指纹技术,在改头换面后,被重新引入中国。1901年,北京成立第一个巡警学堂,其中一个重要教学科目,就是如何运用指纹侦破案件。2011年10月29日,我国对居民身份证进行修订,居民身份证加入了指纹信息。自此,借助新的二代身份证,用证单位就可以通过核验指纹,快捷、准确地进行“人证同一性”认定。
依此填入第⑤段横线上的词语应该是(      )

A.观察采集验证 B.采集观察验证
C.采集验证观察 D.观察验证采集

阅读①-④段,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②段画线句可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⑵我国古代在         、          、        等方面广泛应用了指纹技术。
下列对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纹具有独一性和排他性,两个不同的人指纹是绝不可能一模一样的。
B.从2500年前的战国开始,按手印就是中国人缔结契约的传统。
C.中国的指纹技术传到西方得到科学验证和世人公认经历了一番曲折。
D.走出国门的指纹技术,改头换面后重新引入中国,意在说明我国缺乏科学精神。

除上文所述,现代指纹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请举一例具体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
杨 凡
①人类的大脑是高塑性的,神经元和突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我们依赖电脑作为理性世界的媒介时,大脑就会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②脑科专家斯茅与他的研究团队曾做过一个实验:让12名互联网老用户和12名互联网新手开始使用谷歌,同时对他们进行了大脑扫描。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大脑之间的显著区别在于大脑皮层一片被称为背侧前额叶皮质的区域,它的功能是处理短期记忆和决策制定,新手的扫描结果显示这片区域活动微弱,而老手的则非常活跃。
③斯茅要求12名互联网新手在以后的5天每天使用互联网。第6天,他们重新扫描了各组的大脑两组大脑扫描图片显示,代表大脑活跃程度的亮斑图案几乎一模一样。可见,仅通过5天的训练,互联网新手大脑皮层前部的神经回路就被激活了。
④实验证明:从事某个特定活动的频率越高,神经通路负责执行这项活动的能力就越强。如果反复刺激同一区域,那个区域的神经回路将变得兴奋。后来的实验也证明:如果你忽略其他区域,其他神经回路将会相应变得衰弱。由此科学家认为,互联网已经改变人类思维方式,降低大脑集中精力的能力和深度思考的频率。
⑤阅读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这种能力。网上阅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使用大脑的方式,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一种阅读新趋势。
⑥伦敦大学用5年时间做了一个网络研读习惯的研究。报告说:“很明显,用户们不是在以传统方式进行在线阅读,相反,一种新‘阅读’方式的迹象已经出现:用户们在标题、内容页和摘要之间进行着一视同仁的‘海量浏览’,以求快速得到结果。”
⑦即使不在电脑前时,上网养成的阅读习惯也会继续回荡在我们的脑细胞中。上网使我们的神经集中在略读和多任务同时处理。以这种方式阅读时,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台“信息解码器”,而我们专注地进行深度阅读时所形成的那种理解力、那种丰富的精神联想,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
⑧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尔·韦格纳教授曾发现,结婚时间长的夫妇会依赖对方做自己的“记忆库”。科学家把这称为“交互记忆”。交互记忆是“外部记忆库”,就如同人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会向专业人士请教一样,而现在,互联网也成为交互记忆的一种途径。
⑨互联网的知识储存和查找功能助长了我们的惰性,我们不必记忆什么,因为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复制”加“粘贴”来完成。这种便利让人难以抗拒。但是,当我们开始利用网络代替个人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时,我们就会面临掏空大脑记忆的风险。
(选自《发明与创新》)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网络改变了我们大脑的哪些方面。
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去掉,说明理由。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①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
②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在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③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
④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
综观选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②自然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题。
“抗雾霾食品”靠谱吗
范志红
①近日,有韩国媒体称“猪五花肉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有效地排出长期积聚在人体呼吸器官的微细颗粒物以及重金属”。同时,韩国的矿泉水销量大增,也是因为喝矿泉水能抗雾霾的传说。中国民间也有种种关于“抗雾霾食品”的说法,这些说法真的靠谱吗?
②不饱和脂肪酸,这种在中国民间被认为有抗雾霾功能的物质成分,在中国人的膳食中并不缺乏,无论是炒菜油还是坚果、油籽,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而五花肉肯定不是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更不是推荐来源。
③所谓不饱和脂肪酸有助排除肺部微细颗粒物以及重金属的说法,并没有可信的科学依据。不饱和脂肪酸是怎么从胃肠里跑到肺泡里的?呼吸道能够分泌不饱和脂肪酸吗?不饱和脂肪酸又是怎么和肺里可吸入颗粒物上附着的重金属发生结合的?如果肺泡里真有不饱和脂肪酸,它遇到重金属,会发生什么?就笔者所了解的化学知识,恐怕事实是,在一个氧气充足的环境当中,铅、镉等重金属能有效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而脂肪氧化对人体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
④那么中医所推荐的滋阴润肺、助肝排毒的食疗方法可“抗霾”吗?古代并没有过这种人类污染造成的雾霾天,食物对雾霾有什么作用,古人也不可能做过相关研究并有可靠的经验留给我们。所以,笔者认为,所谓“润肺”的食材未必对雾霾有特效。但适当吃点木耳、银耳,获得一些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减少胃肠道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还是有所帮助,对延缓餐后血糖、血脂的上升也多少有点好处,对健康有益无害。 
⑤不过,也有人认为菌类食品污染大,会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恰巧木耳、银耳也属于菌类。而菌类中重金属污染的状况的轻重主要与它的生长环境有关。在土壤、水源已经被重金属污染的地区,野生菌类是最危险的,而人工栽培的菌类长在培养基上,不接触外界环境,反而相对安全。另外,菌类中的重金属并不是可溶状态,通常是和膳食纤维结合而存在,即便进了人体,吸收率也是较低的。所以,在少量食用的前提下,各种菌类的安全性是无需担心的。
⑥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多吃青菜可以对抗雾霾”。这个说法倒是有点道理,但也只是“沾边”而已。这是因为菠菜、苋菜、小油菜、芥蓝等深绿色的叶菜中富含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叶绿素有利于减少人体内某些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而胡萝卜素在身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有利于提高上皮组织(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睛的黏膜和皮肤等)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其中的多种抗氧化物质也有利于降低炎症反应,这些作用对于预防雾霾造成的呼吸道黏膜损害可能有一定益处。不过,这绝不意味着青菜是抗雾霾的特效食品。
⑦如果你平日很少吃青菜,因为听说吃青菜能抗雾霾的说法而增加了绿叶菜的食用量,那真值得庆祝了。因为吃深绿色叶菜的好处实在太多,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认知退化和骨质疏松,都大有益处。
⑧很想提示一下担心雾霾危害的朋友,不要听到什么食物能“抗霾”就拼命吃,用它挤占其他天然食物的份额。比如,有人听说木耳能清除污染,就顿顿以木耳当主要菜肴吃;有人听说百合对肺好,就把百合当主食吃。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少数几种食材并不能代替其他食材的健康价值。合理的方式是,以抗雾霾为契机,增加食物的多样化程度,更加重视自己的饮食健康。
⑨在环境污染短期没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污染的环境中,比别人的抵抗能力更强一些,活得更有质量一些。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3期,有删改)
文章以“‘抗雾霾食品’靠谱吗”为题有什么好处?。
中国民间关于“抗雾霾食品”的说法有哪几种?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适当食用木耳、银耳和青菜对人体健康各有哪些益处?
请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当前,我国的雾霾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很多人谈“霾”色变,并寻思着应对雾霾的各种办法。结合选文内容,请你就膳食防霾向人们提出合理化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识别人脸的技术
刘 露
①现代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
②在全球范围内,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人脸识别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来区分和确认身份的。相对于指纹识别而言,人脸识别具有非接触式(非侵犯式)的特点,因此更加友好、自然,更易被人们接受。
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④在公安刑侦领域,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机场或车站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通过查询目标人像数据寻找数据中是否存在重点人口基本信息,来抓捕在逃案犯;或者在商场、体育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对人群进行监视,以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
⑤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逐渐推广到民用市场,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如具备有人脸识别功能的防盗门也被推向普通老百姓家庭。厂家上门安装时,工作人员会用一个摄像头对主人的脸部骨骼进行扫描录入,再生成几千位的密码,然后将密码数据库存入防盗门的数据库中,主人只要在门前一站,具有自动感应功能的液晶显示屏就会显示门前的人的脸部,防盗门立即开始识别。一旦确认,防盗门就会自动打开。再如利用人脸识别辅助信用卡网络支付,以防止非信用卡的拥有者盗用信用卡等。
⑥随着我国向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迈进,人脸识别技术和识别系统的性能将逐渐完善,更好地服务大众。
选文第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⑥自然段加点的“逐渐”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