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对象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共15分)
蔬 菜 防 癌 的 真 相
①医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很早就发现蔬菜具有防癌的神奇作用,并指出蔬菜的此种神奇作用不只是因为含有维生素与矿物质,更重要的是拥有许多我们尚不清楚的“秘密武器”。现在这些“秘密武器”已经大体上弄清,计有异鹰爪豆碱、萝卜硫素、苯乙基一异硫氢酸盐、吲哚、萜烯、植物化学钾等。
②切莫小看这些名字稀奇古怪的成分,正是它们在人体内筑起了抵御癌症侵袭的防线。
③第一道防线:植物化学物质阻止人体内致癌物质的形成,消除癌症发生的内在基础。如番茄、草莓、菠菜中的酸类,可阻止致癌物亚硝胺产生;圆白菜与绿菜花中的吲哚,可改变体内雌激素分解为某些致癌物的代谢过程;葱蒜类含有的有机硫化合物,可中和掉人体内的潜在致癌物。
④第二道防线:如果仍有部分致癌物侵入人体细胞,那么植物化学物质即可激发细胞中的蛋白分子,将“入侵者”包围起来,同时细胞膜会自动打开一个缺口,将这些有害物“驱逐出境”。如绿菜花中的萝卜硫素、菜果中的鞣花酸、橘类水果中的萜烯等成分即有此种作用。
⑤第三道防线:如果已经形成了癌病灶,只要较小(直径1~2毫米)植物化学类物质就可直接将其消灭掉。如大豆中的异鹰爪豆碱,即可将1~2毫米的小癌灶“吃”掉。
⑥假如把这些抗癌物质从蔬菜中提取出来,依然能有效地抗击癌症吗?这个问题尚在研讨之中,不能得出肯定结论。科学家主张最好多吃原装蔬菜,而不是热衷于服用其提取物或由此制成的药品,至少目前应该如此。
⑦如何提高蔬菜的抗癌效益呢?首要的一条是注意多品种搭配,发挥蔬菜的集体力量。美国夏威夷一个科研小组在调查了大量癌症病人的食谱后得出结论:蔬菜的抗癌性来源于整个蔬菜类。他们对332名肺癌病人及865名健康人的试验发现,蔬菜丰富的饮食与肺癌危险性之间确有着可靠的联系,但这种保护人体的作用来源于蔬菜的“集体力量”,而绝非“个人英雄主义”。
⑧为达此目的,营养学家建议每天进食蔬菜不得少于5种:至少一种富含维生素A,至少一种富含维生素C,至少一种属于高纤维,每周多吃几次叶部或根部蔬菜。举例:清晨吃蔬菜叶,午餐喝菜器,晚餐选择薯类或其他蔬菜,烹调面食或肉食时加入蔬菜,如花菜、胡萝卜等。
⑨另外,还应充分考虑到蔬菜养分的时间性,力争在其养分含量处于高峰期食用之,所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也。例如,7月份的番茄维生素含量是2月份的2倍,夏令的黄瓜维生素含量是冬季的2倍,6月份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含量是隆冬时节的1.5倍等,这些蔬菜在夏季食用抗癌效果最佳。
⑩最后,还要考虑到足够的进食量。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生化学家布鲁斯·艾姆斯强调,一个人在一天中蔬菜的总摄入量不应低于总食物摄入量的50%,否则对人体的保护作用难以实现。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第②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⑧段中的“为达此目的”中的“此”指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除了举例子、列数字以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在介绍提高蔬菜抗癌效益的方法时,采用具体的逻辑顺序是什么?(   )

A.由整体到局部 B.由主要到次要
C.由一般到个别 D.由原因到结果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一诗句来源于《金缕衣》,原意是强调珍惜青春少年时,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而文中运用时赋予了它别样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指出来。
现在很多小孩从小挑食,更害怕吃蔬菜,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告知他们“蔬菜防癌的真相”,让他们受到启示,从而告别挑食的坏习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有种幸福叫疼痛》一文,完成小题。
①蚌身陷进泥沙,就会分泌出一种黏液。这种黏液将细小的沙子一圈一圈地包围。沙子被包进黏液之后,成为蚌永远的“痛”。蚌不断地承受着这样的疼痛,还要不断地用黏液包围着它。日复一日,时光流逝,蚌内就有了一粒粒漂亮的珍珠。而生活中的疼痛就好比河湖中的沙粒,折磨着你,也成全着你。
②疼痛分很多种,有孕育生命,分娩时的痛;有蹒跚学步,跌倒时的痛;也有追寻梦想,被荆棘划破手指的痛;更有万物更替,生老病死的痛等等。这些疼痛如果说是肉体的神经感知是它的外在,那么心灵上的忧郁、伤怀、悲戗,就是它最本质的内在。外在的疼痛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只要有神经系统就能被知、被觉。而内在的疼痛基本上只能被人类所感知,被人类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疼痛不同于肉体上的损伤,它更加持久更加刻骨铭心。李白的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道出了人生的孤寂之痛;岳飞的一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喊出了人生的无奈之声;谭嗣同的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说出了人生的夺志之伤。
③疼痛无法避免,它是人类丰富多彩情感的基础,使得人们更加知道珍惜和懂得珍惜。人的成熟离不开疼痛的洗礼。疼痛会使我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肌肤强健发达起来,进而坚信只要还活着,总还有希望的存在。
④悟到疼痛是一种经历,它让人不断的积淀与成熟,最终插上梦想的翅膀,飞向成功的彼岸;悟到疼痛是一种希望,它让在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彷徨中,找到前方梦想的坐标,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更悟到疼痛是一种幸福,它让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工作中,留下最纯真、最质朴的记忆,拨动人们最深处的心弦。
⑤郑板桥曾说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面对疼痛我们可以将它视作春风,并种下幸福的种子,为种子提供适宜的温度和阳光,当它发芽、开花的时候,春天也将悄无声息的到来,那时我们会发现,原来疼痛也是幸福的一部分。
⑥让我们把疼痛看作一种幸福,它将带给我们的必将是成功与快乐。
文章第5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答题。
一只蝉儿正躬着背颤动着,极力要突破蝉壳。一个小孩见此情景,便生出恻隐之心,帮助蝉儿扒下蝉壳。蝉儿很是感激小孩的帮助,以为减轻了自己的痛苦,可是,它不知道因此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小孩很得意,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可是,他不知道原来                                                                                 
根据本文观点,揣摩故事用意,联系实际,在横线上填上一句合适的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微信控”们请抬抬头》一文,完成小题。
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
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
分析第①段是如何引出“微信控”的。
第⑤段加点的“减弱”能否换成“消除”?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艾在端午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自古至今,艾在端午中受到人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没奶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文章以《诗经·采葛》开头,有什么作用?
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什么?
划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就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些和蜜蜂对大自然做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濒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北极熊的数量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许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⑥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①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对于污染,我们的思路是“先污染、后治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光污染主要有:玻璃幕墙反射眩光带来的是“白亮污染”,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人工白昼”,娱乐场所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
②建筑物外墙反射的眩光造成的白亮污染。当太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诱发车祸。
③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造成的白昼污染。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的广告灯、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当许多人为美丽城市夜景感到骄傲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光污染的重灾区。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扰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此外,城市内部生物多样性的消亡,很大程度上也是拜“不夜城”所赐。夜晚的华灯造成的光污染也给天文工作带来了阻碍,在远离城市的郊外夜空,可以看到两千多颗星星,而在大城市却只能看到几十颗。人工白昼还可伤害昆虫和鸟类,因为强光可破坏夜间活动昆虫的正常繁殖过程,光污染还会破坏植物体内的生物钟节律,有碍其生长。
④娱乐场所的彩色光源构成的彩光污染。舞厅、夜总会都安装有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且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多种疾病,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它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最新研究表明,这种污染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⑤改善城市形象的初衷或许可以理解,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中,照明规划仍然处于无序状态。只为追求美丽城市夜景而没有考虑到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所造成的光污染,其后果必然是惨重的。
⑥看美国大片,我们曾误以为纽约是一座不眠的城市。其实纽约市对夜间照明设计和规划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像霓虹灯这种设施只允许集中建在时代广场周围,其他地方要么不允许出现,要么对面积和亮度进行限定。纽约并非每天都是一种表情,只有在节假日才会出现灯火通明的景象,而且凌晨两点后必须关灯。站在帝国大厦俯瞰纽约全城,只见中心商业区有一大片亮光,四周很多地方是黑漆漆的一片。
⑦当国际上的城市开始摒弃“不夜城”思维的时候,国内大多数城市还在不惜重金打造一座座“不夜城”。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⑧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逐步解决困扰我们的光污染。
阅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光污染的危害(至少3点)。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第④段划线句子“最新研究表明”一句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根据你所了解的,举一例具体说明结尾划线句子所谓的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及由此而造成的危害。(3分,除本文涉及的光污染)
                                                                            
假如要在非商业区的高速路旁,修建一座类似文中美国帝国大厦一样的地标式建筑。作为城市规划者,请你运用文中所学知识,针对如何尽量减少光污染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并说明建议的原因。(至少2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面的题。
受伤的植物会报警    乔娟
①1952年12月5日,英国伦敦地区的天气突然出现异常。空气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浓重的烟雾混合着怪味,四处弥漫。仅仅7天时间,就有700多人因这股烟雾引起气管炎发作而死亡。
②这是一次典型的氟气泄露事件。
③其实在毒气出现之前,自然界已经发出了预警,只是粗心的人们没有发现,那就是来自剑兰叶子的警告。氟气泄露的那些日子,本该亭亭玉立的剑兰像得了大病一样,它的叶子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斑痕,如同长了癞疮疤,看着让人揪心,只有当它氟中毒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只要空气中氟浓度达到亿万分之四,在短短的三个小时内,剑兰的叶子就会变得萎靡不振,继而斑痕成片,出现伤痕累累的状态。而人只有在氟浓度达到百万分之十才会受到伤害,可见剑兰是多么敏感!它是空气中氟含量最合格的检验员!
会报警的植物有很多,我们身边常见的有苹果树、棉花、紫茉莉、向日葵、大麦、荞麦等。如果它们的叶子发黄或有黑斑出现,则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过高;木棉、青苔受伤,则意味着空气中氯气超标。
⑤水中也有植物报警器,那就是水葫芦。水葫芦堪称植物中的硬汉,它的抗病能力耐碱性都很强。以植物为主食的昆虫不喜欢它的味道,病毒也不屑骚扰它,可以说除了人类,它根本就没有天敌。这使得水葫芦生长旺盛,繁殖迅猛,它们只要在某片水域落地生根,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占据整片水域,将其他植物逼得走投无路而死亡,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中一霸。水葫芦这种超强的生命力让人们对它产生了许多误解,认为它是害群之马。其实水葫芦也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美国国家航天技术研究所发现,水葫芦可以改善水质,能抑制水中的有害藻类繁殖,使臭气熏天的池塘湖泊变得清澈无味,鱼虾就可以大量繁殖。水葫芦还能吸收诸如金、银、钴、锶、铅等重金属,能对酚、氟等毒物进行分解。降低毒性;它们还能吸收污水中的氮和磷,1平方米的水葫芦能够吸收2.4克氮,甚至可以把污水塘的水变成饮用水源。水葫芦不仅是水质污染的报警器,更是解决问题的过滤器。
⑥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地震前,某些植物竟然也会发出预警,出现机体紊乱或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异常情况。比如某些植物会在冬季突然开花,其中蒲公英、山芋藤、杏树最为典型。唐山大地震前夕,天津郊区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柳树成片枯死。一些果树明明秋天刚结完果,转眼枝头又繁花盛开。最奇怪的是含羞草,正常的含羞草是白天开放,夜里闭合。而地震前,它的习性完全颠倒:白天闭合,夜里开放。这些植物的反常是它们对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如果地温、地下水、大地电位、电流、磁场等出现变化,植物体内就会出现紊乱。当它们突然改变习性,很可能意味着地震即将来临,从而给人们现世安稳的生活敲响警钟。如果抱着尊重、敬畏的态度观察研究,我们就可以通过植物的细微变化,尽可能地把地震损失减少到最低。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11期)
文章开头引用英国伦敦氟泄露事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受伤的植物是怎样报警的?
剑兰通过                    来报警,水葫芦可可检测水污染程度,竹子大面积开花、柳树成片枯死、含羞草            可预报地震。
判断文中画线句子和学过课文中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别写在括号里。
(1)会报警的植物有很多,我们身边常见的有苹果树、棉花、紫茉莉、向日葵、大麦、荞麦等。(        )
(2)它们还能吸收污水中的氮和磷,1平方米的水葫芦能够吸收2.4克氮。(        )
(3)水葫芦不仅是水质污染的报警器,更是解决问题的过滤器。(        )
(4)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身边的自然变化习以为常,很少关注。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全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哈勃,太空中的千里眼
①古往今来,人们用肉眼观察灿烂的星空,很多发现难免显得粗糙,甚至只是一些臆想。当伽利略等人将望远镜对准了茫茫太空后,人们才逐渐发现了太空的更多奥秘。
②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地球大气层会吸收红外线和紫外线,二是大气湍流导致地面光学望远镜的角分辨率很难优于1弧秒。1946年,美国天文物理学家斯皮策提出,在太空中安装一台望远镜将突破上述限制。
③1990年,这一设想终成现实。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望远镜送入了太空。然而,哈勃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升空伊始,哈勃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不能辨别140亿光年以外的物体。此后哈勃的陀螺仪、太阳能电池板、影像摄谱仪、绝热毯、冷却剂等都出现过故障,历经五次“手术”才恢复正常。然而哈勃望远镜面临的挑战,也激励着人们推动科研设备及制造技术的革新。每一次维修都让哈勃能够看得更清晰、更遥远。2009年第五次维修后,哈勃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已是最初设计的100倍。
④哈勃望远镜得到的数据引发了天文学的革命:它确定了宇宙历史为137亿年左右,证实超大质量黑洞处于大多数星系的中心,它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并探测到太阳系外存在有机物。20年来,科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的数据发表了7500多篇论文,使之成为历史上最有科学价值的仪器。美国资深宇航员马斯格雷夫说,哈勃望远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台强大的机器,而且在于它把宇宙论、神学、哲学和天文学贯穿了起来。它是人类的一面镜子,让人类自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宇宙?我们处在什么位置?我们是谁,我们该如何作为?
⑤虽然哈勃望远镜将于2014年退休,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接过它的接力棒,将人类对深层太空的探索继续下去。
选文说明的对象是               。
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除了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④段引述马斯格雷夫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以外”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升空伊始,哈勃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不能辨别140亿光年以外的物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山水画里的乡村——徽州民居
① “欲识金银器,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自古人文渊薮、富庶繁华的徽州,不仅人才竞踊、文化昌盛,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亦享誉华夏,尤以民居建筑堪称精粹。徽州村落的选址多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观,在群山环绕、山明水秀的皖南,绘制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②徽州民居大多拥北朝南、倚山面水,采用庭院式结构,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空间。院落中部多设有天井,东西长、南北窄,用于通风和采光。楼房建在院内,一般为两层高,楼梯设置在厅堂的前后或左右两侧。房间布局以南向为主、东西两侧为辅。
③徽州民居整体性强,美感十足。譬如大门,徽州民居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雕刻,并镶嵌成门罩或门楼形制,内容多以花鸟虫鱼或历史场景为主,寓意深刻。门罩就是在门头墙上用青砖垒砌出不同的形状,造型简单、砖雕简洁,惯用于寻常之家。门楼因造型繁复,多见于商贾富户,常见的有垂花门楼、字匾门楼和牌楼式门楼等样式。垂花门楼富丽堂皇,字匾门楼古朴大方,牌楼式门楼气势恢宏,雕刻技艺精湛。
④外墙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徽州民居四周均由粉白高墙围合而成,外墙除大门外只开有少数小窗,多位于二楼。这种小窗既能通风又能防盗,通常采用黑色青石镂空雕刻成漏窗样式,图案以花卉和几何图形为主,点缀于白墙之上,高白墙、小漏窗相互协调,使整个民居的外观显得清新淡雅。外墙高出屋面、依循屋顶成水平阶梯状的部分称为“封火墙”或“屏风墙”,又因造型如骏马而称为“马头墙”,能起到独特的防火作用。
⑤ “四水归堂”是徽州民居的一大特色。穿过徽州民居的大门便是前堂,中央是用于采光通风的天井。因为徽州民居的外墙只在二楼左右的高度开有很小限度的窗户,因此整个建筑的采光完全依靠天井。此外,天井亦可较好地调节居室内的小气候。每逢细雨连绵之季,屋面的雨水沿屋檐脊向内流淌,汇集于天井之内,便形成了“四水归堂”之景。徽州人十分注重住宅风水,在传统风水理论中,水象征着财运。由于徽州人长期在外经商,讲究聚财为本,于是造就天井,将天降的雨露与财气汇聚天井之内,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家中,天井与“财禄”紧密相连。
⑥天井的后部设有厅堂,主要用于居住。厅堂之上还有一层,多采用跑马楼形制,用镂雕精细的木栏杆、隔扇加以装饰。厅堂由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在后厅堂设有一堂两卧室。堂屋之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有一处天井,两旁建有厢房。这是院落的第一进,徽州民居多采用多进式院落,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进入第一进后,便是第二进院落。第二进院落前后两天井,中间为隔扇,内置卧室4间、堂室两个,三进、四进以此类推。这种多进院落式宅邸,少则两三个,多则十几个,最多的可达36个。伴随家族的繁衍生息,各个院落单元可独自拆分、延展,自成一体,这与徽州人崇尚人丁兴旺、香火绵延有关系。
⑦徽州民居十分注重庭院园林的营造,善于利用天井将室内空间向外部拓展,亲近自然。徽州民居的前后或侧旁多设置有庭院或小花园,精巧玲珑,布局紧凑。在庭院内置放有石桌、石凳,开挖水井和鱼池,种植各类花卉果木,甚至堆叠假山、人造流泉、装饰漏窗等。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将独具匠心的设计组合起来,把自然景观浓缩在民居内部,营造出通透疏朗、层次错迭的效果。
⑧徽州民居的内部装饰也别有风趣。基于徽州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徽商的雄厚财力,徽州民居在内部设计时力求精美,屋内梁宇描金绘彩,并充分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技法。雕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绝伦,生动地展现了徽州的风情。
(选自百科知识 2013年4月下)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

A.徽州民居大多拥北朝南、倚山面水,采用庭院式结构,院落中部全都设有天井,东西长、南北窄,用于通风和采光。
B.徽州民居的外墙被称为“封火墙”或“屏风墙”,又因造型如骏马而称为“马头墙”,能起到独特的防火作用。
C.徽州人造就天井的目的,只是为将天降的雨露与财气汇聚天井之内,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家中,天井与“财禄”紧密相连。
D.徽州民居的前后或侧旁多设置有庭院或小花园,在有限的空间内浓缩自然景观,表达出对自然的亲近。

结合文章内容,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诗句,既点出了说明对象——徽州民居,又突出了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这一特点。
B.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指通常情况是这样,不包括特殊情况,在范围上起到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直接具体地说明了徽州民居的门罩和门楼有的富丽堂皇,有的古朴大方,有的气势恢宏,雕刻技艺精湛。
D.第⑥段的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徽州民居多采用多进式院落,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心涂改液伤着你
①目前,涂改液已经成为使用率较高的学生文具。据调查,大中城市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则高达95%。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十分刺鼻的气味对人体有害?
②为了弄清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③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入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试剂用量大的一组,只5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试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五天中,实验组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小白鼠体重连日增加形成明显对比,停止试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④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79种牌号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出刺鼻气味。实验证明,这类物质吸入人体内或粘在皮肤上,会危害人体健康,进入大气层后还会破坏臭氧层。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发的特点,所以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⑤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加强自我保护,警惕慢性中毒,最好不再使用涂改液。
第①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概括说明涂改液是怎样危害人体的。
                                                                                 
第③段划线句子中“逐渐”一词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已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拜祭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了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到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作者认为“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我们还有许多传统节日也能体现这一点,请从下列四个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一个,从活动形式和意义上作简要分析。

A.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B.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C.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D.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香椿
①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②每次回屏东娘家,我总要摘一大抱香椿芽回来,孩子们都不在家,老爸老妈坐对四棵前后院的香椿,当然是来不及吃的。
③记忆里妈妈不种什么树,七个孩子已经够排成一列树栽子了,她总是说“都发了人了,就发不了树啦!”可是现在,大家都走了,爸妈倒是弄了前前后后满庭的花,满庭的树。 
④我踮起脚来,摘那最高的尖芽。
⑤为什么,椿树是传统文学里被看作一种象征父亲的树。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那样坦然的摘着,那样心安理得的摘,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嫩芽似的。
⑥不知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
⑦我的手指已习惯于接触那柔软潮湿的初生叶子的感觉,那种攀摘令人惊讶浩叹,那不胜柔弱的嫩芽上竟仍把得出大地的脉动,所有的树都是大地单向而流的血管,而香椿芽,是大地最细致的微血管。
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支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我撇下树回头走了,那树的伤痕上也自己努力结了疤,并且再长新芽,以供我下次攀摘。
⑨我把树芽带回台北,放在冰箱里,不时取出几枝,切碎,和蛋,炒得喷香的放在餐桌上,我的丈夫和孩子争着嚷着炒得太少了。
⑩我把香椿挟进嘴里,急急地品味那奇异的芳烈的气味,世界仿佛一刹时凝止下来,浮士德的魔鬼给予的种种尘世欢乐之后仍然迟迟说不出口的那句话,我觉得我是能说的。
⑪ “太完美了,让时间在这一瞬间停止吧!”
⑫不纯是为了那树芽的美味,而是为了那背后种种因缘,岛上最南端的小城,城里的老宅,老宅的故园,园中的树,象征父亲也象征母亲的树。
⑬万物于人原来蚵以如此亲和的。吃,原来也可以像宗教一般庄严肃穆的。
作者描写景物语言细致,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第⑤自然段作者写到“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⑧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结合全文主旨,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谈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或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心为何不能二用? 徐 风
在信息膨胀时代,我们要获取更多的信息,有更多事情要做,人们于是越来越习惯于一心二用,仿佛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一边打电话,一边发邮件;或一边发微博,一边工作。但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其实并不具备同时干两件事的能力,一心多用并不能提高效率。
人脑每次只能处理一个任务
人的大脑有一个功能,能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将注意力聚焦在最需要关注的事上。这种能力是生存的需要:比如一头狮子出现在附近,人自然不应继续专心砍树。
而对大脑科学的研究显示,前额叶处理问题的习惯倾向于每次只处理一个任务。科学家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脑中有一处“瓶颈”,如果大脑在间隔不到300毫秒的时间里同时处理两件事情时,对于第二件事情的反应就要慢一些。
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在同一时间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比如一边做数学运算一边辨认图形,结果发现大脑在两项任务间转换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从事两项工作所用时间比做完一件再做下一件所用的时间多出50%。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志愿者一边听复杂的句子一边辨认几何图形,这两项任务是由大脑的不同部位处理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同时处理两项任务时,大脑的两个部位都不能进入最佳状态。
研究人员利用层析X线照相法去观察大脑的活动时发现,人们在处理多件事情时,是大脑额叶前部皮层在发挥关键作用。额叶前部皮层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但它只是在迅速调节两件事先后处理的顺序,有时这种转换速度可以快到让我们产生“同时进行”的幻觉。大脑处理两件事的转换需要时间,人们可以通过练习来缩短转换时间,却不可能将其缩短到任意小的数值。
边打字边听音乐只是因为形成了条件反射
你也许会问:我们做习以为常的事情时,常常可以一心二用,如边吃饭边看电视,边打字边听音乐,边开车边聊天,这是为什么呢?
开车、打字等虽然在学习阶段需要耗费大脑大量的精力,可一旦通过长期的训练后变成了一种条件反射,那么,它们需要的意识、注意等心理资源也就减少了,大脑处理这类任务也几乎变成了自动加工的模式。可是当我们从事工作、学习等比较复杂的事情时,就需要较多的注意力,需要大脑去控制。可是,大脑的注意广度是有限的,每一瞬间只有一个注意焦点,大脑在处理这类任务时,几乎是很难一心多用的。一份官方分析报告称,美国每年大约有5000多人死于因开车时精力不集中而引发的车祸。其中,驾车时发短信、打电话是最常见的不安全行为。
压力较大时,一心多用能使人心情变好
也有科学家认为一心多用虽然存在弊端,但会使人们的心情变好。
研究人员招募了一批大学生,要求他们一边做事,一边使用一个像手机一样的特殊电子产品,比如在打扫房间的同时,用这个“手机”和朋友聊天。研究人员对他们的行为每天进行3次评估,包括情绪、做事情的动机、效果等。结果发现,多数人表示,虽然同时做几件事会使自己的思考能力下降、效率有所降低,但情绪上却会更加满足。还有不少人表示,自己就是为了追求快乐而“故意”一心多用的。研究人员提醒,在心理压力较大时,“一心多用”可能起到一定的分散压力作用。但是,当从事重要工作或完成紧急任务时,切记要一心一意,尽量保证既高效又不出错。
(选自《现代快报》2013年06月24日)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大脑中有一处“瓶颈”,如果大脑在间隔不到300毫秒的时间里同时处理两件事情时,对于第二件事情的反应就要慢一些。
B.在心理压力较大时,“一心多用”能起到一定的分散压力作用。
C.人们在处理多件事情时,是大脑额叶前部皮层在发挥关键作用。但它只是在迅速调节两件事先后处理的顺序,有时这种转换速度可以快到让我们产生“同时进行”的幻觉。
D.大脑的注意广度是有限的,每一瞬间只有一个注意焦点,大脑在处理这类任务时,几乎是很难“一心多用”的。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的大脑其实并不具备同时干两件事的能力,一心多用并不能提高效率。
B.人的大脑有一个功能,能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将注意力聚焦在最需要关注的事上。
C.当从事重要工作或完成紧急任务时,切记要一心一意,尽量保证既高效又不出错。
D.边打字边听音乐说明我们是能够“一心二用”的。

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5分】
二维条形码
①条形码有一维条形码和二维条形码之分。一维条形码就是今天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普通条形码,它的信息仅靠宽窄不同的黑白条纹来表达,在平面上以单一方向分布排列。一维条形码虽然只能编码几十个字符、数字,还脱离不了对数据库的依赖,但它的使用已经极大地提高了电脑采集数据和处理信息的速度,促进了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眼下,这种条形码几乎覆盖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商品和流动物件。
②经过科学家   (qiè)而不舍的研究,终于又开发出二维条形码。二维条形码是在一维条形码不能满足大容量信息存储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至今不过20年历史。与一维条形码的区别是,它的信息以点的方式在x轴和y轴方向上同时分布。它除了可以存储字符、数字以外,还可以存储图形、声音等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存储数据量很大。同时,它还具有很多优点,如信息存储成本低、可以用便携式识读设备直接读取内容而无需另接数据库、信息一旦存入其中就无法更改、能对污染的信息进行修复还原等。
③二维条形码不仅从“质”上提高了条形码的应用水平,                  。将二维条形码应用在身份证、护照和机动车驾驶证等重要证件上后,因为二维条形码可以存储个人照片、声音、指纹、虹膜、基因状况等综合信息,假冒分子就很难得逞。二维条形码除了能“慧眼识人”以外,还能准确“认物”。将二维条形码应用在药物、高档家用电器等物品上后,因为二维条形码可以存储产地、生产厂家、品牌、质量指标、生产批号、安全性能等综合信息,伪劣产品就休想蒙混过关。在不与网络相连时,便携式识读设备读取的内容上传到有关数据库,以便“跟踪”某一物件流向。比如,有关机构可采用二维条形码为树木、邮件、汽车、军需物资、货运物品等制作“身份证”,使人们对它们的变化和流通情况了如指掌。此外,二维条形码还可应用在对管理程度要求较高的银行、工商、税务和海关等系统。
④目前,二维条形码的应用远没有一维条形码普及。原因之一是现有的各种二维条形码制在信息密度、编码语言、外形比例、识读成本等方面还存在技术缺陷,原因之二是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几个科技发达国家掌握了二维码的要    (jué),拥有二维条形码的底层核心技术知识产权。
⑤中国是汉语的最大使用国,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十分需要创建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国际流通的二维条形码制。最近,上海龙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成功的“龙贝二维条形码”,具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很安全的加密功能,很灵活的外形比例、多向编码——译码功能和很强的抗畸变功能,能适用许多种类的识读器,可使用多达32种语言系统。“龙贝码”是我国拥有完全的底层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编码——解码和识别系统。
⑥“龙贝码”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比如,从2003年8月1日起,全国127个机场统一使用了印有6平方厘米面积的的“龙贝码”的机动车驾驶证。将该驾驶证插入小巧轻便的识读器后,显示屏上就会立即显示出中英文两种文字表示的详尽个人基本信息和一张16384像素的个人彩色照片。而美国目前最先进的二维条形码证件“肯塔基州汽车驾驶证”上的二维条形码,面积为18.2平方厘米,其中存     (chǔ)的信息,除了简要的个人英文资料外,仅有一张2250像素的黑白照片。
根据拼音,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
     (qiè)而不舍   ②要     (jué)     ③存     (chǔ)
第③段开头一句话,缺了后半句,请根据上下文补齐。
答:
请比较二维条形码和一维条形码的不同之处,完成下面的表格。

 
一维条形码
二维条形码
信息表达方式

以点的方式在x轴和y轴方向上同时分布
存储信息格式
字符、数字

信息处理方式
电脑采集数据,依赖数据库
可用便携式识读设备直接读取内容,不依赖数据库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慧眼识人、认物、跟踪、身份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者用这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地球生命起源于太阳系外?
①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生命可能起源于太阳系之外,早于地球诞生时期。而这是通过将摩尔定律应用在生物学中获得的结论。摩尔定律是指计算机复杂性将以指数增长,计算机集成电路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个月增长1倍,计算机性能提升1倍。目前,两位遗传学家将摩尔定律应用于地球生命进化的复杂性,结果表明有机生命最初起源早于地球诞生。
②科学家基于摩尔定律,将核苷酸代替晶体管,遗传物质代替集成电路,来计算有机生命的起源进化。结果显示,生命最早出现于100亿年前,比地球诞生时期早45亿年。从数学计算上生命起源可能早于地球诞生,但从物理学角度是否可能呢?这两位科学家认为是可能的。当太阳系诞生时,已存在类似细菌的生物体,或者来自银河系其它星球更古老的简单核苷酸分子,它们可以搭乘小行星和彗星碰撞地球,从而实现生命物种的繁衍,这就是有生源说理论。
③如果生命起源早于地球形成时期,这就暗示存在着高等智能外星生命,如果基因复杂性以稳定速率增长,银河系内其它星球应当存在与地球人类文明程度相近的地外智慧文明。
(选自《百科知识》2013年第8期)
“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生命可能起源于太阳系之外,早于地球诞生时期。”加点的“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通读全文,简要回答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可能起源于太阳系之外的依据。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