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对象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菜中之王
傅丽清
①时近立冬,京郊又到了砍大白菜的季节。由于政府抓了“菜篮子”工程,冬季市场的蔬菜品种增多,大白菜虽然已不再是冬令唯一的“当家菜”,也再见不到城乡总动员运贮大白菜热闹景象;可是北京人对它总情有独钟,多少还是要买一些贮存起来过冬。
②古人称蔬菜好吃,常夸“初春早韭,秋末晚菘”。苏东坡曾有诗赞道:“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范成大也曾吟道:“拨雪挑出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菘,指的就是白菜。《本草纲目》解释道:“菘性凌冬晚凋,有松之操,故曰菘,俗谓白菜。”野生白菜属十字花科,原是远古人类的采集植物之一;世界上栽种白菜最早的是中国,在距今约七千年的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就出土了瓮藏的白菜种子。大白菜,则是我国祖先培育出来的北方优良的“结球白菜”变种。
③鲁迅先生早期作品里,曾描写过挂在杭州水果店里的“胶菜”,那就是大白菜;因以胶东所产品质最好,故称“胶菜”。鲁人夸说的“泰山三宝”,其中第一宝即为白菜。鲁迅迁居北京后,在他小说里出现的大白菜,就堆成一座小金字塔,点缀了这座古城普通人家的冬日风景。
④真是“百菜不如白菜”。大白菜营养丰富,除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外,还含有微量的钙、磷、铁,以及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和抗坏血酸等成分;并且产量高,还耐贮存,价廉物美,是冬令蔬菜中老百姓餐桌上的佼佼者。北京人包饺子,涮锅子,做芥末墩儿,都少不了它。白石老人生前爱吃大白菜,也爱画大白菜,并在“岁末清供图”上题道:“牡丹为花之魁,荔枝为果之龙,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南方人到了北方,常起“莼鲈之思”;北方人到了外地,也会生“菘鲷(注)之想”吧!那年,我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欧洲考察,我们几个从北京去的人,在斯德哥尔摩突然对祖国的白菜害起相思来了,便到中国餐馆定了一份烧白菜。如风卷残云般,我们首先把一盘白菜,吃了个底儿朝天。可是价钱令人咋舌,超过了一盘烹大虾;而且还是好客的女店主,亲自上市场去采购来的哩!
⑤我对白菜还另有一番特殊的情愫。抗战时期负笈流亡到江西,在赣东铅山城外一所中学里读书。教室设在一座荒废的祠堂里,墙上嵌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明代万历年间当地一位清廉爱民的知县笪继良画的一棵白菜,旁书他的两行题辞:
⑥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
⑦近年,我重访旧地,发现那块曾和我们学子朝夕相对、断成两截的“白菜碑”,已作为历史文物迁移到该城⑵中心,并建亭加以保护。县委施书记告诉我,他常用那块“白菜碑”告诫干部,要以清廉俭朴、勤政爱民自律共勉。
⑧啊,谢谢你,具有青松风格的白菜,至今还能作为我们后人反腐倡廉的教材。
(注)鲷,即真鲷,产于山东的又称“加级鱼”,肉味鲜美。
请写出第②段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一个相应的例句。(4分)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第③段和第④段的大意。
第④段写了白菜的哪些优点?请分条说明。(4分)
说说文章结尾处记叙“白菜碑”的故事有何作用,并比较一下这样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乌鸦——一部人类史的乡野传说
凡尔赛宫巨大的拱形窗前,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特尼正在梳理垂落腰间的秀发,一只油亮的乌鸦悄无声息地停落在她洁白的衬裙上。传说中,绝代艳后不仅原谅了这只狂妄无礼的乌鸦,还赠送给它美味的面包屑,以表示“王室与动物之间的友好”。
然而,这只曾让欧洲公爵们羡慕不已的乌鸦,在1793年玛丽皇后丧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之后,成为民众口中死亡的象征。
一身黑漆漆的颜色,嘴角些许银色须毛,修长的双腿,喙尖和尾端呈现的魅惑曲线,加上啄食腐肉时似笑非笑的神态,的确让乌鸦衍生出巫婆的诡异媚态。
两千万到三千万年前的大陆漂移运动中,鸦科“移民”便占领了南美洲南端、极地以外的所有地区,而关于那时的人类历史,还没有确凿的记载。
在公元前的宗教传说或民间轶事里,乌鸦往往以威风凛凛的神灵助手形象出现,更是萨满教的膜拜对象。中世纪教士们的长袍一律使用黑色,便源于乌鸦代表神秘力量的经书记载。
17世纪,人类开始进入现代化进程,乌鸦和其他大自然的“原始居民”逐渐成为隆隆机器声中的牺牲品。
公元1666年的伦敦大火成为乌鸦从神坛跌落为殉道者的起点。伦敦桥下一家面包店的失火引发了持续一周的灾难,烧毁了13000户人家。乌鸦成群结队从乌烟弥漫的城市上空盘旋而下,啄食街上遍布的烤焦尸体。尽管某种程度上,它帮助人类避免了一次瘟疫的暴发,但在悲痛的居民眼里,乌鸦永远丧失了被敬重的理由,成为登记在册的“可恶歹徒”。
即使在工业化相对迟缓的美洲大陆,乌鸦也被看作“文明世界的眼中钉”。它拿庄稼当点心的饮食爱好,引起农场主们的不满情绪。
不过,强大的繁殖能力仍使大城市中的乌鸦数量有增无减。耸立的烟囱喷出浓稠的黑云,伴随黑压压的鸦群迅疾掠过钢筋水泥缝隙里的天空,是柏林在工业革命里的特有景象。
生物学家认为可以用温室效应来解释城市化中的乌鸦数量增加:工业生产排放过量二氧化碳,全球变暖的显著气候变化是乌鸦从候鸟成为城市“留守者”的主要原因。
环保学家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人类泛滥的生活垃圾,富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为乌鸦提供了盘踞大城市的食物源。
“ 消费时代的大清洁工”——乌鸦,被认为严重影响了市容的美观。东京等大城市利用高科技的资源化设备,实施垃圾回收程式,切断乌鸦食物源。例如,宾馆、餐厅要求使用大型的生活垃圾处理器,先通过洗碗槽,将残羹剩饭全部 “吃”进去,然后进行全封闭的自动化运作。过程中,长生的能量不仅可以发电,处理器 “吐”出的剩余物还是上等肥料。
或许,乌鸦没有想到,它居然成了人类处理生活垃圾的动力。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古老的乌鸦被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了各色解读,它的家族史也就成了“一部人类史的乡野传说”。
文章开头提到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特尼与乌鸦的故事有何作用?
文章倒数第五自然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 分
乌鸦为什么被看做“文明世界的眼中钉”?请至少答出三条原因
乌鸦从候鸟成为城市“留守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物学家和环保学家对此各持怎样的观点?
文末,作者说“它的家族史也就成了‘一部人类史的乡野传说’”,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4题。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A汉字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B汉字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的输入,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的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同时开发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①段中,画线的A句“汉字汉字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与B句“汉字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是否矛盾?为什么?
第②段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根据选文第④段,你认为西方学者针对拼音文字提出的“开发右脑”的主张,是否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请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故宫博物院》选段,回答1—4题。
①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②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第①段主要介绍了故宫建筑的                                   
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说明的起点是什么?具体表明空间方位转移的词语有哪些?
第②段加点词语“五”能否去掉?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2分)
智能电视
①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人们对电视也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习惯了用电脑和手机上网的人群,正在试图将上网的体验转移到电视上来。
②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家电厂商们个个拿出看家本领,打造出网络电视。然而网络电视虽然改变了传统电视单向接收内容的模式,但其平台仍是固化的,无法根据用户个性需求增加更多的应用。
③于是,电视在接入互联网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开放式和不断升级的系统平台,成为像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自由安装、卸载软件、游戏等应用程序的智能电视。
④不过,这一次掀起电视行业内风暴的不是传统彩电厂商,而是IT业的巨头-2010年,谷歌和苹果分别推出基于安卓(Android)平台的GoogleTV以及整合内容服务的AppleTV。苹果和谷歌拥有传统电视厂商所不具备的应用平台优势。苹果可以在电视机上安装18万个应用软件,谷歌则可以把网上搜索等相关技术应用到电视机上。GoogleTV可以在观看电视时切换到Twitter或Facebook等社交服务网站,同朋友进行对话或进入YouTube等视频网站检索所需视频。
⑤谷歌对智能电视的定义是:它仍然是一部电视,但无时无刻不与互联网连接,能满足用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它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让安卓操作系统成为电视的标准配置,通过互联网指挥着一切信号的发射,视频的传输,频道的切换以及搜索、游戏与音乐的运行,电视变成了智能化的新工具。
⑥智能电视有三大典型特征:多元化开放式操作系统、软硬件可同时升级、家电整体物联。电视有朝一日会像您拥有塞班(Symbian)、安卓等智能系统的手机一样,只要按动遥控器就可以自由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电视的功能进行扩充升级。
⑦A智能电视对传统电视甚至网络电视的冲击,就像智能手机对普通手机的颠覆一样。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刚刚被消费者认识了的网络电视似乎就要被智能电视淘汰了。这时,一些传统电视厂商也开始纷纷走上了“智能化”的道路。B.康佳在2010年3月发布了TS96系列液晶电视,这款电视是国内“开放式系统电视”的开山之作,它能够自主安装程序,有人说,它是一部超大的iPad。
⑧同年,海信在春季新品发布会上也推出了基于蓝擎技术开发平台的Widget多任务操作系统电视。Wid-get多任务操作系统为用户实现自主管理来自多个网络的服务内容并且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该系统下,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可调出互联网内容或调出视频聊天程序,实现多任务并行操作;Widget系统同时支持用户下载添加海信蓝擎技术开发平台不断开发的新功能,如电子商务、在线游戏。另外,电视的菜单界面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皮肤更换,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⑨显然,经历了高清化、平板化之后,彩电的智能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电视市场已经热启。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电视将成为一个全媒体的信息平台,基于开放软件平台下的智能电视将成为家庭多媒体中心和三网融合的重要载体。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电视的发展历程:电视→            →
(2)电视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清化→          →
整合文章内容,给“智能电视”下定义。
请任选文中一个画线句,判断其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我选
请结合文意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作用。
显然,经历了高清化、平板化之后,彩电的智能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第1-4题。(共16分)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初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光是为了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到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到哪里”这个问题上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是非常讲究座次的排定的。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是举行吉凶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就是坐北朝南。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为表达对老师桓荣的尊敬,与他交谈时,就安排桓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但是,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位次的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后的500多年,“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现在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在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①中国是礼仪之邦,“礼”通行于社会各个层面,自古就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如此丰富而成体系的“礼”,究竟要表达怎样的理念?
②我们先来看经典中的两段名句。一是《孝经》所说:“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说,所谓“礼”,不过是一个“敬”字罢了。二是《礼记》开篇就提出“毋不敬”。由此可见,礼的核心思想是敬,对人、对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要有一种恭敬心,这是立身的根基。
       ?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就懂得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战胜恶劣环境的道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从部落走向国家,分工合作,不断推动文明进步。既然人注定要与他人一起生活,就有一个彼此如何相处的问题。是恃强凌弱、以多欺寡,还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论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孟子也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儒家把“仁”作为最高境界的道德,认为内心有仁爱,举止必然恭敬。
④人是情感的动物,而情感需要交流。内心对他人有仁爱,只有借着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让对方感受得到。例如拜揖、礼让等肢体动作,敬称、答谢等文字语言,仪式、席位等场景安排……《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礼”,是把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而把对方放在受尊敬的位置。即使是背负肩挑的小贩,也有做人的尊严,同样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可见,中国人所说的“爱”,是排除身份等级的普遍之爱,“敬”,也是对所有人的“敬”。
⑤中国自古就以道德立国,道德与“礼”不可分离,甚至可以通过“礼”来观察德性。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存仁爱,敬而有礼。中华民族是最善良、最文明的民族之一。
甲乙两文都和“礼”有关,但从内容侧重点看,甲文主要围绕  ①  来说明,乙文主要围绕  ②  来议论。
“鸿门宴”是著名的历史典故。项羽为人自负,
对刘邦抢先到达咸阳非常不满,率大军入驻鸿             (北)
门,准备消灭刘邦。为平息项羽的愤怒,刘邦                A
赴鸿门谢罪。项羽设下酒宴,宴席间充满杀机。(西) B              D (东)
结合“鸿门宴”的典故,根据甲文第③段的内                C
容,请你判断,在右侧座位图中,项羽坐在何             (南)
处。
答:项羽坐在____处。
阅读乙文,结合上下文,在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个问句。
答:
乙文第④段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共6分)
月亮,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精灵,《史记·天官书》云:“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古代天子在春天祭拜太阳,秋天祭拜月亮。人们不但在生活中崇拜月亮,在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地描写、咏叹月亮。以李白为例,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与月亮有关。
古人为什么对月亮情有独钟呢?大致原因有四:一是月亮是离人类最近的天体,人们十分关注它;二是月亮有规律的形状变化,上弦、下弦、月亏、月满等,引来人们的好奇;三是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含蓄的性格;四是古代文人常常为了功名或生计,背井离乡,辛苦辗转,      ,于是以月寄情,生发出许多感人的诗句,耐人寻味。
根据文段内容,在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特别向往“圆”的事物
B.“圆”的事物特别让人向往
C.因为月亮的美丽,令人亲近
D.只有美丽的月亮,令人亲近

结合文段内容,对画线句的表达效果,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写出月亮在夜空中活泼灵动的姿态。
B.表明月亮在古代人心目中如神明一般的地位。
C.写出月亮清和、明亮、素雅的特点。
D.表明月亮有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的特性。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上初三的小明带着自制的月饼,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爷爷家过中秋。一进门,爷爷就乐呵呵地说:“我的乖孙儿来了,又长高了。”在这个场合下,小明该说什么呢?下列回答最恰当得体的一句是(   )

A.爷爷好。才几天不见啊,我哪能长那么快,您一定是老眼昏花了。
B.爷爷,我在家量过,没长个儿。这是我做的月饼,您快来尝尝吧。
C.妈妈,听到爷爷的话了吗?回家赶紧给我量量,看我长高了多少。
D.那太好了。爷爷您想我了吧?这是送给您的月饼,是我亲手做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一)故宫为什么是红色和黄色的
①故宫是何其的壮观,远远地望过去,金色的顶子,朱红的城墙,红黄相衬对立,层峦叠起间彰显着难以言明的皇家气派。身处其中,除了感受到鲜明的色彩冲击外,还能在不经意间体会出庄严和凝重。了解现代美术的人都知道,红色与黄色这两种色彩的组合是非常经典的搭配,难道修建故宫的人在几百年前就认同这样的色彩审美了?
② 紫禁城的建造是非常讲究的,布局、造型……每一处细节都是蕴涵着“君权神授”“皇权至上”理念的媒介,即使是颜色也不会例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颜色对于皇权,更加的至关重要。
紫禁城里到处漫飘的都是红、黄两色,偌大的紫禁城,色彩是比较单一的。之所以选择这两种颜色,主要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里,红色一直被视为是一种表示喜庆的正色,寓意着庄严、幸福、吉祥。据考古学家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就开始用红色的事物来装饰洞穴。据文献资料记载,周代以后的宫殿就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红色了。紫禁城承袭了以往宫殿的色彩美学,所以才使用了大量的红色。至于黄色正统地位的确定,源于华夏民族对文明起源的追述。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以及奔腾不息的九曲黄河,都使得黄色深深地印入了炎黄子孙的精髓之中,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确立“汉居土德”,至此,黄色便宜成了为汉朝皇权的象征,以后历朝相沿不变,均以黄色为贵。
④ 除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阴五行学说也对红、黄色彩做出了全新的解释。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黄色届土,而土居中央,系万物之本,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多数宫殿的瓦顶皆以金黄色釉琉璃瓦覆盖,以显示无比的尊贵。此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而火为赤色,所以宫殿门、窗、宫墙多用红色,寓有滋生、助长之意,以示兴旺发达。
⑤ 明清两代修建紫禁城时,延续以往的传统,殿阁楼宇大都采用红墙黄瓦,色彩强烈耀眼,对比细腻突出,以达到金碧辉煌、和谐悦目的效果,形成气象宏伟而肃穆的整体,既表现了皇家的富丽堂皇,又反映了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天子至尊”。
⑥ 但是,紫禁城里不是只有黄色的房顶,由于有些建筑不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在规格上要低一个阶别,因此,有少数建筑用的是绿瓦或黑瓦。例如,南三所是皇子们居住的地方,故采用红墙绿瓦。论殿原是皇子们读书的地方,根据五行之说,青色即绿色,为木叶萌芽之色,象征温和的春天,方位为东,故用绿色琉璃瓦。庆时改做皇帝召见翰林学士、举行经筵讲学典礼的地方,所以屋顶也改用黄色。文渊阁是藏书楼,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黑色代表水的颜色,意在镇火,故为克水患,墙用青绿冷色,瓦用绿剪边黑琉璃。神武门内东西两侧原是章京护军值班所在,位北方属水,所以也用黑瓦。
⑦ 封建社会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这在建筑物的色彩上也要体现出来,按照规定,颜色的等级自上到下依次为黄、绿、青、蓝、黑、灰,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北京城里的房子的色彩要按照级别适用,例如,紫禁城用金、黄、赤色调,公卿大员家的屋顶用绿瓦,百姓居住的民舍只能用黑、灰、白作为墙面及屋顶的色调。在北京城灰暗色调的映衬下,紫禁城的红墙绿瓦得到极大程度的突现,气势恢弘,而强烈的颜色对比也成了“至上皇权”的最佳展现。
(节选自《图说故宫六百年》2011年2月18日)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在传统文化里,红色和黄色分别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4分)
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从这句来看,作者在介绍红、黄含义的时候,采用了什么逻辑顺序?
第⑥段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中国石拱桥》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4)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本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赵州桥的特点 B.中国石拱桥
C.赵州桥 D.赵州桥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

选文中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打比方 B.下定义作比较
C.列数字下定义 D.打比方作诠释

选文中引用了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对其作用理解错误的是(     )

A.引用张嘉贞的赞语是为了说明赵州桥造型奇特。
B.引用张鷟的赞语是为了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
C.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表明赵州桥早在唐朝就受到了人们高度的赞扬。
D.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是为了说明唐朝人才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州桥的特点之一是大拱长,便于车马上下。
B.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是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样设计使桥梁坚固美观。
C.赵州桥的特点之三是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在一起,这样设计目的是为了让桥更美观。
D.赵州桥的特点之四是桥梁与周围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里的三段文字,完成1—5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规律 B.气候变化
C.物候现象 D.四季景色变化。

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作诠释列数字 B.下定义举例子
C.作比较举例子 D.列数字作比较

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
D.选文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虫鱼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时与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对选段中语言的理解,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着想的心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雾的形成及对人的影响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悬浮于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②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越高,空气所能容纳的水汽越多,反之越少。白天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在大雾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着陆,汽车、船舶等也因能见度低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读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诱发病害。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④既然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
⑤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的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颗粒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层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撒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现场勘察,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现场下风向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效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足20米增加到了300米。 (选文有改动)
用自己的话概括雾是怎样形成的。(不超过50字)
文章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文章第③段从哪些方面说明了雾的危害?
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题。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写出本段的中心句。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招牌”原意指什么? ,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两个词语,分别写出了云的什么?
用“‖”标出本段的层次,并简要写出层意。
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老北京的中秋节》,完成第1—3题。
老北京的中秋节
①农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称中秋节。中秋节的名称有许多,比如八月节、月夕、月节、秋节、八月会、女儿节、丰收节、兔儿爷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甲】八月十五为仲秋之中,秋季之中,故也称仲秋节。【乙】秋月是瓜果丰收之际,北京人有以瓜果供月和馈赠亲友的习俗,所以中秋又称果子节。【丙】
②旧时老北京人过中秋有许多说法和讲究。【A】“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民俗信仰,几乎贯穿于各项民俗活动中,所以中秋还称团圆节。【B】吃月饼、庆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不过中秋节这天结了婚的女人只能在婆家过节,十六日才能回娘家团圆,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八月十五日中午时,北方有糊窗户的习俗,中秋过后天气渐凉,据说中秋午时糊窗户,能把“老爷儿”(太阳光)糊在屋里,一冬不冷。中秋祭月、拜月要插红色鸡冠子花和带枝的毛豆,因鸡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婆娑树,而兔子最爱吃的是毛豆。中秋节北京人有买兔儿爷,请“神只”的习俗,拜月后留下一根扎“神只”的秫秸,压在炕席下,据说用来打尿床的孩子最管用。
③传说月宫中有永远也砍不断的桂树,因此北京人有中秋节赏桂、饮桂酒之俗。北京人的拜月之俗多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家人团聚,月亮升起后,开始拜月,一般是徒手望空而拜。
④中秋节的习俗中也有禁忌,如在祭月摆供时不能放梨,因“梨”与“离”同音,此乃团圆节之大忌。过去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因月亮称太阴星君,男性属阳,则不拜月。小男孩可以拜月,但不虔诚,只是玩月的一种游戏。在中秋节的晚上许多家庭都要供月,先在庭院中摆放供桌,把自己种植的石榴、盆葡萄、夹竹桃、西番莲、仙人掌、霸王鞭等果木盆花放在供桌两侧,再将请来的“月亮马儿”立于供桌后,又把刻有蟾宫玉兔图案的大月饼(团圆饼)插在木架上,当作神位,放在供桌中间。供品有各种月饼(“自来白”除外)和鲜果,如苹果、柿子、葡萄、石榴、晚桃、九节藕和切成莲花瓣形的西瓜等(梨除外)。其中柿子、苹果成对供,寓意“事事平安”;桃和石榴成对摆,意为“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枣和栗子则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取“早早平安”、“利市”之意。供桌外层设香炉、蜡扦、花瓶,蜡扦上插红烛,下压敬神钱粮(黄钱、元宝、千张)。花瓶内分别插上带枝的毛豆和红色鸡冠花。一般家庭供月时,由家中的女长辈(女家长)主祭,先向神位(月亮)上香,三叩首,然后全家女成员按辈分,再行三叩首礼。
⑤老北京中秋节的讲究和习俗还有很多,这些讲究、习俗虽然形式多样,但其内涵都在传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幸福美满生活的祝愿、追求和向往。     (选自《百度百科》 有删改)
① 神只:神只即神祇,指的是天神与地神。
②自来白:月饼的一种,与“自来红”月饼做法基本一致,由于用凉水和面月饼的面皮为白色,因此得名“自来白”。
选文围绕“老北京的中秋节”首先简单介绍了中秋节的名称及其由来;接着具体说明了               ;然后简单介绍了              ;最后详尽说明了            
选文第②段中的      句(从【A】【B】中选)应该放到第①段中    处(从【甲】【乙】【丙】中选),理由是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对老北京中秋节的说明,谈谈你认为现代人应如何处理现代生活与传统节日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  中秋节期间,北京等城市的多个公园内欢歌笑语,周边居民相约来此吃月饼,赏歌舞,听故事,月下欢歌一片。逢此佳节的小假期,一些人走亲访友,共同追忆往昔岁月。北京“拜兔儿爷”的中秋祭月习俗也重新回归大众,市民自发将数十个乃至数百个大小各异的“兔儿爷”搭成一座塔墙,小孩子们对着“兔儿爷”拜上一拜。老北京传统工艺“鬃人白”传人白霖说,兔儿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也是老北京城的保护神,从明代时起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请兔爷、给亲朋送兔爷的习俗,就是请平安、送吉祥。                    (有删改)
【材料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很多在外乡打拼的人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身处异地而仰望同一轮明月。一些网友过起了通过网络记录幸福、寄托祝福的“E中秋”节日。有的选择在网络论坛和微博上互诉“想家的心情”;有的自己制作或转发精美的FLASH祝福图片或贺卡,向互联网另一端的亲朋好友送去祝福;还有人通过电子购物,快递节日礼物。(选自中秋晚会主持人台词)
【材料三】
尽管国内主流媒体很少宣扬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西方节日,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百姓们热热闹闹过洋节的心情。现如今国人流行过洋节,不仅仅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西方大节在赶时髦,就连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这类根本没几个中国人说得出来由的西洋节日,大家也照过不误。这样的情况不免让人纳闷:西方的节日,咋就那么受宠?自己国家的节日啥时失宠的?丢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忘本。                                    (来自网友淡淡蔷薇的博客)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低头族”, 你错过了什么
【引子】
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真实世界里伪装自己,却又选择在虚拟世界里表达真实的自我。“低头族”现象的兴起,反衬出的是人们对于现实的某种逃避与冷漠。
公交车上、工作会议时、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英文称之为“Phubbing”,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传达出因专注于手机而冷落周围人的行为。
【存在问题】
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人离不开手机。
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 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专家建议】 
心理学专家建议:对成人来说,应当有意识地减少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间,培养自己对身边世界的观察能力,并且多参加积极有益的线下活动。所以不妨把手机放到一边,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单独待一会儿,慢慢培养这种习惯,这有利于戒掉对手机的过分依赖。
而由于自控能力弱,儿童更容易沉溺于各种游戏和网页当中,与外界交流的时间大幅减少。对儿童来说,家长应教育孩子适度使用移动媒体工具,鼓励孩子多在现实世界中与人交流,并且要坚持以身作则。
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
【相关链接】
材料一:《手机》的作者刘震云所说:“我就觉得手机好像自己有生命,它对使用手机的人产生一种控制。” 著名美食评论家沈宏非在博客中不无戏谑地写道:“自从上了微博之后,我的拍菜水准蒸蒸日上,吃菜的兴趣则江河日下。”
材料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带着孩子去父母那里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什么是“低头族”?请根据文章的引子部分给它下个定义。
过度依赖智能手机,会带来哪些负面作用?请结合文章及相关链接回答。
根据文章和你的观察所见及生活经验,请你探究产生“低头族”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相关链接】中的材料二,谈谈你认不认同“老人摔盘离席”的做法,并具体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