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对象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小题 ( 13 分)
风筝中的科学
①古老的风筝,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玩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风筝同样在为人类作贡献!
②风筝又名纸鸢(yuān一种凶猛的鸟)、纸鹞(yào雀鹰),最早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③风筝的发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启示:1749年,美国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天文学家,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空中试验仪。他用6只风筝将天文仪器吊到700多米的高空中进行科学试验,第一次测到了大气的温度,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数据,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用风筝挂上一只铁钥匙,在雷电交加时,把风筝送上天,引来雷电,从而证明了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避雷针也由此发明。1804年,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用两只风筝作机翼,研制出了一架5英尺的滑翔机。1894年,英国科学家设计了一只供战场观察的军用风筝,其作用犹如当今的卫星电视转播……
④最近,科学家提出了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据估计,风筝风力发电机获得每千度电的成本仅有1.5欧元。而欧洲国家每千度电的发电成本平均为43欧元,风筝风力发电机的成本仅是后者的三十分之一。
⑤据报道,俄罗斯物理学家在这方面作过探索。A他们将50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路灯杆那么粗。假如风筝所在高度的风力不足的话,人们还可以放松绳索使风筝升高。B意大利科研人员计划建造发电能力在几兆千瓦范围的大型设备,并在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计算。设想的风筝发电装置,在风力作用下能够带动固定在地面的旋转木马式的转盘,转盘在磁场中旋转而产生电能。这种风筝重量轻,抵抗力超强,可升至2000米的高空。一个直径1000米的巨轮便可以提供250兆瓦的发电能力。这将是第一台发电能力和常规电站不相上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⑥此外,科学家还设计建造家用式的高空风力发电设备。房主可以把这样的设备安装在自家房顶上,或许还可以替代太阳能电池。这些小型风筝梯子只需100米或者200米高,就可以足够为一户人家提供几千瓦的电力。
⑦当今,风筝在科学试验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利用风筝作海洋救生工具;利用风筝牵引船只;利用风筝传递信件;在风筝上安装无线控制照相机,进行空中摄影;在风筝上安装喷水器,喷洒悬崖上的植物……这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
(作者窦光宇,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1期,有删改)
本文第④~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细读本文,说说风筝发电与常规电站发电相比有哪两大优势?
第⑤段A、B两个画线句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风筝最早发源于中国,风筝的发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骄傲。请发挥你的想像,进行一次创新之举,设想出将风筝运用于生产、生活、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方法(本文中提到的除外,文字要简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①一辆镶有红边、流线型的白色列车在轨道上启动,当火车加速到每小时100千米的刹那间,整辆列车竟然升离路轨,在离轨面30厘米处继续向前加速行驶,此时滑行速度已超过每小时500千米,但火车行驶十分平稳,没有震动,更没有废气和噪声。这便是日本和德国制成的超导磁悬浮列车试验时的情景。
从理论上讲,超导磁悬浮列车可以达到每小时1万千米的速度,这一速度远远超过子弹从枪膛里射出的速度,可以与洲际导弹的速度相媲美。这样,从北京到上海只需10分种,而以同样的时间,一架普通的民航客机只能飞很短一段距离。科学家们希望,在21世纪实施这一项先进的运输系统。
③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底部装有超导材料做成的超导磁体,它会产生强大的磁场,并且使地面的轨道上产生相同的磁场。由于磁的同性相斥的道理,于是整辆列车就由看不见的磁场支撑起来,悬浮在轨道上面。同时,在轨道上装有大型线圈,能在列车的前方产生一个磁极相反的磁场,利用磁的异性相吸的原理,吸引着车底的超导磁体,从而达到使列车飞驶向前的目的。
④ 超导磁悬浮列车的性能、速度都超过了飞机,所消耗的能源又极少。而且列车的能源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因为正在减速的列车可以将车身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人们就可以将这个电能重新用来推进另一列列车。科学家估计,磁悬浮列车的动能利用率可以达到97%。
⑤超导磁悬浮列车是在地下的真空隧道中运行的。采用真空隧道,可以免去气流与车身产生的摩擦,既加快了行车速度,又能使动能的损耗减小到很小很小。
⑥超导磁悬浮列车既然有这么多的优越性,那么什么时候它才能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呢?目前,超导磁悬浮列车还面临着两个难题。一个难题是,最好能再进一步提高超导体的临界温度(-190℃),这样,人们就有条件得到比较便宜、比较多的超导材料。在这方面,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使全世界为之瞩目的突破性进展。
⑦另一个难题是,要让超导磁悬浮列车通车,需要挖掘工程浩大的地下隧道,以便它能通过高山、雪地、平原、沼泽等不同的地理环境,达到便利交通的目的。
⑧为了降低开挖地下隧道的成本,科学家提出一个设计方案,名叫组合隧道方案。就是说,让隧道除了能使磁悬浮列车通行以外,还把输油管、电缆、光纤通讯等同时放进去,一道多用,这样就可以让各有关方面都来投资。
⑨将来,超导磁悬浮列车会是地球上一种主要的运输工具,因为它的高速度和低污染是人类社会所希望的。在地下行走还可免得受自然界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有雾、刮风、下雨、下雪都不必担心。当然,从现在看,建造这样一个运输系统,需要天文数字的高额经费,这样多的费用应该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投资。但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有用价值和贡献,比任何数量的投资都更为可贵。这就为超导磁悬浮列车早日投入运行奠定了基础。
⑩当然,如能让超导磁悬浮列车到地面上来行驶,这更是科学家们求之不得的事,他们正在为此而不懈地努力着,预计2020年将会走进人们的生活。
作者认为超导磁悬浮列车将会是地球上一种主要的运输工具,那么它有哪些优越性?
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小题 ( 13 分)
风筝中的科学
①古老的风筝,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玩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风筝同样在为人类作贡献!
②风筝又名纸鸢(yuān一种凶猛的鸟)、纸鹞(yào雀鹰),最早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③风筝的发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启示:1749年,美国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天文学家,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空中试验仪。他用6只风筝将天文仪器吊到700多米的高空中进行科学试验,第一次测到了大气的温度,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数据,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用风筝挂上一只铁钥匙,在雷电交加时,把风筝送上天,引来雷电,从而证明了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避雷针也由此发明。1804年,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用两只风筝作机翼,研制出了一架5英尺的滑翔机。1894年,英国科学家设计了一只供战场观察的军用风筝,其作用犹如当今的卫星电视转播……
④最近,科学家提出了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据估计,风筝风力发电机获得每千度电的成本仅有1.5欧元。而欧洲国家每千度电的发电成本平均为43欧元,风筝风力发电机的成本仅是后者的三十分之一。
⑤据报道,俄罗斯物理学家在这方面作过探索。A他们将50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路灯杆那么粗。假如风筝所在高度的风力不足的话,人们还可以放松绳索使风筝升高。B意大利科研人员计划建造发电能力在几兆千瓦范围的大型设备,并在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计算。设想的风筝发电装置,在风力作用下能够带动固定在地面的旋转木马式的转盘,转盘在磁场中旋转而产生电能。这种风筝重量轻,抵抗力超强,可升至2000米的高空。一个直径1000米的巨轮便可以提供250兆瓦的发电能力。这将是第一台发电能力和常规电站不相上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⑥此外,科学家还设计建造家用式的高空风力发电设备。房主可以把这样的设备安装在自家房顶上,或许还可以替代太阳能电池。这些小型风筝梯子只需100米或者200米高,就可以足够为一户人家提供几千瓦的电力。
⑦当今,风筝在科学试验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利用风筝作海洋救生工具;利用风筝牵引船只;利用风筝传递信件;在风筝上安装无线控制照相机,进行空中摄影;在风筝上安装喷水器,喷洒悬崖上的植物……这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
(作者窦光宇,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1期,有删改)
本文第④~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细读本文,说说风筝发电与常规电站发电相比有哪两大优势?
第⑤段A、B两个画线句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风筝最早发源于中国,风筝的发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骄傲。请发挥你的想像,进行一次创新之举,设想出将风筝运用于生产、生活、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方法(本文中提到的除外,文字要简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说明文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③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④“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选自《生物入侵者》)
根据第①段的表述,给“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第②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③~④段的主要内容。
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到目前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青,色之等级演变
①青山、青竹、青草、青苔,作为自然界最广泛、最表现生命传承的颜色,青色点缀于中国传统农业生活的各处,而青与中国文化也有颇深的渊源,《诗经》里就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
②在中国古代,冠服制度是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体现,各个阶层的人群对应相应的服饰,人物身份的高下尊卑从穿衣着裳的样式、颜色上一望便知。青与赤、白、黑、黄同列五大正色,其在诸色中的尊贵地位可想而知。“周公始制天子衣冕,四时各以其色”,周朝的礼仪制度被后世引为典范,文献记载青色是古代帝王、后妃的春服颜色,“(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王。”
③秦汉时代,官府对衣裳的色彩使用仍有严格规定:“秦汉以来服色转变,令唯朝廷五服用彩。”朝廷严禁庶人衣彩,平民只能穿“布衣”、“素衣”、“皂衣”,而被称为“白丁”、“黔首”。
④汉代虽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商人家的女儿出嫁时,破例允许穿浅青及浅黄两种颜色的袍服。
⑤大约在汉代以后,青色的地位下降,其在中国传统色彩中被统治者规定为下层官员的专用色彩。唐贞观四年(630年),定官员公服颜色,其中八品至九品服青。青袍于是成为唐代官服中最低微的一种服装,多被用来比喻品级低的官吏。自居易的《琵琶行》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即白居易本人,他因为上表请求革除暴政而得罪权贵,被贬到九江任九江郡司马,于是用“青衫”一词来形容自己被贬黜、沦落天涯的处境。
⑥唐之后,青色的姿态继续下潜,最终柔化成一种普通的民间色彩,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淋漓展示它的本真个性。与青有关的文化链接在口语、文学、宗教、风俗、艺术、等各方面,俯拾皆是。
⑦ “青帘”,酒店的青布招子,也称“酒望”、“布招”、“酒帘”,有诗云:“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汗青”,原是烘烤青竹的工序,古人将上等青竹削成竹片,用火烘烤之,新鲜湿润的青竹片在烘烤之下沁出水分,像出汗一样。“汗青”后来成为竹简、史册的代名词,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青天”,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居官清廉的官员被百姓尊为“青天”,比如北宋包拯,因铁面无私被民间称为“包青天”。
⑧在居家建筑上,“青楼”原本指豪华精致的雅合,有时亦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诗曰:“南开朱门,北望青楼”,“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它的得名,据传是因“上施青漆,世人谓之青楼”。唐代以后,“青楼”的意义转变为妓院、烟花之地的专指,不过比起“平康”、“北里”、“章台”、“行院”等词,“青楼”更为风雅。
⑨在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中,“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以唱功为主。在中国民间神话中,有“青衣神”传说,“青衣神”即蚕神,据传蚕神初为蜀侯,后称蜀王,尝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蚕事。死后,乡人感其德,为之立祠祭祀,祠庙遍于四川等地。
⑩即使不像黄色和紫色那样受皇家宠幸,青色也暗地妖娆。经由漫长岁月的浸渍和沉淀,青色用品不仅渗透在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边边角角,也自我生发出了一种别样的民族美学,引今人怀想,令世界侧目。
请说说 第 ① 段在文中的作用?
“青”有什么样的等级演变 ?请结合文章 简要概括 。
第五段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请分析其作用。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青与赤、白、黑、黄同列服饰的五大正色,青色在诸色中是最尊贵的。
B.大约在汉代以后,青色的地位下降,其在中国传统色彩中被统治者规定为贬黜官员的专用色彩。
C.在居家建筑上,“青楼”原本指豪华精致的雅合,唐代以后,“青楼”的意义发生了转变,指妓院、烟花之地。
D.在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中,“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中年、老年妇女,表演特点以唱功为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盲鳗
①鲨鱼是海中的霸王。作为最凶猛的鱼类,鲨鱼在海底世界所向披靡,游弋所及,其它鱼儿闻风丧胆,落荒而逃。
②反抗一位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暴君,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盲鳗,无疑是有勇有谋的行刺者。
③盲鳗细长的体型似鳗,通常也只有鳗鱼一般大小,在形体上便输了鲨鱼一畴。盲鳗无法寄希望于采用什么新式的高精尖武器,它只能依靠智慧和特长,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
④盲鳗的口像个椭圆型的吸盘,里面镶着锐利的牙齿。当盲鳗用吸盘似的嘴吸附在鲨鱼身上时,这位残暴的君王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已至。这可能出于下面两种原因:首先,盲鳗的吸附举动很容易被理解成谄媚,如此紧密而持久的亲吻还能有别的解释吗?特别是对于习惯于君临天下、俯视群臣的鲨鱼来说,它怎么会理解这小小的依附者竟敢怀有野心呢?其次,吸附的盲鳗紧贴在鲨鱼身上,随它四处游弋,时间一长,鲨鱼再狡猾也会渐渐放松警惕,“它不过是在狐假虎威,分一点残羹冷炙”。鲨鱼甚至可能这样自以为是地想。
⑤吸附在鲨鱼身上的盲鳗开始一点点向霸王的腮边滑动,鲨鱼甚至会以为此乃更近一步的谄媚,而这时,盲鳗已经悄悄地从鳃边钻进它的体内。鲨鱼应该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了,但为时已晚,盲鳗得到它的信赖和纵容,直入它的腹腔。“会不会有什么危险呢”鲨鱼想,但也仅是想想而已,因为盲鳗一直是依附于己的宠臣。
⑥此时,盲鳗深居霸王的体内,成了它名符其实的“心腹”。这个无法面对面与鲨鱼抗衡的小动物,此时可以在霸君的腹内掀风作浪。它开始大举吞食鲨鱼的内脏和肌肉,食量很大,每小时吞吃的东西相当于自己体重的两倍。一边吃,盲鳗一边排泄。它怡然自得,优哉优哉;鲨鱼却承受不住了,后院起火,“火”来自内部尤为难熬,鲨鱼痛苦地翻腾却无法摆脱那两排已深入体内的利齿。
⑦小鱼吃大鱼不再是奇迹,面对面的劲敌好抵御,心腹之患最是难防。盲鳗“痛打落水狗”,从里到外将鲨鱼吃个干净,然后掉头便走。
⑧盲鳗为了这顿美餐,人类三十六计中至少六个计谋被用到了。首先是瞒天过海,笑里藏刀,得以靠近鲨鱼,随后是暗渡陈仓潜入腹内,再来个釜底抽薪,最后是走为上。还有一计,便是苦肉计。因为盲鳗经常钻进鲨鱼腹内,很少见到阳光,眼睛已经退化变瞎。这也是它名为盲鳗的原因。击败霸君,不可能不付出一些代价,更何况,盲鳗虽然瞎了,可嗅觉和口边小须的触觉却进化得异常灵敏,能够察觉鲨鱼腹地一切静态与动态。好一个侠肝义胆的刺客。
简述盲鳗“曲线救国”有哪些策略
第⑥段中“心腹”通常解释为              文中意思是                 
第⑥段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盲鳗是“好一个侠肝义胆的刺客”,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一下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9分,每小题3分)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主要原因是蚊子体重极轻。
B.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
C.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对蚊子来说,不啻于一场灾难。
D.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

下列对文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蚊子被雨滴砸中的时候以柔克刚,化解了灾难。
B.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C.研究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问题,可以设计出更轻盈的微型飞行器。
D.蚊子身上的细毛具有疏水性。

根据文章的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D.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9分,每小题3分)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主要原因是蚊子体重极轻。
B.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
C.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对蚊子来说,不啻于一场灾难。
D.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

下列对文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蚊子被雨滴砸中的时候以柔克刚,化解了灾难。
B.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C.研究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问题,可以设计出更轻盈的微型飞行器。
D.蚊子身上的细毛具有疏水性。

根据文章的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D.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油条为什么要两根一起炸》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早晨排队买油条,有人提出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为什么要把两根面黏在一块儿下油炸?问师傅,得到的答案令我吃惊:之所以两根贴一块炸,是因为单根炸的话油条膨胀不起来!
②食品科学硕士玉子桑科普:油温较高时,面接触油的表面会迅速定型阻止膨胀,而两根油条中间柔软未定型的接触面可以不断向外膨胀变大,故两根面并在一起膨胀效果会更好。油温较低时,单根油条也能在外层变硬前充分膨胀。
③网友搬出《宋史》典故:南宋秦桧一伙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父子。当时在临安风波亭附近有两个卖早点的摊贩,各自抓起面团,分别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称之为“油炸桧”。
④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教授赖喜美对媒体表示,油条之所以能膨胀,原因是面块里添加的膨大剂会在油炸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瞬间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氨气,让面块在短短几秒内膨胀起来,最后定型。虽然氨气气味会让人不适,但是由于氨气溶于水,油条中氨气的成分相对较少。而当气体生成时,面块的膨胀靠的是其中的面筋所具有的弹性与延展性。面筋是面粉里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制作油条尤其需要延展性强的面粉,因为在油条下锅前还需要将其拉长,以增加受热面积。
⑤赖喜美表示,当面块下锅后,其表层会在几秒内被热油炸熟,迅速固定成型,以至于限制了膨胀能力,使得单根油条炸出来的口感不松脆,形状也不好看。因此,做油条时,应该以两片面块相叠,中间压一下让面块黏合。当油条膨胀时,黏合处因较厚所以传热较慢,即使表层已经炸熟,结合处仍处于柔软状态,同时膨大剂仍在不断释放气体,面块还是可以继续膨胀,使得整个油条变得越来越蓬松。
⑥此外,油条的制作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小心。她说,在下锅前拉长面块时,若不小心压到面块的边缘,便会影响油条最终的膨胀效果。而油炸过程中,厨师还需要不停地翻动油条,才能使面块受热均匀,以保证外形好看。
⑴文章第①段以生活中的场景开篇,有哪些好处?
⑵阅读第④小节完成空格,体现油条形成的过程。

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油温较高时,单根油条膨胀效果没有两根并在一起膨胀效果好。
B.《宋史》典故是为了科学说明油条两根贴一块炸是历史原因造成,并告诉我们油条的别称。
C.制作油条的面粉延展性越强,增加受热面积可能性越大,膨胀可能性也越大。
D.油炸过程中,厨师不停地翻动油条,是为了使面块受热均匀,以保证外形好看。

理由:                                               
从品语言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并做解答。
问题:
解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维生素A的是非
方舟子
⑴有些人一到了晚上就看不清东西,医学上叫夜盲症。我们现在知道,夜盲症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A。不过,古人很早就发现吃动物的肝脏可以有效治疗夜盲症。因为动物的肝脏是储存几种维生素的地方,其中一种就是维生素A。
⑵维生素A参与了人体诸多生理功能,除了视力,对骨骼生长、生殖、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免疫功能也很重要。所以缺乏维生素A除了夜盲,还有其他的症状,例如皮肤干燥。
⑶维生素A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是吃得过多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急性中毒、死亡。历史上,就有北极探险家因为吃了北极熊的肝脏导致维生素A中毒差点死掉的。那么一天摄入多少维生素A合适呢?推荐量是男性每天900微克,女性每天700微克,安全量的上限是每天3000微克,超过了这个量,就有导致肝中毒、畸胎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危险。
⑷对准备生育的妇女或孕妇来说,尤其要注意避免摄入维生素A过量导致胎儿畸形。吃动物肝脏很容易就导致维生素A摄入过量。此外,由于肝脏是解毒器官,重金属、农药、兽药会在肝脏中积蓄,并不是健康食品,孕妇应该避免吃肝脏。
据估计,全世界5岁以下的儿童大约三分之一患有维生素A缺乏症。每年有几十万名儿童由于维生素A缺乏症而失明、死亡。所以也不能因为担心维生素A中毒而忽视了补充维生素A。要补充维生素A,有比吃肝脏更安全的方式,例如鸡蛋、牛奶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但是量又不至于高得离谱。此外,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转化成维生素,而且吃胡萝卜素是不用担心过量的。这是因为人体对胡萝卜素转化成维生素A存在负反馈控制,如果维生素A的量够了,就不再转化了。所以吃胡萝卜素,是不用担心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的,如果吃得实在太多,也只是让皮肤暂时变黄色而已,并无害处。
⑹除了胡萝卜,还有菠菜、哈密瓜等蔬菜、瓜果也富含胡萝卜素。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让大米也能生产胡萝卜素,这样即使不吃别的食物,也足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A的需求,彻底消灭维生素A缺乏症,挽救无数儿童的生命了。
(选自《新华电讯》2014年2月,有删改)
通读全文,说说维生素A的“是 ”与“非” ?
说说第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第⑸段中加点词语“据估计”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青,色之等级演变
①青山、青竹、青草、青苔,作为自然界最广泛、最表现生命传承的颜色,青色点缀于中国传统农业生活的各处,而青与中国文化也有颇深的渊源,《诗经》里就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
②在中国古代,冠服制度是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体现,各个阶层的人群对应相应的服饰,人物身份的高下尊卑从穿衣着裳的样式、颜色上一望便知。青与赤、白、黑、黄同列五大正色,其在诸色中的尊贵地位可想而知。“周公始制天子衣冕,四时各以其色”,周朝的礼仪制度被后世引为典范,文献记载青色是古代帝王、后妃的春服颜色,“(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王。”
③秦汉时代,官府对衣裳的色彩使用仍有严格规定:“秦汉以来服色转变,令唯朝廷五服用彩。”朝廷严禁庶人衣彩,平民只能穿“布衣”、“素衣”、“皂衣”,而被称为“白丁”、“黔首”。
④汉代虽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商人家的女儿出嫁时,破例允许穿浅青及浅黄两种颜色的袍服。
⑤大约在汉代以后,青色的地位下降,其在中国传统色彩中被统治者规定为下层官员的专用色彩。唐贞观四年(630年),定官员公服颜色,其中八品至九品服青。青袍于是成为唐代官服中最低微的一种服装,多被用来比喻品级低的官吏。自居易的《琵琶行》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即白居易本人,他因为上表请求革除暴政而得罪权贵,被贬到九江任九江郡司马,于是用“青衫”一词来形容自己被贬黜、沦落天涯的处境。
⑥唐之后,青色的姿态继续下潜,最终柔化成一种普通的民间色彩,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淋漓展示它的本真个性。与青有关的文化链接在口语、文学、宗教、风俗、艺术、等各方面,俯拾皆是。
⑦ “青帘”,酒店的青布招子,也称“酒望”、“布招”、“酒帘”,有诗云:“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汗青”,原是烘烤青竹的工序,古人将上等青竹削成竹片,用火烘烤之,新鲜湿润的青竹片在烘烤之下沁出水分,像出汗一样。“汗青”后来成为竹简、史册的代名词,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青天”,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居官清廉的官员被百姓尊为“青天”,比如北宋包拯,因铁面无私被民间称为“包青天”。
⑧在居家建筑上,“青楼”原本指豪华精致的雅合,有时亦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诗曰:“南开朱门,北望青楼”,“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它的得名,据传是因“上施青漆,世人谓之青楼”。唐代以后,“青楼”的意义转变为妓院、烟花之地的专指,不过比起“平康”、“北里”、“章台”、“行院”等词,“青楼”更为风雅。
⑨在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中,“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以唱功为主。在中国民间神话中,有“青衣神”传说,“青衣神”即蚕神,据传蚕神初为蜀侯,后称蜀王,尝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蚕事。死后,乡人感其德,为之立祠祭祀,祠庙遍于四川等地。
⑩即使不像黄色和紫色那样受皇家宠幸,青色也暗地妖娆。经由漫长岁月的浸渍和沉淀,青色用品不仅渗透在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边边角角,也自我生发出了一种别样的民族美学,引今人怀想,令世界侧目。
请说说 第 ① 段在文中的作用?
“青”有什么样的等级演变 ?请结合文章 简要概括 。
第五段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请分析其作用。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青与赤、白、黑、黄同列服饰的五大正色,青色在诸色中是最尊贵的。
B.大约在汉代以后,青色的地位下降,其在中国传统色彩中被统治者规定为贬黜官员的专用色彩。
C.在居家建筑上,“青楼”原本指豪华精致的雅合,唐代以后,“青楼”的意义发生了转变,指妓院、烟花之地。
D.在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中,“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中年、老年妇女,表演特点以唱功为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淘米水的妙用
①淘米水很不起眼,平时常被白白倒掉。可是你知道吗?它在生活中却有许多妙用。
②淘米水是天然的去污剂,与一般的工业去污产品相比,淘米水不仅洗净力适中,而且无任何副作用,比如,浅色衣服用淘米水浸泡一下,然后用肥皂洗涤,就会洁净如新;起霉斑的衣服,放入淘米水中浸泡一夜,可退斑洗净。又如,面对一堆有油污的碗、碟、瓶子时,与洗洁精相比,淘米水是更好的选择。淘米水经加热后,其淀粉质变性,而变性淀粉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亲水性,所以油污一旦遇到淘米水,就会被淘米水中的淀粉吸附,从而脱离碗碟。
③淘米水是不花钱的化妆品,淘米水里含有淀粉质、维生素、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对皮肤起到保湿、抗老化、美白的作用。经常用淘米水洗手、洗脸,皮肤会变得光滑白皙,淘米水还具有护发、亮发的功效。据说,傣族姑娘的一头秀发就是淘米水的佳作。傣族姑娘常用糯米的淘米水来护发。不过,她们用的淘米水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使用。因为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可以帮助头发的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所以经常用淘米水洗头,可以营养头发,使头发变得乌黑亮丽。如果你想保持美好的形象,又不使身体受到任何伤害,还想节省费用,那么淘米水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化妆品。
④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淘米水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头一两次淘米水含有钾且呈弱酸性加入食盐入药后,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功效。用淘米水加食盐煮开后,外洗或外擦皮肤,对皮肤有比较温和的清洁作用,而且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正常的酸碱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防止皮肤搔痒,等等。
⑤此外,淘米水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质、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上等饲料;淘米水中含有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成分,可用作上好的肥料。
⑥淘米水有如此多的妙用,你还会白白倒掉它吗?
请将选文所介绍的淘米水的妙用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              ——               ——作饲料、肥料
傣族姑娘用来护发的淘米水,为什么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使用?
选文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选文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文⑥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说明文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③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④“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选自《生物入侵者》)
根据第①段的表述,给“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第②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③~④段的主要内容。
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到目前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①一辆镶有红边、流线型的白色列车在轨道上启动,当火车加速到每小时100千米的刹那间,整辆列车竟然升离路轨,在离轨面30厘米处继续向前加速行驶,此时滑行速度已超过每小时500千米,但火车行驶十分平稳,没有震动,更没有废气和噪声。这便是日本和德国制成的超导磁悬浮列车试验时的情景。
从理论上讲,超导磁悬浮列车可以达到每小时1万千米的速度,这一速度远远超过子弹从枪膛里射出的速度,可以与洲际导弹的速度相媲美。这样,从北京到上海只需10分种,而以同样的时间,一架普通的民航客机只能飞很短一段距离。科学家们希望,在21世纪实施这一项先进的运输系统。
③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底部装有超导材料做成的超导磁体,它会产生强大的磁场,并且使地面的轨道上产生相同的磁场。由于磁的同性相斥的道理,于是整辆列车就由看不见的磁场支撑起来,悬浮在轨道上面。同时,在轨道上装有大型线圈,能在列车的前方产生一个磁极相反的磁场,利用磁的异性相吸的原理,吸引着车底的超导磁体,从而达到使列车飞驶向前的目的。
④ 超导磁悬浮列车的性能、速度都超过了飞机,所消耗的能源又极少。而且列车的能源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因为正在减速的列车可以将车身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人们就可以将这个电能重新用来推进另一列列车。科学家估计,磁悬浮列车的动能利用率可以达到97%。
⑤超导磁悬浮列车是在地下的真空隧道中运行的。采用真空隧道,可以免去气流与车身产生的摩擦,既加快了行车速度,又能使动能的损耗减小到很小很小。
⑥超导磁悬浮列车既然有这么多的优越性,那么什么时候它才能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呢?目前,超导磁悬浮列车还面临着两个难题。一个难题是,最好能再进一步提高超导体的临界温度(-190℃),这样,人们就有条件得到比较便宜、比较多的超导材料。在这方面,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使全世界为之瞩目的突破性进展。
⑦另一个难题是,要让超导磁悬浮列车通车,需要挖掘工程浩大的地下隧道,以便它能通过高山、雪地、平原、沼泽等不同的地理环境,达到便利交通的目的。
⑧为了降低开挖地下隧道的成本,科学家提出一个设计方案,名叫组合隧道方案。就是说,让隧道除了能使磁悬浮列车通行以外,还把输油管、电缆、光纤通讯等同时放进去,一道多用,这样就可以让各有关方面都来投资。
⑨将来,超导磁悬浮列车会是地球上一种主要的运输工具,因为它的高速度和低污染是人类社会所希望的。在地下行走还可免得受自然界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有雾、刮风、下雨、下雪都不必担心。当然,从现在看,建造这样一个运输系统,需要天文数字的高额经费,这样多的费用应该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投资。但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有用价值和贡献,比任何数量的投资都更为可贵。这就为超导磁悬浮列车早日投入运行奠定了基础。
⑩当然,如能让超导磁悬浮列车到地面上来行驶,这更是科学家们求之不得的事,他们正在为此而不懈地努力着,预计2020年将会走进人们的生活。
作者认为超导磁悬浮列车将会是地球上一种主要的运输工具,那么它有哪些优越性?
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航客机为何会失联
①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大搜索行动举世瞩目,牵动人心。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一架先进的客机为什么会发生突然失去联系的情况?要了解个中缘由,那就先要从飞机是如何与地面保持联系的说起。
②正常情况下,飞机会通过多种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以波音777为例,这种先进的客机上有3种独立运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其中高频通信系统是远距离通信系统,通信距离可达数千千米。近距离的甚高频通信系统最为常用,在高度为 300米时作用距离为74千米。因为起飞和降落期间是飞机和地面联系最频繁的时间,也是飞行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间,所以为了保证甚高频通信系统的高度可靠,民航飞机上一般都装有一套以上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③地面管制雷达也是管制人员获取飞机位置信息的途径之一。管制雷达分为一次监视雷达与二次监视雷达。一次监视雷达通过扫描获得回波,屏幕上显示的一个个小光点就是空中的飞机。二次监视雷达将向空中的飞机发射询问脉冲,机载应答机接收到询问脉冲后,将应答机代码及高度、速度等信息编成应答脉冲,发回地面。二次雷达所获取的信息与一次雷达获得的飞机位置信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最终在地面管制人员终端上所显示的综合信息,并通过该信息与飞机保持联系。
④飞机除了通过无线电通信系统、地面管制雷达这两种途径与地面保持联系外,还会通过ACARS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ACARS系统是地面监控飞机飞行状态最重要的手段,地面控制中心可以随时了解飞机的引擎、高度、航向等数据。
⑤如果一架飞机甚高频无线电呼叫不到,一次雷达扫描不到,二次雷达问询不回答,甚至ACARS系统也被关闭,那么这架飞机便与地面管制系统彻底失联了。
⑥从技术角度来看,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与现有主要依靠地面雷达的空管技术难以掌握飞机实际位置有很大关系。而被誉为下一代空管技术的 ADS-B航空管制技术其实早在10多年前便已研发出来,迟迟未能推广开来并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由于需要对目前所有航空管制系统的地面和空中设备进行更新,所有航空管制员和飞行员都需要重新培训,难度可想而知。不知此次马航失联事件,可否成为新一代空管技术走上前台的助推剂。
第⑵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第⑶段加点词语“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