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题。
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王飞
①湖北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好转后,完成救援任务的各地医疗队分批离开武汉,各地纷纷以最高礼遇迎接。“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援鄂白衣战士曾经逆行出征,舍生忘死,如今回家,致敬横幅、夹道欢迎、铁骑护送,获得高规格欢迎,实至名归。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抗疫功臣,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闪亮的英雄坐标。我们在以最高礼遇、最深敬意迎接武汉抗疫英雄归来的同时,更要学习英雄,争做英雄,守护好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②学习英雄,崇尚英雄,争当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抗疫期间,广大白衣天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冲锋在前,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崇高的使命担当、优秀的道德情操。我们要充分发挥英雄的引领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③守护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就要守护好英雄精神。我们的英雄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例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都体现了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前,我们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挖英雄文化,不断拓宽英雄内涵,丰富英雄精神,让英雄精神和红色基因永不褪色、代代相传。
④守护民族最闪亮的坐标,需要赋予英雄时代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振奋精神,“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献身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精神等都是英雄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些英雄精神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正向价值追求和历史记忆,成为超越时代的精神坐标、时代信仰,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⑤守护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就需要我们继续奋斗。和平年代,远了硝烟战火,少了牺牲流血,但英雄从未缺席。正如顾炎武所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在学习白衣战士的英雄事迹的同时,更要把其体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风里来雨里去的快递小哥,坚守岗位的公安干警、基层干部,起早贪黑的环卫工人……他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汇聚磅礴之力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征程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⑥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就是将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在学习抗疫英雄的同时,更要兢兢业业、坚守岗位,做一名“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新时代的守护者、创造者。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0年3月24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概括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守护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就需要我们继续奋斗”的观点;
然后, ;
最后, 。
(4)为第④段提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振奋精神”选择一个恰当的事实论据,并说明理由。
A.文天祥抗元失败后,面对元军诱降,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志。
B.林则徐虽遭贬谪,却一直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勉。
我选择 ,理由是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各题。
攻坚克难见精神
①“最美奋斗者”﹣﹣中国天眼的奠基人南仁东,22年扎根深山铸造大国重器,带领团队经历近百次失败,终获成功,建造出了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让中国的天文科研水平领先世界20年。由此可见,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攻坚克难的精神。
②那么,如何做到攻坚克难呢?
③首先,攻坚克难要敢字当头。敢于斗争,勇于胜利,是攻坚克难的常胜法宝。在这千帆竟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开拓精神。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作多困难起初看起来很大,但是你咬紧牙关,横下一条心,豁出去干一场,最后任务都完成了。回头一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④飞天梦就寄托着中国人敢想敢干、矢志赶超的壮志。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升空时,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刚刚竣工;阿波罗登月之际,我们的第一颗卫星还在艰苦制造当中……如果要寻找一条证明自身实力的跑道,大空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新加坡《民报》报道称:“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不但震荡了全世界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2020年6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正是为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冲动,中国航天人才创造了迅速崛起的奇迹。在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中,九天之上,中国卫星为我们生机勃勃的美丽星球闪耀,为全人类造福。
⑤其次,攻坚克难要干字当先。天下之事,为之则易,不为则易者难。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很多时候,所谓的坚和难,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或者为我们所夸大。很多事情,不能因其艰难我们就不去做,恰恰是因为我们不去做才变得更艰难。面对困难,我们要力戒拖延症,马上就办,说干就干,并且在干中逐步完善提高。很多人总想等条件完全具备了或者在更好的条件下再开始,总想以更完美的姿态迈出第一步,其结果是永远没有迈出第一步,使得梦想最后只成了梦和想。
⑥最后,攻坚克难,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既然是攻坚克难,就必然需要时间,需要毅力,需要艰苦的努力和持续的付出;既然是攻坚克难,就要做好攻克过程中会出现曲折和反复的心理准备,随时准备迎接暂时的失利、局部的失败。苏东坡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オ,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当你遇到困境、逆境乃至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时怎么办?回答只有两个字:坚持,一直坚持到柳暗花明,坚持到日出云开。
⑦毛主席说过:“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エ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所谓“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在难面前不低头,在压力之下不逃脱,在坎坷路上向前冲。人生的价值和乐趣不正体现在这攻坚克难的征途中吗?
(原文有改动)
(1)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4)下面事例可以放在选文第⑤段还是第⑥段中?请阐明理由。
时代铁人王启民,栉风沐雨36年,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身油田开发科研工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他曾带领试验组先打了3口探井,结果全告失败。接着打下19口探井,结果还是失败,面对挫折,王启民没有怨无尤人,经过52次封窜、堵水,终于使19口井都达到了正常产量,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②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______.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明。马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值千亿的阿里巴巴。
④“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
⑤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项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嫡之争。
⑥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⑦“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中引用名言、俗语有什么好处?
(3)请为选文第③段横线处补充句话,使上下文衔接得当。
(4)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
A.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朽作品。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悲情英雄。
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战例。
D.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目》。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适时让理想转个弯
①很多人可能都有这么一个观点,认为要成功就得心无旁骛、坚持不懈地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行。只有这样,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②这种观念有可取的一面,因为成功需要一种坚持的精神。不过,心中原有的目标如果并不适合自己,你就会在前进的路上举步维艰。只有确定了更适合自己的目标,才能够很快在新的领域有所突破。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正确的选择加上不懈的努力,就会创造出奇迹。”所以,人要懂得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
③人的目标会发生改变,因为外界条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客观环境的制约。在闭塞、落后的条件下,很难树立宏伟远大的目标,而换了一方天地,眼界开阔之后,原来的目标自然就会随之改变。太行、王屋二山挡在门前,阻塞了交通,愚公当然要把移山作为目标。可是两座大山被移走了,难道愚公还要跟过去,继续凿石垦壤吗?鲁迅先生最初是抱定了学医救国的理想,但留学日本之后的见闻感受,使他发现了拯救人的灵魂比救治人的身体更重要。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以笔为刀枪,终成一代文豪。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紧跟社会发展的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才不会被社会丢在后面
④人的目标会发生改变,还因为自我认知也在发生变化。人的成长是从懵懂到成熟的过程。小时候,我们的人生目标大都停留在一个模糊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性格的逐渐威熟,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也都会相应地发生改变,人生的目标也往往会随之改变。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什么样的职业更适合,需要找怎样的人生伴侣,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等等。事实上,让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激励人们走向成功。化学家奥托•瓦拉赫最初也不知道选择怎样的人生目标,走了很多弯路,直到最后明白了自己的优势,重新调整了目标,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对于任何一个期待成功的人来说,既要有坚韧不拔、终生奋斗的进取精神,也要学会将明确坚定的目标和灵活机动的策略结合在一起。
⑤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来自外部还是内在的变化,我们都要明白,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找到自己的强项,避开自己的弱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地走向成功。如果最初设定的人生目标被证明并不合适,那就让自己的理想转个弯。
(原文有改动)
(1)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事例可以放在第③段还是第④段中?请具体阐明理由。
张文举青年时期笔耕不辍,立志成为作家,但多年来一封封投稿信石沉大海,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写作。他的钢笔字写得很漂亮,于是他毅然放弃写作,练起了钢笔书法,最终成为著名的硬笔书法家。
(4)小明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一直很不理想。他从小喜欢玩泥塑很有造型方面的天赋。有人建议他报考职专,学习面点专业,将来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面点师。但小明在大学里当教授的父母却希望儿子放手一搏,将来考上大学,成为一名学者。在这二者之间,小明需要做出选择,读了本文之后,你会给他提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________
孔令建
①家风是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与物质无关,家庭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需要讲家风;家风与精神有关,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都离不开家风。家风亦关乎国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如歌中所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相连相通。因此,要得国风清,尚需家风正。
②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良妤家风。良好家风是一首多声部乐曲,在生活中无论唱响哪一个声部乐曲,都会对后代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无论是显赫门第,还是平常人家,都注重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司马光一生孝悌忠信,恭俭正直,其嘉言懿行源自家族中世代相承的尚德家风;曾国藩面对千金之饭食,“不忍食”“不忍睹”的节俭之行,形成了曾氏门楣世代相传的节俭家风……这一代代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奠定了中华民族清正国风的坚固根基,使中华文明的大厦巍然屹立。
③良好家风是清正国风的种子。徐特立家族祠堂有一幅徐家家训:“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氏家族良好的家风根植于徐特立的血脉,他不但自己严守家训,一生以革命事业为重,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了毛泽东、田汉等大批杰出人才,而且使徐氏家风在子孙中实现了完美的代际传承。他的4个子女及20余位侄儿、侄孙乃至曾孙都牢记家风,摒弃私利,一心为国。他认为,子女不仅是自己家庭的成员及后代,更是国家的成员、后代。他们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家庭、家族的兴衰荣辱,更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家凤就是国风的种子,一粒粒良好家风的种子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才有了枝繁叶茂的中华文明之树。
④良好家风是清正国风的源头活水。清朝末年,岭南九江烟桥村的何君和,慷慨好施,自奉俭朴,虽家贫却能识大义。其子何文绮曾任兵部主事,秉承其父之风,一生践行利物济人,晚年更是潜心育人,成就了心系民众、造福一方的弟子﹣岭南雄儒朱次琦,朱次琦又培养了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康有为。可以说,何氏家族的良好家风化为高尚师风,走出了家族庭院,润泽了众生,滋养了世风、国风。家风是源头活水,它喷涌而出时,惠泽的又岂止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它从一个个家庭、家族流出,汇成中华文明的潘潘巨流,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⑤时至今日,我们有些家庭淡化了对良好家风的尊崇,因家风不正导致家庭不睦、子女德育有失的现象屡屡见诸报端。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之际,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
⑥家风凝减国风,国风系于家风。只有每个家庭都风清气正,国家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繁荣。让我们共同唱响新时代家风的主旋律,用良好家风铸就清正国风!
(选文有删改)
(1)给本文拟一个能揭示论点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4)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关于良好家风的事例,请概述其一。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冷静,成就别样的自己
①你想成为某某人的翻版或盗版吗?我敢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别样的自己。而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具特色,就必须要拥有一颗冷静的心。
②大千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你都要做到冷静,以静制乱、制躁。《百喻经》里有这样的记載:一群演戏的艺人露宿野外,半夜里其中一人穿上装扮罗刹的戏装御寒,一个同伴梦中醒来,看到火旁坐着一个能吃人的罗刹,吓得爬起来就跑,大家都跟着跑,直到筋疲力尽,才发现后面追赶的人不是吃人的罗刹。那人如果能做到冷静,也不至于慌乱地跑了一段无用的路。再说,人生经不起这些无聊的瞎折腾,因为时间和精力就那么些,折腾多了,我们的主题就会偏离,也就来不及成就别样的自己了。
③一颗冷静的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你经历一些磨炼才能获得因为,如果没有磨炼,一有风吹草动,你就会一惊一乍的,甚至会在恐慌中迷失自己。
④经历磨炼,需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就像面对茧的束缚一样,蝶儿不勇敢地冲破它,哪能拥有坚强的翅膀?当年,笛福被通缉的时候,躲到坟墓里他没有恐惧,没有绝望,甚至有心情去注意到墓碑上的名字鲁滨逊•克鲁索,后来还让它成了书中主人公的名字。如果他当时躲在坟墓里吓得不敢出来,那么何来后来的名著?又何来那个著名的大作家?人生处处有磨炼,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经历磨炼,进而不断地壮大、完善自己。
⑤经历磨炼,可以炼就一颗平常心。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很多磨炼后,才能认识到生活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才能对无常的生活习以为常。【A】那些成功者无一不是这样的人,他们经历了很多磨炼后,从而认识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所以,即使他们“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也能以平常心去面对,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最终成就别样的自己。
⑥怀有一颗勇敢心,炼就一颗平常心,从而打造出一颗冷静的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心无旁骜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才能成就别样的自己。
⑦冷静,成就别样的自己!
(选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概括出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的事例放在选文第⑤段中【A】处是否恰当?为什么?
葡萄牙的著名作家萨拉马戈从小就立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家境贫困,他所从事的工作始终偏离他的梦想。50岁那年,他决定重新以写作为业,向诺贝尔文学奖进军,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笔耕之后,他靠小说《修道院的往事》一举成名。此后,他便更加努力工作,在76岁高龄的时候,终于凭借《失明症漫记》获得了梦想中至高无上的诺贝尔文学奖。
(4)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选文第⑥段内容的理解。(70字左右)
(5)选出下列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
A.选文第②段中《百喻经》里的故事,强调了遇事冷静的重要性。
B.选文第②段的“瞎折腾”和选文第③段的“一惊一乍”通俗幽默,使本文的语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C.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是道理论据。
D.选文称呼读者为“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说理显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论敬畏之心
①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万物心怀敬重、持以畏惧,并真诚对待的一种态度。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目标方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就能够时刻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云:“【甲】。”有了敬畏之心,遇事就会有所顾忌,三思而行,这样就可避祸趋福,化险为夷。反之,人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害人害己。因此,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敬畏之心。
②世间万物,都值得我们敬畏。因为有了敬畏,人类社会才会显得和谐有序,我们的生活才会过得幸福美好。我们敬畏生命,就不会冷酷无情、麻木不仁,做出见死不救、草菅人命的事;我们敬畏法律,就不会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我们敬畏道德,就不会出卖良心、丧失人格,做出背信弃义、伤天害理的事;我们敬畏历史,就不会张冠李戴、胡编乱造,做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事;我们敬畏自然,就不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做出违背规律、遗祸子孙的事……从这点来讲,敬畏之心就是善良之心、怜悯之心、敬重之心的集中表现。
③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不仅是有信仰的,也是有敬畏之心的。古之智者、圣人、先哲,他们之所以能够超凡脱俗,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我辈凡夫俗子,只要有了信仰与敬畏之心,就不轻易浮躁也不容易轻狂,内心自然会生养出正气、庄严与崇高。古人说:“【乙】。”畏天就是要顺应天道与自然,凡事不可逆天背道而行;畏地就是要心怀感恩,珍惜我们生存环境中的万物;畏己就是敬畏自己,珍惜生命。孔子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由此看来,只有常怀敬畏之心,善听圣人遗言教诲的人,方能做到亲君子,远小人。
④老子说过:“【丙】。”是啊,做人做事应该心怀敬畏才能有所敬畏过去,由于我们缺乏对自然的认识,一度违背客观规律,致使部分土地越来越贫瘠、荒芜。而今,我们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终于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新路。从福建宁德依靠林采产业摆脱贫困,到浙江湖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从新疆阿克苏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建成一道“绿色长城”,到河北塞罕坝在“黄沙遮天日”的荒漠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些都是我们对自然有了敬畏之心后得到的馈赠。
⑤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一代大师的敬畏,也是刻在他墓碑上的至理名言,更是对我们做官做民、做人做事的谆谆告诫。
(原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插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写序号)
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②世人必须有三畏﹣﹣畏天、畏地、畏己
③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无忧矣
【甲】 【乙】 【丙】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曾国藩年轻时,曾就读岳麓书院,当时他和某人同居一室。此人偏暴躁,见曾国藩读书桌置于窗户边,便说挡了他案头的光线,曾国藩二话不说就挪走了。曾国藩半夜读书,此人又说打扰了他的睡眠,曾国藩马上改为默读。
(5)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有敬畏之心。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③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所以,有水滴石穿的韧性,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才能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④树立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而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竟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有删改)
(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的诗文可作为选文第④段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千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与敌战斗频繁,又遇严重旱灾,白花花的盐碱地颗粒无收;日军还放水淹地造成水患,导致痢疾、霍乱等瘟疫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从来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项事业、件工作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也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于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行动。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拥有一颗对人民和国家的赤子之心,オ能在一次次“咬牙”坚持中,不畏“山重水复”,最终迎来“柳暗花明”。“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采就一头扎进办公室。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咬紧牙关全身心地投入,就会内心笃定、毫无畏惧、成就伟业。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型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这段文字作为论据放在选文哪一段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1961年,杰出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在国家迫切需要核武器研究人员时,毅然放弃了自己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毫不迟疑地说:“我愿以身许国。”随即便奔赴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极其艰苦的戈壁荒漠,十八年隐姓埋名,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5)结合选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由《猩猩嗜酒》想到的
①《猩猩嗜酒》是明代文学家刘元卿的一篇经典寓言,讲述的故事是:猎人为捕获猩猩,投其所好在路旁摆下香甜美酒作为诱饵。猩猩知道这是猎人设下的圈套,不去碰触。但闻到美酒飘香,便垂涎三尺,不能自制。一次次自我告,又一次次有着想喝的纠结,直至忘乎所以,最后竞端起大酒樽狂饮起来,直到烂醉如泥,终成猎物。聪明的猩猩因贪恋美酒而丧失了自制力,付出了沉重代价。
②何为自制力?自制力即自我控制能力。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对自我控制能力的一个经典诠释。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欲望人人都有,“存天理,灭人欲”,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是人都会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喜怒哀乐,这是天性流露。没有欲望,人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就会缺乏激情和动力,但若任由欲望和天性自由宣泄,不加理智约束,人生就会如同一列失去闻片的飞奔的列车不脱轨撞个车毁人亡才是怪事。
④好在人不同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类能够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人们能够自觉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愿望、动机、行为和情绪,这是自制力的表现。自制力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状况、智能发挥以及在成功路上走的远近。自制力好,是一个人强大人格的体现,更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
⑤自制力是一个人坚强意志的表现。楚庄王拒赴宴会,用坚强意志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也正因此他オ能成就雄图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曾是一个大烟鬼,他用过人的意志力克制香烟对他的诱惑,成功改掉恶习。他的事业也越做越大,最终成为世界富豪之一。生活无处不诱惑,唯有靠坚强意志管控好自己,慎微、慎独方能成就大事。否则,在不知不觉中忘乎所以,糊里糊涂就成了欲望的猎物,一失足成干古恨。
⑥自制力是一个人格局和修养的体现,清代书法大师翁同说:“每临大事有静气。”拥有长远的眼光和若谷的胸怀,遇事能冷静思考,为大局考虑,这是一个成功之人应有的素养。蔺相如忍辱负重,不因个人荣辱而意气用事,避免与廉颇正面争锋,是重国事、看大局、识大体的格局体现,也是明事理、知是非、能忍让的修养体现。而最终,他以宽广的胸怀赢得“强泰不敢加兵于赵”的成果,也同时树立了自己的形象。
⑦自制力是一种人生成功的保障。理智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良习惯,不良言行,不一味地归于造化的安排,不给自己的露意任性寻求借口,至少能让我们人生路少一点人为的崎岖障碍,多一点阳光和坦途,多一点丰富多彩的内容。
⑧《猩猩嗜酒》,所喻者大也,愿与请君共勉。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开头写《猩猩嗜酒》的寓言有什么好处?
(3)简述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段文字作为论据放在选文的哪一段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是一个性格急躁的小伙子,与人讨论回题时,总是争得脸红脖子粗,很难心平气和。在父亲的教育下,他性急的毛病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了更好地克制这个毛病,他在书房写下“制怒”二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多年后,林则徐成为深受百姓爱敢的好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各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三名男子竞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_____”这是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三名男子而言,阅读,可以在他们眼前展现生活的美好,让他们暂时忘记战争的苦难,对和平更加憧憬,从而可以更勇敢地面对现实。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知识往往会让自己在人生路上有更多的选择,智慧让自己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也让自己有能力在所选择的道路上开创出一片丰富的天地。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④一生饱览群书的曾国藩,文章笔力雄厚。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以自己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为耻。曾国藩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同时外化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人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游刃有余。因此,曾国藩作为人臣,他能在朝中纵横捭阖,让世人敬仰。作为同僚、上司,他圆融谦逊,深受爱戴;作为人父,他教子有方,其所留家训影响一辈辈后人。很多人把曾国藩的成功归结为他在阅读中所汲取的营养。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他就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他超多的诗词记忆量,也不全是他以低微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是源于阅读的滋养。这样丰沛的内在,必然使他在生活中比普通人有了更多的感悟,人生会增加更多意趣。
⑥远离阅读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就好像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即使再豪华,也会因缺少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而变得阴沉憋闷。但也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多彩,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在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在观察。这样的阅读,既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能创造丰富的生活。所以说,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选文有改动)
(1)请选择填入选文第②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
C.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2)简述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议论文所举事例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请概括说明第④、⑤段的两个事例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4)选文第⑥段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关于“如何阅读”你有怎样的观点?请写出三条。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与快乐
常小仙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这天,一位著名的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说真的,不要一提读书,大家条件反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读书的乐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拷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伴,而芳香四溢。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生动。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智慧达人。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 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汉代学者董遇通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一次记牢。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一篇新文章,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就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既不一味执着,也不在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选自《青年文摘》2017年11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从下面A和B中选出最适合第③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
A.武亦姝平时就喜爱背诵古诗文,享受着诵读的美感和乐趣。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她凭借着丰富的诗词积累和“把比赛看成非常好玩的游戏”的心态,过关斩将,一举夺魁,尽显王者风范。
B.邴原是三国时代魏国的著名学者。他小小年纪便成了孤儿,家境清苦没钱上学,蹲在学馆外的窗下哭泣,先生深受感动,破例让他免费就读。他矢志读书,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方名家。
(4)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④﹣⑥段的论证思路。
(5)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还有哪种成功的读书方法。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时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
①潜能无限,青春的脉动催人奋进;高山仰止,德行的力量感染心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深情寄语:“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可见,青年人要时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
②古人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意涵,是公民追求的基础价值,也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尺。真善美的行为最能打动人,真善美的价值最能感化人。街头巷尾,青年志愿者义务整理凌乱的共享单车;公交车上,“90后”女护士跪地抢救心脏骤停的老人;危急时刻,年轻的女教师舍生忘死保护自己的学生……生活中,一些青春的身影被真情点赞,他们闪耀着真善美的亮光,传递着真善美的能量。
③追寻真善美,基础在勤学。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强调:“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面对逝而不可追的青春年华,青年人应分秒必争、孜孜不倦,追求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境界,巧用去粗取精、博而愈专的方法,克服浮躁之气、深入研习经典,才能为青春远航扬起前进的风帆。
④拥抱真善美,贵在多思。遇到问题多加思考,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再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否则,就会陷入片面,再简单的问题也可能束手无策。青年可塑性极强,处于训练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切不可自我放任、虚掷光阴。青年人要时刻保持对新事物恶敏锐性,让思考成为联结学习、观察、实践的主线,以思想的力量激活创新的细胞。
⑤成就真善美,也需涵养自处的能力。奋斗的征途上,无论顺境、逆境,都是生活的风景,都可转化为人生的财富。关键是面对一时的得失成败,以什么样的心态与修为去处世任事。微视频《青年榜样习近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插队的时光,让许多人感怀:他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看牲口,什么活都干,可再苦再忙,也没有放弃读书。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始终葆有进取的姿态,就一定能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人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时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能以行动筑牢精神的地基,让多彩的青春融入伟大的时代。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6日,有删改)
(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写在横线上。
(2)阅读选文,请你说说作为青年人怎样才能做到用真善美雕琢自己呢。
(3)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的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文中的哪一段合适?请说明理由。
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美国]洛克威尔
(5)阅读选文后,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人之“让”
①汉代有一个名叫陈嚣的人,他家的地和邻居纪伯家的地一道竹篱笆为界。晚上,纪伯偷偷地将竹篱笆往陈嚣地里移,为的是扩大自家的地块。陈嚣察觉后,非但没有和邻居争执,反而将篱笆再往自己一方移了一丈。纪伯见了非常惭愧,不仅归还所占土地,而且也将篱笆往后移了一丈。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拔藩益地”的故事,它所赞美的,正是古人“让”的精神。
②古人说“先人后己谓之让”。换言之,“让”就是在与人交往时,要先替别人着想;如果双方有利益冲突,也要先考虑别人的要求。打开中文辞典,可以发现很多和“让”关联的词,如“礼让”“谦让”“忍让”等。可以说,“让”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思想观念。
③古人讲究“让”,首先出于对礼数和德行的考虑。《康熙字典》引诸典籍称:“让,礼之主也。”“让,德之基也。”还有“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上述“拔藩益地”的故事,正是体现了“礼”和“德”为“让”之根基的思想:一件原本可能起争端的事,由于陈嚣的先“让”,变成互相谦让,结果是双方都表现出君子的风度,不仅维护了“礼”,也做到了“义”。所以当地太守特意刻“义礼”二字在石上,以表彰陈嚣的高尚品德。古人讲究“让”,正是因为它是一个人礼数和德行的美好的体现。
④古人践行“让”,主要依赖能“忍”的气度和品格。能“忍”方能“让”,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新世说》记载,曾国藩年轻时,曾就读岳麓书院,当时他和某人同居一室。此人偏执暴躁,见曾国藩将书桌置于窗户边,便说挡了他案头的光线。曾国藩二话不说就挪走了。曾国藩半夜读书,此人又说打扰了他的睡眠,曾国藩马上改为默读。曾国藩在对方对他发怒时一忍再忍,并几番让着此人,正显示了“让”所包含的能忍的气度。这种气度是一个成大事者必备的品格。正因为有此气度、后来曾国藩带兵打仗才能够做到“从容”,遇到不利和挫折也没有“太息咨嗟之状”,是能“镇安朝野”之人。由此看来,“和为贵,忍为高”“忍得一时之气,可免百日之忧”“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大事不成”,这些俗语早已化作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⑤古人追求“让”,往往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计较得失、宠辱不惊的思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历来都受到推崇。
⑥古人选择“让”,其实源自“惟谦受福”的观念。《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用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和矛盾时,可以理解为“吃亏是福”。前述典故中,陈嚣“让”在先,得到的是别人“让”于后的结果,这就是最好的回报,是“福”。“让”体现的是大智慧。
⑦孟子说:“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儒家认为“让”是“善”的一种形式,人性里天生就有“让”的种子,人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培育,使“让”的观念在人的心灵中枝繁叶茂。因此,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古人“让”的思想精髓,把“让”作为日常为人处世的标准,使这种高尚的德行成为社会主流。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开头写“拔藩益地”的故事有什么好处?
(3)简述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
A.赵国大将廉颇对上卿蔺相如不服,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退让,廉颇知道了非常后悔,负荆请罪,留下了“将相和”的佳话。
B.吴越争霸中,越国不敌强大的吴国,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打败吴国,取得了胜利。
C.古代安徽桐城有个叫张英的人,家人与邻居因为围墙起争执,张英写信劝说家人让出三尺,留下了“六尺巷”的美谈。
D.春秋时期,鲍叔牙为了齐国的强大,将管仲推荐给齐桓公,并将相位让给管仲,从而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何故怨芭蕉
①不久前,一篇回忆1999年跨年夜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引发了一大批网友对穿越回1999年的狂想和对自己的吐槽:如果回到那个时候,我一定不会选择来北京吸霾;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死也不会再干这个职业……
②假如穿越回过去,你会改变当初的哪些选择?这似乎永远是一个让人有无限倾诉欲的话题。渴望穿越回去,其实背后常常隐含着这样一种怨念:为什么我当初没有选择一条更舒服的道路?如果那时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我的人生肯定会更美好……
③人生其实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汇聚成了人生路。但作出选择的过程往往并不容易,有时候甚至很艰难,以至于不少人自称患了“选择恐惧症”,害怕一旦作出不利的选择,将会引发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还有的人每每作出了决定,事后也总是心怀怨念,患得患失,抱怨自己选了一条难走的路。
④的确,选择总是困难的,决定一个人在某个时刻作出选择的因素多种多样,经验阅历、学识眼界,甚至是一时的心情好坏,都有可能让我们作出不同的选择。如果真的不慎选择了一条走起来不那么称心的路,该如何自处呢?我以为,我们既然作出了选择,就要鼓足勇气走下去。
⑤清代蒋坦在《秋灯琐忆》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件趣事:蒋坦在院子里种了几棵芭蕉,叶大成荫,推窗看去满眼苍翠。某日晚,秋雨渐沥,雨打芭蕉,点点滴滴,一时让蒋坦感到心烦意乱,于是随手在芭蕉叶上题道:“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第二天起床一看,发现题字后被其夫人加了两句:“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蒋坦看后大为感慨,茅塞顿开。
⑥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正如同种芭蕉,种它的时候图它在夏天宜观赏、可乘凉,但却未能料到它在秋雨时节萧萧瑟瑟、扰人心绪。人生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欣喜地作出某个决定,结果却眼睁睁看着它变成了一场闹剧;有时候我们明明选择了一场喜剧,结果看着看着却发现它变成了悲剧,这些都是常有的事。但这是否说明我们这段人生之路就白走了呢?其实未必。明智的选择固然让人喜悦,但不那么明智的选择也能让人成长。
⑦有哲学象把人生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我们幼年的时候,往往局限于第一重境界,看到事物的表象,形成我们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及至年长,好奇心开始驱使我们探索这个世界,在我们窥得一点点真相后,往往会产生批判和怀疑,并在此中反复徘徊,陷入不解。如果能到达第一三重境界,那就真正抵达了世界的本质,纵然看到了不那么美好的真相,仍然能够返璞归真、从心所欲不逾矩。
⑧成长过程中的大多数人,都应该处于“看山不是山”的半途中,看不清楚、想不明白,并为此着急懊恼。着急于结果未达到自己预期,懊培于生活之路坎坷不平。其实,漫长的人生岁月中,选择也罢,不选择也罢,或者无论怎么选择,总有一种境遇不能为我们自己所左右。与其让自己懊恼、委屈、暴燥、不安,不如把人生的镜头再拉长一点,回过头来再看,也许会发现这些经历是这么有趣而丰富。就如同秋雨打芭蕉,在心烦意乱的时刻或许觉得它扰人心绪,但心请平静下来再看,它未尝不是一种诗意之境。
⑨其实,人生路上一次次的选择,未尝不是一次次必须经历的自己认清自己的过程。我们既然作出了选择,就要鼓足勇气走下去。在一次次选择中学习判断是非,磨炼意志,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阜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跨出去的每一步,都算数。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结合选文第④段,说说一个人怎样才能作出明智的选择。
(3)选文⑤⑥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对你的启示。
(5)选出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道理论据的一项
A.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
B.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甫
C.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苏格拉底
D.只有没有智慧的人,才会迟凝于好坏二者间的选择。﹣﹣莎士比亚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