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滇游日记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摧]崩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洞东向
②无逾此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3)阅读选文和《三峡》两篇文章,指出它们在 描写山势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虽乘奔御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C.其间千二百里(间,间隔,相距)
D.哀转久绝(绝,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疾也。 |
皆以美于徐公。 |
B.其间千二百里。 |
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
C.至于夏水襄陵。 |
贤于材人远矣。 |
D.春冬之时。 |
辍耕之垄上。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三峡的山的特征,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水的特点,布局自然。
B.文章第三段以“春冬之时”领起,时易则景异,先扬后抑,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C.文章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如“清荣峻茂”,以极为凝练的语言状写了四种各具特色的景物。
D.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3)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故事“ ”也说明了类似的道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 |
男有分,女有归 |
B.颓然乎其间者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
D.醒能述以文者 |
皆披发文身 |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皆以美于徐公 |
B.杂然而前陈者 |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C.醉能同其乐 |
其如土石何 |
D.射者中,弈者胜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3)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 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种含义。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发布) |
B.以其境过清(凄清) |
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 |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记之而去
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何陋之有(《陋室铭》)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
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4)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得之则生(则:就) 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C.今谓人曰(谓:叫) D.何故(故:原因,缘故)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选自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B.【乙】文的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子对自己言行的辑录。
C.【甲】文的“箪”是指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乙】文的“冠”是指帽子。
D.【甲】【乙】两文都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句子长短不一,富于文采和气势。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的“本心”即舍生取义之心。
B.【乙】文主要是围绕“万事莫贵于义”这个观点展开论述。
C.【甲】【乙】两文“义”的内涵都是指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D.【甲】文运用举例、对比的方式说理,通俗易懂;【乙】文则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把道理说深说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 修八尺有余 |
修:长,这里指身高 |
B.徐公来, 孰视之 |
孰:同"熟",仔细 |
C.宫妇左右莫不 私王 |
私:偏爱 |
D. 闻寡人之耳者 |
闻:听说 |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 |
苟全性命 于乱世 |
B.谓 其妻曰 |
专 其利三世矣 |
C.上书谏寡人 者 |
陈胜 者,阳城人也 |
D.齐国 之美丽者也 |
客 之美我者 |
(3)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服""窥"这两个细节动作,生动地揭示了邹忌自我欣赏的内心活动。
B.写齐王,惜墨如金,只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对邹忌的赞同和纳谏的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C.本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详细描绘了齐王受蒙蔽的情况,邹忌比美进谏、齐王纳谏施政以及纳谏结果等内容则略写。
D.本文与"三"有关的信息非常丰富:邹忌问的人物有三个,人物答语有三次、心理有三种,齐王受蒙蔽情况有三层,进谏情况有三种,进谏进程有三个,奖赏有三个等级等。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5)请举一个我国历史上关于进谏或纳谏的事例,并分享一次你生活中成功劝说的经历。
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
B. |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
C. |
与余舟一 芥(小草) |
D. |
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大酒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 于中庭 |
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
C.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 |
溪深 而鱼肥(《醉翁亭记》) |
D.问 其姓氏,是金陵人 |
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
B. |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
C. |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
D. |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
(4)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言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3)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
(4)“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选段)
(三)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选段)
(四)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选段)
(1)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B.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C.颈联写景,从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表达诗人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D.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水送我到楚地败不忍心分别的情义。
(2)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二)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水流的速度之快。
B.在文段(三)第①段中诸葛亮分析了有利的客观因素与不利的主观因素,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
C.文段(三)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这句话强调依法办事。
D.文段(四)中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3)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仍怜故乡水 |
怜: |
|
②猛浪如奔 |
奔: |
|
③诚意开张圣听 |
开张: |
|
④小信未孚 |
孚: |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文段(二)中作者的感慨是什么?这感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文段(四)不详写战争的过程,而是侧重描写曹刿战前、战中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①则不能励精②,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③,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①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②励精:奋发向上。③接世:接触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 |
|
②不宜异同 |
|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
|
④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文: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3)【甲】文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建议中最主要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节选自《战国策》三十)
[注]①骑劫:人名,燕国将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且谢之曰 |
谢: |
|
②举国而委将军 |
举: |
|
③以与寡人有隙 |
隙: |
|
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
遇: |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诵读节奏。
寡 人 岂 敢 一 日 而 忘 将 军 之 功 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B、足肤皲裂而不知 |
杂然而前陈者 |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其恕乎 |
D、以中有足乐者 |
扶苏以数谏故 |
(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腰白玉之环
A、劳其筋骨 B、布囊其口 C、其一犬坐于前 D、吾妻之美我者
(3)作者明明“缊袍敝衣处其间”,为什么却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
孰:仔细 |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蔽:缺点 |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刺:指责 |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间:间或,偶然 |
(1)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相与步于中庭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D.万钟于我何加焉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阅读下面的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选自《古文观止》)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 |
蕃:繁多 |
B. 不蔓不枝 |
枝:长枝节 |
C.亭亭净植 |
植:种植 |
D. 陶后鲜有闻 |
鲜:少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B.濯清涟而不妖 |
人不知而不愠 |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且焉置土石 |
D.同予者何人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