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姚长子墓志铭
[明]张岱
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至舟山放侬。”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①②③之,百三十人尽歼焉。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④⑤⑥矣。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
⑦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⑧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悲夫!
【注】①脔(luán):切割成小块。②穴舟窒袽(rú):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袽:败絮。③蹙(cù)逼近。④主后:此处指继承人。⑤去一锸(chā):挖走一锹土。⑥几希:很少。⑦醢(hǎi):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⑧旌义:表彰(姚公的)义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 B.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
C.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 D.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②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
(4)墓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文。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墓志铭的用意。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途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项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候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ニ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什,父母寝睡之后,然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② 疑质理
③ 学眈书
④由是声誉甚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十二 中书学生 |
不足 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B.以衣被蔽塞窗 |
月色入 (《记承天寺夜游》) |
C.尤好 文 |
引凄异(《三峡》) |
D.父母寝睡 后 |
策 不以其道(《马说》)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4)【乙】文中写祖莹父母、亲属和中书监对祖莹的态度和看法,其作用是什么?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驎之,高率①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人名)将尽訏谟之益②,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③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受所饷,缘道以乞④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⑤无用,翛然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率:率直。②尽讦漠(xūmó)之益: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③( kuàng):赐予,④里指“赠送”⑤陈:陈述。⑥(xiāo)然:洒脱、自由自在的样子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村中闻有此人 |
骥之闻命 |
B、悉受所饷 |
悉如外人 |
C、缘道以乞穷乏 |
缘溪行 |
D、不足为外人道也 |
征为长史 |
(2)将远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
(3)【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期间他做了哪些事?(用原文回答)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
见足下①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②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③耳。
(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
【注释】①足下:敬称,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窘于衣食 |
皆以美于徐公 |
B.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
公问其故 |
C.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D.有亲以为之依归 |
吾谁与归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
②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春 秋 未 三 十 若 刻 意 于 德 义 经 术 当 不 止 此 耳。
(4)【甲】【乙】两文都出自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字。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 ,对他提出的希望是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欲攻郑,郑军不知。兵至滑①,郑贩卖贾人弦高②,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其攻郑,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遂去。
(选自《史记•秦本纪第五》。有删改)
【注释】①滑:国名 ②弦高:人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又何间焉
②弗敢专也
③郑君谨修守御备
④遂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将袭郑,郑今已觉之。
(3)曹刿和弦高在人物形象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责,士民之贱,可使相爱。优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①吏。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者,终年而不获。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请属。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决雍蔽》)
【注释】①胥(Xū:官府中的衙差小吏。请属:请托,指打通关系。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又何间焉 |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
B.肉食者鄙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C.今也不然 |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
D.非金钱无以行之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
(3)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4)【甲】【乙】两文中,统治阶级对待百姓诉讼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原文回答)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②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③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④。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
【注释】①弭(mǐ):消除。②鄣(zhàng):阻塞。③壅:堵塞。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时时面间进
②期年之后
③厉王虐
④国人谤王
(2)选出下列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能谤讥于市朝 |
受任于败军之际 |
B.门庭若市 |
愿为市鞍马 |
C.乃不敢言 |
若无兴德之言 |
D.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
问今是何世 |
(3)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②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4)【甲】文中邹忌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乙】文中召公用“ , ”(请用原文语句作答)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5)【乙】文中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武王至鲔水①,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②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③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④,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⑤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鲔(wěi)水:古水名。②西伯:原指周文王,这里指武王。③盍:何。④病:疲乏。⑤陈:同“阵”,列阵。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使人之所恶莫基于死者 |
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
B.故不为苟得也 |
或异二者之为(范仲《岳阳棱记》) |
C.子以是报矣 |
以是入多以书假余(宋源《送东阳马生序》) |
D.武王疾行不辍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
(3)概括【甲】文的主要观点。
(4)【乙】文结尾说“此武王之义也”。对于武王的“义”你是否认同?谈谈看法。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卫鞅①亡魏入秦,孝公②以为相。封之于商③,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④公平无私;罚不讳⑤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⑥.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于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卫鞅:即商鞅。 ②孝公:指秦孝公。 ③商:古代地名。④至行:贯彻到底。⑤讳:避忌。⑥黥(qíng)劓(yì)其傅:指卫鞅因太子犯法,对其师傅处以黥劓的刑罚。黥、劓,皆为古代酷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美于徐公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能谤讥于市朝 |
欲传于商君 |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赏不私亲近 |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
(3)用“/”为【乙】文中画直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4)在甲、乙两文中,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齐国在国外取得了① 的巨大成效(用甲文原句回答),秦国则很快取得了② 的效果(用乙文原句回答)。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靖郭君将城①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②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③,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④,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城:修筑城墙。②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小吏。③亡:不。这里指(我)不罪你。④阴:通“荫”,庇护。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皆以美于徐公 |
客有于此 |
B.闻寡人之耳者 |
君不闻大鱼乎 |
C.虽欲言,无可进者 |
虽隆薛之城到于天 |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请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3)【甲】文中齐王强国的原因有哪些?
(4)邹忌和齐客分别是针对什么问题劝谏的?他们共同采用了怎样的劝谏方式?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 之 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呼尔而 之
②万钟 我何加焉
③是亦不可以 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3)本段主要采用 、 的句式,使表达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荆公旁听文史
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①杖屦②,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③,人莫之顾。有一人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唯唯④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选自《青琐高议》)
【注】①幅巾:头上用一块绢遮裹。②杖屦:穿麻鞋拄杖行走。③下:旁。④唯唯:含糊的答应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词辩纷然
②惭俯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公坐其下,人莫之顾。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陶后鲜有闻
②濯清涟而不妖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水陆草木之花”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B.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莲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基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李纲: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备受李承乾崇重,②步舆:一种人抬的代步工具,类似于轿子。③三卫:唐禁卫军的合称。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
A.未尝稍降 色 |
理顺 直 |
B.竭忠尽 之事 |
此悉贞良死 之臣 |
C.太子少师李纲有脚 |
虽乘奔御风,不以 也 |
D. 百里之命故 |
临崩 臣以大事也 |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主要内容。
(4)【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太子在拜师,求学态度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①.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②.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③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节选自《古文观止•放鹤亭记》)
【注】①扉:门。②麓:山脚。③际:至,接近。④陂(bēi):山坡,斜坡。⑤傃(sù):朝向,向着。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临: |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
意: |
|
③或立于陂田 |
或: |
|
④故名之曰 |
名: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3)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