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综合
初中语文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早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俘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俘子寂然:则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刚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旨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妾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如是。
请划分层次(用“ |” 断 三处)
已 而 手 倦 足 疲 倚 竿 于 岸 游 目 而 视 之 其 寂 然 者 如 故。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则牵引之                      (2)乃一得        
(3〕更别塘求钓处                   (4)问之常钓家,如是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画线句中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荀攸传(10分)
荀攸①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②将有奸!”衢寤③,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④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董卓⑤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顒、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⑥之举也。”事垂就而觉⑦,收颐、攸系狱,颥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三国志·魏书》)
注释:①本文涉及到的与荀攸有关的人物有:荀攸的祖父叫荀昙,叔父叫荀衢。②殆:大概,恐怕。③寤:醒悟。④何进:东汉灵帝时大将军。⑤董卓:东汉灵帝时前将军、并州牧。⑥桓、文:齐桓公、晋文公,春秋时霸主。⑦事垂就而觉: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被发觉了。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标两处)。
故 吏 张 权 求 守 昙 墓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杀人亡命 果 (     )   ②由是之 异(     )
③卓都长安 徙 (     )   ④今直刺杀之以百姓 谢(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                                      
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荀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①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②素业;无③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注释:①天机:天赋的悟性,聪明。②素业:清素之业。③履立:实行,实践。
断句,限断三处。
此 事 遍 于 经 史 吾 亦 不 能 郑 重 聊 举 近 世 切 要 以 启 寤 汝 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及至婚 / 既加                    B体性定/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C多者至《礼》、《传》/ 而长烟一空    D自兹堕慢/ 挥手自兹
翻译句子。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请你举一个例子来证明“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这句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注】①病:困苦。②忮(zhì):嫉妒。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我至子所:      (2) 燕于是始思鸥言:        (3)燕不喻而去: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鸥于海渚遇巷燕欲信大义于天下
B.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孤之有孔明
C.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这则故事的寓意是:                                          (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秋水11分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不牛马                            ②不见水         
③河伯始其面目                       ④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             
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                       2分
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见了秋水为什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视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犹多矣,吾以是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之为上大夫。 《后汉书》
【注释】①宣、成:鲁宣公、鲁成公。 ②上卿:古代最高的官衔。 ③爱:吝啬。④孟献子:仲孙它的父亲。⑤子服:仲孙它又名子服。 ⑥饩:(xì),饲料。⑦稂莠:(lángyǒu),杂草。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妾不帛(穿、穿衣) B.且不国乎(使……有光彩)
C.其父兄之食粗而衣犹多矣(破旧) D.衣不七升之布(过错)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子鲁上卿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B.人共子为爱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C.人之父兄食粗衣恶,我美妾与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D.不华国乎年九十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 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② 过能改者,民之上也。
本文运用对话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回答了人应该以什么为“贵”这一问题。文中的季文子与仲孙它的观点有什么区别?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
注释①会田:会猎,聚会打猎,常指两国以盛兵相向。田,同“畋”,打猎。②为寇:此处指入侵。寇,入侵者。 ③祭北门:指在徐州北门向北祭祀祈祷。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使守南城(     )  ⑵使盗贼(     )
与“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一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人莫之许也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D.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
根据语段,概括齐国能够强于天下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张   仪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赵,乃遂入秦。(《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于是之赵”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张仪之来也, B.以求通子之愿
C.无御之者 D.辍耕之垄上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相怀疑张仪偷盗了玉璧并拷打他,张仪毫不在意,坚持游说诸侯。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苏秦为了保住“合从”的结果,想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
C.张仪求见苏秦,可苏秦却不以礼相待,并多次责备他,于是张仪愤而离去。
D.张仪认为自己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想到秦国可能接受他的政治理想,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已而楚相璧 亡:                 ② 掠数百 笞:    
③子不收也 足:                   ④ 独秦能赵 苦:       
翻译下列句子
(1)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2)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楚必矣。”汉王以为,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陈丞相世家》)
下列句中的“以”和“具以报项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数谏故 B.令辱之,激怒其众 C.土砾凸者为丘 D.祭尉首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计策,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增性情刚直。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使平得宰天下 使:              ②人谗之   或:         
楚必矣     破:              ④汉王以为然 然: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②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今谓人曰(               )  (3)何故(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 ,其次论证了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
.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25题。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弟①,即焚所为文,益读兵法,有当世大略。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王后为江浙检校,元章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王公深念,遗草履一缅,讽②使就吏禄。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时高邮申屠公炯,新任绍兴理官,过武林,问交于王公,公曰:“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炯至,即遣吏以自通。元章曰:“我不识申屠公,所问者他王先生耳。”谢不与见。炯既重王公,且奇其为人,进谒礼益恭。以白于其大尹宋公子章,具书币,制冠服,俱造其庐以请。元章为之强起,入黉③舍,讲授岁余。会他官礼待不如意,乃为书谢申屠公,东游吴。
(选自《历代笔记小说选》)
[注]:①弟:“第”,科举时代士人应试合格。②讽:婉言相劝。③黉:古代的学校。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尝一试进士举不弟   尝(       )     会他官礼待不如意   会:(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加横线句子的意思。
乃为书谢申屠公,东游吴。
                                                                       
.请以选文所举之例,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