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选择题
初中语文

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B.文中第③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第④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中第⑥句河伯的一番兴叹,表明河伯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同时还有消极的自卑心理。
D.选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黄河的“不辩牛马”与北海的“不见水端”对比,将河伯先前的“欣然自喜”与后来见到北海后“望洋向若而叹”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小明的学习成绩是班级中最好的同学。
B.参加家务劳动,可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责任心和自信心。
C.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持续发展的大事。
D.每个中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有用人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摘不掉的眼镜
方冠晴
1938年,日本兵攻占了黄梅县城,四处抓人当劳工修筑炮楼
一次,鬼子又抓来十多个人,其中,有两个教书的先生,一个姓何,一个姓方,两个人都是近视,戴着眼镜何老师大约三十来岁,身体稍微强壮一些,而那个方老师,则五十好几,斯文,瘦弱
这两个老师被抓来的第一天,就没能完成鬼子规定的任务,只能接受鬼子的惩罚
鬼子让没能完成任务的人站成一排,然后,挨个儿抽他们的耳光,抽得大家鼻青脸肿抽到队伍的后面,就是两个戴眼镜的老师那个日本兵冲何老师吼:“眼镜,摘下!”何老师只得摘掉了眼镜,日本兵照何老师的脸上“啪啪啪”抽了三个耳光,然后来到方老师的面前,照样下达命令:“眼镜,摘下!”方老师昂着头,腰板挺得笔直,一动没动日本兵只得再次吼叫:“你的,眼镜,摘下!”方老师不屑地看着日本兵,问:“你让我摘下眼镜给你打,我就摘下眼镜给你打吗?你以为我这样犯贱?”他的语气惹恼了鬼子,鬼子对他拳打脚踢,将他打得趴在地上。
鬼子走后,劳工们都围了上来,何老师赶紧来搀扶方老师,方老师却一掌将他的手推开了,冷冷道:“你不配扶我!鬼子没有人性,他让你摘掉眼镜好让他抽耳光,你就真的照办,这跟他要打你的脸你就将脸送上去有什么区别?你难道就没有一点点做人的尊严,做人的骨气?”
何老师低下了头,所有的劳工都低下了头。
第二天傍晚,鬼子再次惩罚那些劳工鬼子第一个就来找方老师
鬼子仍要方老师自己动手摘下眼镜,方老师岿然不动,鬼子便用刺刀顶在方老师的胸口上,命令方老师摘下眼镜,每命令一声,刺刀就往前推进一点刺刀扎进了肉里,一点一点往方老师的胸膛刺进,血,顺着胸口往下淌,鬼子仍在高声叫嚣:“想活命,就摘下眼镜!”方老师咬着牙,傲视着鬼子,就是不抬手摘眼镜。
刺刀终于从后背穿出,方老师倒下了,但,眼镜,仍戴在他的脸上。
鬼子举着血淋淋的刺刀,来到何老师面前,命令何老师摘下眼镜,何老师咬了咬牙,发出一声吼:“你真以为我是孬种!”就扑了上去,一把抓住了鬼子的枪,与鬼子扭打起来。
方老师的死,给了所有劳工以震撼,现在又见何老师动了手,大家激昂起来,一拥而上,与鬼子们拼了结果,六个鬼子都被愤怒的百姓打死了。
虽说城里的鬼子闻讯赶了出来,虽说百姓们也有死伤,但大多数人保住了生命,成功逃了出来
是方老师不摘眼镜的微小举动,唤醒了人们的尊严和勇气,让这些微弱的人们强大了起来,奋起抗争,改变了命运。
摘不掉的眼镜,就是摘不掉的尊严,是一种气节,也是一种气概一个人,会因为尊严而高贵,一个民族,会因为尊严而强大。(选自:2011年第2期《时文精粹》)
理解标题“摘不掉的眼镜”的含义
                                                                                      
                                                                                     
“刺刀终于从后背穿出,方老师倒下了,但,眼镜,仍戴在他的脸上”这句话实际上是写:方老师被敌人残害致死了但是,作者没有写“死”,而是说“倒下了”,还加上“眼镜,仍戴在他的脸上”,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儿呢?
                                                                                    
                                                                                     
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本文多处个对比手法,请任选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联系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外名著阅读。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解的一项是(    )

A.祥子被匪兵抓走之后的一天夜里,趁乱混出了军营,顺手牵走了匪兵部队丢下的3匹骆驼,以35元大洋把3匹骆驼卖了。
B.林冲因得罪了高俅,被刺配沧州。两个押送公差在路上正要用水火棍将他打死时,跳出个和尚救了林冲。这个情节就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C.《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飞岛国”历险多年,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西游记》“三打白骨精”这个情节中,白骨精先后变成村姑、老婆婆、老公公来哄骗唐僧,孙悟空因师父误解而被逐回花果山。

在瑞典一所乡村中学,一个老师这样给学生介绍中国的一部文学作品:一个游客,他骑着一匹白色的马,带着一位仆人。为了打发旅途的寂寞,他还带了一只宠物猴和一头宠物猪上路。一路上,这个和尚路过许多高山,渡过一些大河大川,受到许多惊吓,他走过名叫火焰山的火山口,艳遇过一个只有女孩的女儿国。据说他带的猴子本领很大,一路上替他扫除许多障碍,其实不过是一只蝎子、两只蜈蚣、五只黄鼠狼、七只蜘蛛等而已,大的动物有一头牛、两只狮子和三头狼。
请问:这部作品的名称是《         》其中的游客、仆人、宠物猴和猪在作品中分别是指哪些人物形象?
游客指           、仆人指             、宠物猴指           、猪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偌大(nuò)   滂沱(pāng) 烙印(lào)    乳臭未干(chòu)

B.惬意(qiè)    校正(xiào)   豢养(huàn) 咄咄逼人(chū)

C.蹇劣(jiǎn)    陶冶(yě)     箱箧(jiá)     未雨绸缪(liào)

D.迤逦(yǐ lǐ)   猗郁(yī)      山坞(wù)    脍炙人口(kuài)

来源:2018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在“谈笑间”让蒋家王朝“樯橹灰飞烟灭”。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
④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领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静气”?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鸟巢的风味》,完成小题。
①因为山青水秀,地处湘东的老家自然多鸟巢,不过,那还是在我年少时节。
②那时候,我家门前,有几棵高大苍翠的大樟树。每望一眼郁郁葱葱的大樟树,我总有一种爬上去的欲望,只因在高高的树之顶端,有盘缠于树杈上的鸟巢,常有三三两两的喜鹊喳喳地来来往往。
③喜鹊黑亮灵巧的翅膀,如豆的眼睛流转不已,飞姿自是美妙,乃至给飞翔留下足够的温暖。在美丽的春天,鸟巢里常隐约飘来小鸟叽叽之声,过路的人便自然而然沉湎于梦一般的清纯。
④老家的鸟,大都很狡猾。喜鹊高高在上,还有一些鸟则干脆将巢藏得深深的,或在树叶浓密之处,或在树之尖端。总之,要么让人可望不可即,要么根本不让人看到。偶尔,常常是落叶时节,当孩子们玩得疯癫之时,一抬头,便发现不远处矮矮的树梢上,垂挂着一只小巧玲珑的鸟巢。不过,当发现它时,其实已是空巢了。
⑤麻雀多得很。那褐色羽毛上布满了黑色斑点的小巧的鸟儿,一天到晚在屋檐下,叽叽喳喳,飞来飞去。它们的巢就藏在屋檐下的某个墙洞里,洞口黑洞洞的,若将手伸进去,常常能掏着几颗圆圆的麻雀蛋,或一两只丑丑的小麻雀,黄黄嫩嫩的嘴,不停地张开又合上。可过一段时日,若是再去摸那个鸟洞,常常一无所获了。
⑥后来,我离开了乡村,远离了鸟巢,也远离了鸟。在繁华的家乡小城,自是难以见到鸟的踪影,内心空落了几许,好在,时有鸟巢淡薄苍灰的身影飘荡在我的梦里。不知为何,我执著地萌生了一种想法,真想成为一只美丽的鸟,翩飞在枯瘦的枝头上。变不了鸟的我,自是对鸟巢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
⑦又是一个初春时节,我来到山东大平原。车窗外,一望无际的旷野上,多是光溜溜的树。很突然地,一棵高高瘦瘦的树傲然于眼前,那光光的树梢上,赫然苍黑一团。我张望再三,惊讶地发觉,那是一只鸟巢。谁知,从青岛至烟台,一直到济南,只只苍黑的鸟巢,竟绵绵不绝地撞击着我的视线。
⑧试想,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公路两旁,绵延着一排排光溜溜的树,隔不了多远,便有一只苍黑的鸟巢挂在树枝之上。可以说,所有的鸟巢,看上去都厚重,由一枝枝苍黑的树枝错落有致地搭成,爽朗,朴素。偶尔,自苍黑的鸟巢,也会飞出一两只黑羽毛的鸟。虽不知其为何鸟,我仍被一阵翅膀的扑棱棱拍击声所震颤。
⑨真想不到,在苍茫的平原上,鸟巢以一种全新的风味,令我无法回避无法平静,给了我异乎寻常的触动。而穿越时空的隧道,老家的鸟巢,以蒙太奇的手法,执著地闪烁。可我惊异地发现,南方老家的鸟巢,在森林茂密、山重水复的世界,莫名地迷失了飞翔的方向,有着一种战战兢兢的谨慎,如履薄冰。北方的鸟巢,则洋溢着关东大汉的坦荡,无遮无挡地走近世人,却得以守住自我的风味。
⑩其时,一棵又一棵树,一只又一只鸟巢,自我眼前掠过,传递着鸟的声音,我有了一种行走于大地的心情。一种全新的感觉,一种渴望闯荡的锐气,渐渐地漫溢而来。
“老家的鸟,大都很狡猾”一句中,“狡猾”一词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常常能掏着几颗圆圆的麻雀蛋,或一两只丑丑的小麻雀,黄黄嫩嫩的嘴,不停地张开又合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写出了鸟巢的哪些“风味”?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描写北方的鸟巢时,没有对鸟作详细描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对鸟巢“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五一是几号
爹一共来过我的学校两次,两次都让我丢尽了脸面。
第一次,爹送我报到,走到学校门口,突然停下来,把行李从左边的肩膀换到右边,咳嗽了声,冲地上重重地吐一口痰,用他山里人的嗓门儿冲我吼道,老丫头,给爹念念,这木牌子上写的啥玩意儿?我看见好多道含义复杂的目光,全都落在我和爹的身上,好像我们是怪物。这些目光烤得我脸红心跳,我跺跺脚,没理爹,逃似的跑进了校园里。
爹根本没发现我已经不高兴,迈着大步,咕咚咕咚地从后面追上来。走向宿舍的一路上,爹非常兴奋,只要遇到人,不管人家理没理他,他都扯着嗓门儿,用手指着身边的我,自豪地说我是他的老丫头,考上了某某大学。还说,我从小就是学习的材料。最后,我实在忍不住,带着怨气喊了一声爹。爹却不以为然,在宿舍里,对同学们又介绍了我一遍。然后,爹卷一支旱烟,心满意足地吸两口,又补充道,俺家老丫头是个要强的孩子,这回小家伙有大出息!
爹第二次来是在一年前,像现在一样,正是五一节前夕。同宿舍的姐妹们都在说黄金周的假期,计划着去哪里旅游。爹没有敲门,咣当一声推开宿舍门就闯进来。惹得姐妹们顿时一阵惊呼,慌作一团——天气热,她们都穿得很少。爹一点儿也没意识到了一进门就喊我老丫头,问我,带的山野菜吃没吃光。对我说,妈让他给我又送一袋子来。我看看姐妹们,再看看爹,脸上一阵发烧。爹打开口袋,妮子妮子的叫着,用他的两只大手,从袋子里捧出一把把野菜,自作主张地放在姐妹们的床上,还不厌其烦地说,菜已经用盐腌好了,拿热水泡泡,就能下饭吃。
爹送完了礼物,卷一支烟,毫不理会姐妹们捂住鼻子嘴,坐在我床上有滋有味地吸了几口后,听见了姐妹们说黄金周旅游的事。他站起身,问她们,黄金周是什么意思?一个姐妹憋住笑告诉他,黄金周就是7天的长假,可以不用上课。爹就更加纳闷儿,问,好端端的,学校干啥要放长假?那个姐妹轻声地笑了,另有两个姐妹也笑出了声。一个姐妹忍住笑说,因为要到节日,五一劳动节,所以学校才放假。爹又问,劳动节是什么节?
我无法忍受爹再这样问下去,抢着告诉他,劳动节就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也叫五一节。
爹似乎明白了,点着头,反复念叨着劳动节和五一,从嘴里吐出一口浓浓的烟,突然又问了一句劳动都是些啥人呢,谁答应让他们过节的?
爹这句话说完后,宿舍里的姐妹们再也忍不住,一齐发出了响亮的笑声。爹也咧开嘴笑了笑,摸着自己的脑袋问我,老丫头,那个劳动节——五一是几号呢?我羞愧得满脸通红,眼泪就流了下来。爹没看到我的泪水,又接着问姐妹们,旅一次游得花多少钱?
爹离开学校五天后,我收到了他寄来的300元钱,在附言里写着旅游两个字。半个月后,我收到了爹的信。爹不识字,信是我的小学老师代写的。在信里,爹问我,寄的钱是不是已经收到了。爹还说谎:爹的老丫头和别人比,不缺啥也不少啥,人家去旅游,你也得去旅游,钱可能不太够,找便宜的地方去游吧!在信里,爹还说,他知道了五一是5月1号,他还知道了,原来自己也是一个劳动者。最后,爹让我放心去旅游,不用惦念家里!在信纸的背面还写着一句话:祝老丫头劳动节快乐!
我没想到,暑假回到家时,竟然看见爹瘸了一条腿。爹看见我,有些慌张,咧开嘴笑了笑,响亮地冲着屋子里喊,她妈,赶紧杀鸡,咱老丫头回来了!
妈告诉我,爹的腿是在崖上采山野菜时摔断的,那面崖很陡,但长的野菜很新鲜,一看就知道能卖好价钱。妈还说,你爹盼着多采些野菜,快点还上那300元钱的债!
爹从此再没来过我的学校。
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中多次出现“老丫头”这个词语,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说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试分析文章标题《五一是几号》的作用
文章对父亲这一形象的塑造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语)的表达效果。
爹打开口袋,妮子妮子是叫着,用他的两只大手,从袋子里出一把把野菜……
文章中划线的句子两次写到了父亲的“笑”,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说一说两次笑的含义各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②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③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④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⑤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A.①③②④⑤ B.②④①⑤③ C.⑤③①②④ D.③①②⑤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爱的味道
代连华
小区一楼住着一对夫妇,生活极有规律。晨起锻炼身体,晚上去广场散步,生活简单随意。因为房屋临街,夫妻俩喜欢敞开房门,坐在那里看书、品茶,或是悠闲地看着过往行人。
‚每当屋子里飘出美食的味道,就能猜出他们的儿子回来了。那家男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平时极少回来。儿子回来时,也是夫妻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往返于菜市场和家之间,仿佛要把世间美味全部做给儿子吃。
ƒ小小的房子里,总是传出香喷喷的味道。有时路过门前,我会开玩笑地说,今天是炖鱼吧,离好远就能闻得到呢。女主人笑着说,是呢,尝尝吧,味道很鲜美。几天后,儿子走了,没有了香喷喷的味道,房间又恢复平静,夫妻又开始简单随意的生活。
④爱是有味道的,虽然美味佳肴在哪里都能吃得到,但是出自父母手里,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⑤有位朋友不喜欢吸烟,但每次回到乡下,闻着那熟悉的廉价烟叶的味道,就会想起他的父亲。
⑥那时家庭生活贫穷,为了供他读书,家里的经济一直捉襟见肘。他每次回家取生活费,父亲都会犯愁,但却从不让他分心。昏暗的灯光下,父亲吸着长长的烟袋锅,伴随着袅袅青烟,有轻轻的叹息声。
⑦“爸,别抽烟了,对身体不好,家里实在没钱,我就不读书了”。父亲笑着说,吸烟是为了给你驱蚊子,你不要有顾虑,好好学习才是正事,生活嘛,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父亲轻描淡写,他早已泪湿枕边。
⑧朋友说,艰难岁月里,父亲努力地支撑着家,面对困难父亲从不说苦。古人解忧,唯有杜康,父亲解忧,却只能吸烟。父亲的身上充斥着浓浓的烟味,隔了好远都能闻到,那时心里极不喜欢,当父亲离开人世,才惊觉内心深处是如此留恋一种味道。
⑨有一次坐长途火车出行,坐我对面的是一对老夫妇,他们很紧张地抱着一个塑料袋不松手,奇怪的举动引起乘警注意,便要求他们把袋子打开,老夫妻摇头不肯。乘警越发觉得可疑,强行打开塑料袋,一股浓浓的酸味弥漫开来,袋里竟然装着几棵酸白菜。原来他们是去看儿子,而儿子在家时最喜欢吃酸菜,为怕味道传开,老夫妻包裹了好多层。
⑩那次旅游沿途风景早已忘记,而行程千里抱着酸菜的老夫妻,却停留在记忆里。酸酸的是爱的味道。生活中只要用心去品味,总能发觉爱的味道,那味道弥漫在岁月里,足以温暖苍凉的人生。
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
第④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妙处。
第⑦段中写道:“父亲轻描淡写,他早已泪湿枕边。”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文章最后写道:“生活中只要用心去品味,总能发觉爱的味道,那味道弥漫在岁月里,足以温暖苍凉的人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

B.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C.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分别出自《曹刿论战》《口技》。

D.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泛指河流。

来源:2018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最近,我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二号H星。

B.做好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C.我校代表队在趣味运动会上,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最终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D.一个黄昏的早晨,有一个年轻的老人,骑一匹雪白的黑马,会晤他亲爱的敌人。

来源:2018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著名诗人艾青重回诗坛之后,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我爱这土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B.要保证口罩的合格生产,熔喷布质量是重要条件。(“质量”一词本身包含好与坏两方面,句中“合格生产”与“质量”犯了一面对两面的语病)             

C.闾,居民聚居处。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故以“闾左”来指代贫苦人民。             

D.新闻特写与消息都是新闻体裁。两者差异在于,新闻特写往往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消息则主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来源:2020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强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李明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同学,这归功于他经常自我反省,逝.者.如.斯.是他坚持的做人原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4分
人人皆可为国王
梁衡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第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文章第③段到第⑤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章观点的?
请在第④段结尾处列举一个事例来补充论述。
读了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呢?请写出你的收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