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文第2、3、5段,完成以下各题。
“败笔”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指图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 B.指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语句 |
C.指游览者审美情趣上的失误 | D.指园林设计和修建上的失误 |
“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中“他们”和“愿望”分别指什么?
①“他们”
指: 。
②“愿望”指: 。
第3、5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 | B.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
C.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 D.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 |
“绝大部分”“绝”“决”等词语起什么作用?这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有什么共同特点?请摘引文中一句话回答。
迁移过关
雕版印刷质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书版要几年,而且一部书要刻许多块板,占用大量房舍存放,发现了错别字也不好改。宋朝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是用粘性胶泥做成厚块,刻上一个一个字,用火把泥块烧硬。印书时,就把一个个活字块,按照书稿的次序,放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压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继续使用。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
这段话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简要概括雕版印刷的缺点。
简要概括活字印刷的程序。
这段话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
“划时代”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语段点将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这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试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桥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具有的不同的美学效果。
课文阅读。
体味下面这个句子的情味。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是文章最末一句话,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宝带桥全由金山石砌成,历经千年以上的激流洪波,仍然牢固完好。桥长200多米,53孔,是一座美丽的连孔桥。每逢中秋佳节,苏州很多人结伴来桥上赏月。有的驾驶小船,荡漾桥下。宝带桥建筑艺术特异,不知运用的是哪一种美学上的结构,中秋之夜,每一个桥孔都闪耀着一个明亮的圆月,共计54个。54个明月随着小船的驶进一一出现在桥下,何等神奇!如果从桥的这一端望桥的那一端,水中出现的是一条闪光的银链,何等奇丽!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文意。
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试从每层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层意,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两段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沿桥缓缓看一遍”,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
课文阅读。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第4小节所举的四个例子,每个例子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请根据课文内容为每一幅画设计一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选取一座在你家乡较有影响的桥梁,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美。(200字左右)
我国传统的桥梁有三大基本形式:用梁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梁桥”,用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拱桥”,用悬挂的缆索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叫“悬索桥”,亦称“吊桥”。
在人类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有这三种桥。河边的大树被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就成为“________”。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逐渐扩大,孔上面层,磨成圆形,就成了“________”。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三个又上去抱着第二个。如此一个一个上去连成一串,把地上的猴子甩过河去,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猴桥”,形式上就是现代的“________”。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桥,都由此脱胎而来。
三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说明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第二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说明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文中划线词“脱胎”一词指什么?
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一样,为什么这样安排?
阅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回答问题。
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内容。
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老王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与后文相照应的句子是:
最后一段中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害怕” 表现了作者
请从肖像描写的角度,在所学的课文中找出一个类似的人物描写的句子。
课文阅读。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文中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老王艰难的生活境况?
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的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他们的善良了吗?试举一例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4分)
能力提高
阅读课文第8-1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第8段中反复写老王“直僵僵”的,又说他“面如死灰”,像“僵尸”“骷髅”,这样写表明老王______________,暗示了他___________。
第10段中写到鸡蛋时,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
第11段中“我强笑说……”,这里的“强”应怎样解释?“强笑”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第16段中说“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从这“抱歉”中可以看出“我”具有怎样的思想和品格?
老王送东西给“我们家”表达谢意,本“不是要钱”的。可他为什么又收了“我”的钱?请你揣摩一下老王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并回答:老王“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为了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文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都很成功,请熟读课文,并从文中摘录有关词句。
肖像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训练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文章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北京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熟识”“再三”“甚是仔细”这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不要紧”是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等一系列事情营造而成。 |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
C.这种氛围使父亲晚年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