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好起来了
--关于疫情后城市重启的通讯
记者:王嘉兴 鲁冲
2020年的春天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严酷考验的华夏大地上,一座又一座城市从严冬中苏醒了。
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一名医生说,是他在急诊科又开始处理骨伤病人的时候;一名警察说,是回到原先的岗位督促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时候;一位住在商业街边的居民说,是发现放了两个月"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大屏幕又开始播放热热闹闹的商业广告的时候……
在环卫工人老严的眼里,城市苏醒的时间与他的工作量紧密相关。
他负责清扫的街道是城市最繁华、人流量最高的商业街之一。有那么一段时间,这里寂静得只剩下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他的工作前所未有地轻松:只需清扫落叶,不用再面对一小时不管就满溢的垃圾桶、不计其数的奶茶杯和串签--可是这轻松让老严感受到的是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憋闷和紧张。嘈杂的叫卖声消失了,灯牌也不亮了,所有的店铺大门紧闭,就连空气都寂静得似乎被冻住了。
春天来临的时候,老严又听到规律的、曾令他感到厌烦的噪音,他又开始劳累了--垃圾桶又开始慢慢满起来,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得清理了。他一边划动着扫帚一边愉快地嘀咕着"好了,好了,好起来了"。
就在老严负责清扫的这条街,服装店、副食店的店主们纷纷接到通知,可以回店里做清洁、备货,准备开业了。消毒药水的味道渐渐被食物的香味替代,外卖员的叫喊声不时穿过街道,"81号!好了没有?""快点哟,152号客户在催呢!"
最近一周,外卖小哥陈锋跑了200单,是疫情期间最低谷时的两倍。陈锋告诉记者,尽管与平日的一周400单仍有距离,但他确信,一切都正在好起来。他骑着摩托再不能一人一条车道在路上随便跑了--路上的车多起来了,甚至偶然有车辆发生刮蹭。陈锋又要小心避让汽车和行人了。
陈锋接到的订单内容越来越丰富:之前只有送正餐饭食的,渐渐地,年轻人喜欢的奶茶店、小零食店的外卖也开始了!最让陈锋兴奋的是,他最喜欢的潘家米粉店开门了。在等单的时候,陈锋可以抽空在这家价廉味美的餐馆嗦一碗米粉。和其他食客一样,嗦完粉的陈锋总是满面笑容。
米粉店的潘老板印象最深的顾客是一个胖嘟嘟的年轻小伙。刚开始允许堂食那几天,根本没有人来店里坐着吃。终于,这一天, 这个年轻人走进来,犹豫几秒钟,坐下了,摘了口罩: "老板,一碗细粉,……额,加粉。"这胖小伙可能住在附近,没有疫情的时候,经常光顾潘老板的小店,总是像这天一样,笑眯眯的。
潘老板告诉记者,重新开业后,她把新做的准备过年期间涨价的牌子找了出来,拿抹布擦干净上面的积灰,然后用记号笔把价钱改回平日的价格。"其实我们的食材成本涨了,给我送米粉、蔬菜的小贩都感慨生意不好做。但现在是特殊时期,大家都不容易,我们一起渡过难关,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生意有的是时间做。"
是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切都正在好起来了。
多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恢复为普通患者就诊的医院,援鄂医生们回到家乡救死扶伤, 武汉本地医生从呼吸科回到自己的科室;所有公交车恢复运行,所有地铁又继续在轨道上穿行,所有银行网点恢复营业;高三初三的学生回到校园迎接高考中考,其他年级的孩子 也仿佛听到了春风中的呼唤……
下午,钟楼传来6声钟响,老严该下班了,他期待钟声再次淹没在商业街的人声鼎沸里,这个直脾气的中年人告诉记者,他会继续啰嗦那些不守规矩的摊贩和乱丢垃圾、乱吐痰的人。陈锋骑着摩托继续穿梭在大街小巷,晚上的外卖生意不错,如果运气好还能抢到几单顺路的。潘老板准备好第二天开店需要的食材,将店面打扫干净,该回家关心孩子今天的作业了……
这一天,一个市民外出散步后,捡回一根冒着青芽的树枝插在阳台上:"我已经错过了大半个春天,现在要抓住春天的尾巴。"
(摘录改编自《中国青年报》)
1.本文写了众多人物,下列选项中文章没有写到的是( )
A. | 环卫工人 |
B. | 外卖小哥 |
C. | 高三初三的学生 |
D. | 商场营业员 |
2.请根据这一篇通讯的写作对象和内容衔接来推断,结束对潘老板的采访后,紧接着,记者最可能采访并详写的是( )
A. | 外来的游客 |
B. | 给米粉店送食材的小贩 |
C. | 城市管理者 |
D. | 这条街上的另一位店主 |
3.文中划线句若改为"这个年轻人走进来,犹豫几秒钟后坐下并摘了口罩",句意虽变化不大,但表达效果不同。请品析原句的表达效果。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春天",除了指随着自然季节更替而来临的春季,这两处所写的"春天"还有哪些含义?
现代文阅读I(12分)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⑪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1)为什么说“冬眠”是动物的“超能力”?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2)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冬眠”,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
B. |
哺乳动物在冬眠时,体温都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较大,有的下降幅度较小。 |
C. |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是为了解决一些现在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以及探索宇宙的需要。 |
D. |
最后一段总结概括了目前研究人类冬眠技术的成果,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
(3)第④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5)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例子放在文中,小语认为可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而小文认为可放在第⑩段和第⑪段之间。你同意谁的观点?说说理由。
1999年,一位挪威的滑雪者不慎掉入冰中,被救起后已没有心跳和呼吸,体温下降到13.8℃,但经过抢救,他仍然苏醒过来。2006年10月,一位攀爬雪山失踪24天才被救援的日本人,在确认新陈代谢已经停滞的情况下经过治疗生命复苏。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7. 第②段中"大自然语言"指( )
A. | 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
B. | 布谷鸟唱歌。 |
C. |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
D. |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
8. 对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下定义、举例子,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及有关知识。 |
B. | 下定义、列数字,用数字说话,增强说服力,突出说明语言的准确。 |
C. | 作比较、举例子,把物候与物候学进行比较,突出了物候学由古代演变而来的历史。 |
D. | 列数字、作比较,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严谨趵工作作风。 |
9.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
B. |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
C. |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D. | 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 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
B. | "大自然的语言"中 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
C. |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
D. | 选文前两段和第③段的关系是从本质到现象,利用时间顺序在第③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体味是怎么来的
赵天
①家在农村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它们在叽叽喳喳坠地时,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无论这个物体是不是它们亲妈,甚至不管是否跟它们一个物种,它们都会将其当成自己的妈妈去依恋,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烙印现象”。
②人类也有烙印现象,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而是闻。
原来,人类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虽然视力和听力还未发育,却能闻到妈妈的气味。怀胎十月后,胎儿闻到的食物气味和母亲身上的气味会构成母亲在胎儿头脑中的整体印象,所以当宝宝们降临人间时,带着早已印刻在记忆中的气味印记,能够准确将自己妈妈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绝对不可能像小鸡、小鸭那样第一眼看到谁谁就是妈……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只让自己妈妈抱,别人一抱他们就哇哇大哭的原因。
③母亲的气味让婴儿觉得熟悉亲近,同样,新生儿身上浓浓的“奶香”也常常吸引人们去亲近他们。研究表明,新生儿的气味能激活人们大脑中的奖赏回路,靠近新生儿,大脑就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让人们感到愉悦。这种气味也吸引着大人心甘情愿地照顾他们。但新生儿发出的让人愉悦的气味在他们大约6周大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个人体味慢慢形成。
④科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味道,并且是独一无二的,甚至连长得非常相似的双胞胎也拥有独特的气味。
⑤那么,人的体味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⑥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体味,与基因有关,更与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
⑦首先每个人的汗液多寡,主要由基因决定。
⑧在我们的印象中,与亚洲人相比,欧洲人和非洲人通常长得更高大粗犷,身上体味也更浓。为什么亚洲人的体味不那么重呢?原来,大约70%亚洲人的16号染色体上的ABCC11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汗腺的分泌减少。
⑨难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不是的。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是没有气味的。汗水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成分是硫醇、类固醇和酸性物质,这三种物质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人之所以有体味,主要是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才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非洲人和欧洲人汗水分泌多,所以微生物“发酵”的原料就多,体味就会更大。
⑩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气味,而男人通常比女人带有更多棒状杆菌,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因此体味比较清淡。
⑪这样,现在我们知道了,在遗传基因和微生物的双重作用下,我们获得了自己独特的、辨识度堪比指纹的气味。
(选自2021年第12期《奥秘》,有改动)
(1)试用自己的话给第1段中的“烙印现象”下一个定义。
(2)作者的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为什么要从生物学上的“烙印现象”谈起?
(3)根据上文,说说“人的体味”的形成过程。
(4)对上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个人的味道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愿意靠近新生儿,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从而让人感到愉悦。 |
B. | 大约70%亚洲人因基因突变,汗腺分泌减少,体味较轻,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 |
C. | 运动之后,人们的体味往往会加重,其根本原因是运动使得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
D. | 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会发出刺鼻的气味,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菌多,因此她们的体味比较清淡。 |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7. 第②段中"大自然语言"指( )
A. | 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
B. | 布谷鸟唱歌。 |
C. |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
D. |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
8. 对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下定义、举例子,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及有关知识。 |
B. | 下定义、列数字,用数字说话,增强说服力,突出说明语言的准确。 |
C. | 作比较、举例子,把物候与物候学进行比较,突出了物候学由古代演变而来的历史。 |
D. | 列数字、作比较,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严谨趵工作作风。 |
9.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
B. |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
C. |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D. | 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 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
B. | "大自然的语言"中 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
C. |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
D. | 选文前两段和第③段的关系是从本质到现象,利用时间顺序在第③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
阅读肖复兴的《祈年殿》,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北京乃至中国所有的皇家坛庙中,天坛的位置居首,是无可争议的。而祈年殿,又是天坛重中之重。无论是它的建筑艺术的价值,还是它的信仰伦理的意义,都是绝无仅有的。
②祈年殿,上中下三重,红柱金窗,天蓝色琉璃瓦铺顶,内铺金砖,正中有天然龙形方石。祈年殿外,汉白玉栏杆,也是分为上中下三层,正中的台阶上有龙纹石刻。祈年殿建筑的圆形,自然和古人对天圆地方的理解相关,盛成在《北平的天坛》中说:“古罗马的灶神庙,与祈年殿的形式,可称无独有偶了。北极的土人、美洲的土人、高卢人,他们的居室都是圆形的。”接着,他畅想,如果这些人都来到祈年殿前,就是世界大同了呢。这真的是一个关于圆的奇妙的畅想和礼赞。也可以说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来自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愿意来天坛看看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想到好多年没有去祈年殿看看了,秋天,艳阳高照,风暖云柔,穿过长廊,准备进祈年殿,顺便可以画张画。走廊的尽头,朝东有一扇门可以直接进入祈年殿的大院。一位走在我前面正推着轮椅的中年女人,忽然回过头来,走到我的身边,问我:“请问从这里进入祈年殿,是不是可以沿路把天坛主要的景点都看完?”
④我望了望她,和她前面的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身边站着一位中年男人,猜想这三人之间的关系,肯定是一对夫妇带着年迈的母亲逛天坛来了。听她刚才的问话,显然是外地人,而且是第一次来天坛。
⑤我对她说:“可以的,我也去那里,我带你们走吧!”
⑥她谢过我,前去推轮椅。
⑦走进院子,巍峨的祈年殿出现在眼前,老太太感叹了一句:“好大好壮观啊!”
⑧中年女人对我说:“老人家总想来北京,来北京就想看天坛。”
⑨话让老太太听见了,回过头对我说:“这回真的看到了,死也可以瞑目了!”
⑩她嗔怪着:“妈!看你净说这不吉利的话!”
⑪老太太笑了,抬起头,眯缝着眼,看着祈年殿天蓝的殿顶,不知在想什么。中年女人和男人一起把轮椅推到汉白玉的石阶前。围栏有三道,望望层层叠叠的台阶,老太太对他们俩说:“怪高的,就别上去了。在底下看看,挺好的!”
⑫“那哪儿行!好容易来一趟,不上去看看,算什么来了一趟祈年殿!”
⑬丈夫站在旁边应和着,俩人弯腰已经一边一个人抬起轮椅,不由分说,把老太太抬了上去。我滥竽充数给老太太当起导游,简单介绍着,老太太一边听,一边看,还一边不停地问。
⑭出祈年门,上下又是好多个台阶,又是这一对夫妇抬着轮椅上下,老太太很有些过意不去地笑着说:“看把你们累的,我倒是像皇上坐轿子似的!”
⑮女人说:“就让你过一把皇上的瘾!”
⑯走到丹陛桥上了。我指着最中间的御道对女人说:“要把轮椅推到这上边,才是皇上走的道!”女人把轮椅推到中间的御道上,平滑的汉白玉石头被磨得光可鉴人,轮椅在上面推很轻松,犹如在冰面上滑行。正是国庆前夕,道两旁摆满了三角梅,紫红艳艳的,开得正旺,迎风摆动,像飞舞着一群群的紫蝴蝶。
⑰我对老太太说:“夏天的黄昏时候,北京人愿意到这里,光着脚走在这里,有人还愿意躺在这上面呢。”老太太很有些惊奇地问:“是吗?这是为什么?”
⑱我说:“阳光下晒了一天,这御道比冬天的热被窝都暖,人们走到上面,光着脊梁,躺在上面,说是可以治病。”老太太说:“不知道皇上当年躺在上面过没有?”
⑲女人笑着说:“看你说的,哪有皇上光着脊梁躺在这上面的?成何体统!”老太太调皮地说:“不是说能治病吗?皇上就不得病了?皇上不得病,顺治是怎么那么早就死的?”说得大家都乐了起来。
⑳从回音壁出来到圜丘,没有那么多台阶,只是圜丘又和祈年殿一样有三层栏杆,好多层台阶。女人和丈夫把轮椅抬上去,老太太接着过了一把坐轿子的瘾。我告诉老太太,当年皇上祭天就是这里。华盖擎天,龙旗飞舞,前呼后拥,好不热闹。老太太认真听我的解说,让女人推着轮椅沿着圜丘转了一圈,连连说道:“真了不起!值了!值了!”
㉑告辞的时候,老太太示意我俯下身子,她指着女人,悄悄地对我耳语:“告诉你,她不是我的亲闺女!他们两口子是一番好意,带我来北京看天坛!”
㉒老人耳背,说话的声音自以为很小了,其实还是挺大的,女人听见了,对老太太说:“看你说的,我不是你的亲闺女,谁是?”
㉓“是!是!”老人笑着连连点头。
㉔我有些疑惑。女人悄悄对我说:“她是我和我先生的中学历史老师,一辈子没有孩子。丈夫早早去世了,自己孤身一人,就想来北京到天坛看看……”
㉕我明白了。看着他们三人一起挤在圜丘的天心石上,眺望着祈年殿,默默地,让天望着自己,让自己对着天,心里忽然非常感动。
㉖离开圜丘,当时光顾着感动,没有为他们这“一家三口”画一幅画,真的有些后悔。
(选自《天坛六十记》,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作者的行踪。
穿过长廊→_______→出祈年门→_______→从回音壁出来到圜丘→_______
(2)从全文可以看出,老太太非常希望到天坛看看,请你在①②两段中找出相关原因。
(3)按要求回答下面两小题。
①第⑬段中的划线句刻画了老太太怎样的形象?
②赏析第⑯段中的划线句。
(4)第⑳段中“华盖擎天,龙旗飞舞,前呼后拥,好不热闹”的场景描述,有何作用?
(5)第㉕段中,作者“非常感动”联系全文思考,说说作者是被什么感动的?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问题。
青春正当时,不负好时代
程龙
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在这样一个好时代,青年更应该砥砺奋进,不负时代机遇,不负青春时光。
②这是一个创造梦想、成就梦想的时代。"嫦娥"探月、"北斗"组网、"神舟"飞天、"天眼"巡空、"蛟龙"入海……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无不闪耀着青年的力量与智慧。新时代的舞台上处处刻印着青年奋斗的脚步,洋溢着青春火热的激情。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祖国的哪个角落,都要把理想和抱负熔铸在脚踏实地的前进征程中,当青年理想与历史使命同频共振,奏响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③无奋斗,不青春。袁隆平23岁时立志解决水稻如何高产问题,把田间地头当作自己的实验室;24岁的武大靖无数次挥汗如雨地训练,最终打破了短道速滑项目世界纪录;①___……奋斗者们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都有着默默付出的无悔青春。在抗疫一线,他们与病毒生死较量;在偏远乡村,他们与村民共奔富裕;②___……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岗位上书写奋斗故事,也收获了奋斗馈赠给他们的幸福。
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个时代正因创新而进步发展、活力四射。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是国际量子科学领域走在最前沿的年轻人之一,作为我国"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团队的成员,陆朝阳长期辛勤耕耘,获得了国际上一系列重量级奖项。他确信,不做短平快的事情,要做需要非常努力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科研,并坚持做到极致,"只有一步一步走,才能保证量子计算领域的健康发展。"在创新的时代,青年正当其时、潜能无限,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⑤"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我国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吹响了青年逐梦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如何找到成就自己梦想的人生舞台,是当代青年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全新挑战。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紧密契合,国家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也是青年奋斗奉献的过程。抓住时代机遇,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当代青年定能在风浪中搏击前进,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
⑥青春正当时,不负好时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欣逢盛世,我辈青年须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成就精彩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22日,有删改)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中心论点。
(2)任选一题,在第③段指定位置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我选第 题,补充论据: 。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第⑤段和【链接材料】,思考:我们怎样做才能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链接材料】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代学者 顾炎武
②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全国政协委员 唐江澎
人生漫读
岁月不老
◆毕淑敏
①我是从哪一天开始老的?不知道。就像从夏到秋,人们只觉得天气一天一天凉了,却说不出秋天究竟是哪一天来到的,生命的“立秋”是从哪一个生日开始的?不知道。青年的年龄上限不断提高,我有时觉得那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玩出的花样,为掩饰自己的衰老,便总说别人年轻。
②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自己老了。当别人问我年龄的时候,我总是支支吾吾地反问一句:“您看我有多大了?”佯装的镇定当中,希望别人说出的数字要较我实际年龄稍小一些。倘若人家说的过小了,又暗暗怀疑那人是否在成心奚落。
③我开始越来越多地照镜子,小说中常说年轻的姑娘们最爱照镜子,其实那是不正确的。年轻人不必照镜子,世人美慕他们的目光就是镜子。
④于是,我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记得一个秋天的早晨,刚下夜班的我强打精神,带着儿子去公园,儿子在铺满卵石的小路上走着,他踩着涌路旁镶着的花砖一蹦一跳地向前跑,将我越甩越远。“走中间的平路!”我大声地对他呼喊。
⑥“不!妈妈!我喜欢……”他头也不回地答道。
⑥我蓦地站住了,这句话是那样熟悉。曾几何时,我也这样对自己的妈妈说过:“我喜欢在不平坦的路上行走。”这一切过去得多么快呀!从哪一天开始,我行动的步伐开始减慢,我越来越多地抱怨起路的不平了呢?这是衰老确凿无疑的证据,岁月不可逆转,我不会再年轻了。
⑦“孩子,我羡慕你!”我吓了一跳。这是实实在在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说得很缓慢,好像我的大脑变成了一块电视屏幕,任何人都能读出上面的字迹。
⑧我转过身,身后是一位老年妇女,周围再没有其他人。这么说,是她在羡慕我。我仔细打量着她,头发花白,衣着普通。但她有一种气质,虽说身材瘦小,却有一种令人仰视的感觉。我疑虑地看着她,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值得令人羡慕的地方——一个工厂里刚下夜班满脸疲惫的女人。
⑨“是的,我羡慕你的年纪,你们的年纪。”她用手指轻轻点了点,将远处我儿子越来越小的身影也包括了进去,“我愿意用我所获得过的一切,来换你现在的年纪。”我至今不知道她是谁,不知道她曾经获得过的那一切都是些什么,但我感谢她让我看到了自己拥有的财富。我们常常过多地把眼睛注视着别人,而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
⑩人的生命是一根链条,永远都有比你更年轻的孩子和比你更年迈的老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有一宗谁也掠夺不去的财宝。不要计较何时年轻,何时年老。只要我们始终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永远保持年轻向上的状态,你的生命就会在每一个年龄段都闪闪发光。能够遮蔽它光芒的暗夜只有一种,那就是你自以为已经衰老。
(1)“我”的生命进入“立秋”阶段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作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宗谁也掠夺不去的财宝”,请问这宗“财宝”具体指什么?
(3)作者想要通过本文向我们传达的年龄观是什么?
(4)你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已经老了还是依旧年轻?请说明理由。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颈联。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北斗”建设者之歌
1999年12月23日,是北京卫星导航中心成立的第五天,也是中心负责人王小同上任的第五天。
这一天,一份“军令状”摆在王小同面前,要求必须在2000年10月前完成建站任务,确保北斗首星按时发射。
王小同知道,这字不好签啊。此时的导航中心还是一片空地。基建面积多达十多万平方米,还有七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都要研制,测试,联调,上千台(套)设备要进场安装,任务非常繁重,时间却只有九个月零八天。建设一个现代化卫星导航地面运控系统,至少得两三年。九个月零八天,除非奇迹出现!
他也知道,航天工程绝不能“卫星等地面”,必须“地面等卫星”,因为卫星造价昂贵,它在天上空转一天耗资巨大。因此,导航中心一天不建好,卫星就一天不能上天。
王小同拿起签字笔,在“军令状”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眼前的使命,容不得他有半点瞻前顾后。他向全站工作人员发出了“机房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战斗,岗位就是战位”的动员令。
一天,下着大雪,王小同在施工现场突然接到报告:信号收发分系统设备生产计划严重滞后!
“走,咱们现在就赶过去!”他带着工作人员,回到办公室抽出桌子底下一直备着的行囊,往背上一甩就来到火车站,连夜赶到生产厂家,提着行囊来到厂领导办公室。厂领导感叹:“你们的工作作风真是令人佩服啊!”厂家立刻调整生产计划,加快生产进度,确保了按时完成设备生产任务。
北京的郊区天寒地冻,白雪茫茫。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的运控大楼施工现场机器昼夜轰鸣,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施工人员日夜奋战,还不忘苦中作乐,在工地的木牌上“发表”诗作:
稻田窝棚青蛙,
白天黑夜专家。
庄稼地里创业,
浩瀚苍穹绣花。
随着运控大楼落成,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攻坚战开始了。无论是站领导,还是年过花甲的高级工程师,或是刚出校门的博士、硕士,都是战斗员。机器轰鸣声、工人口号声、切割金属声,汇集成旋律激昂的乐曲,在运控大厅昼夜回旋。
一天,供电部门电路升级,临时拉闸一刻钟,机器设备的轰鸣停下不到两分钟,大厅里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有人趴在机桌上入睡了,有人倚着墙角睡着了,有人仰靠在椅背上进入了梦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我国所有的北斗发射任务,成功率达到100%。奇迹的背后,站立着一支素质过硬的航天发射队伍。
运载火箭推进剂液氢是一种极高危燃料:当它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一粒大米从一米高的地方掉落下来的能量,就会引起爆炸。因此,大家都说,液氢加注队是“刀尖上的舞者”。
李明伟就是这支“与魔鬼同舞的舞蹈队”的“领舞”。
一天上午,李明伟带领大伙儿执行液氢接收转注任务。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检查管道情况,确认状态!”
“1号管道正常!”
“2号管道正常!”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李明伟的第二条指挥口令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感到今天的各种声音与往日有丁点儿不一样,仔细一听,是槽车操作柜传来的声音有些异样。
李明伟心头一紧:槽车氢气泄漏!
他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关闭供气阀门,立刻向上级报告。
在得到上级“立刻解决,确保安全”的指令后,李明伟向队员们下命令:“赶紧撤离!我留下!”
话音未落,他就拿起氢浓度探测仪,独自向操作柜走去。从理论上讲,氢气泄漏五六分钟,爆炸随时可能发生。而此时,发现泄漏已有三分钟了。
他沉着冷静地打开操作柜,探测仪果然发出“嘀嘀嘀”的警报声。泄漏点如针眼,眼睛看不到;操作柜管路复杂,找到泄漏点非常困难。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危险在不断增加。
千钧一发之际,李明伟放下探测仪,把脸贴向那一个个管路连接处,通过气流变化判断泄漏点。当他把耳朵靠近液面计下的管路时,感到有股气流冲进耳朵。用肥皂水进行喷洒检验,连接焊缝上果然产生大量泡沫。
李明伟当机立断,火速处理,按应急程序给槽车泄压,异响立刻消失。这时,发现氢气泄漏已有五分钟了。
李明伟坐在地上,额头上冒出一层豆大的汗珠______
“北斗”,一个寓意深远的代号。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生命的坐标。今天的中国北斗就像“天外慧眼”,帮助人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可以去往何方。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夜以继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探索创新,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建设者之歌!
(根据龚盛辉的报告文学《中国北斗》改编)
(1)联系上下文,分析第三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文章写了王小同的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3)文章描写了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现场的多个场景,塑造了建设者的群体形象。这群建设者具有哪些特点?
(4)文章写李明伟从发现险情到排除险情这一部分,段落较多,有的一两个句子就是一段。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5)在文章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标点。
(6)结尾段的议论和抒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现代文阅读Ⅱ(13分)
微弱的光亮
黄海子
①晚上7点,我在盘山公路上开着车。山路上的雾浓得化不开,车子像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
②我们此行的车上共有三人。我把车停在路边,下了车,坐在副驾驶的大姐也随我下了车。“这天气真是的……”大姐说。“要不我们回吧?这大雾确实不能再往前了。”我对大姐说,大姐沉默着。
③没有风,路边看不见的树滴滴答答地滴着水。公路上除了我这辆车,再没有车驶过。我感觉浓雾里那些细小的雾的颗粒,慢慢地钻透我的衣服,贴上我的皮肤,我感觉到了隆冬才有的寒冷。而滴答的水声,让整个夜显得孤寂又没有生气。
④大姐是我不久前才认识的,60岁左右,人清瘦但很精神,我们同在一个助学群里。我们此行是去山里的一所学校开展调查,调查那里有多少孩子需要资助。
⑤我们在小镇上吃午饭的时候,同行的另一个人告诉我,他是冲着大姐的“精神”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他说,大姐早就退休了,老公走得早,孩子在国外生活,接她去国外定居,她去了不喜欢那边的生活,一个人跑回国来了。跑回来的原因还有一个,她想聚一帮人,在她有生之年,资助一些需要资助的学生。
⑥车上的人见我和大姐有一阵没说话了,使放下车窗喊我们:“大姐,你们两个上车来商量。”我和大姐上了车,
⑦大姐问我:“导航上我们离目的地还有多远?”我说:“还有5公里国道、3公里村道。要是没有雾,要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到达。”同行的另一人搭话:“我们往回走,到镇上有多远?”我说:“距离与到目的地差不多。”大姐见我们都想要返回,急忙说:“不能返回!”我和同行者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大姐说:“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出发前给学校的老师打了电话,叫他把需要资助的孩子和孩子家长都叫到了学校。山里孩子的家离学校都不近,答应了他们,就要守信。还有一个原因,明天一早我们还要去别的地方调查,我们拖一天,其他学校的孩子就会多一天期盼。”
⑧大姐说完沉默了一会儿,转过身对坐在后面的同行者说道:“你不会开车,我虽然会开,但是眼睛不好,这样吧,我们两个下车去用手机电筒给车照路,连着车灯的光,我想应该看得见路,我们能早些到。”然后对着我说:“你慢慢开车跟着我俩,你看如何?”
⑨我不同意,决意要大姐开车。最后大姐生气地说:“我知道你为我好,可是我眼睛真的不行了,从车玻璃看出去只看得到雾,一点路面都看不到,所以这车必须得你开。”
⑩正当大姐和同行者下车准备给我照路的时候,大姐的电话响了。是学校那边打过来的。大姐在电话里说:“不用不用。我们在公路上,雾是很大,我们开得慢,麻烦你们多等我们一会儿,不用来接我们,更不用来给我们照亮,我们开慢些就行,我们一定会到……”大姐接完电话,就下车给我照路去了。
⑪我随着大姐的身影,慢慢地开车往前行。凭脚下加油的力度,我断定我们到了一个很陡的上坡路。突然,我看见大姐的身子一晃,整个人栽倒下来,朝着车头滚了过来。我吓得有些手足无措,急忙停车去查看状况。准备扶大姐的时候,她自己却站起来,嘴里嘟哝着:“这该死的石子,我踩石子上了,溜了脚。”
⑫大雾里,大姐身裹雾气,拍了拍身子,倔强地继续探路。在她拍身子的时候,那些裹在她身上的雾变得缥缈起来。
⑬我刚上车,恍惚听到了呼喊大姐名字的声音。再仔细听,是很多声音在呼喊大姐。慢慢地,有微弱的光亮从陡坡往下缓缓下来。先是昏黄的几颗,然后是昏黄的裹着雾的大团,继而是几大来,在雾气里格外明了。
⑭是老师、学生、学生家长来接我们了。那段被雾埋没的路,一下子就明亮宽敞起来,我的眼睛却因为他们的到来而模糊了……
⑮多年后,大姐在大雾里说的一句话,一直像那天大雾里的微光一样照亮我前行的路。
⑯她说:“哪怕微弱得只有丁点的光亮,连起来,就能照亮人前行。”
(选自《党员文摘》,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题目“微弱的光亮”的含义。
(2)第⑤段从记叙顺序上来看属于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大姐的“沉默”,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大姐当写时的内心活动。
A.我对大姐说,大姐沉默着。
B.大姐说完沉默了一会儿。
(4)简要概括文中大姐形象的主要特点。
(5)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表格。
环境描写 |
主要作用 |
探究小结 |
山路上的雾浓得化不开,车子像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 |
① |
③请对如何写好环境描写提出两点建议。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节选自《社戏》) |
② |
阅读《四季星空为何不同》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四季星空为何不同
①天文预报显示,木星合月、金星伴月、中秋满月等天象将在9月“扎堆”亮相。神秘的星空,静谧深邃又复杂多变——这其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开阔:亦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柔美沉醉:还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的情思期盼……
②看似“静止”的星空,为何如此“多变”?事实上,虽说看上去“繁星满天”,但我们能看到在夜空中闪耀的,大多数是恒星,少部分是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如果再细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星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发生“位移”,直至黎明时分,它们已渐渐落到了西边的地平线附近——若是用三脚架和相机来跟踪拍摄,还可以描绘出星星运行的轨迹。
③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除了自转,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约9.4亿公里的路程。这么长路程的跋涉,这样的时间流动,就好比从赤道前往两极,一路上的“风景”当然会千变万化——这也是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④其实,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亮度较暗的星星,即便离得近,也看不到;二是星星离地球有多远,离地球越远,越难被看到。因此,地球上能看到的星星都是那些距离不太远的星星。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呢?除了要看当天气象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看当时晚上位于地平线上的亮星有哪些。
⑤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星盘”,太阳系和周围的星星都在这个“星盘”上,一起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动,太阳系周围的星星基本上是不变的。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当太阳在天空中时,阳光会“遮盖”住其他的星光,因此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天晚上出现在天空中的星星略有差别,公转会导致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与星空变化相对应,便产生了四季星空的不同。
⑥春季星空有划过天空的“春季大弧线”和众多的深空天体。秋季星空有“秋季四边形”,还可以看到北半球唯一一个可以肉眼看到的河外星系——仙女星座。仙女星座非常明亮,即使远在距地球254万光年之外,在地球上的我们依然能仅凭肉眼就看到它灿烂的光辉。冬季星空亮星较多,有显著的“地标”——“冬季大三角”,以及辨识度很高的猎户座,因此冬季也是观赏星空的好时机。
⑦天空中除了众多亮星,还有非常炫目的银河。夏季星空的最大亮点,便是璀璨的银河高挂天空,银河系的“银心”正位于人马座方向,人马座在夏夜空中逗留的时间最长——此时的星空,正是“群星闪耀时”。
⑧四季星空,各美其美——你更喜欢哪一种?
(作者:胡方浩 选自《人民日报》)
(1)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加点词语“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四季星空,各美其美”,你更喜欢哪个季节的星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喜欢的理由。
欣赏别人是一种智慧①
官秀镇
在人际交往中,没有人不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许。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欣赏自己,自夸自赞者多;欣赏别人,夸人赞人者少。君不见,在当下常有这么一种现象:欣赏别人大多是敷衍客气而已,很少见到赞人具体优点和长处;相反,____________,彼此之间因见解不同、观点不合,便唇枪舌剑,嘲讽揶揄对方,甚至口出狂言,有失风范……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的是欣赏自己很容易,而坦坦荡荡地欣赏别人却很难。
善于欣赏别人,是一个人度量、格局和谦恭品行的体现,更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这是古人用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的一个常理。就拿楚汉争霸中的刘邦和项羽来说吧。刘邦原为一介平民,出身农家,发迹前只是一个亭长。项羽比刘邦则显赫得多。他,将门之子,才气超人,力能扛鼎,神勇威猛。在楚汉之战中谁都不相信刘邦会打败项羽。然而,事实却超出人们的意料,项羽败给了刘邦。刘邦成了西汉开国皇帝,项羽却自刎乌江。
为何?刘邦有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正因为刘邦有“智”又有“明”,他知道自己的短处,也了解部下的长处,并善于赏之用之,从而成就了他开国皇帝之梦。项羽则不然,他长处过人,刚愎自用,不仅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优点,更谈不上欣赏别人和善用人才,还嫉妒贤能,容不下韩信、陈平这样的帅才、智囊,迫使他们投奔刘邦,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唯一死心塌地辅佐他的谋臣亚父范增,还被他气走,发疽而死。“超人”变成了孤家寡人,能不败吗?刘邦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A
欣赏别人,不是恭维、吹捧,更不是无原则的夸奖和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欣赏别人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真实和来自内心的真诚,是心口如一的赞美,是对别人优点的肯定和认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一双慧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万物都有瑕疵,没有“慧眼”的人,看到的只有“瑕疵”;有“慧眼”的人,看到的是“瑕疵”中的美。正如罗丹所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人都有缺点,当然也有优点,关键看你有没有发现和欣赏别人优点的智慧,这智慧就是海纳百川的宽容和气度。花放在懂得欣赏的人面前,才显得美丽。正如有人所说,一棵树,若花不好看,也许叶子好看;花叶都不足观,也许枝干错落有致;花叶枝干皆不中看,也许它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远远地看起来,流露出几分美感。只要你肯去欣赏它,总可以发现它的美。
真诚地欣赏赞誉别人,可以“以人为镜”,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可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让自己的事业变得更辉煌;可以拉近人的距离,让社会变得更和谐。
欣赏别人是一种智慧。让我们学会欣赏别人吧!
【注释】①选自《杂文月刊》,有改动。
(1)与选文“欣赏”的含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
敷衍客气的表扬 |
B. |
有所需求的恭维 |
C. |
客观公正的评价 |
D. |
内心真诚的赞美 |
(2)将下面的材料加入选文A处恰当吗?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西晋左思,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可惜出身贫寒,名气低微,未受重视。当初,大文学家陆机也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在写,感到好笑,在给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成后,我将用来盖酒瓮。”陆机文采倾动一时,却无度量、格局欣赏别人,让人叹惋。后来,他读到左思的《三都赋》后,认为无法超越,只能搁笔不写。
(3)请联系上下文,补写选文第一段画线处的内容。
(4)某同学说:“我想变得更优秀,但周围的同学都很平凡,不能成为我学习的榜样。”请运用选文观点,给该同学提两条建议。
阅读《老舍的父子情》,完成下面小题。
老舍的父子情
舒乙
①父爱如山,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令我泪流。
②我的父亲,既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他是个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人,所以他比较复杂,当然也是个复杂的父亲。
③我的第一个记忆是一岁多有的。那是在青岛,门外来了个老道,对我父亲说,14号那天,往小胖子(我当时比较胖)左手腕上系一圈红线就可以消灾,我当时吓得哇哇大哭,父亲却听从了老道的安排。他说:“二看小胖子手腕的红线,我觉得比写二本伟大的作品还骄傲。”
④父亲在后来写的幽默小文中,多次提到他的一女一儿“均狡猾可喜”:他常常要当马当牛,在地上爬来爬去,还要学牛叫,小胖子常常下令让他“开步走”,可是永远不喊“立正”,走起来没完。无数个刚想起来的好词好句就在这些“命令”中飞到了九霄云外,所以至今也没有成为伟大的莎士比亚。
⑤在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南下武汉加入抗战洪流。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8岁。见头一面时,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阑尾,腰直不起来,我怯生生地喊了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我发现,在家里他很严肃,并不和孩子随便说笑,也没有什么特别亲昵的动作。他当时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昏,但还是天天离不开书桌,写《四世同堂》。
⑥当朋友来看他的时候,他的话才多了起来,变得非常健谈,往往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我总是静静地在一旁听,也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亲切地叫我“傻小子”。他对我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完全不放在心上。他十分欣赏我对画画有兴趣,对刻图章有兴趣,对收集邮票有兴趣,他知道我上五年级时被选为小学学生会主席时,禁不住大笑起来,以为是件很可乐的事,而且还是那句评语:这傻小子!
⑦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后来他去了美国。
⑧15岁时,他从美国回来,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是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
⑨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很高兴。他三次到苏联去,都要专程到列宁格勒来看我。他很少给我写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木头里炼酒精!”
⑩对我的恋爱婚事,父亲表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婚礼当天,他请了两桌客,招待亲家和老友,他还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八个大字:“勤俭持家,健康是福”。可惜,后来条幅遭到了意外破坏,残破不堪,但却是我最珍贵的宝贝。
⑪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他度过一个夜晚。那夜,______。
⑫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
(选自《笔墨华夏》,有删改)
(1)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老舍是一个“复杂”的父亲?
(2)文章第④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结尾句“言简意丰,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4)结合语境,依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词句
①多次提到他的一女一儿“均狡猾可喜”:他常常要当马当牛,在地上爬来爬去,还要学牛叫。(从词语运用角度)
②父爱如山,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令我泪流。(从修辞角度)
(5)结合选文内容,在第⑪段横线处补充恰当的景物描写。
(6)阅读《骆驼祥子》选段,比较选段和本文的语言风格有何异同。
他们的车破,所以只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儿了。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都是自己的,他的希望更大了。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辗转
王继颖
①春风在群山间蜿蜒。
②我和爱人驾车入山,被春风引至一个山坳里的村子。依山而建的房屋在公路一侧,公路另一侧是一片田园。我们把车停在公路边,沿小路走进田园。春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自由弥散。正是午后,村民大概多在家中小憩,时光静谧,视野里,几只喜鹊上下翩飞。
③这片山间田园,地势高低起伏。走上一个高坡,看见一小块矮灌木枝圈起的长方形园子。一对老夫妻在园子一角忙碌,一堆湿润的泥土旁躺着几十棵白菜。白菜刚从挖开的坑里取出来,老两口弯腰低头,慢慢剥着压伤的白菜叶子。园子中间鼓着一小堆新鲜的粪肥。
④“你们从哪来?到谁家的呀?”老妇人看到我们,停下手里的活儿,直起腰身,像迎接远客般热情招呼。
⑤“我们离这儿不远,不去谁家,随便转转。”我嘴上应答着,紧挨园子停下脚步。
⑥老妇人走到园子边,隔着灌木枝和我聊起来。她身材微胖,蓝底红花的旧棉袄沾着泥土,黑里透红的脸上挂着饱满的笑容。清瘦结实的老汉也放下手里的白菜,直起腰身听我们闲聊。他微笑的脸上波纹起伏,颜色也是黑里透红。
⑦一番闲谈得知,老夫妻都已七十五六岁,三儿六孙,分出去三个小家。老两口单独过日子,坚持种庄稼地和菜园子,衣食不愁,身体还凑合,只是老妇人血压高,腰疼腿疼,吃药不少花钱。两位老人觉少,吃过午饭,在家躺不住就出来忙。白菜运回家,把坑填好,园子里施上肥,就要种春菜了。
⑧“阿姨,您和大叔接着忙,我们再走走。”我们继续移步前行,老两口挥手目送。
⑨我们返回时老夫妻还在忙碌,剥好的白菜整齐地码在一起。
⑩“你们等会儿,带两棵白菜回去!”老妇人一边招呼,挑出两棵白菜抱在怀里。
⑪“阿姨,我兜里没带钱。您有手机微信吗?我转账给您。”
⑫“白菜是送你们的,不要钱。这么多白菜,我们吃不完。再说,我们不会用手机。”阿姨说着话走到园子边。
⑬择得干干净净的白菜递出来,我一手接住一棵,沉甸甸的白菜冰凉冰凉的。微寒的春风轻拂,把一股暖意送进我心里。此时,大叔也走到园子边,一手一棵干净的白菜,执意递到我爱人手里。
⑭四棵白菜放进后备厢,我翻遍车里的储物箱和手提包才翻出三张纸币,一张50的,一张10元的,一张1元的。我再次返回园子边,给他们三张纸币,阿姨和大叔再三推辞。我执意把钱放到灌木枝里面,又快步走向公路边。
⑮依山而建的几处旧房屋,低矮,灰暗,然而若干年前砌起的每一石每一瓦,仍可见证山村百姓吃苦耐劳炼就的心灵手巧。我站在两扇紧闭的旧门外,凝视门楼上悬挂的旧灯笼。灯笼已褪尽鲜红,染透岁月叠加的沧桑。送我们白菜的老人,就住在这样的门里吗?春风带着寒气,吹皱我的心。
⑯一个中年汉子推着独轮车从斜斜的坡路上下来,车上荆条捆得整整齐齐。我问他:“这房子还有人住吗?”“谁还住这房子?我们早都搬到新房子里啦!”汉子的语调掩饰不住自豪。
⑰车行至开阔处,贴满漂亮白瓷砖的新房子映入眼帘,后备厢的白菜散发的山野气息萦绕车中,我的心中豁然舒展,轻轻舞起温煦的春风。
⑱返程时,我不由地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也都年逾古稀,血压高,长年吃药。这样的午后,他们或许在午休,或许也睡不着,一个在电脑上下棋,一个玩手机上的成语游戏。儿女孝顺,孙辈成群,常见的老年病不影响他们安享幸福晚年。园子里那两位老人,儿孙们也该是孝顺的吧!
⑲一路辗转,黄昏时返回平原的城里。街边一位清洁工大爷仍在坚守岗位,我们靠路边停车,从后备厢里取出四棵白菜,把山野老人的善意送给小城的老人。
⑳夜坐书房,我默念“辗转”一词,除了解释为“翻来覆去”,还有一个意思:经过许多人的手或许多地方。这个意思让我心生春风般柔软的亲切感,只要善意长驻心田,就有春风辗转人间,经由你的手,拂过我的心,吹过他的暖语,再伴随谁的微笑,由城市到乡村,由山川到平原……
(选自《保定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篇,文中既写了春风的辗转,还写出________的辗转、________的辗转和________________的辗转等。
(2)如何理解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春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自由弥散。
(3)第⑮段中春风“带着寒气”,第⑰段中却是“温煦的”,前后并不矛盾,请写出理由。
(4)第⑱段作者为什么写“自己的父母”?
(5)请用词语概括文中“老夫妻”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②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节选自《时间的脚印》)
材料二
人类发现历史的过程,就是在探索古代生物发展的历程,通过生物发展的历史,更能够延伸到人类进化的过程,所以化石对于人类来说,能够帮助我们探索人类进化的历程,以及各种生物演变的历史。如果没有化石,那么考古学者只能通过文献和历史记录来推断,但是古时候的科技和思维并不发达,单靠记录揣测对于研究人类进化史来说局限很大,有了化石就能够通过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分析和推断,能够准确的研究到生物的最原始层面。这种研究结果对于人类来说,能够帮助我们在将来的发展进程中取得更多有助于人类进化的研究探索。
(节选自《科技周刊》)
材料三
①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②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③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④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⑤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⑥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节选自《化石吟》)
(1)探究材料一、材料二,说说研究化石有哪些意义?
(2)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比较分析材料一、材料三的不同,完成下表。
材料 |
表达方式 |
语言特点 |
材料一 |
||
材料三 |
抒情 |
(4)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将要举行化石展览,有两个化石还需配上一段文字。请你任选一幅化石图片,为它写一段不超过30字的文字。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