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议论文阅读
临事而惧
草予
(1)人不该是无畏的。
(2)少年,怕蛇、怕黑、怕疼,像是天生一副小胆,自然而然。
(3)浮世半生,以为已经修得坐怀不乱,恰逢上老下幼,时时悬心。
(4)鹤发迟暮,该是无惧无畏了吧,偏偏,这样的年数已经不起阔别,怕说再见。见一面,少一面。杨绛回忆钱钟书说,那个时候的他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上一面。并非不甘此生,只是不忍留她一人孤零零在世。
(5)临事而惧,不是内心不够强大,而是心中珍重。
(6)春日,风一暖,花就开了。红破白露、半开素面、嫣红姹紫……是梅花、杏花、百花……饱饱地看,看个够,不可辜负。有人酣畅,有人恐慌:花开得早了,春就要去得快。
(7)临事而惧,不是不愿面对,而是惧怕时间太快,不经用。
(8)别离苦,所以离人会怕;思念催人老,所以不得相逢的人会怕;身在异乡,十日九风雨,酒醉也无人问,所以游子会怕;无限风光在险峰,所以攀登的人会怕……人因为怕,开始学习惜取。
(9)临事而惧,不是不够底气,而是把事当回事,确认自己是否有足够力量担当。
(10)惧,是一种态度,诚惶诚恐,谨言慎行。胆气丰满,却又如履薄冰。把着小心,时时在意,步步留心,不草率,不出错,不过失,四平八稳,从从容容。越博识,越谦逊。知道的越多,越清醒自己的匮乏。无知者无畏,书读得多、人见得全的人,总“小胆”,谦谦君子如是。
(11)常常很长时间,不敢写字,觉得无能为力,好些诗人、作家,似极了绝峰,辨识度那么高,是如何努力也达不了的远方。只有低头,才能确认自己存在。可是,并不想就此作罢,总要写出来,憋着也不是个事,写了就对了,那是一件需要做的事,无从回避。于是,一边惶恐敬畏,一边执意无畏,试着走出自己的路,且不会想到放弃。
(12)临事而惧,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认定,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自然而然地成全。
(13)持久卑以自牧的人,往往安之若素,凹凸不惊。抬头欢喜,低头自在,悠然自处。事来了,气定神闲,泰然自若。
(14)不论是狂妄的心,还是自卑的心,不管不顾,照样会欣欣向荣,像天底下的作物。任由它们自生自长,是天底下最冒险的事,十分可怕。
(15)不慕人,不卑己,尊人有分,敬人有度。与人相见,大气而华丽;与人相谈,如沐春风,恰如其分的样子。不敢自大,更不会自卑,带一点惧。
(16)只该是这样轻轻地惧!
(17 )怕,重了,就 成了怯!可以惧,但不能怯!怯生生的,像是中气不足,缺少安全感!
(18)看事重,做事慎,就是临事而惧,做人应当临事而惧。
(19)一点点怕意就够了,惧,刚刚好!(有改动)
(注:卑以自牧——语出《易﹒谦》,指以谦卑自守。)
对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应当无所畏惧。
B.做人应当临事而惧。
C.做人应当有所担当。
D.人,怕不能重,怯不能多。

文章从哪几方面指出了“临事而惧”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文章15-19段强调了惧的程度,这样写有何作用?
文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读了本文,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记叙文阅读
鉴 赏 家
汪曾祺
(1)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2)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
(3)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4)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5)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6)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7)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8)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9)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隔窗看见季陶民,就提着、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
(10)“四太爷,枇杷,白沙的!”
(11)“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12)季陶民最佩服李复堂,他认为扬州八怪里复堂功力最深。有一天叶三给他送来四开李复堂的册页,使季陶民大吃一惊:这四开册页是真的!季陶民问他是多少钱买的,叶三说没花钱,用四张仿旧画换的。他到三垛贩果子,看见一家的柜橱的玻璃里镶了四幅画,——他在四太爷这里看过不少李复堂的画,能辨认。
(13)季陶民最讨厌别人卖弄学识,评书论画,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14)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15)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16)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17)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18)“唔!你怎么知道?”
(19)“花是乱的。”
(20)“对极了!”
(21)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22)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23)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24)“不对?”
(25)“‘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26)“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27)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28)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29)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30)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一问,是日本人,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
(31)这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32)“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33)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34)叶三说:“不卖。”
(35)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36)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有改动)
季陶民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叶三真懂行。
汪曾祺的语言初看寻常,细品却一枝一叶,活灵活现,请你品析下面两个句子的妙处。
(1)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
(2)“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季陶民最讨厌别人卖弄学识,评书论画,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作者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这样选材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安排上有哪些妙处?
关于结尾叶三把画带进棺材,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是败笔,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结合前文内容说说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陶器与纸屑》,完成后面小题。
陶器与纸屑
①在香港的中国百货公司买了一个石湾的陶器。我从前旅行时总是反对购买那些沉重易碎的物品,这一次忍不住还是买了,因为那陶器的造型是一个赤身罗汉骑在一只向前疾驰的犀牛上,气势雄浑,非常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境。
②百货公司里有专门为陶瓷包装的房间,负责包装的是一个讲标准北京话的中年妇人。她从满地满屋的纸箱中找来一个,体积大约是石湾陶器的四倍。接着她熟练地把破报纸和碎纸屑垫在箱底,陶器放中间,四周也都塞满碎纸,最后把几张报纸揉成团状,塞好,满意地说:“好了,没问题了,就是从三楼丢下来也不会破。”
③我的石湾陶器本来只有两尺长、一尺高、半尺宽,现在却成为一个庞大的箱子了。好不容易把它提回旅馆,我立刻觉得烦恼,这样大的箱子要如何提回台北呢?它的体积早就超过手提的规定了,如果空运,破的机率太大,还是不要冒险才好,一个再好的陶瓷,摔破就一文不值了。
④后来,我做了决定,仍然用手提,舍弃纸箱、碎纸和破报纸,找来一个手提袋提着。从旅馆到飞机场一路无事,但是刚上飞机没走几步,一个踉跄,手提袋撞到身旁的椅子,只听到清脆的一声,我的心震了一下,完了!我惊魂甫定地坐在自己的机位上,把陶器拿出来检视,果然犀牛的右前脚断裂,头上的角则完全断了。
⑤我非常后悔,后悔没有听包装妇人的话,更后悔把纸箱丢弃。这时我心里浮起一个声音说:“对一个珍贵的陶器,包装它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它相同珍贵的。”确实,我们不能只想保有珍贵的陶器而忽视那些看来无用,却能保护陶器的东西。
⑥生命的历程也是如此,在珍贵的事物周围总是有很多看似没有意义、随手可以舍弃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它们,我们的成长就不完整,就无法把珍贵的东西从少年带到中年,进而成为有智慧的人。同样,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生的负面因素,没有负面因素,我们就得不到教训、启发、锻炼,乃至成长。
⑦对于一朵美丽的花而言,它脚下卑贱的泥土是同样珍贵的;对于一道绚烂的彩虹而言,它前面的乌云与暴雨是同样有意义的;对于一场精彩的电影而言,它周围的黑暗与它是同等价值的。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叙述的事情。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节有何作用。
文章作者因日常生活小事而触发人生感悟,这是什么写法?请结合文章第⑥节,概括作者的两点感悟。
(1)从语言表达上看,文章最后一节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2)请仿照最后一节的句式,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再续写两句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嫦娥三号》,完成后面小题。
嫦娥三号
①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联合开展着陆器的就位探测和月球车的巡视探测。探测器发射质量约3.7吨,着陆器质量约1.2吨,月球车质量约120千克,可载重20千克。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使用X波段测控,新建成的35米和64米大直径天线和原有的VLBI结合进行轨控定位。
②嫦娥三号的月球车由航天五院研制,为三轴六轮结构,设计月面寿命大概为3个月,从2002年开始,上海航空航太系统工程研究所已经在一个复制月球表面的专门实验室中做实验,这辆1.5 米高、120千克的漫游车包括20千克酬载,并已在2010年5月完成程式指令集,它将携带望远镜进行短距运行和天文观测,为建立实际天文台做准备。月球车将在着陆点附近3平方公里巡游,行走路线不超过10公里,月球车还将使用机械臂采集月壤样本现场分析。
③这艘月球车有基本的自动导航设施,装有防止它与其它的物体相撞的传感器。能源将由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提供,所以月球车在月球的夜晚也可以工作。月球车底下装有测月雷达,将切开月球下面100米深度的地方,边走边探测。
④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着陆器将在15公里高度开启发动机反推减速;2公里以上高度实现姿态控制和高度判断,转入变推力主发动机指向正下方的姿态;2公里以下进入缓慢的下降状态,100米左右着陆器悬停,降落相机进行月面识别,着陆器自动判断合适的着陆点,下降到距离月面4米高度时进行自由下落着陆。
⑤由于月球自转和公转都是28天,月夜长达14天,为了保证着陆器的能源供应,嫦娥三号使用了RTG同位素电池,这将是中国首次将核能用于航天器。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文章第②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大概”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下面的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将使用X波段测控,并进行轨控定位。
B.嫦娥三号使用的RTG同位素电池是中国首次将核能用于航天器的电池。
C.嫦娥三号月球车不仅白天能工作,晚上也能工作,这项技术超越了美国和俄罗斯。
D.嫦娥三号月球车在进入月面前由上海航空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在复制月球表面的专门实验室做过实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11日晚在中南海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始会晤,新一轮“习奥会”将是中美两国元首继今年3月在海牙会晤后的又一次碰面,两国元首将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进一步“对表”。
去年6月,习近平与奥巴马举行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此后,两国元首通过各种方式保持密切沟通,推动中美关系取得重要积极进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说:“此次会晤,两国元首将聚焦在新型大国关系的坚持和发展上,并对这种关系进行再确认。”“中美关系将怎样发展,相信两国元首届时都会有表态。”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表示,有人认为中美跳不出“上升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冲突”的套子,但这些人必须看到中国的发展不是要跟人家争霸,不是挑战和压倒别人,而是要发展和超越自己,这点因素决定了中美关系与历史上大国关系之间的“根本性不同”。崔天凯透露,此次会晤将为今后持续扎实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做出展望、重申承诺、提出目标。
当前,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加强中美合作愈显重要。中方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奥巴马访华,中美双方能够进一步加强战略互信,减少战略疑虑,增进战略合作,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深入发展。
(1)解释文中“习奥会”的含义。
(2)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3)结合文段内容,解释“对表”的含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杏荫井台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⑥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哪?哪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 ”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说罢,便起身赶路了。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
⑦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要回他的肉! “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噢!”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⑧“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⑨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⑩“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
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并思考:导致“我”寂寞的两个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要超过5个字。
文章第③段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 ”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三处。
文章第⑧⑨⑩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作简要分析。
“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维护食品安全,应向美日学习“连坐制”
郑风田
①“中国制造”的一个怪现象是,出口到国外的食品,安全度要比国内高出一截,虽然美国、日本等国对来自中国的食品设置的标准,比国内标准更高,但中国的农民与企业还是都达标了。为什么离产地更近的中国消费者却难以享受到更安全的食品呢?
②双汇瘦肉精曝光后,大批记者赶赴双汇总部漯河,但当地政府却要求酒店报告记者行踪。地方政府为保本地税收,往往习惯于成为问题企业的保护伞,这恐怕是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屡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不妨学习一下美日的“连坐制”。
③山东青岛,当地有不少将水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按美国要求,采用HACCP(被认为是控制食品安全和风味品质的最好最有效的一种管理体系)认证。如果有企业作假怎么办?政府部门讲“没人敢”,原因是美国人实行“连坐制” ——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简称)会不定期突然派人抽检,一旦发现作假,则当地被判为不可信任地区,所有同行业企业都被列入不信任名单,生产的产品美国都不要了。
④山东菜区有不少出口日本的蔬菜生产基地,当年一个农民偷用剧毒农药,结果在日本海关被抽检出来,导致涉事公司所有出口日本的蔬菜都被拒,当地所有农民的菜都卖不出去了。
⑤在如此严厉的连坐制度下,没有企业敢轻易作假,也没有渔户敢轻易使用违禁药品。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熟人社会相互监督效果比单纯依靠政府监管效果好很多,交流经验——不是交流作假的经验,而是学习怎么做才能达到标准要求。当地监管部门也特别尽力,不但平时认真抽检,还会对农民进行提高生产质量的培训。
⑥每次食品安全出问题,总有监管部门以我国有2亿多小农户、几十万个小作坊、抽检率太低等借口来搪塞。但困局并非无解,我国也完全可以试试美国、日本的连坐式监管制度。这种连坐式的监管虽然“残忍”,但针对目前我国食品供应乱局,只能采取阵痛式的监督方式。只有痛了,才能让地方政府真正尽力尽责,才能彻底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第③第④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实行“食品安全连坐制”具体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总有”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下列句中的“以”与“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扶苏数谏故 B.祭尉首
C.令辱之,激怒其众 D.威天下不兵革之利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仲长统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文献,言谈颇有文采。
B.并州刺史高干一向尊重知名人士而且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C.仲长统生性豪爽洒脱,凡事敢直言,不矜小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性情变化不定,因此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
D.在此文中,仲长统表现出善于识人、不重名利等品质。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贵有名___________        (2)统干­_________
(3) 访以当时之事_________     (4)统遂之_______ ___
翻译下列句子。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马国福的《榆钱树越来越少》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大自然仿佛一个高明的军师,把榆钱树不规则地布阵在村庄周围,以强大的根系渗透到地表下面,像卫兵一样日夜守护着故乡的水土。
②记忆中,年少的时候,春天里村庄到处都是榆钱。翠绿的榆钱一簇簇密密地爬在树干上,仿佛在写一部书,风是它的笔墨,每一个字里都粘着甜蜜等你品味。
③那时候物质匮乏,我们常常吃不饱,四五月的时候,我们几个伙伴就爬到墙头上摘榆树枝,个子高的就爬树,个子矮的就捡爬上树的伙伴从树上扔下来的榆钱。抢来榆钱枝,揪上一簇,放进嘴里,贪婪地嚼,嘴里绿色的汁液顺着嘴角直往下滴,我们顾不上刚换的干净衣裳,抄起袖子就擦。时间长了,袖子上积起淤痂,明晃晃的,厚且坚硬。至今回想起来,那时吃榆钱的滋味那么香甜,终生难忘。
④记得四月末五月初的时候,成熟的榆钱变成枯黄色,在风中凋落,乡间没有太多的娱乐,我们的许多玩具都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榆钱就是一种。起风的时候,落在地上的榆钱随着风力滚动,我们顺着风追,嬉笑声在巷子里回响,受惊吓的麻雀飞到高高的树冠上、电线杆上,看着树下嬉闹的我们,似乎也在享受因为一片片榆钱的滚动在幼小的心窝里漾起的快乐。数不清的榆钱浩浩荡荡,滚滚向前,如同战场上出阵的车马,而我们就是驾驶车马的战士,满腔豪情又简单快乐。
⑤故乡的榆钱树似乎有着超凡的生命力,命运把它们抛到哪里,它们不挑剔,不抱怨,只是抓住机会,生根发芽,石头缝里、泥墙头上、屋檐的瓦缝里,都能扎根、繁衍。只要挨到水份和泥土,它就守住了自己的江山。它遵循的不光是大自然的意志,更是用自身微弱的力量掌握生命走向的信仰,也正是这种意志和力量成就了我的信仰,让年少的我奋勇拼搏,走出了村庄。
⑥光阴就像这榆钱落到岁月深处,我一天天长大,简单的快乐因为纷繁的世事而变得复杂。现在,很少因为一枚落叶的滚动而涌起快乐,因为一株腊梅的斗雪而骤升感动,而那些记忆深处的榆钱却像栽在我生命里程中的一个个路标,留住生命过往的幸福,激活生命前行的力量。
⑦这几年,每回一次故乡,都要到村庄走走转转,我惊讶地看到村子里几乎没有了榆钱,它们去哪儿了呢?村子里的土路全部变成了水泥路,土墙全部变成了城镇化的统一材料的砖墙,家里的房舍鲜见有木质材料,全部变成了砖、瓦、铁、水泥。这些现代工业化的材质挤占着树木的家园,一点一点地驱逐着树木的生命源头,使家园如此单调。目睹这毫无生气的村庄怎能不让人心生悲凉?
⑧村口唯一一棵榆钱树,网状的树皮布满厚厚的裂纹,就像历史课本上的甲骨文,记录着村庄的变迁史,坚硬水泥覆盖下的土地也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⑨再过十几年几十年,我该怎样向出生在城市的女儿描绘词典里“榆树”的说明来打开她茫然的想象?
(有删改)
阅读③-⑤小节,说说作者对榆钱树留存哪些幸福记忆。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根据要求解答下面两小题。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小节画线的句子。
抢来榆钱枝,揪上一簇,放进嘴里,贪婪地嚼,嘴里绿色的汁液顺着嘴角直往下滴,我们顾不上刚换的干净衣裳,抄起袖子就擦。
(2)结合语境,说说你对第⑥段文字的理解。
阅读宋学孟的《柳叶儿》选段,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两文作者表达情感的异同。
柳叶儿救过我的命。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选自《柳叶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汤欢的《读书莫忘做笔记》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钟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 24 版)
本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这句话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巴雅尔的《天外飞来准晶体》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②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体是在2008年发现的,在一块来自俄罗斯东部的奇怪岩石内,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准晶体类型——AL63CU24FE13。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最近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对这块岩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定,发现岩石里的氧同位素的特征与某些碳质陨石类似,换句话说,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该陨石很可能是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
③含有准晶体的陨石是如何形成的?这依然是个谜,太阳系中绝大部分陨石都是小行星带中没有形成大天体的物质,但这块陨石中的铝的形式很古怪,不可能是在小行星带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其他的陨石中也没有发现这种铝的形式,既然陨石来自地球之外,那么这种含有准晶体的陨石的起源一定不寻常。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这块陨石所在的前身星球上曾经发生过高速的撞击事件,在极端的环境中产生了这种陨石。
④这块陨石告诉我们,罕见的准晶体其实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在几十亿年中保持稳定。
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
根据要求解答下面两小题。
(1)第①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一项是(   )

A.因为首次发现并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科学家谢西曼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B.在自然界中也发现了含有准晶体的岩石,不过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
C.对于含有准晶体的陨石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已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
D.罕见的准晶体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
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
廖 廓
①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反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②在一些人的意识里,反省,似乎只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反省对于任何年龄的人都是必要的,而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走过的路短,很容易出现失误和差错;后面的路长,反省就更有必要、更有价值。
③反省首先是对自身所作所为进行的思考和总结。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刻而细致的收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不但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而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犯错。
④反省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个人的经验教训虽然来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
⑤反省,主要是对挫折和失败的思考和总结。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正确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聪慧,错误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清醒;成功的经验大多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多,而且更为深刻。
⑥反省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要善于将反省后的认识付诸实践。记得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恩师给我的寄语是:“望你孜孜以求,绘就人生‘前有碧绿、后有金黄’的美好画卷。”现在看来,要使自己“碧绿的青春”得到“金黄的收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辛勤耕耘。善于反省,并将反省后的认识付诸新的耕耘,这样才有可能使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成今后更大的成功,真正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⑦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经验证明,进步较快的青年人,必定是善于反省的人。反省能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邃,臻于完善。我们希望年轻人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克服自身经验的局限,进而从更广阔、更深厚的大地上汲取思想和经验的营养,使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认为年轻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省”?
说说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
下列名言中最适合用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
界河(希腊)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公尺内为禁区。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偷偷潜下河的是一位中士。一天早晨,中士下河潜入水中。不久当其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河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一听到潺潺流水,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现在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可司令部的命令却是……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的河水声萦绕在他的耳际,仿佛家乡节日演奏的合唱,令他不得一丝安宁。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其他的士兵正睡得很香,最后,他也渐渐进入了梦乡。他做了一个梦,一个噩梦。起先,他似乎见到了它——一条河。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一瞬间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肤色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可是他没有能朝他跑去,因为一只无形的手仿佛紧紧攫住了他的后背。
他醒了过来,精疲力竭,天还没有亮……
终于来到河边。他停下脚步注视着它。瞧这河!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他们的一种幻觉,一种错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一俟他赤裸的身躯进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颗子弹刻下的疤痕的肉体,顿时感到变成了另一个人。无形中,宛如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他时而仰泳,时而侧泳,任凭自己随波逐流。他还不时进行长长的潜泳。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果真抓住了!他恰巧就在树干边浮出水面。真是太妙了!可就在这瞬间,他发现约在三十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仔细看清楚。对方也看到了他,也停了下来。两人面面相觑。
倏地,他一下子又恢复了原来的自我——一个经历了两年半战火洗礼的士兵。
他无法断定面对他的那个人是否是自己的战友,抑或是那边的人。他们都惊得呆若木鸡。一个喷嚏打破了平静的僵局。这是他打的喷嚏,像往常一样很响。紧接着对方开始向对岸快速游去,他也分秒必争。两人使尽全力游向自己的岸边。他先上了岸,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了枪。还好,对方刚出水,正朝自己搁枪的地方跑去。
他举起枪,开始瞄准。对他来说,要打中对面的脑袋实在再简单不过的了。对方赤裸着身子在约二十米的地方奔跑,这是极易瞄准的活靶子。
不,他没有扣动扳机。那边的人就在对岸,恰似娘胎里出来的一样,赤条条一丝不挂。他站在这边,也赤裸着身子。
他不能扣动扳机,两个人都是赤条条的,赤条条的两个人,一丝不挂。没名没姓,没有国籍,没有穿咔叽布军装的自己。
他不能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河并没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当对岸枪声响起时,他只是瞥见有几只鸟被惊起。他倒了下去,先是颓然跪下,随之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扑倒在地上。
从全文看,小说开篇叙述司令部的命令及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概括小说中“他”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阅读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综合概括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绝 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 “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5期)
本文以“绝盗”为题目,根据全文简要分析“绝”在何处。
请结合本小说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头子”这一人物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三个盗贼盗劫得逞,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水井与符号文化
①伴随岁月的积淀,水井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功能意义,成为一种因情景不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符号。
②“井”最常见的符号意义即代表了家国故园,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中国的传统观念视并为命根子,把“背井离乡”看成是人生一大苦事,中国古人安土重迁,具有很强的乡土文化情结。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他乡的一碗井水常常让人充满了离愁别绪,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同时,水井本身又恰恰位于地上而深入地下井口小,如果人在其中,所见井上之天也就小。这种特殊的空间视野便引申出“井”的又一重符号内涵,即坐井观天。这一意思的形成是源于刚刚提到的“水井作为家国故园的象征”的符号象征,集中体现了固定的生活区域对人思想的禁锢、束缚,阻碍着人们超越现状、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的脚步。
③佛教作为一件舶来品(指进口的货物),已经完完全全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它与中国民间文化相融合,借“井”喻理,常常体现了佛法无边的大智慧。水井在佛家教义中被看作是功德的载体,它具备了普渡众生、解救众生于水火的拯救功能,成为一种可以依托的身心归宿的象征。
④北京故宫里有一口水井,名为“珍妃井”。关于这口井的传说是慈禧太后在杀害戊戌维新派志士后,对支持光绪变法的珍妃百般加害,并将其打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城,走前令太监把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历史上关于珍妃的死因有不同说法,但这口令珍妃香销玉损的井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也是“水井”符号最为凄惨的层表达,“井”常常成为受欺凌妇女最后的归宿。“井”象征着受侮辱受欺凌的女性彼岸的家园,是她们灵魂与肉体最后的归依,同时也是她们悲惨命运的象征。
⑤水井通往地下,而地下世界是无人知晓的、神秘的,因此并也就成为文学家借以虚构和想象的最好工具。特别是在中国的志怪小说中,并往往成为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象征,据此产生了很多关于神仙、鬼怪、隐士、异人的故事,如《搜神记》、《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等。在正史当中也记录了不少关于井的怪异事情,表达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对理想的永恒追求,并也因此被赋予了神性和魔性。
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水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更是丰富多彩,在历史、哲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符号概念,在这里仅举几个例子以飨读者,也许这可以成为你探索的一个起点。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8期,有删改)
通读全文,说说“井”具有哪几重文化符号的内涵?
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本文引经据典,表现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联系上文,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水井文化的探索发现。
链接一:据《汉书》记载,有一个叫孟通的县令,挖井得到一块白石,石头上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红色字样。后来,王莽以“新井自出”等十二符瑞出现为理由,堂而皇之地当起了皇帝。
链接二:世博园内的智利馆巧思妙想,馆内挖井。从井口向内张望,智利的风土人情,清晰可见,两园情谊,“一井相连”。
链接三:古井是最富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建筑。我们要保护好井遗迹,做好井文章,把历史馈赠的这笔丰厚的遗产用好、用活。这样,乡土中国才有她的乡土气、市井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