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温暖的小刀
马德
⑴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⑵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不愿伸出来。和我一起监考的,是另一所学校的一位女老师。大约,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随后,我俩便开始留意这个女生。在我们想来,她袖口里的那只不愿示人的手,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⑶考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只有这个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藏着她的那只手,一边还不自觉地环顾着左右,神色紧张而怪异。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纸条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东西。
  ⑷然而,我们错了。半小时后,也许女生做题做得太过专注,一不小心,她露出了自己的左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⑸原来,她竟是一个有残疾的学生!
  ⑹这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愧怍之余,不禁心生悲悯。那位女老师,更是一脸的痛楚,小声地嘟囔着:“怎么会是这样,多可怜的孩子啊,多可怜的孩子。”
  ⑺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片上,印着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地形图。我们分发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试卷的答卷纸上。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太过匆忙,这些纸片裁剪得很粗糙,考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把四个毛边撕去,大小合适,才能贴在试卷上。
  ⑻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大约,她还是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那只手,就用左胳膊使劲压紧纸片,右手一点一点地撕。可是,那张小纸片仿佛不听话,只要她一用力,就从她的胳膊下跑出来,再压下去,再跑出来。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⑼“这位女同学,我可以帮你吗?”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声音低低地征询女生的意见。女生抬起头,看了看,迟疑了一下,还是把纸片给了她。
  ⑽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把那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后,便在满考场里寻找着什么。我有些纳闷,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嘛,她究竟想要干什么呢?
  ⑾不一会儿,女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找到了一把小刀。然后,她坐在讲台前,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裁着那张纸片,“哧——哧——”,小刀割裂纸片的声音很好听。我和女生看着她做这一切。说实话,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⑿随后,她微笑着把这张小纸片轻轻地放在女生的桌子上。女生欠了欠身子,低低地说了声谢谢。她拍了拍女生的肩膀,说:“赶紧答题吧,”便走开了。
  ⒀然而,我还在纳闷着。一张小纸片,用手也完全可以撕得很整齐,为什么一定要找把小刀来呢?
  ⒁考试结束后,我道出了心中的不解。那位女老师笑了,说:“这个女生所残缺的,是一只手。我不想在她面前,用自己灵巧的手指头去撕那张纸片,那样的话,会撕碎这个女孩的心。我满考场去寻找一把小刀,就是想借助小刀,避开对她的这种伤害。”
  ⒂一直以来,小刀在我心中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铁片而已。而那年春天我懂得了,原来即便是锋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裁剪出人性的温暖来。
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5段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黑匣子
①每当飞机发生空难,广播、电视或报纸总是在报道中提“黑匣子”。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呢?
②“黑匣子”是一个密封的金属盒,有普通鞋盒那么大。它里面装有两种飞行记录系统。其中一种是无线电话记录系统,可以把飞机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机场地面指挥及外界的通话全部接收下来,记录在“黑匣子”中的磁带上。飞机一起飞,无线电话记录器便开始不停地工作。由于磁带最大的录音量只有30分钟,录满30分钟,就会抹去旧的声音,再录下新的声音,因此磁带上总能保留飞机出事前最后30分钟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通话的信息。
③“黑匣子”中另一个系统是数据记录系统。它可以记录飞机起飞后的飞行速度、方位、高度和航向,发动机工作参数,驾驶员动作反应时间等多种数据。它的记录时间为50分钟,以后就除掉旧的数据,再记录新的数据。
④一旦飞机发生灾难,专家便可以根据“黑匣子”中记录的各种声音和数据来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因此,空难发生后,除了营救机上人员,寻找“黑匣子”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⑤早期“黑匣子”的外壳是黑色的,后来为了便于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寻找,它的外壳已不再是黑色,而是涂成了国际通用的荧光橘红色。它被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黑匣子”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能耐受1100℃的高温30分钟,在30米深的水下30天内匣子不渗水,能承受近2吨的静压力不变形。匣子里记录的多种信号和数据还不受外界无线电波干扰和磁力效应等方面的影响。有些“黑匣子”还装有用电池作能源的微型声波发射机,可连续发射一种超声波信号。由于有这么多特点,在飞机机毁人亡后,“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即使“黑匣子”随飞机残骸散落在丛林、沙漠、海底、深谷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能迅速被人发现寻获。
⑥目前,“黑匣子“不仅使用在飞机上,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部门在高速火车和汽车上也安装了“黑匣子”。“黑匣子”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了。
请联系全文,抓住本质特征,给“黑匣子”下一个定义。
黑匣子是一个安装在飞机上,用以                                                       
                           的金属盒子。
文中第⑤段写道“‘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飞机失事后,“黑匣子”不易被破坏,又易于寻找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述。

【资料链接】
2011年11月7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前路乡南田村附近的竹山林场,一架飞机坠落后爆炸,有关方面正在对飞机失事前30分钟黑匣子记录的信号和数据进行分析。看到电视报道后一个同学不解地问:黑匣子那么聪明吗?它怎么能预知半小时后飞机要失事了,就事先及时记录下了讲话声音和数据?请你根据文章的介绍,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这个同学的疑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她想:                                 。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3分)
联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要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3分)
请你仔细揣摩第⑧段画线处母亲的心理,把空缺处补写完整。(3分)
结合上下文,品味句子中的加线词语。(4分)
(1)“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2)“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
为什么说“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远行        周太舸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
“爸,我不想读书了。”“为啥?”“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父亲:“不,回家搭车。”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父亲:“没坏。”
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是文中“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请补充完整。
不愿上学---→                 ---→畏惧前行---→             ---→决定上学
请仔细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划线的句子①,品味句中的“僵”和“柔”两个词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划线的句子②,赏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父子翻山时的对话,你认为它显得重复啰嗦吗?说说你对作者这样写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结尾的情节设置别具匠心,请你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①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在大气探测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些民间看天经验,仍不失为必要的参考资料。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②一是缺氧引起的动物异常。在阴雨天气到来之前,往往出现天空云量增多、气压降低、
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风力变小等现象。这些
现象容易造成溶解水中的氧气减少,满足不了水生动物的生活需要,致使鱼虾将头浮出水面或跳出水面来呼吸氧气。因此。在群众中有“鱼起浮有雨”和“河里鱼跳,风雨之兆”等经验。同样,由于气压降低、湿度增大等使土壤中的水分增多、氧气减少,会出现“旱天蚯蚓出洞,有雨必凶”和“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的现象。
③二是带电粒子变化而引起的动物异常。实验证明,带正、负电的粒子对动物的反映是不同的。正离子吸入体内可使动物烦躁不安、神经兴奋;而负离子则可使动物感到舒适、心情愉快。另外,雷雨、冰雹、大风、风暴、龙卷风、台风等天气都会产生次声波。根据研究得知,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是一种周期为4~8秒、近似正弦的振动。在1 000~2 000千米处,它的声压一般有几百帕。在台风外围的强风区可以产生10赫左右的次声波。这种次声波人们是感觉不到的,但往往被一些动物所感知。
④三是动物本能的反映。例如,生在陆上、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一般都在夜间单独行动,但是大多数甲鱼生蛋的时期和生蛋的位置大体相近。不少地方在群众中流传着“甲鱼放蛋窝,洪水到窝边”的谚语。据说,甲鱼生蛋后一般20天左右会出现一场较大降水或河水猛涨的现象。
⑤四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可引起动物的变化。例如,“群雁南飞天转暖”“雁过十八天有霜”“燕子来得早,春天回暖早”等谚语。大雁、家燕、天鹅等候鸟,每到冬天就飞向温暖的南方去越冬,一到春天再飞回北方。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这种奇异的行为,有的说是候鸟的本能,有的说是由于候鸟具有适应空中生活的敏锐视力,并能记忆熟悉的广大范围。据说人类的视野半径为9.6千米,而飞翔在2000米高空中鸟的视野可达100多千米。无论哪种说法都不否认,候鸟迁徙时间的迟早是由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利用候鸟的迁徙时间来判别当年天气季节变化的谚语。
⑥五是天气反常的影响。由于某时段天气出现反常可引起动物的行为异常。例如,在湖南等地广为流传着“正月青蛙叫,秧子撒两道”的谚语。它的含义是,在正月上中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由于青蛙是冷血动物,它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所以它又叫变温动物。群众的经验就是利用动物的异常行为来分析判断后期天气变化。
⑦可见,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摘自《气象知识》)
对全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
B.在今天,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些民间看天经验,仍然不失为必要的参考资料。
C.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行为大致有五种。
D.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对全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比较举例子下定义 B.列数字作诠释下定义
C.作引用分类别摹状貌 D.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中划线的“据说”一词可以删去,因为删去后不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严谨。
B.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结构形式是“总—分—总”。
C.本文引用了许多谚语进行说明,所以本文属于生动说明文。
D.“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句谚语所表现的是动物因缺氧引起的异常现象。

下列内容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感觉不到10赫左右的次声波,但次声波总被一些动物感知。
B.生在陆上、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都在夜间单独行动,但是大多数甲鱼生蛋的时期和生蛋的位置大体相同。
C.第⑤段中划线的“这种奇异的行为”是指“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
D.青蛙是恒温动物,在正月上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就意味着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①南风暖融融地吹拂着。
②田地里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开了,黄灿灿的夺人眼球;而荞麦宛若羞涩的少女,低着腼腆着脸,有些不知所措地站立着。此刻午后的暖阳照向大地,舒适得令人慵困。一条碎石路闪着石子特有的光泽延伸向远方。
③这是1937年的春天。
④路旁站着一对男女,他们牵着手,彼此默默无语。目光流转之处,一片春暖花开。
⑤四周静得出奇。湛蓝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大朵大朵的云,像极了酣睡的婴孩。南风依旧拂过野草,发出“沙沙”的声响,却是极微小的。
⑥已然是春天的时节了,无名的碎花开了一地,那儿一簇紫色的,这儿一簇白色的,有着莫名芬芳的花在微风中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⑦女孩微微踮起了脚尖。
⑧她伏在男孩结实的肩上,瘦弱的肩一起一伏。男孩的模样十分坚毅却又柔情似水。
⑨静静的河水淌过春天的臂弯,揽起几许冬日残余的冰寒;几只早已脱了漆的旧木船泊在河岸边。清清的水招摇着油油的水草,在金色的柔波里,穿行过黑黑的鱼儿,一圈一圈的水泡浮上水面。
⑩女孩开始小声地啜泣起来,却又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哭泣。
⑾又是一阵轻柔的风,吹得花香四溢,大地的气息中却夹杂着战火的硝烟味儿。
⑿女孩紧紧地抱住了男孩。
 ⒀男孩身旁的一个布包上扎着一个小小的蝴蝶结,那粉红的颜色显然是女孩精心挑选的。
 ……
 ⒁眼前的画面开始变得模糊,模糊得只剩下一双相拥在一起的人儿。
 ⒂“这么多年了,我还记得那年的春天。春天呀,到处是花儿草儿的香味儿……”祖母的嗓音如流水一般和缓,在轻诉着一段往事,“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那年,你的祖父参了军……”祖母的声音变得有些伤感,“这一等便是五年。每年的春天,我都会去那一块花地走走,闻闻,听听,想想,念念……第五年的春天,他便回来了,我认得那黝黑的脸庞和怀里的小怀表……”
 ⒃午后的暖意在祖母的脸庞上荡漾开来,崭新的相册悄悄地翻过一页。
 ⒄“那会儿在农村,却还是小伙子小姑娘呢,像你这样的年纪吧。饥馑的年代里,我们在春天一起去挖野菜,蕨菜、马齿苋……我们提着满满一篮的春光欢笑……”
 ⒅祖母的眼里闪现出柔和的光芒。
 ⒆最后一页的相册上,两人的笑意定格,却还是春天,只是时光褪去了青春的色彩,彼此在内心深处的相守温暖了岁月。
 ⒇“你们在说什么呢?我也听听。”祖父爽朗的声音从阳台传来,带着微微的笑意。
    午后的阳光偏了一个角度,泛黄的墙壁上,时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
摘自《读者》2012年第21期
读完全文,我们被这“藏在岁月里的温暖”深深感动了,请简要列出感动你的因素。

                                      
                                                                           
写出第17段“我们提着满满一篮的春光欢笑”一句中“春光”的词性及在文中的含义。                              
第18段运用了何种人物描写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说说文章开头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低姿态进入                  
①你见过打太极拳吗?无论是陈氏还是杨氏,无论是“四十八式”还是“七十二式”,或弓或曲,轻灵沉稳,势断意连,讲究的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天人合一。
②你一定欣赏过不少世界名曲,至少经常听流行歌曲。你是否发现,很少有歌曲是以高音起奏的,几乎每一首歌曲的过门都是舒缓的低音。只有用低音切入,才会带来歌曲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③你观摩过中国山水写意画的作画过程吗?当宣纸铺好,构思了然于胸。几乎没有几个画家会先泼重墨。他们大都先施底色,由浅入深,深浅结合。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是韵味,是内涵,是层次。同时他们还不忘“留白”,“留白天地宽”、“留白留余韵”。
④以上这些似乎都说明一个道理:做事情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蓄足势头,把事做好。
⑤做人也同理。勾践若抱住“越王”身份不放,只想当年风光,全无卧薪尝胆、当牛做马的低姿态,是不会灭夫差、平吴国、成霸业的。三国的刘备若无“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和平时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是不会成鼎足大业的。
人的一生要经历千门万坎,千曲百折,所面临的事情不见得件件称心如意.不会件件量身定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我们的姿态、心态,否则就可能碰壁。学会低姿态,该低时就低,绝非懦弱和畏缩,而是人生大智慧,是修身、正身、处世不可缺少的修养和风度。
⑦亚里士多德说:“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的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看来低姿态当为生存之态,当为人生常态。唯有“低”才会看得真切,看得生动具体,才可能领悟事物的真谛。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望的高的结果。
上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选文第①~③段以打太极拳、欣赏歌曲、观摩作画开头,有什么好处?(2分)
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第⑥段划曲线的一段话给你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心中的芦苇
张 弛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柯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选自《时文选粹》)
作者记忆中的芦苇有怎样的特点?
                                                                              
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③段中“……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是什么意思?
                                                                              
                                                                              
第④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像芦苇一样因自身悲凉而引起千万人思念的历史人物很多,你了解的还有哪些?请列举二例并用简要的话概述其事迹或对人物作简要评价。
                                                                              
                                                                              
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它赋予“芦苇”怎样的意义?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可见思想对于人的重要,你了解的类似的名言还有哪些? 请写出一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一)趵突泉的欣赏
老舍
  ①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②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地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美景……
  ③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足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④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直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的还更有趣。
  ⑤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铁管,做成六个泉眼,水也流得很旺,但是我还是爱原来的那三个。
  ⑥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划线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有一段话:“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水不退缩,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三个“冒”字,两个“永不”,一个“只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下列句中划线动词的作用。
  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上来,像一朵得很整齐的珠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写得非常美,我们能从中吸收些什么呢?请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千四百六十只哭泣的鸭子
刘小红
  母亲打来电话催文杰回家,说父亲又病了,文杰不置可否地答应着。这几年,每当母亲打电话时,他总是这样的态度,因为在他的心中,结着一层厚厚的冰,四年了都没有融解。
  想起当初带着妻女北漂求学的日子,文杰常常哽咽落泪。那年,他妻子怀孕待产,说好了请父母来照顾,可妻子生了女儿后,却不见父母来。繁重的学业之余,文杰还得照顾妻儿,艰苦的生活让他华发早生。从此他心里有了怨恨,自然对父母的心淡了很多,不再想探望父母。
  下了班,来到大街上,一个农民赶着一群“嘎嘎”叫的鸭子迎面而来,他心里突然一动,往事像潮水般涌上心头。
  五岁那年,父亲在城里建筑工地卖苦力赚钱,那时交通不便利,父亲每隔半个月才能步行着回一趟家。一次父亲走了才两天,文杰就病了,请了乡下医生看了没有效果,眼看着越来越严重,母亲急得直哭,想捎信让父亲回来却没有人去城里。
  文杰在病中哭着找父亲,母亲只好拿来纸笔要他画鸭子,说每天画一只鸭子,画好十三只鸭子,父亲就回来了。鸭子是父亲教他画的,父亲画的鸭子栩栩如生。文杰就天天躺在床上画鸭子,没想到只画了三只鸭子父亲就突然回来了。原来父亲晚上梦见文杰病了,心里不踏实,就连夜赶了几十里路回来,见文杰病重,马上又背着他去医院……想到这,文杰的眼睛湿润了。
  没想到几天后,文杰接到家里电话,说父亲快不行了。他连夜赶了回去,却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未能见着。
  父亲丧礼完毕,文杰要回去上班,他打算找个保姆来照顾风烛残年的母亲。母亲却拿出一沓厚厚的纸递给他,说:“这是你父亲想亲手交给你的东西,可是未能如愿。”
  文杰打开纸张,只见上面画满了鸭子,他数了数,一共是一千四百六十只鸭子。他不解,母亲说:“你走后,你父亲就开始画鸭子,每天画一只,你走了多少天,你父亲就画了多少只鸭子。”
  一千四百六十只鸭子,也就是一千四百六十个日子,文杰好像看见父亲固执而充满期待地画着鸭子,盼望着儿子回来,这些鸭子刺痛着文杰的心。
  三只鸭子和一千四百六十只鸭子,相差多少日日夜夜?文杰把父亲盼回来了,可是父亲却至死也没有把文杰盼回来。父亲的执着和爱消解着文杰心中久藏的恨意。
  母亲说:“四年来,你给我们解释的机会了吗?当年你妻子生孩子时,你父亲因心脏病发作,整天在生死边缘挣扎,病危时还嘱咐我不要告诉你们,怕你们担心。可是你一直误解我们,这些年你父亲在希望和绝望中画着这些鸭子,想着你呀……”
  文杰没想到其中还有这么多隐情,他一直误认为是父母重男轻女,不喜欢他的女儿,以至于让恨意像野草一样在心里无限滋长。
  母亲又说:“你仔细看看这些鸭子,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李文杰仔细看了看鸭子,原来在每一只鸭子的眼睛下都有几个湿润的黑点,这是鸭子在哭吗?还是老父亲在哭?他的眼眶再次湿润了。
  几天后文杰回去时,带走了那一千四百六十只鸭子,也带走了风烛残年的老母亲,他不想让悲剧重演了。 
文章用“一千四百六十只哭泣的鸭子”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这几年,每当母亲打电话时,他总是这样的态度,因为在他的心中,结着一层厚厚的冰,四年了都没有融解。”中那层厚厚的“冰”指什么?                                
联系全文看,作者插叙了哪件事?目的是什么?
                                                                              
怎样理解“这些年你父亲在希望绝望中画着这些鸭子”一句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读完全文,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领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航空母舰
①航空母舰(Alrcraft Carrier),简称“航母”、“空母”,前苏联称之为“载机巡洋舰”,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航空母舰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其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赖当地的机场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行动。航空母舰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强,能遂行多种战役战术任务,很具威慑力,因而倍受世界海军的器重。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
②从外表看,航空母舰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拥有与众不同的宽大的飞行甲板。这个甲板不仅特别长,特别宽,而且形状古怪,呈多边形。这是因为航空母舰上的主要武器是舰载飞机,所以需要有供飞机起降的宽大甲板。一艘大型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的面积往往要比一般军舰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比三个足球场还要大。在航空母舰上,看不到通常军舰所具有的高大的上层建筑和林立的火炮、导弹。在飞行甲板上仅有一个很小的船桥位于右舷,像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这就是全舰的指挥控制中心,称为岛形上层建筑。在飞行甲板上,还布置有航空母舰专用的供飞机起降的弹射器、阻拦索、助降镜、升降机等,这些是航空母舰之所以能使舰载飞机在这样小的“机场”上起飞、降落的法宝。 
③一般情况下,舰载机从航空母舰起飞的方式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     。起飞时,飞机的前轮被挂在起飞装置中,就好像将飞机放在拉满弦的弓箭上。飞行员在得到起飞许可后加足马力,同时用刹车防止飞机移动。在他得到起飞信号的同时要放开刹车,再借助蒸气弹射装置的启动,将飞机弹出跑道。第二种是      。起飞时,用钢质拖索牵引飞机加速起飞。但这种弹射方式比较陈旧,使用这种方式的航母较少。第三种是        ,这种起飞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弹射装置。采用这种方式的航空母舰甲板前端有一个“跳台”,飞机在起飞时以自己的动力经由跳台的协助“跳”上空中,升空的那一刻就好像滑板运动员冲出U形赛道的瞬间。
④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后部有四条拦截索。拦截索是由液压系统制动的,它仅用两秒钟就可以使飞机在50米内停下来。飞行员必须让飞机的捕捉钩挂上其中一条,在最佳情况下捕捉钩应该挂上第三条;假如挂上前两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挂上最后一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陡;着陆时飞行员必须将飞机完全压低,这样他可以保证捕捉钩钩住其中的一条拦截索。同时他必须将发动机开到最大,这样假如飞机没有挂上拦截索,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加速离开甲板,重新回到降落航线。航空母舰舰载机起降技术的解决,把舰艇与战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航空母舰在现代军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目前,航空母舰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向两极化发展,即大型化和轻型化,前者为常规起降飞机的航空母舰,后者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直升机航空母舰。而各种新型航空母舰正在探索之中,未来的航空母舰基本式样不会出现重大变化,但新型航空母舰不久有可能问世。
给“航空母舰”下定义,下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赖当地的机场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行动的飞机叫航空母舰。
B.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可以提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
C.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并作为其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
D.航空母舰是一种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强,能遂行多种战役战术任务,很具威慑力的军舰。

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画线句只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面积。
B.画线句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面积大。
C.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的面积也许要比一般军舰大几倍甚至几十倍。
D.一艘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的面积往往要比一般军舰大几十倍。

阅读第③段,在横线上依次填入舰载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方式,恰当的一项是(    )

A.拖索式弹射起飞蒸汽弹射起飞斜板滑跳起飞
B.斜板滑跳起飞拖索式弹射起飞蒸汽弹射起飞
C.蒸汽弹射起飞拖索式弹射起飞斜板滑跳起飞
D.斜板滑跳起飞蒸汽弹射起飞拖索式弹射起飞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最佳情况下捕捉钩应该挂上第四条,假如挂上第一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陡。
B.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
C.新型航空母舰不久有可能问世,未来的航空母舰基本式样将会出现重大变化。
D.在航空母舰上,通常可以看到军舰所具有的高大的上层建筑和林立的火炮、导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贾平凹的《父亲的半瓶酒》一文。
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②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我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③但是,没过多久,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孩子搭车来了。
④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着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⑤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一到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⑥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着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⑦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⑧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看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节选自《语文世界》,有删改)
文中的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章第④—⑦段中,理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慌恐”→“       ”→“      ”→感动
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⑴“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从第⑤段对小女儿的不同态度中,分析“我”和父亲的不同性格。
结合全文,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说说“父亲的半瓶酒”具体含义作用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一文。
①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②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③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
④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⑤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注】①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②应力: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内部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双方产生的相互对抗的力。
请概括余震的另外两个特征及余震产生的原因。
⑴余震的特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强度小,大都不会造成破坏,多次就成灾;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余震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划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划线句中“到目前为止”“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提示:“到目前为止”和“似乎”任选其一作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错过》选段。
①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②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③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④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⑤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⑥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⑦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⑧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⑨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仔细阅读选文,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就“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这“升腾的能力”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修辞角度对选文第⑧段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写了一副上下句一模一样的妙联来劝人珍惜机会、抓紧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请运用文中的道理,说说此联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葛 闪
⑴洛宁十一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微黑,身形孱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最“怪”的同学,也是我到偏远山区支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
⑵几个月前,洛宁上学的时候,背上除了一个书包,凭空多了一个鼓鼓囊囊、看来颇有重量的口袋。上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像蜗牛背着自己的壳一样,在操场上慢慢地转圈。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让洛宁整天将它负在背上?班上的同学都想打破这个砂锅,揭开谜底。
⑶有同学问洛宁,洛宁总是不发言语。也有同学去摸过,硬梆梆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像是石头。但是,洛宁总不会傻到把石头当作宝贝整天背着吧。还有同学曾试着去打开口袋,但平时很老实的洛宁,此时就像一头发怒了的小狮子,让大家不得不罢手。
⑷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也变大了,里面的东西也装得更多了。似乎口袋里面的东西,是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而变大变多的。
⑸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那次,洛宁没有拗得过好几个同学的强行“合力”,被按在了桌上。口袋被打开时,滚落出的一块又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让同学们都惊呆在原地——洛宁整天背负着的口袋里,装的居然真是石头!
⑹眼前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却有着谁听了也会落泪的背景: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这对本就贫困的家庭无异是雪上加霜。天塌了,洛宁母亲就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去卖,还要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一的一头猪,还要洗衣做饭。日子本来可以这样即使贫苦却也不失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这么无情残酷——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遭遇车祸:命是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
⑺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独自来到了洛宁的家里。一来,看望一下洛宁的母亲;二来,我更想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会让洛宁整天背着石头上学?
⑻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情况。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她瘫痪后,洛宁既要服侍母亲,还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喂猪,洗衣服……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他怕在以后的日子里,若是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道还会发生其他什么事情。于是,洛宁当即便决定:他要背着母亲去上学!尽管母亲再怎么劝阻,洛宁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⑼我的心里陡然被濡湿了。但我同时亦很奇怪,洛宁想背着母亲上学来照顾她,但他的背上,却怎么总是一袋石头?
⑽洛宁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惑,止住了泪水,哽咽着告诉我一个谁都想不到的爱的秘密:洛宁母亲体重八十六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又如何负重?但他却想出了一个方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再不断地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八十六斤的重量为止。
⑾八十六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⑿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仿佛看到这样的一幕:天空飘着雪花,北风尖唳呼啸,山路蜿蜒崎岖,衣衫单薄的洛宁,正用孱弱的肩膀,瘦弱的后背,背着一袋硬梆梆的石头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
⒀顶着风雪,洛宁不怕刺痛;踏着山路,洛宁不畏艰难。因为一份爱,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也因为这份爱,石头里时时春暖花开!
(选自《读者》2012年第3期,有改动。)
文章以          为线索,叙述了                       的感人故事。
读完全文,请简要说说洛宁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第(6)段叙述了什么内容?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请品味文中划线的句子,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1)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像蜗牛背着自己的壳一样,在操场上慢慢地转圈。
                                                                           
(2)天空飘着雪花,北风尖唳呼啸,山路蜿蜒崎岖,衣衫单薄的洛宁,正用孱弱的肩膀,
瘦弱的后背,背着一袋硬梆梆的石头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
                                                                           
从全文看,文章以“石头里的春暖花开”为标题有何妙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