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贾平凹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落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他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里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地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我肯定地说。
“我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展开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开头说“很是伤感”,第四自然段又说一腔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作者伤感流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儿将树桩比作一口泉,“我”觉得小儿的发现很伟大,你觉得这个比喻好吗?为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最后说“谛听”“生命的水声”,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年话惜时
(1)对个人来说,岁末大盘点,其实是在时间支出和工作收获之间衡量损益。支出都一样,收获大不同。撕去最后一张日历,往日已不可再追,更感到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最昂贵的消费。所以,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2)人们很容易忽视一天的价值。以人均预期寿命70余岁计,除去天真年少的岁月,刨去年老体衰的时光,能用来工作的光阴已减去少半。苏东坡说的“睡眠去其半”,虽有些夸张,但三分之一总是有的。七扣八扣,时间已屈指可数。即使如此,抖擞精神做事,时间的效益当可培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被处宫刑又坐过大牢,但他却以不舍昼夜的精神完成了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自然界的时间不过是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但因人们的态度不同,时间显示出一种奇异的相对性。这里好有一比:当你觉得时光像闪电一样消失的时候,那么多半你是在勤奋工作着;当你觉得时光像蜗牛一样爬行,那么多半你是无所事事。所以有人说,体验时光迟缓漫长,最好的办法是游手好闲;感受时光转瞬即逝,最好的办法是忙忙碌碌。
(3)有些人虚掷光阴浑然不觉,有时还很惬意,总想着明天再说吧,明年再说吧。他们以为,94岁的罗素①还可以著书,92岁的萧伯纳还在编戏,83岁的歌德才写完《浮士德》,80多岁的冯友兰还编纂《中国哲学史》,一切都不晚,一切都来得及。这种想法似乎有道理。然而,且不说多数人是否能够寿至耄耋②之年,即使能,是否有上述诸翁超常的脑力和精力,仍大有疑问。不少朋友对未来怀抱若干大计划,只是现在还不忙着做,这些未来的计划十之八九要落空。
(4)成功的因素非止一端,天资、机遇、健康等等都重要,但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把所有有利条件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放弃的人,即使天资不那么好,机遇不那么巧,健康不那么妙,未必不能成功。两耳失聪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两臂皆无的人,可以用脚写出漂亮的书法……显而易见,在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冠军。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反之,时间会毫不客气地使天资、机遇、健康等变得毫无意义。
(5)岁月流淌,年齿③又长。想想去岁还有那么多事想做还没有做完,想想来年还有那么多事应做需要挤出更多时间,不禁想到毛泽东同志那句意味深长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①[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下文中的萧伯纳是爱尔兰著名作家;歌德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冯友兰是中国著名哲学家。
②[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③[年齿]年纪。
本文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作者说的“七扣八扣”,所“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第(2)(3)段,说出作者分别是从哪两方面阐述自己观点的。
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是第(4)段的一个结论,结合第(4)段说出这个结论得出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在博物馆重温北京胡同四合院》,完成第问题。(共7分)
在博物馆重温北京胡同四合院
谌 强
①“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最近在首都博物馆与参观者见面。
②在北京这个大的城市背景下,在已成定制的传统建筑空间布局的住宅形式内,世世代代的北京人演绎着国都的辉煌和市井的喧嚣。城市、胡同、四合院为居民提供了遮风避雨、行路通达的物质基础,居住于此的人们更是将精神所物化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中,使它们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片瓦、一块砖、一个个建筑实体,在充满了普通人的生活足迹后,城市就像人的身躯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变得生机盎然、丰富多彩。
③因此,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作为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场所,除了外在的传统建筑形式外,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通过城市的传统建筑景观胡同和四合院,关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行为文化和生活情怀,让参观者在感受到这座城市不仅仅有皇家的威严,更有市井繁华的闲适生活,体验到生活在北京城的居民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幸福感,展示了胡同、四合院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一起共同创造的一种和谐关系。
④胡同、四合院是组成北京这座城市大树的树干与枝叶,人们的生活就如同养分一样滋养着城市大树的欣欣向荣。北京的文物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在设计这个展览时匠心独具,将用文物和历史档案、图片等实物讲述的关于北京城、胡同、四合院以及北京人生活的故事作为展陈的主展线,而将表现北京人生活的环境即城市、胡同、四合院作为副展线。两条展线同时展开,相互印证,达到所展出的实物由“原生态”的环境做依托,关于城市、胡同、四合院的文化有实物来佐证的目的。让观众在博物馆中重温这座城市的胡同、四合院的文化背景及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
⑤走进首都博物馆的地下展厅,人们宛若走进了一条胡同,同时也走进了一条回到从前的时光隧道,来敲开四合院的历史和发展的大门,从而了解到胡同形成的历史渊源、演变定型后的格局走向以及千百年来所遗留的遗俗风物。展览通过各个时期的地图、实物、图片、档案资料等,为参观者展示胡同和城市的历史。从辽至元明清,庞大的都城最终定型。以胡同命名的街巷,元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至明清时,胡同形成的城市肌理已发展成熟。民国后,胡同也随着变化转型,经历了一种历史的变迁,呈现为人们今天所看到的格局走向。
⑥沿着胡同、四合院、人家这条脉络,参观者在首都博物馆的展厅里走向了历史深处。在北京,大到皇帝的居所紫禁城,中到王府士绅宅院,小到平民百姓的独家小院,放眼望去,整个城内就是规模不等、大小不一的四合院,相互圈合,相互依存。四合院有着灵活多变的空间组合,但横向与纵向的扩展,却依旧逃不过中轴对称的格局,以倒座、垂花门、正房、后罩房所组成的南北中轴是四合院建造和规划的基本。在四合院内,上房下房,东西厢房,前出廊,后出厦,磨砖对缝,花窗棂,红梁柱,青石台阶……从被固定下来的建筑方式和等级要求以及方位、布局安排、各个建筑构件的特殊用途等物质、精神层面看,可以说,四合院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选自《光明日报》 2012年7月21日)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有哪些特点?
根据第⑥段的内容,说出下面材料介绍的是北京四合院的哪一个特点,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
从四合院最细微的建筑构件到庭院的整体布局,都体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渗透着居者的情趣,人们在建筑的每个角落,通过吉祥图案寄托着生活的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达给每个走过它的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封存时间》,完成第问题。(共14分)
封存时间
明前茶
时间可以封存吗?可以,叶庭春12岁那年,就见识过那神奇的一幕。在植物园标本馆,作为他考上最好中学的奖励,世伯老魏得到馆长的特许,带他去看他出生那天的植物标本。叶庭春记得彼时彼刻,偌大的标本馆里只有这一老一少的足音,被干燥后的植物标本封存在台纸和油光纸之间,散发出半是干爽纤维半是青涩植被的幽淡气息。一个标注了1990的标本隔档被轻轻推开,4月9日的标本是一枝垂枝樱,开到七分满的樱花在枝条上如瀑布一样垂挂下来,在干燥后发微微的醺粉紫。12岁的男生完全被震惊了,他出生那一年,那个春天,有过什么样的场景,连他妈妈和奶奶都没有对他形容过,人总是健忘的,但细心保管的植物标本却还原了被记忆抹去的一切。竟有那么完美的花枝代表这个世界欢迎他的到来,樱花没有开至三分满,五分满,花萼青硬如一个有待发育的小孩;也没有开至九分满,流露出行将凋零的感伤,一切都绽放得恰到好处,颜色、姿态、流动的气韵,似可见到那晚月光倾注在花枝上,带来的如梦光影。
8年后,叶庭春的奶奶病逝,全家为她送行时,整个墓园恰好浮动着绿萼梅的香气,让人记起那句绝妙的诗:“天与清香似有私”,好像正是这股香气搭就了奶奶去往天堂的阶梯。那是3月初的阴冷早晨,叶庭春从守墓人那里讨到了一枝绿萼梅回家做标本。头三天,把它夹在吸水性强的纸张中,不厌其烦地换纸,仔细吸去花枝的水分,接着,用镊子屏息调整花枝的形态,不但避免了花叶压在一起出现的芜乱,还令梅枝表现出自然的形态,在他做好的标本上,几朵梅花侧转或翻转,尤如被清风吹动,可以观察到花朵的侧影和背面。
从那天起,叶庭春养成了一个习惯,家中每有重要的纪念日,他都要做标本留存。上大三后,他更成立了“封存时间”工作室,专门制作内嵌花朵和植物的塑封书签,交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弟学妹去卖,帮助他们在经济上提前自立。幸运的是,他就读的大学是有名的园林学校,由春至秋,有大量的花材和变色叶片可作为植物书签的原材料。特别是春天,洒红朱砂梅,深浓宫粉梅,紫白玉蝶梅和琉璃绿的绿萼梅们竞相开放,做出来的塑封书签,一侧配以做旧的照片,拍的是老图书馆的青砖灰墙,暗红色的细条高窗,窗外是疏影横斜的梅花,那一刻,书签捕捉到了民国时代的一缕沉静余韵。
为了给植物书签配图,叶庭春拍遍了母校的数百个角落,那也是他为自己封存的美好时光吗?读完大四,他将赴澳留学,据说在南半球,再也看不到故乡才有的梅、报春、麦李和丁香了,唯有塑封后的书签,可一睹故园的面貌吧。
做了两年的标本,叶庭春感觉青春时光正化作花香弥散在他的周围。干燥后的标本比鲜花的颜色更为幽淡,花瓣的肌理更为纤柔,重瓣的梅与樱,花瓣质地更如世间最清幽的纸一样,散放半透明的幽光。也许我们回过头去看被记忆封存的时间,也是这样的感受:那些粗砺的线条和茁壮的香气已然消失,剩下的唯有恬淡的轮廓和安谧的余韵,仿佛近似觉悟、体谅和怜惜的情感,让人脸上紧绷的线条都放柔软。
是的,留不住的是成长的时光,我们能存在手心的一个定格,不过是美而已
(选自《扬子晚报》2012年11月23日)
本文围绕“封存时间”主要写了四件事,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时  间
       事 件
出生那一天
         ①
    ②
         ③
家中每有重要纪念日
叶庭春都做标本留存
上大三后
         ④

 
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第一段中“震惊”的对象和原因。
①“震惊”的对象:                                 
②“震惊”的原因:                                  
阅读画线句,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定格在手心中的美是如何理解的?(不超过150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从这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中加点的“前者”、“后者”各指文中的什么内容?
                                                                      
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至少说出2种)?并各举一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知识的责任》,完成问题。
知识的责任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前提是【甲】。这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知识的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乙】。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发表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更有力地推进它,发展它。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它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甚至被剥夺生命,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这便是知识的责任。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丙】。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有对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       。这便是知识的责任。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
②为社会担负重大责任
③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文章第③段举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三人的事例,请简要分析这些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段的观点。
答:      
请在第④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语句,阐明本段观点与范仲淹的话之间的联系。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完成问题。
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①汽车社会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随着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国际通用的汽车社会标准是每百户家庭拥有16辆小轿车。根据这一标准,中国有许多城市已进入了汽车社会。
②截至2011年11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23亿辆,汽车保有量达1.04亿辆,大中城市中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以上的城市数量达14个。其中,以个人名义注册登记的私家汽车保有量达到784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9.45%,成为汽车构成的主体。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约为10亿辆,中国占据了其中的10%。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低于美国(2010年2.4亿辆)的世界第二大汽车保有国。可以预计,未来5~10年时间内,我国将有更多的城市进入“汽车社会”。
③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还没做好进入汽车社会的准备。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
④中国城市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都变成了“停车场”。中国占地面积数量相当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它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这对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1/3、土地资源十分匮乏的中国来说是很大的制约。
⑤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⑥汽车尾气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量达到6.9亿辆,就意味着未来废气排放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⑦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
阅读文章,具体分析“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的原因。
答:      
根据文章相关知识,阅读分析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我国实际,请给政府提出两条能够有效缓解汽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矛盾的合理化建议。
(1)我国许多城市交通拥堵情况越来越明显,停车位严重不足。开车难、停车难已经成为人们的大烦恼。在堵车情况下,汽车停停开开,排出的废气就会更多,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就会更大。
(2)194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有250万辆汽车,这些汽车燃烧汽油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致使该市大部分市民患病,对家畜、水果及橡胶制品和建筑物也均有损坏。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例外的惭愧》,完成问题。
例外的惭愧
张晓风
①我有一个特点令我自己十分惭愧,那就是:我经常不惭愧。
②譬如说,我去人家家里吃饭,女主人烧得一手好菜,我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诚心诚意地赞道: “真惭愧呀,这么好吃的东西,我怎么就烧不出来呀!”
③可是,等晚上回到家里,夜深人静之际,我仿佛听见极幽微的声音在提醒我:“哎,我说,你这家伙,你说的话好像不太诚实哦!你想想,你真的惭愧吗?你只不过是说说罢了,你干吗要说这种话?这世上说话不实在的人已经太多了,你还要再增加一个吗?”
④我当下嗫嗫嚅嚅:“哎呀,我并不是撒谎,我当时大概一时冲动吧?我其实并不打算惭愧的,更不打算改过,我下回小心不乱说不实之话就是了。”
⑤其他的事依此类推,例如人家的屋子布置得如何雅洁清幽,人家的研究做得如何深沉扎实,人家的菜园打理得如何鲜翠欲滴,我其实都厚着脸皮轻易放过自己——动不动就惭愧,那日子可要怎么过啊?
⑥不过,倒有一桩“外套事件”例外。
⑦大约十年前,我在暑假去新西兰旅游。台湾的暑假其实正逢新西兰的冬天,这一点,我虽然也知道,却仍然心存侥幸,不肯多带厚重的衣服。管他呢,等到了新西兰冷得受不了,再想办法吧!
⑧到了新西兰,我那几件毛衣实在挡不了事,立刻想去买衣服。刚好那天朋友开车带我出游,车子高速开在公路上(新西兰人少车少,路又宽平,几乎每条路都可当高速公路来开),我忽然大叫:
⑨“停车,停车——开回去,我看到一所教堂!”
⑩“教堂怎么了?”
⑪“教堂门口有草坪,草坪上有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大义卖。 ”
⑫“奇怪,”朋友半信半疑,“车子开那么快,你也看得到!”
⑬但她还是把车退了回去,果真教堂在举行义卖。义卖多半不卖什么好东西,都是些人家用不着的旧物品,倒是巧克力奶和饼干做得非常好,我们各点了一份。忽然,我看到了一件美丽的羽绒外套。哎呀,那刚好是我想要的,跑去一试,尺码正合适;再看价钱,天哪,差不多合台币两千元。当天的大堂里,每件东西都贱价,就这件外套死贵。怎么回事,我竟看上唯一一件贵货,便忍不住想还价。
⑭“对,我知道,”摊位的主人说,“这是场子里最贵的东西,可是这是我朋友刚从美国寄来送我的,全新呢!”
⑮天气实在冷,我立刻付了钱,并且舍不得脱下。
⑯“这件衣服穿来不错,你为什么不自己留着呢?”
⑰“我不想穿得那么奢华,我穿普通的衣服就好。而且,教堂需要钱!”
⑱我这才仔细看她,她穿一件非常黯淡的土色毛衣,她的人也带几分土色。我忽然惭愧起来,我这样随手就买了东西,而这东西却是原主人口中的奢侈品。
⑲年年冬天,我穿这件衣服的时候,内心都十分惶愧。想起那清瘦的主人,我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但我又不能拿这件衣服去还她,只好小心翼翼爱惜着穿,好来赎我的罪咎。不管我能活多少岁,不管我有多重要的场合须出席,我立志再不去买第二件冬衣。
⑳我惭愧,对那位我不知名的南半球的穿着素朴的女子。平生极少生愧,但一想起那妇人安静的眼神,瘦弱的身体,低抑的语调,我就——惶恐惭愧。      (选自《读者》2012年第19期,略有删改。)
文章①~⑤段写了四个“惭愧”的例子,请找出让作者“惭愧”的原因,依次填补下列空白(每空不超过9个字)。
(1)人家      (2)人家      (3)人家       (4)人家     
文章第⑦段有“心存侥幸”一词,请揣摩一下作者当时的心理,并分析该词语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答:_     
文章题目为“例外的惭愧”,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惭愧”的理解和认识。(不超过150个字)
答: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
住进富阳宾馆,推窗一望,思慕久矣的富春江就在眼前,顿时欣喜泉涌。时当中午,从稀淡云层中射出的阳光不能朗照,江面似蒙上一层轻雾,显出一副慵睡未醒的模样。
富春江古有“第二漓江”之誉,她的特点是山水相映,江宽流缓,在这里望江远眺,正好领略其轻裘绶带之美。入富阳登上鹳山,立在江畔大石崖上静静地注视,则就可以细察她的一颦一笑了。清澈的江水徐徐流淌,水浅处沙滩隐约可见,两岸沙丘小山宛若装饰的屏障,那从容驶行的船只似在徜徉散步,其实它是机动的,惜乎不能再见到富春帆影了。
登鹳山当然还为访“都”。这次是由郁达夫孙女郁嘉玲陪同前往的,她容颜酷似乃祖,性格亦坦率真诚,以仰止之情娓娓讲述祖父在南洋抗敌遇难的经历。我们瞻仰了“双烈亭”,这是为追念郁华、达夫兄弟而筑,叶浅予为这对以血殉国的贤昆仲所制作画像,镌之碑刻,虽寥寥几笔,却神情毕肖,非知己不能如此得其神髓。达夫故居是一栋二层楼房,它所贮藏的英烈业绩,当与富阳山水永存。虽则大节嶙嶙的忠骨并不埋于此间青山,可这富阳的人文之美当是十分绚烂壮丽的。
山水总是寄寓人情。唐人吴融诗云:“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我从富阳到桐庐,一路览胜,就充分品味到“水送山迎”的情趣了。这条途径,车子几乎是跟富春江的流向平行的,一出富阳,向西偏南行进,它在群山之间时而露面,时而遮颜,觉得富春江始终陪伴在我身边,为我倾诉旅情。这浙西的山也真多,诚如郁达夫所描写的“峰岭并不成重,而包围在汽车周围的一带,却呈露着千层万层的波浪”。
富春江古有“第二漓江”之称,富春江位于________________。漓江位于________________。
富春江的自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文中能体现富阳人文之美的事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
景语都是情语。下列描写能体现作者什么心情?
(1)立在江畔大石崖上静静地注视,则就可以细察她的一颦一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在群山之间时而露面,时而遮颜,觉得富春江始终陪伴在我身边,为我倾诉旅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西湖漫笔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①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都是绿的。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③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④亭旁溪水琮琤,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①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②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③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④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⑤
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
答:第________句,欣赏评点:________________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小节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归哪一处
(   )

A.① B.② C.③ D.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一)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不知谁哼起《高山青》”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个游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
“仿佛能揉出浓汁”中的“仿佛”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
作者在整个游程中并没有看到“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为什么还要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让电脑变成“绿色”(14分)
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脑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性能的提高,而是把眼光投向了环保,噪音、能耗、有害物质……这些我们在几年前都还不在意的问题逐渐为越来越多的电脑用户所关注。
⑵计算机能耗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一台奔腾4电脑每小时耗电约为0.15千瓦,每个工作日约耗电1.2千瓦。对网吧、办公楼等场所来说,连续工作时间较长,每天电脑要“吃”掉多少电量就可想而知了。
⑶那怎样才能让电脑省电呢?首先,显示器是个耗电大户,显示器的尺寸越大,意味着消耗的能源也就越多,17英寸的显示屏就比14英寸的显示屏耗电多35%。显示器能关就关,不能关也要适量调低亮度。所以从节能的角度考虑,显示屏不需要一味贪大。
⑷除此之外,让电脑省电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拔去类似USB等接口的多余外部设备。外置光驱不用的时候,尽量把它拔掉,因为即使没有使用,光驱也一样会消耗电力。
⑸第三个省电办法,就是使用睡眠和待机状态。当电脑处于待机状态时,系统停止运转,类似于关机模式,主机和显示器总共才耗电5瓦左右。当然,长时间离开不用时,最好将电脑彻底关闭。关闭电脑后一定要记得同时关掉电源,否则电脑会有4.8瓦的能耗流失。此外,定期整理电脑系统,将不常用的软件关闭,也有利于降低电力消耗。
⑹噪音是电脑的第二大污染源,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下生活或工作,极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等症状。为此,国家对电脑噪音作出了严格的限制,规定电脑的噪音不能超过55分贝。
⑺当然,电脑的环保,不仅仅是指降低耗电、减少噪音污染,同时还包括采用高效防菌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消耗,以及减少废物产生等诸多方面。电脑产品因其换代周期短、淘汰率高,大量被废弃的电脑设备可能对环境造成新污染。“电脑垃圾”已成为未来环境保护的新隐患。
⑻制造一台个人电脑要用700多种化学原料,这些原料大约有一半都含有对人有害的毒素。大部分被废弃的电脑作为“垃圾”掩埋在土壤中,这些废弃材料中的铅会慢慢地渗透出来,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对这些可燃性材料经常采用的处理办法是进行焚烧,在焚化时,塑料和橡胶原料会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重金属,对空气造成污染,形成对人体和农作物有害的酸雨。
(9)电脑的再生利用和禁止使用毒性大的材料就是减少污染的有效办法。目前,IT产品有毒材料的替代研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健康环保的产品代表着未来电脑的发展趋势。我们期待,坚持贯彻绿色环保理念的电脑生产厂商会越来越多,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多地感受到产品的安全性能与品质保证。
阅读3-5段,依据信息,概括出使用电脑时降低能耗的具体措施。
                                                                                  
请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请阅读第8段画波浪线句子,品析划线词“大部分”的作用。
                                                                                  
电脑的环保问题正愈来愈为人们关注,请根据选文和“相关链接”的材料,就电脑环保问题进行比较探究,用简洁通顺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不超过40字)
材料1:目前,人们使用的电脑塑料外壳大都涂有一层防火的有害制剂;每台电脑的显示器屏幕中含有大约2.5磅有毒元素铅。
材料2:据最新消息,日本富士通用玉米淀粉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玉米电脑”。瑞典SWEDX公司正在推出一种木质环保型电脑,显示器、键盘和鼠标都是由木材制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白色风信子
刘继荣
幼儿园门前熙熙攘攘,我牵着女儿的手,老师踌躇着,似有话要说。半晌,她微微叹道:这孩子含羞草似的,音乐课嘴闭成一枚坚果,舞蹈课总比别人慢半拍,就连游戏时,也是独自在角落张望。我似乎感冒了,全身发冷,头痛欲裂。女儿将脸藏在我的大衣里,不安地蹭来蹭去,我愈发烦躁。一出世就得到病危通知的女儿,在这群活泼可爱的宝宝中间,不仅身高不足,性格也甚是木讷。
老师斟酌再三,又说了一件愈发让我尴尬的事。女儿这些天用餐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还要求添饭。旁边有位家长擦肩而过,他好奇地回过头,望望女儿,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我在老师面前兀自强撑着微笑,心里却暴躁得想找谁大吵一架。
头晕目眩地到了家,一摊泥般软在床上。女儿推开门,期期艾艾地要我教她什么,我极力克制着恼怒,闭上眼睛不去睬她。可不一会儿,我刚昏昏欲睡,门又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她的脑袋在门边闪闪缩缩,心力交瘁的我终于爆发了,狂怒地指着她喊叫:滚出去,我不想看见你!
女儿惊骇地缩到墙角,过了好一会儿,才瑟瑟发抖地问:妈妈,一个人杀了自己的手,她会死吗?我气急败坏地将她藏在背后的手拉出来,头立时嗡嗡作响,那么多的血,那么深的伤口!连淘气都笨得险些杀了自己,老天啊,你到底给了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跌跌撞撞地到了医院。医生说伤口太深,为防止感染,缝合后要输液,而且可能会留下永久性疤痕。
打完点滴后到家已经很晚,一进门就听见电话铃响,女儿轻手轻脚去了卧室。女儿的老师说,她今晚一直在给我打电话,如果打不通她会内疚得连觉也睡不着的。
原来,那位听到我们谈话的家长去找了她。他说他的孩子和我女儿最要好,那孩子告诉爸爸,好朋友拼命吃那么多饭,不是傻,也不是贪吃,是因为她妈妈工作很辛苦,她要吃得饱饱的就不会老是生病,会快快长高长聪明,会给妈妈做饭,帮妈妈拖地,妈妈就不会再烦了。
说着说着,老师忽然哽咽了,她低声道:您的孩子还说,妈妈最爱吃苹果,她一定要学会削苹果。
我的心痉挛着,电光火石间忽然明白。她第一次进来,是想让我教她削苹果,我却没有睬她,她把自己伤得那么重,只是试图学着为我削一只苹果!
我来到她的房间,她居然换上了夏天才穿的公主裙,默默站在红地毯上,似一个小小雪人,仿佛太阳一出即会融化。一见我,她眼里闪过浓浓的歉疚,一下子,我的鼻子酸起来。她喃喃地说妈妈别哭,我给你跳舞,跳我刚刚学会的《风信子开了》。
我发现她右脚的袜子有些异样,她说,袜子破了一个洞,昨天脱掉鞋子进舞蹈教室时,有小朋友笑她露出的大脚趾,她便自己拿针线来缝,缝好后却成了一个小包。
我蹲下来,摸着那个疙瘩,硬硬地硌着手,也硌着我的心。她的脚被磨了一整天,我却不知道,她只有四岁半,怕妈妈会烦,自己苦苦琢磨着,竟然补上了这个破洞,做妈妈的却嫌她笨!
她轻轻唱着,缓缓摆动手臂,合拢的双手如一枚含羞紧闭的花苞。在灯光底下,花苞怯怯地打开,风来了,雨来了,她的单眼皮的黑眼睛一直看着我。她举在头顶的左手,还裹着厚厚的绷带,花瓣一点一点展开,女儿如同一个小小的勇敢的伤兵,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终于将自己开成了一朵比雪还洁白的风信子。
风信子低声说:“妈妈,小朋友都笑我开得太慢了。还有人说我是白痴。”我一震,心被烫了似地猛一缩。她顿了一下,静静地说:“舞蹈老师告诉大家,我不是白痴,我是白色的风信子,很安静很怕羞,比紫色、蓝色和红色的风信子要开得慢一些,可等到开好了会最美。”
全世界的雪都在瞬间融化,我的脸上溢过暖暖的柔波,我俯下身子,抱住她柔软的小身体,抱住漫漫红尘里离我最近的温暖。
她伏在我的胸前,我看见窗外路灯暖暖的光里,映着一个纤尘不染的琉璃世界。温柔的屋檐上,慈爱的树枝间,静默的巷子里,每一处,都盛放着白色的风信子。每一粒种子,都拼尽气力,自九天深处赶来,匆匆赶赴一场花的盛会,从天上到人间,只为让自己那一颗小小的心,开出一树一树的繁华。
我的心里是从来没有过的安然与甜蜜,我想告诉全世界的人:请允许白色的风信子害羞吧,因为,风雪再大,受伤再深,她都会拼尽全力为你开一朵最美的花。  (选自刘继荣《遇见世上最好的爱》一书,有删改)
说说文章以“白色风信子”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文中的母亲对自己女儿的理解有一个曲折的心理变化过程。请仿照示例在文中找出一个词语填入下列括号中。
暴躁→(           )→(             )→(           )
作者在文章情节的发展上运用了误会法,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曲折生动。请在阅读全文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女儿被母亲和老师误会了的两件小事。
                                                                                
请结合语境,自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1)她轻轻唱着,缓缓摆动手臂,合拢的双手如一枚含羞紧闭的花苞。
                                                                   
(2)温柔的屋檐上,慈爱的树枝间,静默的巷子里,每一处,都盛放着白色的风信子。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舞蹈老师这段话的理解。
“舞蹈老师告诉大家,我不是白痴,我是白色的风信子,很安静很怕羞,比紫色、蓝色和红色的风信子要开得慢一些,可等到开好了会最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暗 香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
我才恍然大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守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酲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来就如此啊!
题目“暗香”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答:                                                                          
第二段中“毫不张扬之意”与第三段中哪一句相照应?
答:                                                                         
第三段中“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中“最温柔的记忆”指什么?请概括事例回答。
答:                                                                          
文中写到“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我们的心湿漉漉的”,表明我们什么样的心情?
答:                                                                          
通读全文回答,作者要赞扬生命中的一种什么精神?
答: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你的身边也一定有这样人,试举一例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