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失败是个未知数
①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
②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不进分数段,比赛取不上名次……这都叫失败,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
③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只不过有的人栽跟头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可以说,人生就是不断栽跟头,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④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却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岔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再接再厉的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苦"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己选择的是哪一条路。
⑤十九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自己从前的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威灵顿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这个道理吗?
⑥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我说的这番话,你认为对吗?
.“失败是个未知数”中的“未知数”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分)
.第一句“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改为“你一定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好吗?为什么?(3分)
文章的第③、④自然段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作者用______ 来比喻人生受挫折,论证的道理是 。作者还用“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比喻 。阐明的道理是
.文章讲述了威灵顿将军的故事,是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的道理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5分)
天赐良“源”
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海洋表面在太阳的照射之下,和长期未受到光线照射的深海产生了温差。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由于存在温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按资源普查的经验公式计算,在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海洋温差能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148亿兆瓦。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A
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缺乏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28℃温水和冰块实现了温差能至电能之间的转换。这个试验虽然产生的电力不大,只能使几个灯泡发光,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理论上的可行并不代表在工程上就可以立即应用。海洋温差发电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能源危机时期,在美国夏威夷成功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后才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使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海洋温差发电机的工作流程
海洋温差发电机系统是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很大的管道连接。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1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而致沸腾,蒸汽经由连接管路送到涡轮机,使其转动。逸出的蒸汽则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随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即能经由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
广阔的利用前景
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较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等等。但是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当海洋电站离陆地较近时,可考虑直接向陆地上的变电站输送电能;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因此对海洋温差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 请在文章的A处撰写一个适当的小标题。
.文章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写出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作用。 (2分)
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从中的发现或思考。
材料:上海电力公司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项目,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齐头并进。根据测算,世博会召开时,上海并网清洁能源发电将达到146.4兆瓦,其中风电139.4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7兆瓦,可为世博园区提供三分之一的用电这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
平视
①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好焦距,让我们的目光平视。颐指气使的喝令不能让你弯腰,惠予弱者的善举不会让你倨傲。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我们要平视!
②面对权贵、富翁、名人,如果我们仰起脸,眯着眼,媚笑着,等待垂青,等待恩赐,等待布施,那是仰视。仰视是形象的贬损,是尊严的丧失,是灵魂的削价。
③面对弱者、贫民、凡夫,如果我们虎起脸,瞪着眼,哂笑着,或对其不屑一顾,或对其呼来喝去,或对其任意裁决,那是俯视。俯视是缺乏自知的嚣张跋扈,是丧失理性的恣意妄为,是践踏尊严的恃强凌弱。
④因此,我们要平视!
⑤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无视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平视是一面没有弧形的镜子,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竹林。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他的语气说道:“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苏联著名的小姑娘卡嘉。”小姑娘单纯的世界里没有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下,于是她很轻松地做到了平视。
⑥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发展不同才造成了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不能成为不平等待人的理由。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一个衣衫破旧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林肯一丝不苟地脱帽向其回礼。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歧视别人不仅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即使身居高位,名噪一时,仍然不可忘记平视。
⑦但做到平视并不容易,它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⑧面对世界,我们要平视,国与国之间平等看待,才会有一个和平的世界;面对他人,我们要平视,人与人之间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面对自我,我们要平视,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道理? (4分)
、怎样才能做到平视? (4分)
、文中作者所反对的“仰视”是有特定含义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多用“仰视”来表示尊敬和仰慕,请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我们不仰视……,我们仰视……”的句式写一个句子。(3分)
【示例】我们不仰视作威作福的权贵,我们仰视一心为民的公仆。
赏析自然人文之风景。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
澜沧江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兰津古渡”了。
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的澜沧江边就是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已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
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
霁虹桥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滇缅公路修通之前霁虹桥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和牢。
伫立霁虹桥头,上流百米之外澜沧江银花雪浪,近前却水流悠缓。当年徐霞客曾以“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描绘了这里的水流态势。由于古道、摩崖、桥梁,与滇西地区的开发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文化、桥梁建筑等多方面有科学价值,政府已拨款整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 二
2008年5月12日,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四川省汶川县。在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终于获救。
父母的身体是一座桥——向宋欣宜的父母致敬
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气魄再一次得到了充分体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国分忧、共赴国难,这是每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呐喊。这俨然是一座用爱心搭建通往希望和幸福的桥梁,灾难非但没能压垮强大的中国人,反而让十三亿中国人的心贴得更近。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兰津渡的桥经过了哪几次演变?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通读材料一说说霁红桥有哪些特点?
、“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请你说说加点的“已发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材料一中作者主要采用了那两种说明方法?
、桥可理解为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也可以比喻成能起联系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材料二中就将桥比喻为生命的桥、爱心的桥,请你想想桥还可以比喻成哪些内容?(写两个)
、“俨然”有三种基本解释:①形容整齐,②形容特别像、好像,③形容庄重、严肃。请你揣摩一下材料二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A ),《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中的“俨然”应是上面哪个选项( B )。
、请你调动积累写出古诗或古文中有关山水的名句一联或一句(只写山或只写水也行)。
父亲是一条鱼
①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②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酒足饭饱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此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水干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他们拥着父亲在行进。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的烂草鞋……
③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悉心照料。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木耙将宁静的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这些幼鱼在父亲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的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只精致的小碗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④我没有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的一曲绝唱。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做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做生日,那么炫耀!那么得意!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⑤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
⑥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父亲
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我彷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
.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⑴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⑵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第三段中写阳春三月的布谷鸟,其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
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第②段中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富于创造力人,认为自己有创造力。”请结合下文谈谈,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他们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讲理由。
第④段中划线的词“一定”能否去掉?为什么?
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是作者的一个小观点,请你从读过的书中列举出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读了本文后,你对创造力一定有更新的认识,请根据你对创造力的理解,补充下面的句子,表达你独到的观点。
如果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天赐良“源”
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海洋表面在太阳的照射之下,和长期未受到光线照射的深海产生了温差。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由于存在温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按资源普查的经验公式计算,在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海洋温差能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148亿兆瓦。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A
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缺乏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28℃温水和冰块实现了温差能至电能之间的转换。这个试验虽然产生的电力不大,只能使几个灯泡发光,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理论上的可行并不代表在工程上就可以立即应用。海洋温差发电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能源危机时期,在美国夏威夷成功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后才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使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海洋温差发电机的工作流程
海洋温差发电机系统是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很大的管道连接。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1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而致沸腾,蒸汽经由连接管路送到涡轮机,使其转动。逸出的蒸汽则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随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即能经由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
广阔的利用前景
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较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等等。但是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当海洋电站离陆地较近时,可考虑直接向陆地上的变电站输送电能;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因此对海洋温差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请在文章的A处撰写一个适当的小标题。
文章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写出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作用。 (2分)
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从中的发现或思考。
材料:上海电力公司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项目,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齐头并进。根据测算,世博会召开时,上海并网清洁能源发电将达到146.4兆瓦,其中风电139.4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7兆瓦,可为世博园区提供三分之一的用电这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
二房坝·外公·蘸水碟
黄德彰
岷江的流向没有改变。从石板溪到叉鱼寺,水流正东。江南是我的故乡塘坝,江北一道小溪,叫石马河。溯溪而上,行五六里,丘陵间一片田原,茂竹半掩农舍,便是我的外婆家了,地名二房坝。
二房坝是我儿时寒暑假必去的所在。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一人是拄手杖的。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和我是不干活的。我是客人,又小,只管玩耍。外公则天天拄着手杖,到两里路外的观音寺吃茶。观音寺是平安乡的首府,总共不到30户人家,民居的屋顶覆盖着窄窄的石板街道,街道上稍宽的地方设有茶桌。这个只有二三千人的小乡,一乡的头面人物,大抵坐在茶桌周围的竹椅上。
外公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人物:全乡只有两户人家的子弟在外面读大学,他一人便供给了全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他曾对我说过,供舅舅上学,他花费了16石谷子。一个10亩田产的地主家庭,要供成一个大学生,其艰难可想而知。
他要让儿子也感受这种艰难。假期回家,舅舅不能享有外公和我的特权,他必须劳动。临开学了,须得卖米以筹学费,舅舅得与佃户张世华一道,将稻谷加工成大米。把谷子从谷仓放出来,一担担挑到擂房里去擂了,用风簸风它,吹去稻壳。再挑到半里之遥的长瓦房,那儿有个碾房,碾去米糠,使糙米变成精米。再挑回来,风去米糠,过筛,去掉碎米。每道工序,张世华干,舅舅一样地干。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谷仓渐空,学费才足。舅舅已深知这些钱来之不易(纵然那稻谷已从佃农那儿剥削过来,是现成的),可以离家赴校了。
舅舅是修农学的。先上县农中,继而就读省高农,毕业后,到灌县林场工作了两年才考上了金陵大学,上这所大学也是外公的命令。毕业后就业于台北。正在这时,外婆病逝了。外婆病笃之际,外公叮嘱我的母亲千万不要告诉舅舅,希望儿子不为母病所累,在外继续发展。但我母亲还是给舅舅写了信,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母亲写信,舅舅还乡,都是违背外公意愿的事。但子女此种行为却是父亲教育的结果,陈氏家风使然。陈氏祖先,自湖北麻城入川,垦殖于二房坝以来,外公已是第七代了,代代相传,恪守孝道。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要求子孙缅怀并继承先辈的美德。外公事母至孝。他年轻时往往外出谋事,每离家,总先去乡场卖肉的所在,给屠户打个招呼:每逢赶集便给家里送肉,让老母常有肉食,待他归来一并结账付款。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母亲是外公的女儿,外公的孝行也在她这里流芳。年事渐高,外公已不再外出谋生,每年总得有几个月住在我家。吃饭的时候,外公面前有一个碟子,专属于他。那碟子很小,孔乙己叉开五指即可罩住的那种,人们吃豆花时用它盛蘸水,而在外公面前则是母亲特备的精肴,比如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我和弟弟的眼睛,不免馋住那个小碟,老人也总是给外孙的碗里拈上一枚。眼见那碟子里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又害怕母亲责备的眼神,而外公又给我们各拈一枚。时至今日,难禁内疚: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正确一个给2分,正确两个给3分)
答:外公是一个的,的,的老人。
. 标题中“二房坝·外公·蘸水碟”三个词语表明了文章的思路,按提示填空。(4分,前两空各1分,第三空2分)
开篇写二房坝点明了 ,二房坝享有特权的是外公,由此推出了文章描写的 ;因为外公是全乡的头面人物,一方面他艰难地供成了全乡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中的一个——我的舅舅,另一方面他把祖德孝行传给了他的儿子和女儿——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将外公接到家中赡养,用蘸水碟为他特备精肴,我和弟弟馋住了碟中的精肴,以上构成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小小的蘸水碟盛满了 之情,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各2分)
①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答:
②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答:
. 结合上下文,判断对“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这句话的理解,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这句话是陈氏家教的追求。() |
B.这句话是陈氏家风的真实写照:祖辈的美德已经代代相传。() |
C.“祖德流芳”揭示了文中人物行为的原因。() |
D.这句话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
. 文中说:“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联系全文想想,外公的言行是否矛盾?为什么?(3 分)
(二)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
.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沙尘暴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请根据第⑥段简要回答。
.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钓不到鱼,就去够苹果
①那是我人生中苦不堪言的一年,高考落榜的痛苦,让我心灰意冷。我辜负了家人对我的期望,那些日子,我溺在负疚的潮水里,不能自拔。我抱怨上天的不公,自己多年来的寒窗苦读,却得不到一点回报。
③钓鱼的地方有一棵果树,上面结满了苹果。但那棵果树很高,那些高高在上的苹果,令我只有仰望的份儿。
④看我蹲在那里望身后的苹果树,父亲知道我是馋那树上的苹果了。就递给我一根树枝,对我说,蹲着是永远吃不到苹果的,为什么不站起来去试试?
⑤我犹豫了一下,但终究还是站了起来,走到那棵树下,拿那根树枝使劲地去够树上的苹果。费了半天劲,终于被我够下来一个又大又圆的苹果。我捧着它,兴奋地向父亲跑去。
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父亲看似漫不经心地说,“但首先是,你要站直了,只有挺起了腰身,才能摘到树上的苹果。”
⑦父亲的话,让我顿开茅塞。是啊,活着,人生就会有种种不容易,正是因为这份不容易,阳光才显得格外耀眼,绿叶才衬得格外鲜嫩。那些不容易,是命运赐给我们的苦难的盐,它可以为我们补充坚强的钙质。
⑧偶尔会有阴天,或者大雨滂沱。但太阳终会露出和蔼可亲的笑脸。一个合格的人,要像那棵顽强的向日葵那样,不能因为太阳的短暂缺席,就低下仰望的头颅。
⑨我听明白了父亲的话,也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我和父亲说了想重读一年的打算,在心底发誓,来年的这个时候,一定会让自己人生的树上,结出一颗闪光耀眼的苹果。
⑩ “这才是我的儿子。”父亲如释重负,高兴地拍着我的肩膀。那天,我们父子俩谈了很多,不知不觉,天色已晚。
⑾霞光满天,我们收拾好行囊准备回城,这个时候我才发现,父亲一条鱼都没有钓到。我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不会吧,你钓鱼的技术不会这么差吧?看回家妈妈怎么笑话你!”
⑿父亲挠挠头,不好意思起来。“其实我压根就不会钓鱼,就是想找个借口和你谈谈心。这套渔具是我跟同事借的,也就是来装装样子。你看,早上匆忙,连鱼饵都没带。”
⒀我大声地笑着,“爸爸,你告诉了我,要站直了才能摘到树上的苹果。那我也告诉你,要挂上鱼饵才能钓到鱼!”
⒁“没关系,钓不到鱼,就去够苹果。” 父亲也忍不住大声爽朗地笑着。
⒂在晚霞的照耀下,这个一条鱼都没有钓到的“笨蛋老爸”,竟是如此可爱!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简要的赏析
那些不容易,是命运赐给我们的苦难的盐,它可以为我们补充坚强的钙质。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一个合格的人,要像那棵顽强的向日葵那样,不能因为太阳的短暂缺席,就低下仰望的头颅。
有人说文章的标题《钓不到鱼,就去够苹果》很好。请你分析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阅读季羡林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一文,完成小题。(12 分)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都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请选取一个外国名人的事例,为第⑧段补充事实论据。(2分)
为什么说了解“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积极对待?(4分)
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选择了哪几类人作为例证?为什么这样写?(6分)
阅读《“难缠”的超级细菌》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①超级细菌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耐药性细菌。比如臭名昭著的MRSA,大多数的抗生素都奈何它不得。仅在英国,每年就有l0万人在接受治疗时被感染。
②就在“难缠”的MRSA肆虐之际,一种能够抵抗目前所有抗生素的金黄葡萄球菌“横空出世”,它能够通过伤口甚至皮肤接触传染,严重时会致人死亡。在过去的超级细菌面前,人们还一直留有最后的“杀手锏”——万古霉素。但该药毒性大,发现后很快就被打入冷宫。只是当其他抗生素都无能为力时,万古霉素才会“披挂上阵”。但最新发现,金黄葡萄球菌却不怕它,这种超级细菌更加“难缠”,简直有“金刚不坏之身”。
③事实上,超级细菌的出现完全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早已不是新闻。1928年英国人弗莱明发明青霉素后,抗生素便成了对抗细菌感染的最有效武器。但由于人类滥用抗生素,使得体内的有益菌群被杀死,导致体内茵群失调,耐药菌乘虚而入。更可悲的是,由于很多抗生素能促进动物生长,人们杀鸡取卵般地将其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抗生素投入使用仅几十年,很多细菌就对它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例如,绿脓杆菌对阿莫西林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竟达l00%。
④今天,科学家既在反思人类自身的错误,同时也在积极寻求打败超级细菌的方法。首先,祛除诱因。超级细菌“所向披靡”,是因为穿上了强大的“马甲”——生物膜。生物膜感染的诱因大致可分两类:机体内的病理异常,如支气管扩张;人体内的人工置留物,如人工瓣膜。因此,通过改变生物医学材料的质地,可以减少致病微生物的粘附,减少形成生物膜的可能。其次,对刚形成的生物膜,科学家建议在其形成初期便予以打击;对已经形成稳定状态的生物膜,现在尚无特别有效之法,主要仍是使用大剂量及渗透性强的抗菌药物加以防御。第三,人们还通过破坏生物膜结构达到打败超级细菌的目的。此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还将从产生膜成分的基因入手,直接改变生物膜成分的合成,彻底消除生物膜。
(根据《科学世界))2009年第5期谭玉龙所撰《超级细菌不怕抗生素》改写)
为什么说超级细菌“难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3分)
请说出第①段中划线词语“大多数”的表达作用。(2分)
第③段画线句子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分)
联系第③段,说说第④段开头所说“人类自身的错误”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如果此文在网上发表,请针对人类的这些错误行为,写一两句留言,要求至少运用一个成语。(4分)
两个方面:
留言:
阅读第④段,说说如何打败超级细菌(请分4点概括,每点不超过15字)。(4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14分)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两个“更多的”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少习吏事 ( ) ②阖户启箧取书 ( )
③家人发箧视之 ( ) ④普性深沉有岸谷 (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②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2分)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普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阅读《孔子心和庄子气》,完成小题。
孔子心和庄子气
一场冷雨下过,天色已近黄昏。
邻居家的老榆树上,数只麻雀正梳理着翅膀下和尾巴上有些潮湿的羽毛,神情悠然而专注,还不时惬意地叽喳几声,像极了庄子眼中和笔下的风景。
天空,随风而动的灰色云层下,几只燕子在空中忙着捕食,再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要跋山涉水飞往南方了。用羽翼追求梦想,丈量天下,一路奔波劳顿如当年周游列国的孔子。
麻雀与燕子,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庄子与孔子,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
常常忆起老家的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大爷,算来他今年已经66岁了吧,都在城市上班的儿女曾无数次劝他离开农村一同居住,却被他次次一口回绝。他吹的小曲隔着老远就能听见,他喜欢独自一个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看大豆的长势,摸摸高粱的结节,听听蟋蟀的弹奏,望望远处的羊群,满心盛开的都是满足和愉悦。他是一个典型的村庄留守者,正如那群麻雀,只在村庄和村庄附近鸣唱,任寒暑易节春秋暗换。
只是,自然界中有界限分明的麻雀和燕子,当今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却很难觅到纯粹的庄周和孔丘。孔子的入世进取激励我们在事业的疆场上驰骋拼搏,庄子的出世无为却能给欲火过旺的心灵降温,降低飞行的高度,还心态以平和安宁。
有一位朋友,上班时被同事称为工作狂人,就连中午在单位吃午饭时,与饭友谈论的话题都常是下一步的计划,计划一旦制定就不折不扣地执行。但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脱掉工作装,换上休闲服,下厨做菜无不精通,侍弄花草无不在行,每逢假日常常开车带上家人流连于山水之间,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小酌,即使不能远行也要起个早走出家门去广场上打太极或抖空竹……生活被他调剂得有张有弛有滋有味,人也活得抖擞高效。
怀一颗孔子心,染一身庄子气,在天作飞燕,落枝成麻雀,收放自如高下皆宜,既如君子般自强坦荡,又似隐士般自在逍遥。如此,日子就能演绎成一门生活化的艺术,一路前行的风景更是值得期待。
——摘自《读者》2012年第4期
作者由麻雀和燕子,想到了哪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
文中哪一句话,可作为对“我朋友”的生活方式的最佳点评?
“他喜欢独自一个人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看大豆的长势,摸摸高梁的结节,听听蟋蟀的弹奏,望望远处的羊群……”
①这句话写得妙在何处?
②陶渊明《饮酒》中哪一句诗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自己的话谈谈本文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联系实际思考:这对我们中学生有何启发?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