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说明文字,完成第小题。(共5分)
网上购物,通常简称“网购”,就是通过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之后通过支付、发货等一系列环节完成交易的网上购物形式。它有着方便、快捷、经营成本低、库存压力小等优势,随着技术、制度等的完善,网上购物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购物形式。根据2007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全国网络购物人数是4641万人,北京、上海、广州的网民数量占全国2.1亿的9%,而三地的网购网民数量已经占到全国的17%。2008年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已经达到74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60%,网络售物网民数也达到1100万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94亿。网上购物也有一些不足,如实物和照片差距太大、不能试穿、网络支付不安全、部分商家缺乏诚信、有些商品配送的速度慢、退货不方便等,这些都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本段文字依次介绍了网购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和不足。
文中的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当他满了两周岁的时候,……淹没在济济的人群里了。
选文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表现了小男孩什么性格?想必你已经答案在胸了吧。
我们把他送到了托儿所,“他”和“别的孩子”的哭一样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别的孩子和我们姐妹小时侯上托儿所哭的情景呢?作者的这点“小把戏”一定难不倒你。
文中的“男子汉”是个才几岁的孩子,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中学生男子汉应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呢?你可要畅所欲言哦。

来源: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我们家的男子汉》练习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快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本诗选自诗集               ,该诗集受印度诗人         的影响而写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文里,小弗郎士多次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这是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
这里为什么用省略号?你觉得“她”知道些什么?
②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
孩子为什么这么惊喜?是不是因为这种糖他最喜欢吃?还会不会有其他的原因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纺织在我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在汉语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丝丝入扣”就形象地道出了纺织机上经线的挂织方法,后用来比喻做事准确、细致。扣,同“筘”,是织布机上用来固定经线位置、控制经线密度的部件。织布时,线分为竖的经线和横的纬线,bù置经线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从线引出的每一根经丝都(必需/必须)穿过扣,这叫“丝丝入扣”。经丝不入扣,纬线就无法与之交,几千根经丝中只要有一根丝不入扣就会产生瑕疵,因此要“一丝不苟”。绷好经线后,用织suō牵引纬线紧紧交织在经线上,就形成了实耐用的布。正因为经线的重要,汉语中与“经”有关的词才比与“纬”有关的词要多。经、经典、经世jì民,都用“经”而不用“纬”字。汉语不仅许多词与纺织有关,许多字也可追本sù源到纺织。《说文解字》里627个含“纟”旁的字多与纺织有关。例如,“丝”是象形字,甲骨文作“”,像两端打了结的两根蚕丝。“绩”源于劈麻技术,因为麻丝长度有限,得把它接起来,这个过程就叫“绩”。    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与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以及根据拼音写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线(zhòu)     部置
B.交(chā)      织梭
C.(jié)实    经世济民
D. 经(nuò)  追本朔源
(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甲乙丙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深蒂固          必须          相辅相成
B.根深蒂固          必需          息息相关
C.源远流长          必需          相辅相成
D.源远流长          必须          息息相关
(3)在文中画波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此,人们衣锦为荣,期望前程似锦,用“锦上添花”形容那些好上加好,美上更美的事物。
②属于丝绸而不用“纟”旁的字唯有“锦”,锦是会意字,“锦,金也,其作之用工,其价如金。”(《说文解字》)说明了锦的贵重。
③锦是以彩色丝线在已经很美的织物上再织上花纹,其技术代表了古代丝织的最高水平。
④复杂的工艺决定了它的高贵。历史上,锦曾与黄金等价,代表穿着者的地位、身份。
A.②③④①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 ④②③①
(4)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与字的含义有一定联系,如含“纟”旁的字多与衣服及纺织有关。有的字谜就借用汉字的这一特点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字的偏旁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设计的一项是(  )
A.有丝颜色艳,有水能行船,有贝献朝廷,有力出成绩。(打一字)谜底:工
B. 有丝针线织,有言吸引人,有道能看透,有草分良莠。(打一字)谜底:秀
C.有一边是绿,有一边是红,有一边喜雨,有一边喜风。(打一字)谜底:秋
D.有马行千里,有水能养鱼,有人非你我,有土种庄稼。(打一字)谜底:也
(5)下列成语或俗语的起源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活动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一丝不苟 B.玉不琢不成器
C.闻鸡起舞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人文主义
新人文主义,关注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强调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人文”概念。“人文”之“人”,应是唯物史观意义上的“现实的人”;“文”应是“现实的人”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狭隘的人文主义者,则将“人文”仅仅局限在文化生活或精神生活的范围内,离开“现实的人”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当然,只关注人的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则是对“人文”的另一种扭曲)。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新人文主义与狭隘的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狭隘的人文主义,把科学及其价值归结为“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因此将其置于人文主义的对立面予以批判,于是进一步加剧了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事实上,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使科学具有极为深刻的人文意义的基础,不能将其归结为狭隘的“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事实证明,它对于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具有根本性的积极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科学不仅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里已经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深刻的理解。在新的人文观念的视野中,科学不仅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前者的重大作用显而易见。后者的作用也被无数事实所证明:它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关注和推动了人和文化的发展,从而给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注入更加完整、更加深刻的意义。
遗憾的是,有许多人文主义者在科学之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上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只有诸如文学艺术等所谓“人文文化”才具有精神生活的意义和净化社会环境的价值,而科学的精神实质是“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剖析实质,他们恰恰是在用狭隘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光来审视科学,自然会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了;他们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理解也是十分狭隘的,只将其局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层面上。显然,狭隘人文主义的种种观点,障蔽了审视现代“科学文化”的视野。
一旦超越上述狭隘视野,我们便会清楚地发现“科学文化”与所谓“人文文化”一样,对于人的精神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进一步领悟科学文化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即认识价值、思想价值、智力价值和狭隘人文主义所否认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等。科学同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在不断追求美和发现美,而科学在不断追求和发现真理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光彩熠熠的美的轨迹,它们都抚慰着、震撼着、净化着人的心灵。因此,可以这样结论:科学同艺术一样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显然,树立新人文主义观念,不仅有助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促进和共同发展,而且有助于二者更充分地实现各自的价值。
下面对文中几个概念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新人文主义与狭隘的人文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
B.新人文主义认为科学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是科学的人文意义的基础。
C.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深刻的理解。
D.科学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即认识价值、思想价值、智力价值等三个方面。

对狭隘人文主义观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只有文学艺术才是“人文文化”,才具有精神生活的意义和净化社会生活的价值。
B.将科学及其价值等同于“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否认科学价值中的人文性。
C.离开“现实的人”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扭曲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D.将人的精神生活局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层面上,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全面、准确的一项是

A.立足于新人文主义的思想高度,剖析狭隘人文主义错误观点的产生原因与危害。
B.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念,深刻领悟科学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
C.分析新人文主义与狭隘人文主义的本质区别,阐释新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科学价值。
D.作者开拓了新人文主义的视野,发现了“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

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狭隘的人文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来源:2011届湖北省八校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容(气味,臭味) 铁未(销蚀)
酒(端起) 在必醉(期望)
B.天(到)何人(处所)
窥谷忘(通“返”,返回) 猛浪若(飞奔)
C.每有意(体会)之不以其道(鞭打)
礼愈(周到)白玉之环(腰佩)
D.饮辄尽(往,到)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点)

有名马(虽然)           真无马邪(恐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蚊子先说:“你并不比我强”,然后说:“我比你强得多。”这是使用________法,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蚊子“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蚊子所用的战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吹着喇叭”所表现的不同内容。
①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
这里“吹着喇叭”表现蚊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
这里的“吹着喇叭”表现了蚊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文段中加粗词的含义,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强调蚊子至死仍然不服气,因为战胜过强大的动物。
B.说明蚊子至死不明白自己被灭亡的原因。
C.蚊子为自己的强大而遭覆灭感到惋惜。
D.蚊子已感受到是自己的得意忘形使他遭到失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文阅读。
“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这些名字你陌生吗?你读过他们哪些作品呢?试列举一二。
文章第二段说“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你有过同感吗?结合你的读书体验简单谈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②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第①段中介绍了哪几种叫卖的方法?第②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
为什么“我”听到 “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文中的吆喝声都带有浓郁的____________特色。
体会一下,作者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你的家乡,你听到过哪些吆喝?请写下一两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认真研读课文第3自然段,作者着重介绍松鼠哪个方面的特性?又是怎样展开说明的?
概括出搭窝的特点,探寻介绍筑窝的意图。
研读课文的结尾,说说它的重点是什么?分析一下它跟开头是否油水分离?
从谋篇布局来说,同一内容理应放在一起介绍,显得条理豁然,而本文为什么把松鼠吃食物拆开来放在第2、3自然段中说明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将“阿尔萨斯”和“法兰西”制成字帖挂在铁杆上,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指出下列各句的人物描写方法。

A.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开怀的坎肩。(  )
B.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
C.“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
D.他那张半醉的脸上露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第六只茶杯》。
①母亲有一套茶具,是从娘家带来的。紫砂的,一只壶,六只杯子。喝茶是我们和母亲最亲近的时候,姐弟一字排开,六只杯子一字排开,分别是母亲和我们姐弟五个的。茶壶里泡的是母亲炒的大麦,加过糖的。父亲嫌烦,从来不加入我们。
②海宁是我们家最小的孩子,因为太小,常常让我们忘了她。她总害怕被大家忽略,一副慌张的样子,怕在速度和节奏上跟不上,掉了队。母亲续茶的时候,海宁才慌忙端起杯子,一饮而尽。杯子里的水洒出来,流到下巴和衣襟上。母亲便耐心地等着她,等她手忙脚乱地放下杯子,擦嘴角和衣襟上的茶水,然后给她续上茶,再轻声说,莫慌,莫慌。
③她这样慌张和害怕是有根据的。一次,大姐带她去看电影。结束后,大姐跟同伴们一路疯跑着回家了。上床时才发现少了个人,海宁是跟她睡的。她懊恼地起床穿衣,准备去找海宁。这时门敲响了,五岁半的海宁一个人摸索着回到了家。
④母亲每次都要我们把海宁带好了,我们嘴上是答应的,但时常会忘记,各自顾着自己玩。
⑤海宁六岁那年,大伯家唯一的孩子遇到了意外。他跟我父母商量,要从我们家领一个孩子回去养。父亲便说五个孩子随便你挑。
⑥我们五个在大伯面前站成一排,让大伯挑。大伯向我看时,我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一步,然后,三妹也退到了我身边。大姐本来就是脸向侧面看的,以显示她的抵抗。那么,剩下的就是老四和海宁了。
⑦老四是我们家唯一的男孩,大伯不好意思要,便将海宁领了回去。海宁走的时候,回头向我们看。我们赶紧低头,没人挽留她。父母是不忍,我们是害怕自己被换走。
⑧第二天,我和三妹在镇上玩,海宁远远地看到我们,旁边站着大妈。她们没等我们过去打招呼,便转身离去了,向着大伯家的方向。不久就是海宁生日,母亲煮了鸡蛋,让我送过去。大妈拒绝了,说她会给自己闺女过生日的。“自己”俩字,大妈咬得很重。海宁看到我原本很开心的,但后来看大妈把脸拉了下来,便收起了笑容,把头低下去。
⑨母亲吩咐,以后谁都不要去见海宁,以免你们大妈不开心。我们有点恨大妈,但没有人顾及海宁的感受,之后真的都不去看她,上学路上遇见了也是各走各的。我们家住在前街,大妈家在后街,中间隔了两条小街。那两条小街就是我们和海宁的楚河汉界。
⑩母亲过五十岁生日时,拿出茶壶,五个小茶杯一字排开,开始沏茶。老四说,我们小时候,是六个茶杯。
⑾第六个茶杯是海宁的。母亲低着头,大滴大滴的眼泪往下掉,说,我答应你们大伯大妈的,不会再去认她。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她了。说完端起茶杯,一饮而尽,这次她泡的是莲心。
⑿母亲六十岁那年,海宁结婚。母亲按婶娘的礼节给了海宁一千元压箱钱。事后也被大妈退了回来。
⒀有天,父亲在茶柜看到了母亲藏在那里的第六个茶杯,遂自作主张,悄悄把茶杯送给了海宁。
⒁父亲送茶杯后的第三天是周末,一大早海宁就带着她的夫婿来我们家了。母亲拿出茶壶来,一字摆开五个茶杯,准备沏茶。海宁从包里拿出那第六个茶杯,轻轻地放在那一排杯子旁边,柔声说,妈,这只杯子从来不曾离开过。    (作者木玲,选自新浪博客)
文中有两处具体写到了喝茶。这两次喝茶所泡的东西分别是什么?作者这样强调有何深意?
                                                                             
第③段从记叙的顺序上讲属于     ,这段话在文中起何作用?
                                                                             
第②段划线句子写出了妈妈怎样的心理,有何作用?
                                                                     
你怎样理解最后一段海宁所说的“妈,这只杯子从来不曾离开过”这句话?
                                                                     
能否将标题“第六只茶杯”换成“六只茶杯”,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