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臣 不 胜 受 恩 感 激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躬(       )     损(       )     零(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遂许先帝以驱驰。
(2)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
C.遂率子孙荷担着三夫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 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童趣》,完成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
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明察秋毫(       )      (2)项为之强(       )
(3)果如鹤唳云端(       )      (4)鞭数十(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文末一句“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共11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陋室铭》的主旨句是                            。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短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诲女知之乎        思而不学则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语句。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②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应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近几年美国颁布各种法规促使国内安定和平,却插手别国内政,制造矛盾。对此,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                                        来劝诫美国政府。
请你任意写出两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 ,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②。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资治通鉴》
【注释】
①害:妒忌,怨恨。②报闻: 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 突:烟囱。④上行(háng):上位。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2 分)

A.而又行以逆道道:道理 B.宜以时抑制 宜: 应该
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过: 拜访 D.终亡火患 亡: 通"无"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 分)
(1)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 (4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 B.且秦灭韩亡魏亡:灭亡
C.请广于君广:扩充 D.而君逆寡人者逆:背叛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躬耕于南阳             B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 徒以有先生也           D    皆布衣之士也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天府之土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所说的“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弦外之音是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表明了秦王对安陵君尊重的态度。
C.唐雎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明不愿意“易”的强硬态度。
D.选文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以秦王的前倨后恭与唐雎的前恭后倨相对比,突出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更,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4)启扉急视 启:
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填空。
(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         ,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
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予始四望惨淡  予:           (2)泫然不能自已也  已:    
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
(1)风渐劲时:                   (2)猛风大起时: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的景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3)惧其不已也         已:
(4)无陇断焉            断: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何苦而不平?
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1)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   (2)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3)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4)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3)惧其不已也         已:
(4)无陇断焉            断: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何苦而不平?
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1)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   (2)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3)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4)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来源:2010年福建省周宁县初三半期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钱泳《治水必躬亲》)
【乙】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景陈其利害,帝善之。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无复溃漏之患。景虽俭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选自《后汉书·王景传》,有删改)
【注】①阜:土山。②砥绩:水中沙石。③防遏冲要:在要害处筑起堤坝。④壅积:阻塞积聚。
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非相度不得其情  情:              (2)必得躬历山川    躬:           
(3)景陈其利害      陈:              (4)然犹以百亿计    计:          
下列文言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非咨询/不穷其致 B.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C.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D.无复/溃漏之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2)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根据甲乙两段文字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
做 法
人物形象
海瑞
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
B.    
王景
A.    
 勤政、俭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出师表》这篇文章中的两段文字,完成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0.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亡之秋        秋:时候。
B.开张圣所        开张:开扩,扩张。
C.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发扬;扩大。
D.陟罚臧否        藏否:肯定与否定。
11.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妄自菲薄;不知自重,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
B.引喻失义:称引比喻而又不知其意思。
C.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律。
D.不宜偏私:不应该袒护私情,不公正。
12.下列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B.文章第二段提出了严明赏罚的建议。
C.这两段文字寓情于叙,即以叙述为主,兼用抒情。
D.《出师表》的“表”为文章的一种,臣下给皇帝的奏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解释下列各句中黑体字。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 乃丹书帛     
(3)或说陈王            
(4) 诸陈王故人
下面句子正确读法是( )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宫门令欲缚之。
结合《陈涉世家》阅读后,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