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

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①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②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注释】①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径: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②白:告诉。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为乡邻之所    贵:              ②耕自资      躬:        
③亦雅咏不      辍:              ④而素琴一张  畜:        
下列句中的“以”与“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亲老家贫 B.宋元嘉中卒
C.故酒食来相宽慰 D.激怒其众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第一次当官是担任州里的祭酒,后来不能忍受这一职务,辞官回家。
B.陶渊明辞官根本的原因是他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卒生志向。
C.陶渊明爱好喝酒,每次喝醉都觉得舒适,因此有时没有酒喝,他就会生气。
D.陶渊明的“琴中趣”体现了他洒脱不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翻译下列句子。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 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奉继母益(        )           ②出其力(       )
能过也(       )              ④帝之(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巩导之于欧阳修

A.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B.太医以王命聚之
C.嘱余作文以记之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结合选文说说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链接】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日:“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⑧日:“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说苑》)
【注释】 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 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委而                      (2)亲戚            
(3)楚庄王欲                    (4)民怨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选文分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  )
其:A.其妻献疑曰  B.惧其不已也    C.其如土石何   D.帝感其诚
之:A.河阳之北   B.以君之力      C.笑而止之曰  D.毁山之一毛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顶针,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A.()以为死 B.已失期 ( )
C.知鸿鹄之志( ) D.为天下( )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辍耕垄上
次所旁丛祠中
B.诚吾众
怪之
C.多闻
真无马邪
D.佣者笑应曰

人不知不愠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对陈胜、吴广采用“鱼腹藏书”“篝火狐呜”等办法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A.卜卦的人要他们“卜之鬼”,于是就照着做了。
B.这样做增加了神秘感,使大家认为鬼神都在帮助陈胜,增强了信心。
C.借以在群众中树立“大楚兴、陈胜王”的信念和起义队伍的威信,表现了陈胜、吴广的组织才能。
D.为了制造革命舆论,争取群众的支持,表现了陈胜、吴广的组织才能。

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遇最爱之,徐温执之,至宣州城下示之,其子啼号求生,遇由是不忍战。温使典客何荛入城,以吴王命说之曰:“公本志果反,请斩荛以徇;不然,随荛纳款。”遇乃开门请降,温使柴再用斩之,夷其族。于是诸将始畏温,莫敢违其命。徐知诰 以功迁升州刺史。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徐知诰,徐温养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徐温执之/ 被坚执锐 B.遇由是不忍战/由是感激
C.以吴王命说之曰/公输盘不说 D.遇乃开门请降/乃悟前狼假寐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知 诰 事 温 甚 谨 安 于 劳 辱 或 通 夕 不 解 带 温 以 是 特 爱 之
结合选文,分析徐温是一个怎样的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
(3)深入不________         (4)庶竭驽钝________
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苟全性命乱世奉命危难之间
B.先帝不臣卑鄙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C.恐托付不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翻译下列句子。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文中语句回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连月不( ) (2)暮冥冥( )(3)至若春和明( ) (4)不物喜(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嵌③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④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 (元结《右溪①记》)
【注释】 ①右溪: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十分优美。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②合:汇入。③敧:倾斜。嵌:张开。④置州:设置州县。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潭中鱼百许头(       )     (2)皆若游无所依 (       )
(3)流数十步   (       )     (4)两岸皆怪石  (       )
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都邑胜境,静者之林亭 B.为怅然
C.遂命曰 “ 右溪 ” D.如鸣佩环,心乐

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甲][乙]所选文段中作者赏景时的心情有何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瘗旅文 (节选)
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蜙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注释:①瘗(yì),埋葬;旅,旅居在外的人。②正德:明武宗年号,即公元1509年。③吏目:掌管收发文书的低级官员。④之任:赴任。⑤觇:探视。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有吏目    不      就问讯      有人来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2)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
下列加点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

A.予从篱落间望见 B.大道行也 C.莲出淤泥而不染 D.无丝竹乱耳

哪个词流露了作者对吏目一家三口的客死他乡惨剧的感情?你从中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      
(2)生有神力,未冠 ,能挽弓三百斤   未冠:      
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以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译文: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译文:                              
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
孙辙传
孙辙,字履常,其先自金陵徙家临川。辙幼,母蔡氏教之,知警策自树立。长,学行纯笃 ,事母甚孝。家居教授,门庭萧然,而考德问业者日盛。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辙与人言,一以孝弟忠信为本,辞温气和,闻者莫不油然感悟。待亲戚乡里礼意周洽,言论间未尝几微及人过失长短。士子至郡者必来见,部使者长吏以下仁且贤者,必造焉。辙乐易庄敬,接之以礼,言不及官府。宪司屡辟,皆不就。江西行省特以遗逸举辙一人。辙善为文章,吴澄尝叙其集曰;“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其见称许如此。元统二年,年七十有三,卒于家。(选自《元史▪孙辙传》)
【注释】①笃:诚实。②遗逸:隐士。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

A.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 B.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
C.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 D.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孤:(            )             (2)比:(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家居教授,门庭萧然,而考德问业者日盛      
孙辙“言不及官府”,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分)
了解了孙辙的事迹,你准备将来怎么与人交往?(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忌不自信     自信:
(2)客之我者   美: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请结合第①段画线句,说说邹忌在性格上的优点。
邹忌的劝谏有何巧妙之处?为什么容易让齐王接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里①中社,平为宰②,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及诸侯叛秦,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平亡去。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脩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注:①里: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②宰:主持割肉的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诸侯叛秦(         )     ②平去(         )
使使归项王(         )     ④愈幸平(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平事魏王咎于临济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B.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C.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于 是 汉 王 与 语 而 说 之
翻译下列句子。
①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根据这段文字,探究项羽和刘邦在用人上的不同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加点词
(1) 不为外人道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穷其林 与天公试比高 B.初极狭,才人 阡陌交
C.便船 屋俨然 D.渔人甚异水陆草木

有些成语出自上文,写出其中的二个                
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你觉得文末“后遂无问津者”有什么言外之意?请说出你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