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用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及与液体密度是否有关。他分别在甲、乙玻璃杯中装入适量的水,在丙玻璃杯中装入适量的浓盐水。当把压强计探头放入水中的深度为h1时,压强计的两液面高度差如图甲所示。当把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的深度为h2时,压强计的液面高度差如图乙所示。当把压强计的探头放在浓盐水中的深度为h3且h 3=" h" 2时,压强计的两液面高度差如图丙所示。乙、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
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天平一架、刻度尺一把、足够深的大水槽一个、底面积为S的细长平底试管一支、足量的水与细沙、小汤匙一个。要求从实验桌上选择适当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当水的密度保持不变时,水内部的压强与水的深度成正比。” 请写出实验步骤并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带砝码的天平一架、刻度尺一把、足够深的大水槽一个、底面积为S的细长平底试管一支、足量的水、足量的细沙、小汤匙一个。要求从实验桌上选择适当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当水的密度保持不变时,水内部的压强与水的深度成正比。” 请写出实验步骤并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1)实验步骤:
(2)实验数据记录表:
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放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小梅把同一支微小压强计的探头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的不同深度,压强计两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如图所示。由此可知,盛有液体甲的容器对桌面的压力比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
某同学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若保持压强计金属盒所在水中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时,观察压强计的液面高度差如图所示。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图是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情况的六幅图,除②图杯中装的浓盐水外,其余杯里装的都是水。
请你仔细观察这六幅图后回答:
比较①②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的_______有关;
比较⑤⑥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还跟液体的_______有关;
比较③④两幅图,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小莉用图所示装置分别测得水和盐水在不同深度时,压强计(U形管中是水)两液柱的液面高度情况.
序号 |
液体 |
深度h(mm) |
压 强 计 |
||
左液面(mm) |
右液面(mm) |
液面高度差(mm) |
|||
1 |
水 |
30 |
186 |
214 |
28 |
2 |
60 |
171 |
229 |
58 |
|
3 |
90 |
158 |
242 |
84 |
|
4 |
盐水 |
90 |
154 |
246 |
92 |
(1)分析表中序号为1、2、3三组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同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比较表中序号为3、4两组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___________有关.
(2)为了进一步研究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她应控制的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要改变的是_____________.
(3)小莉同学在学了液体压强公式后,用公式对以上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金属盒在30mm深处水的压强是__________Pa,而从压强计测出的压强为__________Pa,由此她发现按液面高度差计算的压强值小于按液体深度计算的压强值,你认为造成的原因是什么?答: .
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1)实验前,应调整U型管压强计,使左右两边玻璃管中的液面 。
(2)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 的关系。
(3)要探究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是否有关,应选择 两图进行比较。结论是: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 。
(4)要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应选则 两图进行对比。
(5)在图丙中,固定U形管压强计金属盒的橡皮膜在盐水中的深度,使金属盒处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这是为了探究同一深度处,液体向 的压强大小关系。
学习了液体压强的知识之后,某兴趣小组同学研究同一圆柱体浸没在液体中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规律。如图所示,他们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酒精,将一圆柱形金属块竖直浸没在酒精中,并用仪器测出金属块上、下表面受到的酒精的压强p1、p2,再换用水重复上述实验(已知ρ酒精<ρ水),并将每次实验的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表一 |
表二 |
||||||||||||||||||||||||||||||||||||
|
|
(1)由表一(或表二)数据中同一圆柱体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p1随上表面深度h变化的规律,可以得出结论:同一圆柱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 (15) 。
(2)由实验序号 (16) 中的数据,可得出结论:浸没在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同一圆柱体上表面或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也越大;
(3)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到:同一圆柱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时,深度不同, (17) 保持不变。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到:_________(18)_____________。
如图(a)所示的仪器A叫做 (1) ,实验时可以通过观察两管中液面的 (2) 来判断压强的大小。若实验中只提供了如图所示的材料和器材,那么,该实验装置可以探究 水内部压强与 (3) 的关系。如图(b)所示的实验仪器叫做 (4) ,所测量的物体A的体积是 (5) 厘米3。
小明同学用U形管压强计研究甲、乙两种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
液体甲 |
液体乙 |
||||
实验 序号 |
金属盒 深度/㎝ |
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
实验 序号 |
金属盒 深度/㎝ |
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
1 |
10 |
6 |
4 |
10 |
7 |
2 |
20 |
11 |
5 |
20 |
13 |
3 |
30 |
15 |
6 |
30 |
18 |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相同的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也越大。
现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有适量的水和浓盐水.为鉴别这两种液体,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方案,如图所示,并最终得出了结论.
(l)通过方案甲的比较可知(a)图中装的是盐水,判断依据是: .
(2)通过方案乙的比较可知(d)图中装的是盐水,判断依据是: .
下表是科比同学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时记录的实验数据:
序号 |
液体 |
深度h/cm |
橡皮膜朝向 |
U形管两边水面的高度差/cm |
1 |
水 |
3 |
朝上 |
2.6 |
2 |
3 |
朝下 |
2.6 |
|
3 |
3 |
朝侧面 |
2.6 |
|
4 |
6 |
朝上 |
5.4 |
|
5 |
9 |
朝上 |
8.2 |
|
6 |
盐水 |
9 |
朝上 |
9.1 |
⑴ 比较序号为1、 、 的数据,可得到结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⑵ 比较序号为 、 的数据,可得到结论:液体的压强还与密度有关。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______。
某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液体产生的压强跟深度有什么关系时,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实心圆柱体,测得圆柱体的体积为5´10-4m3,圆柱体的重为6 N。当圆柱体缓慢地浸入某种液体中时(圆柱体始终竖直),记下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并计算出液体在圆柱体下表面处产生的压强为P,所得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h/m |
0.1 |
0.2 |
0.3 |
0.4 |
0.5 |
F/N |
4.8 |
3.6 |
2.4 |
1.2 |
0 |
P/Pa |
1.2´103 |
2.4´103 |
3.6´103 |
4.8´103 |
|
(1)分析表中前4次数据可知:在同一液体内部产生的压强与深度成_________。
(2)分析前4次实验数据可知:该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__kg/m3.
(3)在第2次实验中,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6 N时,圆柱体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N,圆柱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是___________m3。
(4)在第5次实验中,圆柱体的下表面对液体产生的压力是____________N,该处对液体产生的压强是_____Pa,实心圆柱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kg/m3。
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⑴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______________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_________________(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⑵下列四幅图是小华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时的四个场景,除图④杯中装的是盐水外,其余杯中装的都是水.
比较图_________________可知液体压强大小与深度有关;比较图______________可知液体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比较_________________两幅图,可以得出: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内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
⑶有两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小唐把金属盒分别浸入到两种液体中,发现图甲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认为图甲烧杯中盛的是水。他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选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