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cm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 B.倒立、放大的实像 |
C.不正、放大的实像 | D.正立、缩小的虚像 |
小明做“研究远视眼的矫正”实验时,他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眼睛观察的物体。小明拿一个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若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A.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 B.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
C.将光屏和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 D.将光屏或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
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
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 |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
B.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是利用了凹透镜的会聚的作用 |
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
D.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所成的像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
B.倒立、缩小的实像 |
C.倒立、等大的实像 |
D.正立、放大的虚像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及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哪种光学器材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
A.放大镜 |
B.照相机 |
C.投影仪 |
D.近视眼 |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小明在凸透镜前放一燃着的蜡烛,移动光屏并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然后将蜡烛远离透镜,调节光屏再次找到一个清晰的像,比较两像【 】
A.像距增大,像增大 | B.像距减小,像增大 |
C.像距增大,像减小 | D.像距减小,像减小 |
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精彩诗句,如辛弃疾的“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其中“天在清溪底”的现象与图中现象相似的是( )
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10厘米处,所成的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 B.倒立放大的实像 |
C.正立放大的虚像 | D.正立等大的实像 |
下列关于图中所示的四种光学现象,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像时所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
C.图丙中,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如图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某位置(图中未标出),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a点,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缩小倒立的像;将蜡烛从a点滑到b点后,再移动光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变小。则
A.凸透镜位于a点左侧 |
B.凸透镜位于b点右侧 |
C.蜡烛在a点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
D.蜡烛在b点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则在光屏上(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 | D.像距大于10cm小于20cm |
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小明用此凸透镜和蜡烛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重新调节光屏的位置,可以在光屏上得到
A.正立放大的虚像 | B.倒立等大的实像 |
C.倒立放大的实像 | D.倒立缩小的实像 |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凸透镜前l. 5倍焦距的地方,当它向与它同侧的距离透镜3倍焦距的地方移动时,它所成的像
A.变大 | B.变小 |
C.先变小后变大 | D.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变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