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化学试题 /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初中化学

为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四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实验①、②,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

B.

通过实验①、②、③,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Ag

C.

实验④中X为Cu,Y为FeSO 4溶液,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

D.

实验④中X为Cu,Y为AgNO 3溶液,能验证金属活动性:Cu>Ag

来源:2021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及实验后的废液进行探究,设计下列实验。

Ⅰ.铁、铜金属活动性比较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将Cu丝插入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

Cu丝无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②将Fe丝插入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

Fe丝表面有气泡产生,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将Fe丝插入盛有2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

Fe丝表面有    色物质覆盖。

结论:通过上面实验,可知Fe的金属活动性比Cu    (填“强”或“弱”)。

Ⅱ.将上面①、②、③实验后的液体收集在一烧杯中,对该烧杯中的废液进行分析。

(1)甲同学观察到废液呈现蓝色,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2)乙同学用玻璃棒蘸取废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      比较,测得废液pH<7,表明废液中还有硫酸。

(3)丙同学设想把废液进行回收,为了将废液中的溶质全部转化为FeSO4,采取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Fe粉,待反应完全后,过滤,滤渣的成分为      (填化学式)。滤液经蒸发结晶,可得到硫酸亚铁晶体。

来源: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为验证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金属片均已打磨,且其形状大小相同;实验①②③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和体积均相同)。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对比实验①②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判断出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

分析实验②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

分析实验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D.

分析四个实验的现象,能判断出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来源:2020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学兴趣小组采用不同方案对金属活动性的强弱进行了研究。

甲同学:将镁带和铜丝分别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乙同学:把铁制容器和铝制容器放在同一潮湿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容器表面的锈蚀情况。

……

实验后,同学们进行汇报和评价交流。

(1)甲同学根据  的实验现象,得出金属镁的活动性比铜强。

(2)乙同学观察到铁制容器表面有明显的锈蚀现象,而铝制容器表面无明显变化。据此他得出铁的活动性比铝强的结论。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乙同学的方案设计不合理,他们的理由是:铝制容器表面无明显变化,是因为  导致容器中的铝无法与氧气接触发生反应,因此不能用此方法比较铁与铝的活动性强弱。

来源:2020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金属和金属材料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1)生活中常用铁锅炒菜主要利用了铁的  性;厨房中的铁锅容易生锈,其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  和水等发生了化学反应。

(2)经检测,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中含有铜、锡等金属,某同学为探究铜、锡与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表所示实验(金属片均已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试管中所用5%的稀盐酸体积相同)。

[实验记录与分析]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快

无明显现象

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慢

实验结论

铁、铜、锡的金属活动顺序由强到弱为  

[查阅资料]锡元素(Sn)的常见化合价是+2价。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实验三的试管中锡与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向m克AgNO3、Cu(NO32,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的质量仍为m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多选)。

A.滤渣中一定有Ag、Cu、Fe

B.滤液中一定没有AgNO3

C.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Fe(NO32

D.该过程至少发生了三个化学反应

来源:2020年西藏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验证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小明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①②实验,可以证明金属活动性Al>Cu

B.通过①②③实验,可以证明金属活动性Al>Cu>Ag

C.若要用实验④证明金属活动性Al>Cu,X可以为Al,Y为CuSO4溶液

D.若要用实验④证明金属活动性Cu>Ag,X可以为Cu,Y为AgNO3溶液

来源: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获得新的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与化学实验有关的问题:

(1)利用课本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得到氧气的含量小于 1 5 ,可能的原因是:  。(写一种即可)

(2)证明铜和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方法是:  。(写一种即可)

(3)在粗盐提纯实验的步骤中多处用到了玻璃棒,写出其中玻璃棒的作用  。(写一种即可)

来源: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Zn、Fe、Cu、Ag四种金属的活动性,进行如图中甲、乙、丙三个实验。

①小组同学随后发现该实验无法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于是补充图丁实验,最终得出四种金属活动性:Zn>Fe>Cu>Ag,则图丁中的试剂A、B分别为  (写出一组即可)。

②小组同学将丙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甲中剩余的锌,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随反应时间的关系如戊图所示。 写出 a点对应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来源:2019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对比实验]

编号

操作

现象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  (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Na+或①  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  (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来源:2019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对比实验]

编号

操作

现象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  (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Na+或①  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  (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来源:2019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学习小组做了如甲图所示实验,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如乙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B.

甲图试管②中反应后固体一定不含铁

C.

反应后烧杯中的溶液一定不含有氯化铜

D.

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a克

来源:2016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为了探究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做了如下实验。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把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加入稀硫酸中

甲、乙表面有气泡产生,丙无明显变化

(2)再把甲放入到乙的硫酸盐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A.甲>乙>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

来源:2017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了探究金属活动性,将锌和铜分别放入稀硫酸中,铜不反应而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写出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老师告诉学生,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也能反应且产生气体。

[提出问题]铜与浓硫酸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其中气体是什么?

[猜想假设]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作出了猜想。

猜想一:氢气;

猜想二:二氧化硫;

猜想三:氢气和二氧化硫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

(1)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也能和碱性溶液反应

(2)H2+CuOCu+H2O

[实验探究]师生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部分仪器省略),请完成下列表格。

主要实验步骤

主要现象

解释或结论

①加热装置A一段时间

装置B中的现象是  

有二氧化硫生成

②点燃装置D处酒精灯

装置D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

猜想  正确

③停止加热,将铜丝上提,向装置A中玻璃管鼓入空气

/

/

④冷却,将A中液体用水稀释

A中液体变为  

有硫酸铜生成

[表达交流]

(1)在步骤③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2)请完成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拓展]

(1)若将装置A中铜丝换成锌片,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变小,装置D玻璃管中看到的现象是  

(2)下列各组药品能够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的是  (填序号)。

①锌、铜、稀盐酸②锌、硫酸铜溶液③锌、铜、氯化镁溶液

来源:2018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1)验证物质的燃烧条件

根据图1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①80℃热水的作用是  

②比较现象a、c,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2)验证锌与铁的金属活动性

①相同条件下,取等质量锌粉、铁粉,根据图2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锌粉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粉快,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②实验结束后,发现∪形管两边的金属粉末均无剩余,则硫酸剩余的情况可能是  (填序号)。

A.左、右两边均有剩余      B.左边有剩余,右边无剩余

C.左、右两边均无剩余       D.左边无剩余,右边有剩余

(3)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已知:H2+CuOCu+H2O)

根据图3进行实验,反应后测得甲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乙中U形管(含药品)质量增加bg。

①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用含 a、b的式子表示)。

②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是  (填序号)。

A.CuO粉末不干燥       B.CuO没有完全转化为Cu      C.没有丙装置

来源:2018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是探究铁和铜金属活动性实验,关于此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铁丝需要砂纸打磨

B.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C.金属活动性强弱:Fe>Cu

D.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

来源:201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化学金属活动性的探究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