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四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通过实验①、②,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 |
B. |
通过实验①、②、③,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Ag |
C. |
实验④中X为Cu,Y为FeSO 4溶液,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 |
D. |
实验④中X为Cu,Y为AgNO 3溶液,能验证金属活动性:Cu>Ag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及实验后的废液进行探究,设计下列实验。
Ⅰ.铁、铜金属活动性比较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及结论 |
①将Cu丝插入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 |
Cu丝无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
②将Fe丝插入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 |
Fe丝表面有气泡产生,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③将Fe丝插入盛有2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 |
Fe丝表面有 色物质覆盖。 |
结论:通过上面实验,可知Fe的金属活动性比Cu (填“强”或“弱”)。
Ⅱ.将上面①、②、③实验后的液体收集在一烧杯中,对该烧杯中的废液进行分析。
(1)甲同学观察到废液呈现蓝色,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2)乙同学用玻璃棒蘸取废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 比较,测得废液pH<7,表明废液中还有硫酸。
(3)丙同学设想把废液进行回收,为了将废液中的溶质全部转化为FeSO4,采取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Fe粉,待反应完全后,过滤,滤渣的成分为 (填化学式)。滤液经蒸发结晶,可得到硫酸亚铁晶体。
某同学为验证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金属片均已打磨,且其形状大小相同;实验①②③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和体积均相同)。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对比实验①②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判断出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B. |
分析实验②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C. |
分析实验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D. |
分析四个实验的现象,能判断出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
科学兴趣小组采用不同方案对金属活动性的强弱进行了研究。
甲同学:将镁带和铜丝分别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乙同学:把铁制容器和铝制容器放在同一潮湿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容器表面的锈蚀情况。
……
实验后,同学们进行汇报和评价交流。
(1)甲同学根据 的实验现象,得出金属镁的活动性比铜强。
(2)乙同学观察到铁制容器表面有明显的锈蚀现象,而铝制容器表面无明显变化。据此他得出铁的活动性比铝强的结论。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乙同学的方案设计不合理,他们的理由是:铝制容器表面无明显变化,是因为 导致容器中的铝无法与氧气接触发生反应,因此不能用此方法比较铁与铝的活动性强弱。
金属和金属材料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1)生活中常用铁锅炒菜主要利用了铁的 性;厨房中的铁锅容易生锈,其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 和水等发生了化学反应。
(2)经检测,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中含有铜、锡等金属,某同学为探究铜、锡与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表所示实验(金属片均已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试管中所用5%的稀盐酸体积相同)。
[实验记录与分析]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
实验操作 |
|||
实验现象 |
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快 |
无明显现象 |
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慢 |
实验结论 |
铁、铜、锡的金属活动顺序由强到弱为 。 |
||
[查阅资料]锡元素(Sn)的常见化合价是+2价。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实验三的试管中锡与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向m克AgNO3、Cu(NO3)2,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的质量仍为m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多选)。
A.滤渣中一定有Ag、Cu、Fe
B.滤液中一定没有AgNO3
C.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Fe(NO3)2
D.该过程至少发生了三个化学反应
验证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小明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①②实验,可以证明金属活动性Al>Cu
B.通过①②③实验,可以证明金属活动性Al>Cu>Ag
C.若要用实验④证明金属活动性Al>Cu,X可以为Al,Y为CuSO4溶液
D.若要用实验④证明金属活动性Cu>Ag,X可以为Cu,Y为AgNO3溶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获得新的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与化学实验有关的问题:
(1)利用课本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得到氧气的含量小于 ,可能的原因是: 。(写一种即可)
(2)证明铜和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方法是: 。(写一种即可)
(3)在粗盐提纯实验的步骤中多处用到了玻璃棒,写出其中玻璃棒的作用 。(写一种即可)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Zn、Fe、Cu、Ag四种金属的活动性,进行如图中甲、乙、丙三个实验。
①小组同学随后发现该实验无法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于是补充图丁实验,最终得出四种金属活动性:Zn>Fe>Cu>Ag,则图丁中的试剂A、B分别为 (写出一组即可)。
②小组同学将丙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甲中剩余的锌,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随反应时间的关系如戊图所示。 写出 a点对应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对比实验]
编号 |
操作 |
现象 |
甲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乙 |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丙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 (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 。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推论 |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
Na+或① 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
② |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 (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对比实验]
编号 |
操作 |
现象 |
甲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乙 |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丙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 (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 。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推论 |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
Na+或① 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
② |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 (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学习小组做了如甲图所示实验,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如乙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
B. |
甲图试管②中反应后固体一定不含铁 |
C. |
反应后烧杯中的溶液一定不含有氯化铜 |
D. |
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a克 |
某同学为了探究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做了如下实验。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1)把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加入稀硫酸中 |
甲、乙表面有气泡产生,丙无明显变化 |
(2)再把甲放入到乙的硫酸盐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A.甲>乙>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
为了探究金属活动性,将锌和铜分别放入稀硫酸中,铜不反应而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写出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老师告诉学生,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也能反应且产生气体。
[提出问题]铜与浓硫酸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其中气体是什么?
[猜想假设]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作出了猜想。
猜想一:氢气;
猜想二:二氧化硫;
猜想三:氢气和二氧化硫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
(1)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也能和碱性溶液反应
(2)H2+CuOCu+H2O
[实验探究]师生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部分仪器省略),请完成下列表格。
主要实验步骤 |
主要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①加热装置A一段时间 |
装置B中的现象是 |
有二氧化硫生成 |
②点燃装置D处酒精灯 |
装置D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 |
猜想 正确 |
③停止加热,将铜丝上提,向装置A中玻璃管鼓入空气 |
/ |
/ |
④冷却,将A中液体用水稀释 |
A中液体变为 色 |
有硫酸铜生成 |
[表达交流]
(1)在步骤③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
(2)请完成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拓展]
(1)若将装置A中铜丝换成锌片,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变小,装置D玻璃管中看到的现象是 。
(2)下列各组药品能够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的是 (填序号)。
①锌、铜、稀盐酸②锌、硫酸铜溶液③锌、铜、氯化镁溶液
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1)验证物质的燃烧条件
根据图1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①80℃热水的作用是 。
②比较现象a、c,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
(2)验证锌与铁的金属活动性
①相同条件下,取等质量锌粉、铁粉,根据图2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锌粉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粉快,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
②实验结束后,发现∪形管两边的金属粉末均无剩余,则硫酸剩余的情况可能是 (填序号)。
A.左、右两边均有剩余 B.左边有剩余,右边无剩余
C.左、右两边均无剩余 D.左边无剩余,右边有剩余
(3)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已知:H2+CuOCu+H2O)
根据图3进行实验,反应后测得甲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乙中U形管(含药品)质量增加bg。
①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用含 a、b的式子表示)。
②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是 (填序号)。
A.CuO粉末不干燥 B.CuO没有完全转化为Cu C.没有丙装置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