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
序号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鉴别CO 2和N 2 |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观察现象 |
B |
鉴别NH 4Cl和KCl两种白色固体肥料 |
加入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 |
C |
除去CO 2中混有的少量CO |
将气体通过灼热铜丝网 |
D |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
加入过量的石灰水,充分反应后过滤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杂质方法 |
A |
稀盐酸 |
稀硝酸 |
加入适量的AgNO3溶液,过滤 |
B |
二氧化锰 |
氯化钾 |
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
C |
硫酸钠溶液 |
硫酸 |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
D |
NaCl溶液 |
氢氧化钠 |
通入适量的稀盐酸至pH=7 |
A.AB.BC.CD.D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验证硝酸铵溶解吸热
B.验证Fe、Cu、Ag的活动性依次减弱
C.2
D.验证铁钉的锈蚀与氧气有关
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除杂或分离,所设计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除去BaCl 2溶液中的Ba(OH) 2 |
加适量的稀硫酸后过滤 |
B |
检验CO中混有CO 2 |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
C |
除去N 2中混有的O 2 |
通过灼热的铜网 |
D |
分离木炭粉和MnO 2的混合物 |
加水溶解后过滤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下表有关物质的除杂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 |
除杂方法 |
A |
O2(水蒸气) |
将气体通过浓H2SO4 |
B |
CO2(O2) |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
C |
NaCl溶液(MgCl2溶液) |
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过滤 |
D |
稀盐酸(稀硫酸) |
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
A.AB.BC.CD.D
下列实验目的所对应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除去二氧化锰固体中混有的少量炭粉 |
加入水溶解、过滤 |
B |
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泥沙 |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
C |
鉴别羊毛纤维与化学纤维 |
灼烧,闻气味 |
D |
鉴别H2和CH4 |
点燃后分别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
A.AB.BC.CD.D
下列实验探究正确的是( )
序号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结论 |
A |
除去氢气中混有的水蒸气 |
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
得到干燥的氢气 |
B |
分离Ca(OH)2和CaCO3固体 |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并过滤 |
得到纯净的CaCO3 |
C |
探究酒精是否含有碳元素 |
点燃酒精,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
酒精含有碳元素 |
D |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 |
称取3gNaCl,在量取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搅拌溶解 |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
A.AB.BC.CD.D
下列表格中所选药品或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所选药品或方法 |
A |
除去CaCO 3中混有的CaCl 2固体 |
加足量水溶液、过滤、洗涤、烘干 |
B |
除去CO 2中混有的CO |
点燃 |
C |
区分羊毛线和棉线 |
分别取样灼烧,闻气味 |
D |
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
取样,滴加酚酞溶液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计 |
A |
验证铜、银、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
用铜丝、AgNO3和FeSO4溶液进行实验 |
B |
鉴别H2SO4、Ba(OH)2、CuCl2三种溶液 |
不用其它试剂即可鉴别 |
C |
除去CO2中的CO杂质 |
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
D |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 |
称取5g NaCl加入45mL水中完全溶解(ρ水=1g/cm3) |
A.AB.BC.CD.D
下列实验方案错误的是( )
A. |
探究NH 4NO 3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
B. |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 |
C. |
验证木炭的还原性 |
D. |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试验方法 |
A |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 |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
B |
鉴别NaOH溶液和稀H 2SO 4 |
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
C |
除去CO中混有的CO 2 |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
D |
比较Fe、Cu和Ag的金属活动性 |
将Fe和Ag分别加入CuSO 4溶液中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除去硫酸钾溶液中的氯化钾 |
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过滤 |
B |
证明铝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
将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
C |
鉴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钾溶液 |
分别滴加酚酞溶液 |
D |
鉴别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固体 |
分别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反应物是H2O和CO2,产物是O2和有机物。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猜想。
猜想一:O2全部来源于CO2;
猜想二:O2全部来源于H2O;
猜想三:O2同时来源于两者。
为了求证,他们查阅资料如下:
资料1 19世纪末,科学家普遍认为气体之间更容易转化,认为CO2在光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O和O2,所以O2来自于同为气体的CO2。
资料2 1937年,英国化学家希尔通过实验发现: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使水分解,释放出O2,并还原电子受体。
资料3 1939年,已经发现了氧的同位素。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利用 O标记的H2 O和C O2分别培养小球藻,光照相同时间后,检测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氧气是否含 O,如图所示。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2的实验结论 (填“支持”或“不支持”)资料1的观点。
(2)根据资料3的实验结果,分析可得猜想 成立。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杂质) |
试剂或方法 |
A |
铜(氧化铜) |
在空气中灼烧 |
B |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
通入氧气,点燃 |
C |
硫酸亚铁溶液(硫酸) |
加过量的铁粉,过滤 |
D |
氯化钠(泥沙) |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A.AB.BC.CD.D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