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
时,向一定量的硝酸钾 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
B. |
将等质量的镁片和铁片投入 到足量稀硫酸中 |
C. |
用酒精灯加热一定量的 高锰酸钾固体 |
D. |
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 烧杯中不断地加入过 氧化氢溶液 |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B.向一定量的锌中加入稀盐酸 |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D.将水通电 一段时间 |
有三瓶无色无味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最简单的方法是
A.测定气体的密度 | B.伸入燃烧的木条 |
C.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 D.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 |
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稀盐 酸中加水稀释 |
B.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
C.加热一定量的 高锰酸钾固体 |
D.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 |
下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 |
C.该实验可说明N2难溶于水 |
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 |
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
C.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消耗O2,生成固态的P2O5 |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
下列实验中,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图示 |
||||
现象 |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被吸入瓶内,瓶内水面上升约1/5 |
试管1中的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试管2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滴有石蕊的溶液呈蓝色,加入稀盐酸后蓝色变为红色 |
结论 |
该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
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1/5 |
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 |
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不含碱性物质 |
关于下列坐标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
A.甲表示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
B.乙表示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
C.丙表示在一定量AgNO3和Cu(NO3) 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
D.丁表示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图1: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
B.图2: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入NaOH溶液 |
C.图3: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
D.图4:水的电解 |
下列各组物质对应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
A.黄金和黄铜--滴加稀盐酸 | B.双氧水和蒸馏水--观察颜色 |
C.硬水和软水--观察是否澄清 | D.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注射液--加紫色石蕊溶液 |
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不合理的是:
|
化学反应事实 |
影响反应的因素 |
A |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
反应物的浓度 |
B |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
反应的温度 |
C |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较难分解,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
催化剂 |
D |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
反应物的种类 |
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甲、乙、丙三个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探究。
(1)甲同学: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燃烧停止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集气瓶中吸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2)乙同学:用碳替代红磷,完成上述实验,发现集气瓶内并没有吸入水,其原因是 。
(3)丙同学: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 溶液,然后完成乙同学的实验,得到了与甲同学相同的实验结果。
下图甲~丁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1)写出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甲、乙装置都可用于实验室制氧气,用乙装置制氧气的优点是 (填字母)。
A.节约能源 B.可较快获得氧气
C.可随时添加药品 D.操作简单、安全
(3)丙、丁装置都可用于实验室收集氧气。下面是对两种收集方法的相关比较(使用容积相同的集气瓶收集氧气)。
比较的方面 |
排水法 |
向上排气法 |
结论 |
方法可行性 |
O2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
O2的密度比空气_____(填“大”或“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 |
两种方法均可行。 |
收集O2的纯度 |
分别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两瓶氧气(A和B), 放入两支相同的蜡烛,可观察到B瓶内的蜡烛熄灭较早。 |
结论: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下列实验内容中,量的关系(“—”前的量为横坐标,“—”后的量为纵坐标)符合下图所示变化趋势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时,盐酸—水 |
B.加热高锰酸钾时,时间—剩余固体中氧元素 |
C.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铁粉—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
D.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间—溶液中溶质质量 |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氢氧化钠固体中加入水 |
有热量放出 |
氢氧化钠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
B |
用导管分别对准浸没在热水和冷水中的白磷通氧气 |
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
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
C |
向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铜 |
有大量气泡产生 |
氧化铜起催化作用 |
D |
将两根打磨光亮的镁条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 |
两根镁条上均有固体附着 |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Cu>Ag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