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图中药品为红磷和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氮气不与红磷反应且难溶于水,是设计该实验的依据之一
②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
③图Ⅰ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约占烧杯体积的五分之一
④白磷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白雾;
⑤图Ⅱ所示装置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⑥红磷燃烧结束后,立即打开止水夹
⑦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
A.2个 | B.3个 | C.4个 | D.5个 |
右图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
B.该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
D.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的一些性质 |
如图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
B |
C |
D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
电解水 |
A.A B.B C.C D.D
a和b为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a为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b为氯酸钾,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甲同学取a克氯酸钾,乙同学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按质量比3:1)a克,二人同时进行加热。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生成氧气质量(Y)与加热时间(X)关系正确的是
对资料或实验证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下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
B.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 |
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 |
D.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
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错误的是
A.铜粉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
B.实验结束后冷却到室温才能读数 |
C.气球的作用是调节气压,使氧气完全反应 |
D.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反应结束后消耗氧气的总体积应该是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
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很多。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下四组实验,比较两种物质的催化效果,其中观察效果较差的是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第四组 |
A.第一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个气球体积的变化
B.第二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者产生气泡的快慢
C.第三组分两次实验,看木条是否能复燃
D.第四组分两次实验,比较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某兴趣小组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二氧化碳,连接压强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用注射器同时等速度分别注入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各15mL,片刻后,同时振荡烧瓶,等待反应完成。采集的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0~t 1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未进行振荡 |
B. |
t 1~t 2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进行振荡 |
C. |
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t 3时烧瓶内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
D. |
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t 3时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
如右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A.稀盐酸和锌粒 | B.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
C.水和氢氧化钠 | D.水和硝酸铵 |
某学习小组进行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实验时,在常温下,向一定量的某溶液中滴加X溶液,得到了如图所示的pH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X是盐酸 |
B. |
向a点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
C. |
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
D. |
c点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OH ﹣ |
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甲改进为实验装置乙,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A.乙装置简洁,但用甲装置实验结果误差更小 |
B.甲、乙两装置实验前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C.乙装置实验中胶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 |
D.乙装置中反应容器体积小,可以节约实验药品 |
下列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分析中(图中药品为红磷和水),不正确的是( )
A.氮气不与红磷反应且难溶于水,是设计该实验的依据之一 |
B.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 |
C.图I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烧杯中水的五分之一 |
D.图II所示装置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