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下列混合物中的杂质,所加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试剂(过量) |
操作方法 |
A |
CO2(CO) |
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
洗气 |
B |
KCl(KC1O3) |
MnO2 |
加热 |
C |
Cu(Fe) |
硫酸铜溶液 |
过滤、洗涤、干燥 |
D |
NaCl(Na2CO3) |
氯化钙溶液 |
过滤 |
下列区分各物质的两种方案都合理的是
|
A |
B |
C |
D |
物质 |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
空气和氧气 |
尿素和硫酸铵 |
木炭和二氧化锰 |
方案一 |
稀盐酸 |
带火星的木条 |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
加稀盐酸 |
方案二 |
酚酞溶液 |
燃烧的木条 |
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
观察颜色 |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错误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选用试剂 |
操作方法 |
A |
CO2 |
HCl(气) |
AgNO3溶液和浓硫酸 |
先通过硝酸银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
B |
CaCl2溶液 |
HCl(盐酸) |
过量CaCO3 |
过滤 |
C |
木炭粉 |
CuO粉末 |
足量的稀硫酸 |
溶解过滤,洗涤晾干 |
D |
Zn粉 |
FeCl2粉末 |
加足量的水 |
溶解、过滤 |
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待鉴别的物质 |
鉴别的方法 |
A |
羊毛与涤纶 |
燃烧,闻气味 |
B |
烧碱与硝酸铵 |
加水,测量液体的温度变化 |
C |
铝与铝合金 |
相互刻划 |
D |
氯化铵与硫酸铵 |
加熟石灰,研磨 |
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用浓硫酸在白纸上写字 |
白纸变黑甚至穿孔 |
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 |
B |
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二者之间不发生反应 |
C |
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MnO2固体 |
有大量气泡产生 |
MnO2是过氧化氢溶液 分解的催化剂 |
D |
向某溶液滴加BaCl2溶液,振荡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该溶液一定含有SO42- |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 |
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
下列四个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 目的 |
除去氢氧化钠中少量的碳酸钠 |
清洗铁制品 表面的铁锈 |
鉴别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 |
检验一氧化碳中是否 混有二氧化碳气体 |
方案1 |
加水溶解 |
加适量稀盐酸 |
加锌粒 |
点燃 |
方案2 |
加稀硫酸 |
用水洗涤 |
加石蕊溶液 |
通入澄清石灰水 |
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
B |
C |
D |
将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至有晶体析出 |
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足量) |
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 |
高温煅烧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 |
现有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三种无色溶液,下列四种试剂不能一次性鉴别出来的是
A.无色酚酞溶液 | B.pH试纸 | C.Na2CO3溶液 | D.紫色石蕊溶液 |
下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 |
B.生成物紧密排列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
C.过程Ⅰ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
D.过程Ⅱ发生了化学变化 |
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达不到实验目的是
A.Ⅰ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 |
B.Ⅱ装置加热蒸发NaCl饱和溶液得到NaCl晶体 |
C.Ⅲ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 |
D.Ⅳ装置除去河水中的少量泥沙 |
某密闭容器中有X、O2、CO2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 质量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
X |
O2 |
CO2 |
H2O |
反应前质量/g |
16 |
70 |
1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待测 |
45 |
36 |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X中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表中“待测”值为5 D.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36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