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年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 B.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
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 D.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
2011年3月,受里氏9.0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反应堆震后发生异常导致核蒸气泄漏。其中放射性元素碘-131数月后才会完全消失,通过受污染食品在甲状腺内聚集,引发甲状腺疾病甚至甲状腺癌。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88 | B.核外电子数为53 |
C.核电荷数为131 | D.1个该原子的质量为131g |
为了探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
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
D.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
某工厂排放的废液中含有少量硫酸和硫酸铜。小军同学取适量废液放入盛有一定量锌粉的烧杯中,搅拌,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少量滤渣和滤液。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液中只有硫酸锌 | B.实验所得滤液是纯水,可直接排放 |
C.滤渣中一定含铜和锌 | D.发生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
营养学家提出“每天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我们认为这应该归功于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镁等。这里的钙、镁是指
A.元素 | B.原子 | C.分子 | D.离子 |
右图是实验室里标签破损的一瓶溶液,只能看清“K”和“O4”。某同学对
瓶中溶液是什么作了如下猜想,你认为她的猜想一定不合理的是
A.高锰酸钾溶液 | B.锰酸钾溶液 |
C.硫酸钾溶液 | D.碳酸钾溶液 |
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氢、氧两种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的原子序数为1 |
B.氧的核内质子数是8 |
C.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 |
D.氢元素与氧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
B.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
C.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原子中所含质子和电子的质量 |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会形成离子 |
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
B.只有燃烧反应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
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 |
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它的主体结构为四根巨型钢筋混凝上制成的陔心筒。其中钢属于( )
A.金属材料 | B.合成材料 | C.天然材料 | D.复合材料 |
下列有关营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纤维素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B.淀粉与碘作用呈蓝色 |
C.常温下油脂都呈固态 |
D.青菜、黄瓜中含大量的蛋白质 |
下列区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合理的是
A.用蒸馏水区别四氧化三铁与二氧化锰 |
B.用酚酞试液区别氯化钠溶液与稀醋酸 |
C.用加热的方法区别碳酸氢铵与氯化钠 |
D.用石蕊试液区别稀烧碱溶液与石灰水 |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A.将澄清的饱和石灰水加热,无白色浑浊出现 |
B.20℃时氯化钠溶解度是36g,将3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溶液 |
C.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碳酸,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都是H+ |
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
鱼苗在长途运输中,通常将鱼苗养在相对密闭的容器内,加入某种药品,使容器内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保持鱼苗的存活:充足的氧气、及时除去鱼苗呼出的CO2水的pH调节在8左右,碱性不能太强。现有以下四种物质供选择:双氧水、过氧化钙(CaO2) .过氧化钠(Na2O2)、氯酸钾。它们的有关化学性质如下:
(1)2H2O===2H2O+O2↑(2)2Na2 O2+2H20 ==4NaOH十O2↑
(3).2Na2 O2+2CO2="=" 2Na2CO3+O2(4)2CaO2+2H2O="=" 2Ca(OH)2+O2↑
(5) 2CaO2+2CO2 ==2CaCO3↓+O2 (6)KC1O3不与H2 O,CO2反应
在鱼苗长途运输中你认为最适合加入的物质是
A.双氧水 | B.过氧化钙 | C.过氧化钠 | D.氯酸钾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