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化学试题 / 探究题
初中化学

用熟石灰膏粉刷墙壁一段时间后,表面变硬,某化学兴趣小组中的王明同学认为是水分蒸发的原因,是物理变化;李刚同学则认为是熟石灰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接触生成了碳酸钙,是化学变化。(已知常温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 0 . 18 g 。) 为证明上述变化的真实原因,他们共同进行了如下探究:  
第一步:取墙壁硬块样品少量研磨成粉末状,将粉末移至烧杯中加适量水搅拌、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李刚根据得到的滤渣推断自己的结论正确。你认为李刚的推断是否严谨?
,理由是
第二步操作是:
若看到现象为,证明该固体中含有碳酸钙。
第三步: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试液,如果看到滤液颜色变为,则证明氢氧化钙部分转化为碳酸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表中首要污染物 S O 2 :导致酸雨的成因进行探究。
(提示: S O 2 :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具有与 C O 相似的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实验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 A 装置的作用是 S O 2 气体。
(2)实验过程中, B 装置内石蕊试纸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 C 装置内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说明 S O 2 与水反应生成一种
(3) D 装置的作用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二:往盛有水的烧杯中通人 S O 2 气体,测所得溶液的 p H 7(填">""="或"<"),然后每隔l小时测定其 p H ,发现 p H 逐渐变小,直至恒定,说明烧杯中溶液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最终生成 H 2 S O 4
【查阅资料】 S O 2 形成酸雨的另一途径: S O 2 与空气中的 O 2 在飘尘的作用下反应生成 S O 3 (飘尘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S O 3 溶于降水生成 H 2 S O 4 。在此过程中飘尘作
【探究结论】 S O 2 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硫酸而形成酸雨。该市可能易出现酸雨。
【模拟实验】(1)由于食醋和酸雨的酸度( p H )差不多,因此酸雨对大理石的作用可以通过大理石碎片放在醋中来模拟。当把2.0 g 大理石碎片放在醋中一整夜后,取出固体干燥称重,其质量可能是(醋酸钙易溶于水)

A.

小于2.0 g

B.

正好2.0 g

C.

大于2.0 g

(2)这组学生还做了另一个实验,即将大理石碎片放在蒸馏水中过夜,其实验的目的是.

【知识联想】 S O 2 具有与 C O 相似的化学性质,根据右图给出的 S O 2 及其化合物问的相互转化关系回答: X 的化学式是,写出 X N a 2 S O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反应类型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明同学对标签上只能看到" S O 4 "的某瓶无色溶液(如下图)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猜想其溶质可能是:
H 2 S O 4  ② N a 2 S O 4  ③ B a S O 4


(1)根据溶解性可知,以上猜想中一定不成立的是
(2)小明同学直接向试剂中加入几粒锌粒,根据现象确定其溶质是 H 2 S O 4 ,并给试剂瓶贴上" H 2 S O 4 溶液"的标签。
(3)请你指出小明同学实验操作中存在的明显错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猜想】Ⅰ:固体是 N a O H
Ⅱ:固体是 N a O H N a 2 C O 3
Ⅲ:固体是
【查阅资料】 N a 2 C O 3 的水溶液呈碱性。 N a C l C a C l 2 B a C l 2 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实验】为确认猜想Ⅱ正确,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方案。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6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中和反应实验。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后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过滤,得白色沉淀和无色液体。
【提出问题】无色液体是什么物质?(不考虑指示剂)
【猜想】Ⅰ. ……;Ⅱ. 无色液体是Ba(OH)2溶液;Ⅲ. 无色液体是H2SO4溶液。
【实验探究】
(1)请你也加入兴趣小组一起探究,完成猜想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想Ⅱ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猜想Ⅲ,请你设计实验验证是否正确。

【拓展应用】
(4)请举例说明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刺激皮肤,从而使皮肤肿痛。小明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作甲酸,化学式为 H C O O H ;蚁酸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只生成两种氧化物。
【提出问题】蚁酸分解产物是什么?
【作出猜想】① 水和二氯化碳 ②水和一氧化碳 ③……
猜想有水生成的依据是
【设计实验】小明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图所示装盟,确定产物中除水之外的另一种氧化物。

(1)实验时 A 中无明显现象,证明猜想①(选填"成立"或"不成立")。
(2)实验时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变红色, D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中装置 C 的作用是
【反思评价】从环境角度分析,该装置的缺陷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种"环保石头纸"开始被人们使用,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班同学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环保石头纸"带到实验室,完成了如右图所示的两个实验。请回答问题:

(1)实验一:试管中产生大量的气泡,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请写出"环保石头纸"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假设"环保石头纸"中的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又不与盐酸发生反应);
(2)实验二: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小刚同学想探究该实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猜想:
猜想①: N a C l C a C l 2 H C l

猜想②: N a C l

猜想③: N a C l C a C l 2

同学们经过讨论排除了猜想,理由是
有同学认为小刚的猜想不全面,又提出猜想④: N a C l N a 2 C O 3 ,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猜想成立。请你将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实验二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少量

猜想④成立

(3)实验结束后,未经处理的废液(填"能"或"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究1。物质的回收和利用
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废液中回收铜,得到的铜粉样品中含有少量的铁粉。为了除去铁粉,同学们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铜样品过滤洗涤干燥
方案二:铜样品过滤洗涤干燥
(1)对于上述两个方案,你的评价是:                       。(写一条)
(2)写出其中的一个反应化学方程式:                         
(3)在干燥时,有同学提出用酒精灯加热将铜粉烘干。小明马上提出反对意见,其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探究2:物质的鉴别和提纯
实验操作考试时,小王同学用稀盐酸、BaCl2溶液、酚酞溶液来检验四瓶无标签的溶液:Na2CO3、NaCl、Na2SO4、澄清石灰水。
(1)请你帮助小王同学完成澄清石灰水的鉴别:

(2)实验结束后,他将废液倒入同一烧杯中,发现废液为红色且呈浑浊状态,则使废液呈
红色的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废液中一定不含有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
(3)小王同学想提纯烧杯中含有的氯化钠,他提出以下方案:
①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②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其目的是除去可能存在的                       和过量的
BaCl2
③过滤,
④向滤液中逐滴加入盐酸至                                        为止,其目的是除去                                           
⑤蒸发结晶,即得氯化钠。
(4)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的一个有沉淀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潜水艇有两种供氧的装置,第一种是储备压缩氧气,第二种是在紧急的情况下才使用的过氧化钠( N a 2 O 2 )做供氧剂,小红同学对过氧化钠如何做供氧剂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以下的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1.过氧化钠是用在矿山、坑道、潜水或宇宙飞船等缺氧的场合,将人们呼出的 C O 2 转换成 O 2 ,以供呼吸之用。
2.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两种,一种是氧气,另一种是化合物。
3.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分也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
(1)小红利用下图的BCDE装置组合和有关药品制取并收集氧气。


若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则B中装置可采用上图中的(填数字序号,下同);E中装置可采用上图中的;B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2)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除生成氧气还生成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到底是什么物质?小红作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①是碳酸      ②是氢氧化钠     ③是碳酸钠
通过对反应物有关的元素组成的分析,乙同学认为猜想(填数字序号)一定是错误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小红通过以下实验验证了另一个猜想的正确性,请完成下述实验报告。

[反思与交流]
①小红若用图A来代替B装置,证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你是否同意小红的做法?(填"是"或"否")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右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     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5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右下图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70%。

(1)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     %。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还一定有    
【发现问题】该气体是怎样减少的呢?
【假设】该气体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查阅资料】镁条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2),镁条还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
【交流与反思】集气瓶中放少量细沙的目的是       ,产物氮化镁的状态应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常加入二氧化锰粉末。请你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锰在此制取过程中的作用。
(1)提出猜想:猜想一:在制取过程中作反应物。
猜想二:在制取过程中作
(2)设计实验证明猜想二(可以只写实验方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10g为一份,并将其中五份冰糖研磨成粉末。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1)根据上述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是                      ,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2)根据第四组实验与前三组实验的比较,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食品的包装袋中放有一小包“防腐剂”,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防腐剂”的
成分产了好奇,他们将一包“防腐剂”倒在滤纸上,看到“防腐剂”中有一些灰黑色粉末
和一些红色粉末,为此,展开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防腐剂”中灰黑色的粉末和红色的粉末分别是什么?
【查阅资料】食品腐败主要是因为食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氧化、潮解而变质,使用
“防腐剂”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提出猜想】
小文:“防腐剂”中灰黑色的粉末是氧化铜,红色的粉末是铜。
小婧:“防腐剂”中灰黑色的粉末是氧化铜和碳粉,红色的粉末是铜。
小鹏:“防腐剂”中灰黑色的粉末是铁粉和碳粉,红色的粉末是氧化铁。
【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小鹏的猜想是正确的,理由是             
【实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将实验内容补充完整。

【拓展探究】为了进一步探究“防腐剂”的性质,兴趣小组的同学另取一包“防腐剂”,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通过称量反应前后玻璃管中固体物质的质量,他们发现反应固体物质的质量减小了,请你分析固体物质质量减小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了稀盐酸,发现没有明显现象。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
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他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振荡,观察
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了"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
(1)小雨认为小强的结论是不合理的,你认为小雨的理由是
(2)请你设计个实验,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要求写出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化学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