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戈尔巴乔夫改革
高中历史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

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油价下跌了129 %,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在其发展过程中,改革产生了不同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②赫鲁晓夫改革首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安德罗波夫曾任前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执政仅一年零三个月。在他执政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有评论认为他的改革思路跟中国邓小平的改革相当类似,如果他的体格状况更好一些,苏联可能走上与中国相类似的改革道路。然而事实上“他不可能改变历史”,本质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国内问题积重难返
B.执政苏联的时间过短,大量问题来不及处理
C.苏共内部官僚主义严重,完全失去群众支持
D.冷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渗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并分析下表,相关结论正确的是(    )

 
1951—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官方统计
10.1
6.5
7.8
5.7
4.4
3.5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
5.6
1.9
5.1
3.0
2.3
0.6
麦迪森的估计
5.2
4.8
4.8
2.9
1.8
1.7
苏联学者的估计
7.2
4.4
4.1
3.2
1.0
0.6

A.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
B.六十年代的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C.勃涅日列夫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D.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C.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事实是( )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的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中,约27%投向了农业。这一投资数额,在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中居首位。由此可见

A.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农业
B.苏联的集体化农业效率较低
C.勃列日涅夫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
D.苏联的农业问题已得到了有效解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1953~1983年苏联的GDP增长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图。对此评价正确的有(    )

①赫鲁晓夫改革推动了1958年的迅速增长
②冒进、瞎指挥及气候等因素导致1963年的负增长
③“新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1973年的成就
④戈尔巴乔的改革导致1983年的负增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0年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决议修改宪法。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记载:“宪法第六条规定的共产党是苏联社会和全苏所有组织的‘领导和指挥力量’,经戈尔巴乔夫的提议被删除了。”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戈尔巴乔夫放弃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是苏联解体的根源所在
B.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C.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D.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使苏共丧失了民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旧体制
B.当时美国实力过于强大
C.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D.改革的侧重点摇摆不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但我们的生产却比发达国家差很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产生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原因是( )

A.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B.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D.经济基础薄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1953~1983年苏联的GDP增长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图。对此评价正确的有(    )

①赫鲁晓夫改革推动了1958年的迅速增长
②冒进、瞎指挥及气候等因素导致1963年的负增长
③“新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1973年的成就
④戈尔巴乔的改革导致1983年的负增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戈尔巴乔夫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