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学科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中,各门学科教学都负有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的责任,推卸了就是没有尽到责任。但是,在现实中,重智轻德的现象严重。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成了空话。
德育难题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一贯传统。曾几何时,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一大法宝。
近年来,智育的地位飙升,德育的地位陡然降低,在学科教学中,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步了。
学科教学中,德育不被重视,体现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占据了整个课堂。很多教师教学时,整堂课都是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虽然有的内容直接涉及道德品质问题,却被无视了。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信客》,作者为余秋雨。课文讲述的是江浙一带旧社会的特殊职业信客,专门替在外打拼的人员传递信件,代送物件。课文突出的是诚信与尽责,委屈与大度。但是一些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会把如何阅读这篇课文,怎样理解两代信客的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却很少提到两代信客身上的优秀品质、高尚德行。本来,只要顺便提及即可,不需要特意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因为学生了解了两代信客的优秀品德,也就基本上懂得了优良品质对从事这一行业的重要性。这么重要的资源都被错过了。
语文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语文课上都忽略了,自然学科就更不用说了。
一些老师不认为自然学科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他们没想到,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各门自然学科,在教授过程中,是一定可以产生人文价值的,一定蕴含着人的情感、人的价值观等。例如在教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如果以一人在车上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个人为例,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怎么一回事,有的同学会认为撞人者不必道歉。因为撞人是相互的,被撞者也撞了人,谁也不欠谁。其实,这当中包含着撞人者的思想品德,并不是纯粹的物理现象。教学中如果仅以物理现象来解释,就严重忽视了它的德育因素。
问题诊断
学科教学中,各有本学科的具体目标,各有自身的育人任务,但不管哪一门学科,所面对的都是整体的学生,他们在学科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德育成分。即便是理科的学习,也毫不例外。也就是说,学科都蕴含着德育内容。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学科教学中存在着忽视德育的现象。为何?
(1)“智”的教育见效快,“德”的教育见效慢。学科内容的教学,可以立即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而实际上,学科教学不可能与德育内容彻底决裂,或多或少总是与德育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结合教材,开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教师应要求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月相观察、养植物、养蚕等必须长期进行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而在实验当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这样的教学,就不是纯粹的科学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教学。
至于文科教学,德育的内容就更普遍了。
重智轻德的教学,忽视了学科德育因素的存在,或者一带而过。实际上,有些时候只要点拨一下,就可以让学生得到很大的收获,有的老师竟止步不前,让人遗憾;有的时候只要充分展开过程,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道德品质的巨大影响,有的老师竟偷工减料,无视学生的成长需求。
(2)德育妨碍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妨碍论认为,各门学科各有专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需要其他学科的介入,其他学科介入是多管闲事,会妨碍本学科任务的完成。
有这样的担心,根本原因在于对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缺乏根本的认识。他们没有认识到,学科渗透德育并不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特意空出一点时间来专门进行道德教育,只要真正把课程教学落到实处,德育就在其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来了,只要“物”有需要,滋润就是很自然的。自然科学教学,尤其是中学的理、化、生的教学,该观察的让学生仔细观察,该细致深入的就细致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接受了科学态度的教育,还需要再划出时间去画蛇添足地进行所谓德育吗?
实际上,真正好的、成功的学科教学,“智”与“德”相互促进,两不误,双赢。
(3)教师认识上的原因。有的学科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着本位主义思想,认为德育是思想政治课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可以说,在现实中此类教师并不少,而是数量庞大。他们时刻牢记的是自己那一亩三分田有多少收获,从来不关注其他。
教师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认识,是因为没有从育人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所关注的是学科教学,而不是学生的成长。关注点的不同,根源是教育观的差异:以学科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以学科为本,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等,以人为本注重的则是作为人的学生的存在与发展。而实际上,只要一切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破解策略
要走出学科教学忽视德育的困境,需要站在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立场上。
(1)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以实施德育。根本原因在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指向学生的成长。这是一个根本点。
理化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知识与本领,侧重的是科学探索态度与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则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与训练,掌握语文交际能力,围绕着语文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数学,则是一门探究形数关系的课程,培养的是思维、分析、推理、抽象等能力……各门学科,都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德育。例如语文学科,几乎可以从各个视角让学生受到道德品质方面的熏陶。即便是考试命题,也可以渗透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方面的因素。例如有一份试卷就选择了这样一则材料: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选自《东轩笔录》
其中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文章内容,对范仲淹作简要评价。
这实际上就是要学生对范仲淹贫贱不移的人品进行理解与品味,让学生对范仲淹洁身自好、不贪财的高贵品质有所体悟。这样的阅读题,就不仅考查了学生对语段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还让学生受到了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他们的心目中,自然就会萌生应该向范仲淹看齐的想法。在他们的人生路上,遇到诱惑时,范仲淹的形象就可能浮现在脑海里,成为他们的榜样。
(2)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可以进行德育。任课教师要有德育意识,要把对学生进行德育当作自己分内之事。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多留心,将德育融入其中。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课程,有着先天的优势,可以全方位地实施。例如布置语文课外阅读作业时,让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名著中人物的高尚与卑贱、善良与丑恶、成功与失败等各种境遇,从中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