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学校是一个培育精神、蓄养文明的地方。学校也应该是一个文化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发达的场所。学校应该有丰富的智力生活,以让学生的智力空间大大拓展。
在这样的场所,学生精神的生长、品德的形成就有了保证。
“他们因为他们的晚餐价昂而自傲;我因为我的晚餐价廉而自傲。”当梭罗面对贵族的奢靡时,他宁愿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并且自给自足。对梭罗而言,这就是一种富有,是一种更可贵的精神的富有。
美国作家梭罗,向往着精神的富有,与物质富有无关。今天的很多人,则在物质富有时,有着贫乏的精神生活。学生也不例外。
德育难题
学生精神生活贫乏,特别是中学生的精神生活贫乏,已经是共识。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生命所系,唯在分数,当学生把考试获得的分数,作为自己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的时候,除此之外,他们还拥有什么?
学习和考试成了学生的一切。正常的学习时间,被应试填得满满当当。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他们有做不完的试题,有永远考不完的试,也有让他们时刻惦记着的分数。
正常学习时间之外,他们有永远上不完的各种各样的课外班:与学科学习相关的培训班,以及球类、棋类、乐器类等培训班,没完没了。
这样的状况下,学生还有精神生活吗?
(1)没有阅读的生活。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图书馆,虽然不能说“丰富”,但也不像原先那样,看不见书。可是,如果我们去查一查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借阅情况,或者作一个调查,看着学生的课余阅读情况,就可以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堪忧。一是阅读的学生人数少。很少有同学去借阅图书资料。二是阅读浅层次。读所有书籍,都像读小说一样,快速阅读一遍即完事,既不思考,也不回读。满足于“读”了,而不是有所收获。三是读不适合的书。图书市场,良莠不齐,什么样的图书都有。有些学生,喜爱阅读,但读了一些不好的读物,不但精神没成长,反而被那些书籍影响了,向着不良方向前行。
(2)手机生活丰富。游戏、聊天、上网……成为学生手机生活的主旋律。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下课玩手机,考试仍然玩手机。碎片化阅读,情色窥视,火星语言……这些,几乎就是他们的手机生活。这样的生活,缺乏精神内涵,扁平化、碎片化是表面特征,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反思、不需要学习是其深层次特征。
(3)沉迷游戏。特指一些学生经常上网玩游戏。为了游戏,他们逃课,他们迷恋。
(4)喜欢八卦新闻。某个明星喜欢什么,某个明星的生日是哪一天,哪个明星又换男(女)朋友了,哪个明星哪一天在哪里演出……知道得越多,懂得越多,真正的精神生活就越匮乏。
(5)卡通画、小玩具等成为学生们精神生活的替代品。
精神生活表面的丰富,掩盖了内在的匮乏,学生生活在空虚之中。
问题诊断
陶铸说:“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是的。精神是复杂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实实在在充实着人,影响着人,也鼓舞着人。
一个有着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的人,其内心,其灵魂,也一定是充实的,丰富的。
精神生活贫乏,导致的是心灵世界的单调与枯萎。
精神生活贫乏,造成学生心灵世界的干枯。人最可怕的是心灵世界的枯萎。心灵世界支撑着人的灵魂。缺乏丰富精神生活的学生,看不到人生的光芒。他们所看到的,都是人的苦闷、人的失望等负面情绪、负面情感。而一个生活在此种世界中的学生,缺乏人生理想,看不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也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那些一心一意于学习、考试的学生,只有考试分数可以让他们快乐片刻,高兴一会儿。而分数,则是枯燥的,乏味的。那些数字,只会让在乎数字的人感到快乐,感到享受。
一个个本来生龙活虎的青少年,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生活的乐趣,人生的乐趣,从何而来?
精神生活的贫乏,造成校园生活的单调。校园生活本来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在考试取代了一切的时代,校园生活只不过是点缀而已,缺失了本身应有的价值。
精神生活贫乏,便不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考试为主要目的的学校教育,精神生活几乎等于零,校园生活也自然单调,而且单调到了只剩下学习与考试了。
破解策略
目前,考试与分数就像一座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就目前的教育体制而言,要彻底搬掉这座大山,尚不太可能。但是,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条件下,班级生活怎样才能更富有精神内涵?这是班主任必须设法解决的问题。
(1)丰富班会课内容。一般而言,班会课每周一节,这是课表上已经安排好了的。但是,现实却告诉我们:班会课徒有其名,一般都会被班主任用来做其他事,或者干脆被用来上学科课程,例如上语文、数学、英语等。实际上,班会课上,可以用来讨论一些具体问题。例如,有的班主任常常与学生一起,在班会课上讨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人摔倒,到底该不该扶?”“长大后,想干什么?”“假如我拥有100万元,我想用来干什么?”“为什么有的人那么爱钱?”……这些问题,表面看起来与学生的学习没有直接关系,也与他们考试拿高分无直接关系,但确与学生的精神世界直接相关,与他们的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经常进行这样的活动,上这样的班会课,可以让学生暂时摆脱学习带来的紧张与烦恼,可以获得心灵世界的轻松与开放。他们在思想的撞击中,在对话中,心智得到了磨砺,心灵世界得到了丰富。在他们面前,世界更加可爱,人生更加绚丽,至少不至于太单调。
(2)师生共读。目前,阅读是很多班级积极开展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班主任不参与,只有学生参加。所以,整体而言,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师生共读就不一样了。班主任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如果班主任动员语文任课教师一道参与,或者班主任本来就是语文教师,那就更有成效了。
读书就是读人,就是读“我”。师生在共读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交流,适当的沟通,领会书中的奥秘,体会与作者的共鸣。
老师自己的带头示范,是最为重要的。老师要把自己的阅读所得,与全班同学分享,并让学生也进行这样的交流。读书与交流融合在一起,读书的价值就成倍提升。
读书如果再与写作相结合,对读书者的触动就会更深刻。
写作,一定得是在读书与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读”与“思”,“写”就成为虚浮,成为纯粹的写作。有了“读”与“思”的基础,“写”就有了着落。
这样,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精神世界就获得了极大的开拓,内心就会更加充实。
(3)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对城市学生而言,不是难事。城市学校可增强联系社会生活的力度,让学生在与社会生活的零距离接触中,领会生活的真谛。
目前的问题在于农村学生。他们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对农村却不很了解。一些农村学生,不用直接参与各种农村社会实践,更不用说参与农业劳动了。
班主任需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学生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农村社会生活,以便获得直接的社会感受。
(4)举办活动。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登山、晚会、朗诵等。还可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节日的快乐和意义。虽然说,很多重要的节日都是假日,但活动可以提前搞,只要能够借节日开展活动,让学生高兴就行。如果这样进行德育,学生会翘首期盼。所有班级活动,班主任都要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动员学生一起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唱主角,班主任不要越俎代庖,自己包办。因为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准备中,多接触新的事物。学生既得到锻炼,又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