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语文 / 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 第六单元 / 21 《孟子》三章

21 《孟子》二章 教案第1课时

原创

2021-06-15 创作

点赞(0)

分享

人气(329)

课前准备

教学目的

课中

教学过程 配套资源

课后小结

教学目的

请补充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张。

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86章。

2.作品简介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3.字词积累

戚(qì) 粟(sù) 夫(fú) 畔(pàn)

4.阅读感知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齐读一遍: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

(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积累词语,翻译全文。

步骤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1.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论证中心论点的?

(1)先以进攻一方为例,强大的军队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攻,被包围着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

(2)从防守的一方来论述,皆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城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

(3)作者以攻守两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说明“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2.本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证明论点,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本文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政治主张:孟子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道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背诵课文。

步骤四 当堂演练 知识拓展

1.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2.本文属论说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说明“人和”在战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升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步骤五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件

胡广忠
胡广忠

高级教师

本人从事一线语文教师以来,兢兢业业,以热爱教育事业为终极目标,深受广大师生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