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理观上孟子认为“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此,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主张分别是实行( )
A.仁政和道德教育 | B.王道和民主政治 |
C.兼爱和自我节制 | D.人治和法治 |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
A.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 |
B.完全否定了智者学派的主张 |
C.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
D.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
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相比,苏格拉底的“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这一观点在哲学上的意义是
A.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B.对“自我”的发现 |
C.对绝对权威的否认 | D.对人类自身的关切 |
苏格拉底在与人谈话时说:“我只知道—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表明苏格拉底
A.对智慧的敬畏之心 | B.对知识的过度盲从 |
C.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 D.对现实的极度失望 |
美国学者达林·麦马虹在总结两千多年的幸福观时说:在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在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 ;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材料空白处应是
A.权利与金钱 | B.上帝和法律 |
C.民主与科学 | D.智慧与德行 |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的分析比较恰当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
D.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
公元前399年的一个傍晚,在苏格拉底即将处死的那天晚上,他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他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与其思想本质一致的是
A.王守仁“致良知” |
B.大卫·休谟“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
C.康德“思想自由” |
D.马尔克斯“生命无非是一连串活下去的机会” |
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主张探讨人类社会 | B.追求道德和正义 |
C.维护雅典的直接民主 | D.体现神秘主义色彩 |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下列中国学派与这一思想接近的是
A.儒家 | B.道家 |
C.墨家 | D.法家 |
“理性”贯穿于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始终。下列符合苏格拉底“理性”思想的是
①“知识就是感觉” ②“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③“幸福在人间” ④“无知愚昧是罪恶之源”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他有“西方的孔子”之称,马克思评价他是“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下列选项属于“他”的言论的是
A.“万物皆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
B.“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
C.“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 |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对教学情境和过程的安排,并不预先显示出他已经知道答案,而是带着许多问题去探讨。当学习者得到一个暂时答案时,他就进一步提出问题去检验其正确性。……他似乎总是在思考自己的方法,总是不断地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方法。”这里所描述的是
A.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 B.程朱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 |
C.苏格拉底“助产术”式的教育 | D.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 |
智者学派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针对此问题,苏格拉底主张
A.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 B.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
C.主观感受无助于人对世界的认识 | D.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
某同学要写一篇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小论文,他所搜集的资料中有下列关键词句:“心灵的转向”、“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知识的对象是善”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泰勒斯 | B.苏格拉底 | C.普罗塔哥拉 | D.亚里士多德 |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把苏格拉底视为先驱和战友,主要是因为苏格拉底
A.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
B.发现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 |
C.发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价值 |
D.是“哲学的刨遗者”、“智慧”的化身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