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而小儒规规焉(规规焉:浅薄拘束)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指天地间君主主宰臣民、臣民效忠君主之伦理关系,是绝对的),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
材料二    严复:“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自秦以来,为中国之君者,皆其尤强梗者也,最能欺夺者也”。 “然则及今而弃吾君臣可乎?曰是大不可。何则?其时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也。彼西洋之善国且不能,而况中国乎?”
材料三   孙中山:“目前中国的制度以及现今的政府绝不可能有什么改革,也不会搞什么改革,只能加以推翻,无法进行改良。”“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不仅共和政体完全适合于中国,而且苟有豪杰之士起而倒清虏之政府,代敷善政,约法三章,慰其饥渴,庶爱国之士可以奋进,进取之气可以振起也。”
材料四   陈独秀:“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宗羲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政治主张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严复的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的政治主张。
(4)与材料二和三相比,陈独秀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认识有何进步?这表明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深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 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 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 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 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其礼教政俗,已不免予夷狄之陋,学术义理之微,则非彼所能梦见矣。”该观点的核心是

A.抨击西方制度礼仪 B.强调传统制度优越
C.认可西方经济强大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提出这一思想的应该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资产阶级激进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的统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最早出现在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西学东渐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林则徐是道光时期一位很有见识的大臣。他高于同代官僚之处,除主张严禁鸦片外,最重要的是他

A.为官清廉正直 B.关心人民疾苦
C.坚决抗击外来侵略 D.主张开眼看世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洋操为非, 而不能用古法练必胜之兵;诋铁舰为费,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自塞者,令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傅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如但诩借根方为东来法,而东习算学,但矜火器为元太祖征西域所遗,而不讲制造枪炮,是自欺也。自欺者,令人空言争胜,不求实事。溺于西法者甚或取中西之学而糅杂之,以为中西无别,如谓《春秋》即是公法,孔教合于耶苏,是自扰也。自扰者,令人眩惑狂易,丧其所守。综此三蔽,皆由不观其通。……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 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富屯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四   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办情况表(截止得到2006年9月)

地区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数量(单位:所)
31
41
27
6
3

 
——中国教育新闻网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张之洞的主要观点。反映这一观点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什么?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4)材料四中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出下列的认识和结论,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有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和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主要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
③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历经了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三个阶段
④向西方学习呈现了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
(2)据材料,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彼之所长,循而习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吾所谓自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1875年)
材料二  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扰三代盛时之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卜·…三代以前,皆以中国之有道制夷狄之无道。秦汉而后,专以强弱相制,中国强则兼并夷狄,夷狄强则侵陵中国,相与为无道而已。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
—郭嵩焘《使西纪程》(1876年)
材料三   光绪二年(1876年),有位出使英国的大臣郭高赢,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两千年的文明。唆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郭嵩焘关于中西关系的基本认识。(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郭嵩焘的观点。(7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A.林则徐 B.魏源
C.曾国藩 D.李鸿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西学”指什么?(1分)该派别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2分)
(2)材料二是哪一派别?其思想主张是?(3分)结合材料二与此派别的主张,分析材料一派别认识的不足在哪里?(2分)
(3)材料三中两位先生是指什么?(2分)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的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呈现出怎样的趋势?(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D.太平洋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