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资料统计,1946年的铁路运送达12358.5万人次,比之前的最高年份高出7300多万人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 B.国民政府政治中心迁回南京 |
C.抗战胜利后,各地交流频繁 | D.抗战胜利后民众向收复区回流 |
晚清以至民国,近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变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
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
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和从业人员的生活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小李在图书馆看到一张纽约百老汇大街的老照片,只见电线横七竖八,拉得满街都是,即使是富人云集,基本上还见不到汽车。请你帮助小李判断这张照片大约摄于( )
A.1840年 | B.1870年 | C.1900年 | D.1930年 |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阅读下以材料
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
——(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修建道路系统的目的和道路修建的影响。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
材料二 从1870年到191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铁路发展极为迅速。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70年的21万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万公里,每年平均修建2万公里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投资用于修建铁路,大量钢材用于轧制钢轨。……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世界铁路在1870到1913年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铁路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1876年~1894年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境内修建约400多公里铁路。1894年~1911新建铁路约9000多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仅占20%左右。
——摘编自《中国动力新时速—新铁百科》
材料三反映了哪些信息?1894年起帝国主义各国为什么要在中国抢筑铁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4~1911年中国铁路发展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
综上,谈谈你对铁路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认识。
2009年12月26日,全球首条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最大、时速最快的高速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左图)正式投入运营。关于中国铁路事业,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中国最早的铁路是清政府修筑的唐胥(唐山到胥各庄)铁路
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快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③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在上海投入商业运营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武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口直接对外贸易额与位次(引自陈锋《汉口发展与张之洞督鄂》)
年 份 |
进出口额(两) |
占全国 |
1867 |
522342 |
0.41 |
1868 |
1398115 |
0.89 |
1869 |
1266253 |
0.83 |
1870 |
2290335 |
1.69 |
1871 |
3675409 |
2.36 |
1872 |
4075196 |
2.52 |
1873 |
4421536 |
2.86 |
1874 |
5258811 |
3.96 |
1875 |
5761239 |
4.15 |
1876 |
7271451 |
4.75 |
材料二 张之洞极力主张兴修芦汉铁路,他指出:“语其便利,约有数事:内处腹地,
不近海口,无引敌之虑,……干路袤远,厂盛站多,经路生理既繁,纬路枝流必旺,执
鞭之徒,列肆之贾,生计甚宽,舍旧谋新,决无失所,……近畿有事,三楚旧部,两淮
精兵,电檄一传,不崇朝而云集,都下或内地偶有土寇窃发,发兵征讨,旬日立可荡平,征兵之道,莫此为便,……海上用兵,首臣梗漕,东南漕米百余万石,由镇江轮船溯江而上,三日而抵汉口,又二日而达京城,由芦沟桥运赴京仓,道里与通州相等,……”
——《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
材料三 武汉者,……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四省,及河南、陕西、甘肃之各一部,均恃汉口以为与世界交通惟一之港。
——孙口山《建国方略》
材料四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铁路交通领域建设取得很大成就。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说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1906年,芦汉铁路通车。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述张之洞、孙中山认为在武汉地区兴修铁路的好处有哪些?(4分,不得照抄原文)
依据下图指出,这一时期武汉最重要的铁路建设成就是 建成通车。
下图反映了西方先进交通工具对中国的影响。这种情形,最早在中国出现大致应该在什么时候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 |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 D.20世纪三四十年代 |
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 1835年德意志仅有铁路6公里,1875年的德国铁路已达27 960公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根据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20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
(4)针对包兰铁路沿线的自然环境问题,分析保障铁路畅通的主要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日:“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不仅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维艰可以体味。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占总比例的14%。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
材料四 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守,“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材料五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他们的经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马克思语)俄国外交大臣维特揭示列强争夺路权的奥秘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将铁路建筑权抓在手里。"
——以上材料均引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五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兴建方面的特点。
(2)据材料三、四、五分析铁路兴建与营运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 18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行车未久,都中言官复连奏弹勤,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谕禁止机车行驶。……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臀铁路的轨道上。
——黄一琨《唐胥铁路之铁路与皇陵》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伞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
在《建国方略》中,他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孙中山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唐胥铁路的建设及其遭遇说明了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主要战略意图。(4分)
(3)这一方案未能付诸实施的社会原因是什么?(6分)
(4)21世纪初,孙中山的“高原铁路系统”理想得以初步实现,其突出成就是什么?(1分)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民众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此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现代化方面有何进展?
材料三 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读音不准。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掀起了一股持久的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热潮……今天世界上又到处涌动着学习汉语的热潮,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成为年青人的新宠……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
——摘自孙逊《世界“汉语热”与当代大学中文系的使命》
(2)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推动国人学习外语的因素。(3分)分析材料四所述“汉语热”兴起的时代背景。
材料五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
——《上海研究资料》
材料六 国产“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运行试验中创出394.3公里的时速的场景。它也预示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3)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进步,请分析推动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进步的原因?
由于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的通讯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代时期的无线电报主要用于
A.军事目的 |
B.生活奢侈用品 |
C.官商通报 |
D.生活日用品 |
交通工具的变迁折射出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马车 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条
铁路——京张铁路
材料二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形成了以临清、德州、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镇区间贸易和以登州、胶州为代表的沿海城镇区间贸易两个封闭的系统。19世纪下半叶,随着铁路的兴建和新河道的疏浚通航,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三河(黄河、小清河、卫运河)、二路(胶济铁路、津浦铁路)为框架的商路网络。新商路一方面将彼此隔绝的地区连接在了一起,另一方面又使沿路许多市镇成为新的集散市场……由于青岛、烟台通商口岸新设施的建成,以及轮船运输业的兴起,出现了“水陆货物皆转移于青岛,而胶州商务乃至一落千丈”,登州港口“仅余断港绝潦,为贩夫佣妇洗菜浣衣之所”的现象。……咸丰年间,黄河北徙截断运河,致使河道淤塞,航运受阻,河身日渐浅涸,仅东昌、临清间有小舟来往,商业大受影响,济宁也日见寥落。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由传统交通工具向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试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山东商业布局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