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综合
初中语文

解释下面文段中加点字。(4分)
潭西南而望,折蛇行,明天可见。其岸势犬牙基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不可久,乃记之而去。
①斗(          ) ②凄(          ) ③清(         ) ④居(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木雕神技》,完成后面小题。
商人白有功(人名)言: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跨座。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镫而腹藏,腰而尾赘,跪拜起立,灵变无讹。又作昭君出塞: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
【注释】 ①泺(luò)口:地名。②竹簏(lù):竹篓。③学解马作诸剧:学着松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①商人白有功(        )           ②叱犬       (        )
③跨犬之   (        )           ④昭君频频回   (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又小锦鞯被犬身

A.岁大穰 B.乃瓦布之 C.是谓之文也 D.不疾也

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 2分)
于 簏 中 出 木 雕 美 人
翻译下列句子。
(1)牵巨犬二。
(2)人皆伏其精炼。(《梵天寺木塔》)
本文和《梵天寺木塔》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寓言故事《鹦鹉灭火》,完成下面各题。(14 分)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注】①集:栖息。②相:副词,表动作的对象偏指一方,可译为“它”或“他”,文中指代鹦鹉。③侨居:寄居,寄住。④嘉:赞许,夸奖。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然非吾久居之地,遂            ② 鹦鹉见     
入水沾羽                      ④ 然吾尝侨居
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

A.至之市(《郑人买履》) B.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C.鞭数十,驱之别院(《幼时记趣》) D.久之,目似瞑(《狼》)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知 区 区 水 滴 不 能 救
翻译下列句子。
(1)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结合鹦鹉勇敢沾羽灭火的举动,谈谈你对“义”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14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
(1)尊君在(     )     (2)太丘去(     )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1) 陈太丘与友(    )  (2) 元方入门不 (    )
⑶ 相而去  (    )      ⑷下车之    (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太丘与友期》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2分)
“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①》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②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③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④,常行而不休者,故⑤难及也?”
【注释】①选自《晏子春秋•内杂下》。②夫子:先生,对尊长的敬称。③常:一定。④置:弃置,放弃。⑤故:通“胡”,何,什么
推敲并解释下列句中“及”字的意义。
①故难              ②自古今,未尝闻也      
③秦王大喜,传璧示美人左右        ④不汪伦送我情       
翻译句子。  
1.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2.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晏子认为怎样才能容易的达到目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9分,每小题3分)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也。旨:滋味
B.知困然后能自:勉强
C.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D.学半:学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有佳肴
有至道
B.不知其
择其者而从之
C.此之谓乎
回也不改
D.故学然后知不足

对子骂父,则无礼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本文由日常饮食开篇讲到如何治学,富有生活气息,方便读者理解。
C.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
D.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是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翻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不足为外人道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塞翁失马》,完成后面小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选自            ,其主要编写者是西汉人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马无故而入胡             亡:(        )
(2)人皆之                   吊:(        )
(3)丁壮者弦而战              引:(        )
(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十九:(        )
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失马之福、得马之祸分别指什么?
失马之福:                                         
得马之祸:                                         
你从“塞翁失马”这个故事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书谢御史(清 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莫敢诘                      ②他事削其籍以归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这段文字写了谢御史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车辆而遭和珅报复而被削职为民的事,表现了谢御史                          的高尚品格。(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加点的词
真无马邪    其             
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等: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言知之者不好之者
B.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无信
C.湮沙上果得数里外
D.僧募金修乃石性坚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十余岁    阅:              
不亦乎   颠: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                                                     
众服为确论。
翻译:                                                     
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甲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非不深也   池:               ②又何焉   间:        
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七里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助 B.天下顺 C.肉食者谋 D.小大

翻译下列句子。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翻译: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从甲段看,孟子认为“人和”达到极致,君主就能拥有“ ① ”(用原文回答)的有利局面;就乙段看,曹刿认为君主只有做到“ ② ”(用原文回答),才算得上尽忠职守,战争才有胜算。综合甲乙两段,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结论:治国者必须 ③ (用自己的话回答)才能得天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乎                       (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                   (4)不矩              
翻译下列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从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品德的修养。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虽有肴(    )             (2)不知其也(   )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4)学半(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的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