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②青未了。
造化③钟④神秀,阴阳⑤割⑥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⑦入归鸟。
会当⑧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②齐鲁: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③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④钟:聚集。⑤阴阳:阴指山北,阳指 山南。⑥割:分割。⑦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开了。眦,眼角。⑧会当:一定要。
⑴结合注释翻译这首诗。
⑵你能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入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课内阅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欲取蝉( )
②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③黄雀延颈( )
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①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②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③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④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
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解释下面指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问其故
其:
⑵而日中时远也
而:
⑶孰为汝多知乎
孰:
⑷及日中则如盘盂
则: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并写出句子的意思。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 弗: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 去:
(3)孰为汝多知乎?
孰: 汝:
课内阅读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这篇文言文的题目叫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画“___”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不怕两小儿笑语,没有不懂装懂作出判断。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应了一句古话:“知之为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从这篇短文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练兵场。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世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1.给多音字组词。
扁 piān( ) 曲 qū( )
biǎn( ) qǔ( )
2.诗人连用( )个“一”,使诗歌妙趣横生,更好地表现了“独钓”的那一份悠闲和自在。
3.这是一首题在( )画上的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4.读一读下面的词,你还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词吗?
一日三秋一日千里一目十行一无所知
一目了然一干二净一马当先一字千金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课文链接。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④不济,日昃⑤固始食。遂大通“六经⑥”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适:古时指女子出嫁。 ②世家:家世。 ③南都:今河南商丘。
④饘(zhān)粥:稠粥。 ⑤昃(zè):日偏西。 ⑥六经:儒家六部经典著作。
1.下面各项中画线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不同的是( )
A.去之南都 | B.之虚所卖之 |
C.后天下之乐而乐 | D.子将安之 |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
范仲淹二岁而孤( ) 去之南都( ) 辄以水沃面( )
3.翻译下列句子。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从这段文字中你得到什么启迪?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
5.请评价一下范仲淹其人。
根据文言文内容回答问题。
(1)“之”在古文中的意思:①动词,到,往;②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③指示代词,这;④活用为第一人称,我;⑤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⑥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⑦音节助词,无实义。请选择恰当的意思填入括号里。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 )
②惟弈秋之为听 ( )
③一人虽听之 ( )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
(2)《学奕》一文分别为我们描述了( )和( )两个学棋人的形象,从中我明白了( )的道理。
(3)《两小儿辩日》一文中( )一句可见两小儿所辩论问题的复杂性。他们探索自然现象时采用的方法是( )。在辩论过程中,两小儿的表现得都很( )。孔子对待这个问题则表现出了( )的态度。
阅读《学弈》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 )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
(2)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课文,按要求做题。
弈秋,通国之____。使弈秋诲_____,其一人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______,一心以为有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为是其智弗若与?曰:_______。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跟弈秋学下围棋的两个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4)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正确答案打“√”。
A.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 )
B.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 )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 )
课内阅读。 ( 8分)
(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这句话的意思是:
。
(2)从这里我读懂了:
(二)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这句话的意思是:
(2)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
解释下列句子加粗字的意思。
(1)惟弈秋之为听
惟:________ 听:________
(2)虽与之俱学
之:________ 俱:________
给带点的字断选择正确的意思。
(1)峨峨兮若泰山!( )①假若;②若是;③像。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①读;②想到、提到的;③怀念。
(3)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①再;②打击;③复习。
(4)善:①善良;②擅长,长于;③;好,表示赞同④;熟悉;⑤容易。
伯牙善鼓琴。(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来者不善。( )
这位老人看起来很面善。( )王玉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 )
积累运用。
(1) 按课文内容填空。
……,其一人__________,惟奕秋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___,思 _________而射之,虽 __________,弗若之矣。本段文字选自《_______》一文,本文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本学期书本中学习的古诗中任选一首默写。(注明作者、朝代。)
(3)“岁寒三友”是 、 、 。
(4)请你写一则保护黄河的公益广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