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六国为了共同抗秦,南北之间进行联合,称为“合纵”,但最终未能抵挡住秦国的进攻,秦打败六国的主要原因是( )
A.合纵家的才能不行 |
B.连横的策略更加灵活 |
C.秦国力量的强大 |
D.各国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能团结一致 |
对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口号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以维护国王的尊严 | B.以“尊王”为旗号发展齐国势力 |
C.听从周王号召去攻打少数民族 | D.尊重齐王,进攻楚国 |
小明查阅成语词典,找到下列成语①退避三舍②纸上谈兵③朝秦暮楚④破釜沉舟,其中对研究春秋战国历史有帮助的是( )
A.①②③④ | B.①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周王)。秋,王以(带领)诸侯伐(讨伐)郑,郑伯御(抵御)之。”以上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周桓王权力强大 | B.诸侯争霸厉害 |
C.周王室衰微 | D.郑伯已成为霸主 |
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 B.统一国家的建立 |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战国中后期,“合纵”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合众势以攻一强”的策略
为“合纵”。其中的“一强”是指( )
A.楚 | B.秦 | C.齐 | D.晋 |
巨幅壁画《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已入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它反映的是3000多年前的哪一场面( )
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 B.商汤灭夏 |
C.周灭商 | D.犬戎灭西 |
史实材料与历史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史 实 材 料 |
历 史 推 论 |
正确与否 |
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 |
这一考古材料说明北京人已经使用火并管理火种 |
|
2.禹死后,启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
这一史实说明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代替,这是历史的倒退。 |
|
3.在殷墟的一处窖穴中,曾发现400多把使用过的石镰刀。《史记》记载:商朝时宫廷“以酒为池”,酗酒成风。 |
这说明商朝农业生产的规模已相当大,粮食生产相对充足。 |
|
4.梁启超在《战国载记》中说:“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
这段话可以看出战国后期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的统一行动是顺应当时历史潮流的。 |
|
5.《汉书·刑法志》记载秦始皇时期“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 |
这些现象说明了当时社会治安混乱,人们的法制观念淡漠 。 |
|
6.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 |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朝鲜在汉朝就和中国有往来。 |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述对联中的“苦心人”指的是( )
A.齐桓公 | B.晋文公 | C.楚庄王 | D.越王勾践 |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 | B.霸王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
C.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 D.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
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722至前464年的259年中,38年没有战争;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约89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