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初中历史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材料直接反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②直接抗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牺牲
④得到了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片见证历史。下列图片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有何重大意义?
(2)图三是中共在长征期间召开的一次重要的转折会议,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这次会议确立了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图四中共七大在哪一年召开?七大召开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4)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你有什么感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面这组图片记录了我党走过的革命历程,但顺序有误,请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新排列_________。这些事件均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试选择其中一件阐述其重要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始终致力于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某同学主办了一期主题为“新中国外交”的板报。
(2)请你帮助他完成相关内容。
历史回眸                              问题探究

中国声音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
20世纪50年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的声音”主要指中国
                                 
                                  。  
中国力量
1950-1953年                胜利 。
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经济建设赢得了和平环境。
④                              
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中国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力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日益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重要建设性作用。
 
⑤请列举一个新世纪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或承办的国际盛会。

 
材料三  建国后,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亿吨)。

《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524
20370
102308
42136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
343.4
1826
7073
28762

 
(3)观察材料三,从B到 C我国粮食产量呈现怎样的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1978—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后,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几个思考题,请你回答:
(1)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凶恶残暴,在中国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请你举2例说明。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请你进行简单总结。(至少3点,6分)
(3)学习历史和关注现实密不可分。今天,日本国内又出现了军国主义复活的苗头,请你举两例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日是邻邦,就是因为有日本这个“闹钟”在身边,中国人将永远不敢懈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材料二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三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中国将首次举办胜利纪念日阅兵仪式。中国解放军三军最新主战装备将亮相。中方还将邀请外国元首参加阅兵。
(1)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2)你认为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设在12月13日的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中国举办胜利纪念日阅兵仪式的目的是什么?
(4)近年来,少数国家肆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材料二:《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是“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2007年新华网“十七大”特稿
材料三: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材料一中“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哪一年?“焕然一新”的事例有哪些?(列举20世纪20年代的2个事例)
(2)材料二中的“力挽狂澜”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在中共党史上有何历史地位?
(3)材料三中的这一报告是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所作?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会后为实现“光明的前途”中共与国民党进行了什么政治斗争?还发起了哪些重大战役?(举一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近代史上,共产党和国民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历经合作、对抗,深刻影响首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首次合作]
(1)歌谣“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哪一次历史事件?
[兄弟阋墙]
(2)1936年为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什么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共派谁去西安谈判?最终结果如何?
[同仇敌忾]
(3)1937—1945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何时宣布无条件投降?
[内战烽火]
(4)示意图有助于表达历史事件之间的结构、关系或演变过程。观察理解下面示意图,写出该图有助于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进入近代社会的中国历史,始终贯彻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侵略战争,强加给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是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顽强抗击侵略并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使中国重新获得独立。同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走上了探索救国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问:
(1)写出下列各阶层重大探索活动的名称:(提示:按序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10分)。
①地主阶级:
②资产阶级改良派: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
④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或知识分子):
⑤中国共产党:
(2)在历次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是哪次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请回答:
(1)近代以前,中国科技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2)近代以来,中国屡遭侵略,你认为最根本原因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3)近代以来,中国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你认为中国人最需要学习西方的哪一方面?为了学习这一方面,什么运动兴起?
(4)请问,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是什么?
(5)你认为中华民族能实现伟大复兴吗?请说说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我国与外界交往日益减少,逐渐落后于世界。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但是我们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复兴之路,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下面是一节专题复习课,请你一起参与进来。
(1)【巧用表格,夯实基础】老师指导同学们将知识点列表归纳。下面是其中一张表格,请你填写完整。

侵略与反抗
列强侵华战争
抗争的代表人物或事件

林则徐、关天培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邓世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关注细节、请你纠错】老师将同学们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纳整理如下,请你找出其中的三处错误并纠正。

_改为 ②改为 ③__改为(3)【图说历史,归纳主题】老师出示了下面一组图片,仿佛把同学们带到那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请你依据图片归纳一个主题

(4)【挑战思维,自主探究】在课堂总结时,老师出示了中共十五大报告中的一段话:"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请你说明这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物传记具有真实性的借鉴性等特点。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传记的真实性依赖于史料。下列史料再现了邓小平革命生涯的片段,甲描述了哪一事件?此前的1939年,欧洲爆发了什么战事?此后的1941年,日本又挑起了什么战争?乙中的"胜利"主要指哪一战事?此后,邓小平又参与指挥了哪一战略决战?

甲:(刘邓)制定了攻击华北铁路沿线日军据点的计划,并且封锁和分割了日军占领的铁路线。这个攻击计划在(1940年)8月底开始实施,持续了三个多月。((英)伊文思《邓小平传》)
乙: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之跟进任务,敌人追击计划完全失败。今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全部控制中原。(《邓小平文选》)


(2)传记的描述需有广阔的视野。下列史料中,"轰然坍塌"指什么历史事件?为挽救"国民经济",邓小平在农业和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领域各提议了什么重大举措?受"四小龙"兴起的启示,他在20世纪80年代采取了哪些开放措施?

邓小平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岁月,是他的最后20年(1977-1997年)。这时他面对的复杂局面是:1.文化大革命走到尽头,……国民浪涌到了崩溃边缘。2.苏联在1991年轰然坍塌。3."四小龙"悄然兴起。(摘编自袁伟时《觅路与清障》)

(3)传记的价值在于借鉴。下列史料反映的历史细节,体现了邓小平哪些优秀品质?

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逃往香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改变了历史发展的面貌,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2)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哪两大军事集团?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真正世界规模的事件是什么?
(4)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有哪些?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
(5)二战后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是指什么?这一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请回答:
(1)此材料事在那次会议上通过的?材料被称作什么?
(2)这次会议是在什么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召开的?
(3)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作了                 的报告,会上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               。这次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维护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大,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人民的“反入侵”斗争有哪些?请任举两例
(3)你认为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次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任答两点即可2分)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二: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中国战区受降签字仪式在此举行。上午8点50分,日军受降代表冈村宁次等7人分别从3辆汽车下来,跟在中方人员后面,“手里拿着帽子,低着头走路,垂头丧气的样子。他们不可能再趾高气扬,不可能了。”
——摘自《我的抗战Ⅱ》解说词
材料三: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冠中1日在香格里拉对话会发表题为《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亚太美好未来》的主题演讲。王冠中说,中国从未以武力威胁过任何国家,从未主动挑起事端,也绝不接受他国打着“积极和平主义”的旗号挑事闹事。
——摘自2014年6月2日《广西日报》
(4)材料二意味着中国取得了哪一场战争的胜利?此事件对中国及世界有何历史意义?
(5)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联合国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成立的?
(6)近年来,少数国家肆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权益。根据材料三,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不能照抄原文。1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5分)
2015年9月3日是我国首个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今年年初,北京“两会”透露,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将在北京举行。3月,全国“两会”最终确认中国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举行阅兵式。
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以史为鉴,避免战争,是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
材料一: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
——摘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卢沟桥被绑架了/万里长城被列为战利品/作为献给岛国皇妃的项链,南京城改作靶场/划为占领者的猎区”    
——张志民《以卢沟桥的名义》(节选)
材料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四:2015年1月8日,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出席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和日中经济协会联合举办的新年会。他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战后70周年,对于中日关系来说,也是能否实现稳定改善非常关键的一年,双方应着眼大局和长远,维护原则共识,继续相向而行。
问题一:材料一中日本在亚洲的第一位老师指的是谁?请举一例这位老师向日本传播文化的著名例子。材料一所提及的明治维新对日本有何影响?请列举近代史上日本“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发动参与战争的史实(三例)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卢沟桥是在哪一年“被绑架”的?这一事件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诗人说“南京城改作靶场”?
问题三:结合材料三和所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什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问题四: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说你认为中日关系要“继续相向而行”,应具备怎样的交往原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