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
B.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
C.戊戌变法从开始至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
D.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
近代史学大家梁启超认为“天下之理,不外因果”,历史事件之间也是如此。下列历史事件间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A.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产生 | B.《辛丑条约》——戊戌变法 |
C.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建立 | D.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
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是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
亚历山大二世、明治天皇、光绪帝的共同点是
A.大力提倡和发展现代教育 |
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
C.主张彻底废除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
D.进行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
B.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
D.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
为宣传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
A. | 《万国公报》 | B. | 《民报》 |
C. | 《每周评论》 | D. | 《新青年》 |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A. | 戊戌变法 | B. | 辛亥革命 |
C. | 五四运动 | D. | 国民革命 |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
A.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B.师夷长技以自强 |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在国内直接引发的事件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B.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 |
C.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 D.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揭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成立强学会 | B.公车上书 |
C.创办《万国公报》 | D.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 |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了(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日落紫禁城》中有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矣变,不变矣变”。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新文化运动 | D.义和团运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