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人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阅读后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什么朝代逐渐完善?最关键的人物是谁?唐朝时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获得第一名的叫什么?什么朝代被废除的?
②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
③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A.分封制 | B.科举制 | C.郡县制 | D.行省制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武则天对科举考试的创新有
①开始分科考试 ②开创殿试 ③开创武举 ④实行诗赋取士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
A.隋朝 | B.唐朝 | C.明朝 | D.清朝 |
材料一: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再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孟郊《再下第》
材料二: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注:孟郊(公元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一生穷愁潦倒,不苟同流俗,被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
① 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诗人的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②科举制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了白头仍未中进士。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
(1)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形成的?唐朝科举制度有什么变化?
(2)科举制度对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有何作用?
(3)结合材料二,说明明朝时的科举制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造成了何种影响?
(4)明朝改变科举制度和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其相同目的是什么?清朝前期,为达到同样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
B.促进了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
C.为高官权贵打开了做官之门 |
D.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
(12分)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l300多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被历史淘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4分)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富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被历史淘汰"的主要原因。
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元,衰落于明清。"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孙中山语)。以至于有人称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 | 隋文帝--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
B. |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
C. |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
D. | 武则天--殿试的开始 |
科举制是我国隋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新制度,在我围延续了一千多年。新罗、日本都曾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是( )
A. | 从高门权贵且具有真才实学的子弟中选拔官员 |
B. | 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
C. | 地方官员推荐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
D. | 皇帝直接任命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与科举考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密切关系。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内容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A.隋炀帝 | B.唐太宗 | C.武则天 | D.唐玄宗 |
历史小话剧《赶考途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地点:去京城赶考的路上人物:张公子、李公子、书童旁白:张公子,世家大族子弟,带着书童张二,去京城赶考。……”该剧所反映的这一现象最早开始于
A.秦朝 | B.西汉 | C.隋朝 | D.唐朝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