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伊斯兰教的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初中历史

封建统治者重视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A.为了选拔有用的人才
B.为了控制选官权力
C.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D.让更多读书人改变命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举为完善科举制度而做出重大贡献的三位唐朝皇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均选自人教自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材料一说的“策”是指什么制度?
(2) 材料二这句话是谁说的?举一例说明他是这样做的。
(3) 说出三个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具体史实。
(4)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三条唐朝繁荣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较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隋唐的科举制 B.明朝的八股取士
C.明朝的厂卫制度 D.清朝的“文字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7分)教育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孔子在哪个方面追求平等?其具体做法是什么?(2分)
材料二  ……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2) 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写出两点即可)(2分)
材料三 ……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3) 据材料三指出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1分)
材料四  ……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三版)下
(4) 材料四中日本的变革指的是哪一事件?请写出这一变革中教育方面的措施。(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显示,将于今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我国古代就有特色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公开公平的选拔官吏,这种制度是

A.中央集权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潮汕地区人杰地灵,有“海滨邹鲁”之称。唐以后,潮汕名贤不断涌现,历朝通过科举考中进士的潮汕人约有430人。下列关于科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科举制正式诞生于隋文帝时期
B.明朝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
C.唐太宗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D.戊戌变法时废除了科举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隋唐创设的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唐朝时,我国科举制度日趋完善,请指出在完善科举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三位皇帝。
(3)我国封建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
(4)科举考试对今天我国发展人才战略有何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二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知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末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请回答:
(1)材料一、二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贞观年间,唐朝皇帝如何完善该选官制度?
(2)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种选官制度的影响。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一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试卷于2013年5月在河南举办的某文化展中展出。

材料二  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也曾无比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试卷与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首创于哪一朝代?
(2)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统治者为何十分重视科举考试?
(3)结合后人对这一制度的评价,说说这一制度的影响。
(4)你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才的选拔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5)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温家宝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结合隋唐的历史,简要谈谈科举取士与现代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否相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举制出现在隋朝,完善在唐朝,唐朝时,完善科举制的三个人物是(    )
①唐高宗      ②唐太宗    ③唐玄宗     ④武则天     ⑤唐高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小话剧《赶考途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 地点:去京城赶考的路上 人物:张公子、书童旁白:张公子,世家大族子弟,带着书童张二,去京城赶考……”该剧所反映的这一现象最早开始于(    )。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明自主学习了“科举制的演变”这一专题,他的学习笔记中错误的是(      )

A.诞生于隋炀帝时期 B.唐朝时期逐渐完善
C.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D.“五四”运动后废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史   料
推   论
正确否
(1)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材料中的言论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唐玄宗
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和时代。
 
(3)
 “1895年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中李鸿章如此“伤感”的原因是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
“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马关条约》
材料表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5)
 “自然界的美,大部分是由选择作用所致”。            ——达尔文
否定了神学创世说,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对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1945年4月16日杜鲁门的谈话
材料表明的是杜鲁门主义,它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伊斯兰教的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