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开拓海洋的行为开启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下列史实符合题意的是( )
A. | 文艺复兴 |
B. | 郑和下西洋 |
C. | 新航路开辟 |
D. | 鉴真东渡 |
歌曲是时代的最强音。下列歌词最能体现新中国成立的是( )
A.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
B. |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
C. |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
D. |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反映的是( )
A. | 辽沈战役 |
B. | 平津战役 |
C. | 淮海战役 |
D.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中国人民历经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是( )
A. | 九一八事变 |
B. | 一•二八事变 |
C. | 西安事变 |
D. | 七七事变 |
史实就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 |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
B. | 1927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
C. |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D. |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
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代表人物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即democracy和赛先生即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此运动是( )
A. | 启蒙运动 |
B. | 义和团运动 |
C. | 新文化运动 |
D. | 五四运动 |
一位美国传教士应邀参加销烟过程后写道:“我们已反复检查了销毁烟土过程的每一个部分。他们在整个工作中进行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我对在沟里销毁烟土的检查,感到非常满意。”与销烟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 戚继光 |
B. | 林则徐 |
C. | 邓世昌 |
D. | 邱少云 |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是一同学自学某朝代经济发展的笔记,由此判断他学习的朝代是( )
①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②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A. | 唐朝 |
B. | 宋朝 |
C. | 明朝 |
D. | 清朝 |
某校在研学活动中参观巴中晏阳初博物馆,当导游介绍晏阳初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家”时,某同学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位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这位教育家是( )
A. | 老子 |
B. | 孟子 |
C. | 孔子 |
D. | 韩非子 |
如图是近代以来陆上交通工具的演变,体现出( )
马车 |
蒸汽机车 |
早期汽车 |
动车 |
A. | 科技进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
B. | 信息传递影响人们思想观念 |
C. | 科技进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
D. | 科技发展优化国家经济结构 |
1917年二月革命后,面对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斗争目标;面对临时政府的镇压,列宁提出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并成功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这说明( )
A. |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首次实践 |
B. | 革命领袖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
C. | 十月革命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D. | 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发挥重要作用 |
以下是“1861﹣1900年俄国农民外出谋生人数统计”。据此推断,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
时间 |
外出谋生农民数 |
1861﹣1870年 |
129.13万人 |
1871﹣1880年 |
164.24万人 |
1881﹣1890年 |
330.42万人 |
1891﹣1900年 |
713.66万人 |
A. | 废除了俄国封建等级制度 |
B. | 为俄国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
C. | 使农民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解放 |
D. | 推动农民自下而上解放自己 |
《大国崛起》中写道:“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里斯本、英国的伦敦等城市取代了意大利城市威斯、米兰等的商业中心地位。”推动上述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A. | 十字军东征 |
B. |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
C. | 新航路的开辟 |
D. |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
20世纪40年代,纪实漫画《小克日记》在《南京晚报》连载。“小克”虽是虚构人物,但代表的是各种身份的真实人物。如图是《小克日记》的最后一幅,它创作的背景是( )
A. |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
B.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
C. | 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
D.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