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是( )
A. | 成吉思汗 |
B. | 阿保机 |
C. | 阿骨打 |
D. | 努尔哈赤 |
“宋辽金对峙的300多年间,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完成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变。”以下能体现“这一转变”的现象是( )
A.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B. |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
C. | 儒学成为主导思想 |
D. | 北方民族实现交融 |
小丽是某个朝代的“粉丝”,她对自己喜爱的朝代进行了知识梳理,部分内容如图。由此判断,该朝代是( )
政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经济——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对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
A. | 商朝 |
B. | 秦朝 |
C. | 西晋 |
D. | 唐朝 |
在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有一个恰似处于两大历史高峰之间的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山谷”。这个“山谷”所指的时期是( )
A. | 夏商周时期 |
B.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C. | 辽宋夏金元时期 |
D. | 明清时期 |
综合如表所示文献史料,得出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 |
《三国志•魏书•卫觊传》 |
“(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
《三国志•吴书•全琮传》 |
“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 |
A. | 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 |
B. | 东汉末年人口南迁 |
C. | 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 |
D. | 东汉末年社会稳定 |
以下文物能够反映汉朝历史的是( )
A. | 刻有文字的甲骨 |
B. | 司母戊鼎 |
C. | “汉并天下”瓦当 |
D. | 契丹鸡冠壶 |
据图判断,秦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 )
A. | 皇帝制度 |
B. | 丞相制度 |
C. | 太尉制度 |
D. | 郡县制度 |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A. | 稳定社会秩序 |
B. | 发展社会经济 |
C. | 提高军队战斗力 |
D. | 实现民族交融 |
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如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 | 制作精美玉器 |
B. | 制作青铜农具 |
C. | 建造干栏式房屋 |
D. | 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
使用大规模在线数据库的电子邮件系统、互联网大大增强了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能力。现代全球生产和物流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全球定位系统。此段文字旨在论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是( )
A. | 多极化趋势加强 |
B. | 跨国公司的发展 |
C. | 信息技术的发展 |
D. |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近代以来,印度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章西女王和“圣雄”甘地所领导的反殖民侵略斗争最大的不同是( )
A. | 对象不同 |
B. | 目的不同 |
C. | 方式不同 |
D. | 影响不同 |
苏联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1929年的3.7%攀升到1937年的13.7%,数据说明了( )
A. |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 |
B. |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C. | 苏联工业总量超过美国 |
D. | 苏联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
如图为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租地农场的增多 |
B. | 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
C. | 工业革命的发展 |
D. | 启蒙思想的传播 |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以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最为典型。下列确立起资本主义共和制的国家是( )
A. | 英国 |
B. | 美国 |
C. | 日本 |
D. | 苏联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