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指“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二:梁启超在《科学精神和东西文化》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态度,有根本不对的两点:其一,把科学看太低了,太粗了。多数人以为:科学无论如何如何高深,懂得不算稀奇,不懂得不算耻辱。其二,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他们以为只有化学、数学、物理、几何等等才算科学,殊不知所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只要够得上一门学问的,没有不是科学。我们若不拿科学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门子学问也做不成。中国人因为始终没有懂得“科学”这个字的意义,所以五十年很多人奖励学制船、学制炮,却没有人奖励科学;近十几年学校里都教的数学、几何、化学、物理,但总不见教会人做科学。
(1)近代史上,哪个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这个运动为什么要高举这两面大旗?
(2)近代史上,哪个运动大力奖励“学制船”“学制炮”?至少列举三个例子说明这个运动在“学制船”“学制炮”方面的成就。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的内涵和作用的认识。
2013年5月9日,“城市记忆·经典上海”——第七届上海市档案馆日宣传月系列活动拉开帷幕。作为系列活动之一,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展览也在当日与观众见面。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1)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哪一次侵华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简要说明这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有些什么体现?
(3)请你概括在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探索中,经历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1)图一的人物是在哪次海战中,率哪艘舰艇冲锋在前,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
(2)图二是哪一战争后留下的残迹?看到这一残迹,你有何感想? (4分)
阅读下列材料:
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热点一: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领中国国民党访问团2008年5月27日在南京中山陵,举行谒陵仪式。吴伯雄在拜谒后说,南京把中山陵维护得这么好,让我们很感动。这就是正视历史的最好的证明。吴伯雄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
热点二:2008年 6月12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一行抵达北京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衣冠冢。
请回答:
(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从当时的基本国情分析,辛亥革命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说明了什么?
(3)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一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或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4)结合材料回答,作为中学生,我们从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创立的学派是什么?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中的人是战国时期各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3)战国时期哪一家的学说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为什么?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表明他什么思想?
(2)材料二所反映的内容与他的哪一项变法措施相对应?他的变法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关键作用的又是哪一项?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历史给人智慧,历史给人启迪.阅读下列图片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与交流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只不过因为“天朝”所产的茶叶、瓷器、丝巾是西洋各国所必需的,所以“加恩体恤”,┉┉这种盲目自大的观念,使清统治者将国门紧闭。──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1)从材料一图中,说明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材料二说明清朝前期的统治者对外实行了什么政策?
(3)以上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是唐朝越来越辉煌、强盛,受世界瞩目;而清朝在世界上却渐渐落伍了。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启示?
《醒世恒言》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苏州盛泽镇上,有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俩口。他们有一张织机,织的绸光彩润泽,人们争相购买,他们赚了很多银子。十几年后,他们幽买了两所大房子和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他们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那时的机工大都来自破产的机户和农村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一天不干活,就得挨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反映了当时的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自的身份是什么?
(3)机户和机工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014年是改革开放36周年,八年级某班同学准备举办专题展览,展示我国改革开放36周年的伟大成就,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请你帮助完成下列思路设计。
(1)第一学习小组同学要按下列思路设计一套(4枚)纪念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请你按他们的设计思路,填写所缺的内容。
典型事例 |
人物 |
会议篇 |
改革篇 |
开放篇 |
邓小平 |
② |
安徽凤阳小岗村 |
④ |
|
理由 |
|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③ |
对外开放的窗口 |
(2)第二学习小组要围绕“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主题来收集资料,这个小组应该从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来收集资料?
(3)第三学习小组同学要从政治、经济、国防、科技方面来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请你各举出其中的一项成就。
(4)活动感悟:通过本次活动,围绕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伟大成就,谈谈你的想法,以此作为本次展览的结束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
①这位老人是谁?他1979年制定了什么决策?
②在沿海地区出现的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有哪些(每项至少列举一项)?最终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开放格局?
③为什么说1992你又是一个春天,这一年这位老人作出了什么决策?
④从他说的话及其产生的影响等,你认为他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居于什么地位?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事件,一次是遵义会议,另一次则于A点召开。这次会议是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做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这次会议之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请任举一例)。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结论是在年代尺上哪一点年份上提出的?提出者是谁?
(3)上题中历史人物被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请以C点代表年份发生的历史史实予以证明(任举一例)。
材料一:
材料二: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 1972年作。
材料三:2010年3月27日晚,经大陆著名导演张艺谋重新诠释的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在台湾台中市的洲际棒球场上演。目前,甘肃省有60家台资企业,包括台商投资建设的兰州正林农垦有限责任公司,这家企业主要加工瓜子,已成为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
(1)分别说出材料一中两副图(A、B)是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2) 材料一反映出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什么? 简述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含义。
(3)联系材料二、三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 谈一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是他们用光芒指引着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谱写了不断进步的文明史。新中国历史上的各类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为前行中的中国推波助澜。感悟他们的丰功伟业,为我们建设伟大的祖国增添了无穷动力。
请写出他们的名字(10分)
A.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被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B.在朝鲜战场上,他用最后的力气扑向碉堡,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
C.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赢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扬,成为万隆会议的原则。 |
D.“铁人”。 |
E.“两弹元勋”。
F.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的好干部。
G.每年的3月5日是我们向他学习的日子,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每天都在向他学习。
H.歌曲: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老人是谁?
I.他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J.他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