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所含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个核桃。 |
B.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
C.两面坟墓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
D.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
下列诗句所有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 |
B.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杜甫) |
C.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
D.一生须惜少年时,哪能白首下书帷。(王国维) |
给下列对联归类,依次是春联、婚联、挽联、行业联的是 ( )
①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②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死而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③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④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A.①③②④ | B.①④②③ | C.③①④② | D.③④②① |
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在信中,我这样叙述道:“这一天,我像是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C.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D.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 |
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2分)
有一次,我和同桌在下面说话,被老师发现了,我害怕极了,心想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呢?可老师只是用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看了看我,又继续讲课了。老师的眼睛是令人生畏的,也蕴含着火一般的热情。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像①_______一样明亮。
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②_______,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A.星星 | B.明镜 | C.小兔 | D.雏鸡 |
①处应填写________。
②处应填写________。
对下列对联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直上青天揽日月,欲倾东海洗乾坤。 (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追求光明、济世利民的热切心情,激情澎湃,气魄雄大。) |
B.轮影渐移花榭下,镜光如挂玉楼头。 (运用借代手法,以轮、镜来替代月亮,描绘出一个如梦如幻的朦胧意境。) |
C.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 (运用比兴手法,以诗之妙在入画,喻官之理在清廉,表达对为官者的鼓励和期望。) |
D.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
(运用叠词手法,上联从横的角度写春天的美景,下联从纵的角度写岁月的漫长。)
下列对联,用于某校百年校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满腔热血育桃李,一片丹心扶栋梁。 |
B.画栋拂云联旧垒,玉兰绕砌缀新枝。 |
C.根深叶茂结硕果,笔健墨浓绘蓝图。 |
D.福星高照满庭乐,寿诞生辉合家欢。 |
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朝如青丝暮成雪 | B.会须一饮三百杯 |
C.钟鼓馔玉不足贵 | D.与尔同销万古愁 |
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下面是长沙岳麓书院的一副对联,为上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
B.学宗邹鲁,礼义廉耻圣贤心 |
C.天通荆楚,华章盛世帝王业 |
D.天通荆楚,繁华太平帝王业 |
为两句上联配上相应的下联,最佳的一项是
甲:月送花香浮小院 乙:亭闲有竹春常在
①风吹萤火到雅室 ②风摇竹影到幽斋 ③梦随春风到天明
④风轻无意花半露 ⑤时雨点红桃千树 ⑥山静无人水自流
A.甲① ∕乙④ | B.甲② ∕乙⑤ |
C.甲③ ∕乙⑥ | D.甲② ∕乙⑥ |
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
《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这种手法古诗中经常采用,下面古诗没用使用象征手法的一项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
B.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
C.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
试题篮
()